荀彧既然忠心向漢,為何曾多次勸曹操殺掉皇叔劉備以絕後患?

袁小猿


荀彧是曹操初期最頂尖的謀士之一,曹操能夠安定北方的基業,應該說荀彧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並不小,後來長期擔任尚書令,執掌中樞數十年,但就在曹操成為魏公以後,荀彧卻突然一反常態,甚至亮明旗幟,原來荀彧實際上是忠心於漢室的臣子,就此他和曹操走到了相反的方向,並最終去世。
歷史上也留下了荀彧是被曹操逼迫自盡的典故,當然就按照問題所問的那樣,劉備作為漢室宗親意圖光復漢室,那麼荀彧為何不投奔劉備,甚至還多次勸說曹操殺掉劉備呢?
理由可能只有一個,那就是劉備並不代表漢朝皇室,僅此而已!
劉備是漢室宗親,這一點可能不假,雖然中山靖王有120多個兒子,劉備未必就是其中之一的後世子孫,但既然他旗幟鮮明的亮出來這個番號,就表明他具備正統的身份地位,可惜的就是荀彧並不這麼認為。
要知道論語漢朝皇室的歡喜,當時荊州劉表、兗州劉岱、益州劉璋都要比劉備的關係更近,甚至於這些人在當時比劉備還更加有聲望,按理來說這些人都時漢室宗親,理應比劉備更具備資格在天下大亂的時候,扛起這樣一面大旗,但在荀彧的眼中,這些人都是什麼人呢?
這些人名義上都是漢室宗親,但也不過都是天下諸侯,他們所謂的只不過都是自己的利益而已,我們可以看到在東漢末年漢室衰微的時候,這些人基本上都是退守一方以謀求自保,並不是個能安定天下的能人。
而劉備頂著一個漢室宗親的名號,起兵匡扶漢室,也不過就是名義上,實際上仍然是為自己的野心而服務的,這一點從劉備後來的經歷以及他本人的分析就能夠得出這個結論,在此不做過多的贅述。
被荀彧認為有能力匡扶漢室的,恰恰相反,在荀彧看來只有曹操在可以。
曹操和劉備不一樣的就是,他沒有那麼多的藉口,也沒有什麼漢室宗親的招牌,三國演義中曹操是在刺殺董卓不成逃出洛陽舉兵反抗,其實歷史上也與之相似,在離開洛陽以後,曹操散盡家財,拉起一支軍隊,並號召天下的諸侯勤王,這在當時是非常需要勇氣的。
仁義、勇氣、信念,使得荀彧相信曹操才是真正匡扶漢室的股肱大臣,所以傾盡全力去幫助,他讓曹操迎立天子於許昌,並希望他能夠做漢室的忠臣,並幫助曹操謀取兗州,剷除了呂布、袁紹,一統北方,但曹操成為魏公以後,荀彧有些驚駭的發現,曹操已經漸漸的離他遠去了,所以他只能用另外一種極端的方式,為自己的大漢王朝殉葬。

漫步史書


這個問題問得好。

荀彧是曹操帳下最厲害的謀士之一,眼光之遠,智謀之深,看問題之深刻,很少有人可比。

而劉備呢,歷來以正統自居,憑著一個八杆子打不著的皇室後裔的身份,竟然以“劉皇叔”的名號行走江湖。

世人都敬仰劉備,其實是被劉備騙了,只有荀彧一陣見血地看到了劉備的本質:他只不過是藉著正統的身份,為自己謀取利益罷了,和其他那些爭奪地盤的軍閥並無區別。

在荀彧看來,和袁紹等人一樣,劉備也是大漢亂賊之一。

這是其一。

其二,和曹操對劉備的看法一樣,荀彧也覺得劉備是個能夠成事的英雄,日後必將成為曹操的大患。因此,趁著劉備寄於曹操籬下的時候,他勸曹操殺了他,以絕後患。

可以說,荀彧看人是很準的。可是,曹操不聽,他過於自信了,覺得自己有能力使用劉備三兄弟,因此沒殺劉備。

後面的事實證明,曹操的自信是盲目的。不用說劉備,連關羽他都沒能力降服。

最後再談一點:荀彧既然忠心向漢,而曹操名為漢臣實為漢賊,那他為何效忠於曹操呢?

荀彧也是沒的選擇。當時漢室太弱了,要控制曹操是不可能的。

相對於其他叛漢的軍閥,曹操至少名義上是漢臣。

相對來說,荀彧只能是效忠曹操,才是效忠於漢室。一旦曹操越了界,觸及了荀彧心中的那條底線,他就不會繼續效忠曹操了。

後來的事實果然如此。看到曹操有了自立的苗頭後,荀彧只能與曹操劃清界線了。曹操無奈,只能給他送了一個空食盒,意思是沒有漢祿了,要想吃飯,只能吃他曹操的飯;要想繼續食漢祿,那就沒飯吃了。

荀彧自盡。

以荀彧的智慧,肯定能夠猜到,曹操叛漢是早晚的事情,但只要曹操不叛漢,他就為曹操效力;一旦曹操叛漢,他就立即叛曹操。即便是死,也在所不惜。

儘管是以卵擊石,仍然以此表明心志。這就是古代士子的情懷和骨氣。


趣談國史


應該說曹操和荀彧都有一個相互認識轉變過程。當初曹操以興義兵為名,發檄文討國賊董卓確實為了匡扶漢室,除暴安良。後來剿滅收編青州黃巾軍使得曹操名聲大噪,一付國之棟樑,漢室忠臣的形象儼然而就。荀彧此時投奔與曹操的目標基本一致。後來在掃平呂布、袁術、袁紹、公孫淵、張繡等戰爭中荀彧可以說嘔心瀝血幫助曹操完成大業,也顯示了荀文若的驚世才華,並且還舉薦了荀攸、郭嘉等一流人才。後來曹操開始野心膨脹,乾綱獨斷,挾天子以令諸侯,大有代漢而立之勢。此時曹、荀之間的矛盾就產生了,加上荀彧是朝廷士族出身,看到曹操的變化之巨,分岐就不可調和了。劉備開始弱小,又沒有什麼影響力,自然引不起貴族出身的荀彧的睛睞。當劉備剛展露頭角時,荀彧曾幾次勸曹操殺掉劉備以絕後患,大概是當時曹操還沒統一北方,野心還沒膨脹,還在招賢納士,聚攬人才之時。連曹操都不同意殺劉備,唯恐落下害賢之名。荀彧沒與劉備有交際也有可能不瞭解劉備志向與人品,勸殺劉備時還未與曹操分裂,自然要維護曹操的利益。


天山月3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東漢末年,擁有“王佐之才”之稱的荀彧,是曹操麾下重要謀士,同樣是漢室最為忠心的忠臣。在《三國演義》中,劉備被呂布大敗,落荒而逃,前來投靠曹操或者是許都朝廷。因為劉備是一個諸侯,也是小有威名,而且有著仁義之名。當時曹操就關於如何處理劉備詢問了荀彧、郭嘉等人。結果,荀彧勸曹操殺掉劉備,郭嘉勸曹操利用劉備。

我們都知道,劉備一直以來自稱自己為漢室宗親,而作為漢室的死忠荀彧為什麼會勸曹操殺死劉備以絕後患呢?我認為原因如下。

第一,曹操是荀彧認為可以中興大漢的唯一人選。

荀彧的一生就是在為漢室中興不斷地努力,雖然到了後期,明知漢室不可再興,但還是努力的維護著漢獻帝的尊嚴和地位。在早期,荀彧作為荀家人,先投靠過袁紹,認為其不能成大事,之後就選擇了曹操。而且那個時期曹操同樣是一個漢室忠臣,兩人一拍即合。最開始曹操也是一直以中興漢室為己任。因此,至少那個時期荀彧認為能夠中興漢室的只有曹操。

第二,荀彧看人很準,認為劉備具有梟雄之姿。

曹操可以對劉備說出“天下英雄唯君與操耳”,那麼善於擇主的荀彧也同樣可以看出劉備的不凡之處。他清楚的感覺得出,劉備也不是一個安於現狀之人,不會輕易的認別人為主。因為劉備屢戰屢敗,但又屢敗屢戰,打不死的小強堅韌的性格是每個梟雄所必須具備的。荀彧認為只要劉備羽翼豐滿,必然會一飛沖天,必然會成為曹操去完成統一和中興大漢的路上的阻礙。

第三,荀彧對於這些漢室宗親諸侯沒太多好感。

東漢末年,漢室宗親的力量還是很強的,最開始有著幽州牧劉虞,益州牧劉焉後來是劉璋,荊州牧劉表,兗州牧劉岱。但是他們的表現讓人很失望,劉虞最後被下屬公孫瓚所滅,劉表和劉璋在諸侯討董時期不派一兵一卒,後來也基本不來朝廷朝貢,都在一方土地上做著自己的土皇帝。劉備雖然表現的對漢室十分忠心,但是不知道是不是也有著取而代之的野心。而且劉備這個漢室宗親沒有自己明確的族譜可以確認。

雖然荀彧勸曹操殺掉劉備,但是曹操最後沒有殺,而且還沒有看住劉備,讓他逃出牢籠,最後羽翼漸漸豐滿,聯合東吳,導致曹操終其一生沒有機會統一。中興漢室這一目標也肯定不能再實現。而荀彧自己也開始與曹操漸行漸遠。


秋心談歷史


荀彧是曹操集團統一北方的首席謀士與功臣,荀彧輔佐曹操二十年,為曹操集團發展壯大嘔心瀝血,荀彧的一生可以說都是為曹操服務的,而不是為漢朝或者漢獻帝服務的,說荀彧忠於漢朝不如說荀彧忠於曹操。

因此荀彧出謀劃策都是有利於曹操集團的,可以說沒有荀彧就沒有挾天子令諸侯統一北方的曹丞相。比如在曹操集團被呂布集團抄了兗州老巢的情況下,是荀彧力挽狂瀾為曹操集團保留甄城等三縣根據地。是荀彧力排眾議建議曹操迎漢獻帝去許昌挾天子令諸侯,是荀彧為曹操制定先滅呂布再抗袁紹的戰略,官渡決戰是荀彧反對曹操因為缺乏軍糧退守許昌,為曹操集團打垮袁紹集團制定堅守待變的正確戰略。



綜上所述,荀彧的謀略並不是為漢朝或者漢獻帝的利益考慮,荀彧謀略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幫助曹操一統天下,因此荀彧建議曹操除掉劉備也是為了曹操集團的利益考慮。

荀彧看出劉備胸懷大志各方面能力遠強於袁紹等群雄,劉備是曹操一統天下的主要對手,因此荀彧建議曹操除掉劉備是為了免除後患,為曹操一統天下掃清障礙。


至於很多人認為荀彧忠於漢朝或者忠於漢獻帝超過忠於曹操完全是一種誤解。荀彧反對曹操稱魏國公加九錫主要是認為曹操篡漢稱帝的時機還不成熟 ,希望為曹操樹立更加“忠貞”“退讓”的大公無私形象而贏得人心,為曹操集團消滅劉備集團孫權集團等一統天下而考慮。

可惜曹操與後世很多人都誤解了荀彧的真正用心,認為荀彧忠於漢朝超過忠於曹操,最終曹操痛下殺手逼荀彧自殺。


厚德載物49847


劉備是劉備,漢是漢,千萬不要混為一談。

荀彧其人,心底裡忠於漢室。但他所忠的漢室,乃是當時在位的漢獻帝及其直系子孫所代表的皇室正統,連劉表、劉璋那些漢室宗親都不算,更不用說隨便一個姓劉的了。

至於為什麼荀彧一直想要劉備死,我看來,”真相只有一個”——他認為劉備的存在對漢室有威脅。

首先,在荀彧看來,劉備就是一個典型的投機者,潛在的不安定因素。皇帝的一個不知道隔了多少代、血緣關係早稀釋到近乎沒有、八竿子打不著的窮遠親,就因為被皇帝排了下世序,就恬不知恥的打著皇叔的旗號到處拉關係、碰機會、擴實力。但同時,劉備本身又非無能之輩。這種人一旦碰到機會就必然會建立自己的班底、至少會成為阻礙漢室光復的割據勢力之一。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當時天下雖然群雄割據,但至少還都奉漢室為名義上的共主(不然曹操挾天子幹啥),雖然都在養兵佔地,但誰敢稱帝就是赤裸裸的造反,名不正則言不順,天下群起而誅之。除了袁術那個缺心眼之外,沒有第二個敢於稱帝自立的。即使是曹操,手握皇帝生殺大權、三分天下有其二,但是終其一生止於魏王,到死也沒敢邁出那一步。而劉備,頂著皇叔的大帽子到處招搖,關鍵是他在各個諸侯那裡還都吃得開,大家還真把他那頂皇叔的帽子當回事了。這就是潛在的危險和威脅。當時其他那些宗親,有實力的像劉表、劉璋等,全是“小富即安”型,佔塊地方活得滋潤就行,沒有什麼遠大志向,對漢室無害。唯有劉備,既打著宗親的大旗,又懷有大志,還不安分。假如將來一旦情勢有變,劉備如果自立,一定會用皇叔、宗親的身份吸引一些勢力跟隨,打著漢室的旗號挖漢室的牆角,這樣的危險分子,必須消滅在萌芽狀態。


凱撒視界


荀彧是曹操的核心謀士之一,以荀彧尖端的頭腦和智商當然看的出來劉備是有成就霸業天下的理想抱負的,雖然劉備是漢室宗親,《三國演義》裡還是漢獻帝親口認下的“皇叔”,但是讓劉備取代曹操的位置漢獻帝絕對會不得好死。劉備有一定的正統性,弒君篡位的色彩相對會淡一些,天下的認可度肯定比曹操高的多,不論“奉天子以令諸侯”還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生前始終沒有邁出篡漢稱帝這一步,即使有孫權的“勸進”。荀彧的判斷是準確的,曹丕篡漢稱帝封漢獻帝為“山陽公”,山陽公可以在封地內繼續供奉祭祀漢室宗廟,漢獻帝當了十幾年山陽公善終的。劉備得知曹丕篡漢卻宣稱漢獻帝被害了,文武大臣們當然知道劉備的心思,馬上紛紛“勸進”,劉備如願以償的稱帝。這就是劉備與曹操的區別。況且曹操自起兵佔地盤兒以來,一直注重經濟和民生,統一北方後老百姓在沒有戰亂的環境下開始安居樂業了,有而志在天下的劉備存在必然戰亂不止,天下不得太平。所以荀彧認為劉備是後患,當他發現曹操的野心逐漸膨脹後以自殺表明跟曹操分道揚鑣了


立志成蟲


為了回答題主這個問題,我專門查閱了《三國志·荀彧傳》,但沒有找到任何荀彧建議曹操殺掉劉備的蛛絲馬跡。

根據我的理解,我認為荀彧不僅不會建議曹操殺掉劉備,而且希望維護劉備的存在。

理由就是,荀彧忠心向漢,想利用劉備牽制曹操。

01

荀彧忠心漢室

永漢元年(189年),荀彧被舉孝廉,任守宮令。

荀彧看到漢室式微,朝政混亂,於是棄官返鄉。

當時冀州牧韓馥是他的同郡鄉親,派人來迎接荀彧。

等他到達冀州後,冀州已經為袁紹所得。

袁紹見荀彧到來,非常器重,待之為上賓。

此時,荀彧的弟弟荀諶、同郡辛評、郭圖都在袁紹手下做事。

但荀彧認為袁紹難成大事。

於是,在初平二年(191年),荀彧離開袁紹投奔了曹操。

建安元年(196年),漢獻帝從長安回到洛陽。

在要不要奉迎天子這件事上,曹操部屬臣僚發生了激烈地爭論。

最終曹操力排眾議,採納荀彧的建議,奉迎天子建都許縣。

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

其一,荀彧是堅定的站在維護漢室的立場上,這跟最後與曹操分道揚鑣聯繫起來看,就更明白些。

其二,曹操並不是為了維護漢室,而是出於利益的考慮。之所以要討論,就是在權衡利弊。如果一心匡扶漢室的話,這件事還需要討論嗎?

荀彧已經意識到曹操存在篡逆之心。

曹操是否意識到荀彧是堅定的保皇派,就不得而知了。

荀彧既然有這個疑慮,為何還要繼續支持曹操哪?

因為遍觀天下,除了曹操,沒有人能夠掌控局勢,維繫漢室的存在。

勢力強大的袁紹叛逆之心,荀彧是清楚的;

荊州牧劉表有勢力,但只想保持自己的地盤,沒有匡扶漢室的想法。

所謂的劉皇叔有想法,但沒有勢力。

即便有勢力,荀彧未必就認為劉備是一心想匡扶漢室,更可能跟曹操一樣。

因而,荀彧沒有選擇的餘地。

要維繫漢室的存在,最好的辦法就是輔佐曹操。

此可謂“兩害相權取其輕”。

官渡之戰,荀彧極力主張曹操堅守。

其實,對曹操來說,風險很大,放棄可能更為明智。

但對荀彧以及他所維繫的漢室來說,意義就不一樣了。

如果官渡失手,獻帝恐怕就被袁紹挾持。

起碼從當時看來,袁紹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話,更加不利於漢室。

最後,曹操欲進位魏王,稱霸野心已經顯露,荀彧只能與曹操分道揚鑣。

荀彧在漢末時期,幾乎是唯一忠心漢室的人。

02

誅殺劉備的建議

看不到荀彧建議曹操誅殺劉備,但的確有謀士建議曹操殺掉劉備。

《三國志·曹操傳》記載,建安元年(196年),呂布襲擊下邳,劉備來投奔曹操。

謀士程昱認為劉備有雄才很得人心,不甘屈居人下,建議曹操早除掉他以免後患。

曹操說:“現在正是招納英雄的時候,不能殺一人而失去天下人之心,不可以殺劉備。”

有說法這是荀彧、郭嘉的建議,但查不到相關的史料。

《曹操傳》記載,建安四年(199年),袁術稱帝失敗後,欲投奔袁紹。

曹操派遣劉備、朱靈去截殺袁術。

程昱、郭嘉聽說曹操派遣劉備後,對曹操進言說:“不可以放走劉備。”言外之意就是軟禁劉備。

荀彧是否也有這個意思,不得而知。

03

荀彧不建議殺劉備

我認為很可能荀彧不建議曹操殺掉劉備。

從荀彧一向做事的風格來看,他不會暴露自己的真實意圖。

他總是從有利於曹操方面給以建議,比如“挾天子以令諸侯”,官渡之戰的堅守,都是說明對曹操如何有利,以此左右曹操的決策。

荀彧想保護劉備,但他很可能會以“失去天下人之心”為理由,勸阻曹操。

袁紹、劉表、程昱、郭嘉都清楚劉備非等閒之輩,難道荀彧就不清楚嗎?

程昱、郭嘉清楚劉備將來會對曹操形成威脅,難道荀彧就不清楚嗎?

之所以見不到荀彧在劉備問題上的隻言片語,起碼說明荀彧保持了沉默。

保持沉默就是不建議曹操殺劉備。

有人已經說了不要殺劉備,荀彧就沒必要也說這個話。

同時,沒有發表看法,就是不想引起曹操的懷疑。

程昱、郭嘉是堅定地站在曹操立場上的,但荀彧是有保留的。

起碼在曹操稱王這個事上,荀彧與曹操是不一致的。

但這並不是說,荀彧就相信劉備,認為劉備忠誠於漢室,沒有絲毫的野心。

只不過有劉備的存在,就會牽制曹操,減緩曹操統一天下的步伐,就會延續漢室存在的壽限。

一定意義上說,荀彧還是希望看到三國鼎立的局勢存在的。

只要漢室存在,暫時的天下分裂也是荀彧能夠接受的。

一個能用生命來維繫信仰的人,是不會在乎暫時的國土分裂的。

只要天下不統一,就有理由勸阻曹操不要稱帝。

聽不聽在曹操,說不說、做不做在荀彧。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進爵魏公,加九錫。

荀彧認為:"(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此事惹怒曹操,荀彧被迫自殺以謝漢室。

荀彧也清楚,大勢所趨,沒有力量能夠阻止曹魏代漢,只不過是個時間問題。

作為忠於漢室的荀彧,能夠做的就是為漢室,為獻帝爭取時間,尋求最好的歸宿。

事實上,曹丕稱帝后,封獻帝為山陽公,繼承漢室宗廟。

獻帝得以壽終,這算是最好的結局。

因此,我認為荀彧並不希望曹操殺掉劉備,想以劉備牽制曹操,延緩漢室的滅亡。

用一句不太準確的話來形容劉備,就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依靠劉備來給曹操攪和一下,還是很有必要的,對漢室有益無害,荀彧為何不做呢?

我相信荀彧會這麼做的。


豹眼看歷史


荀彧既然忠心向漢,為何曾多次勸曹操殺掉劉皇叔劉備以絕後患?我覺得有幾點原因。

首先,正當天子落難,四處奔波的時候曹操出馬迎回天子遷都許昌,以天子之禮對待漢獻帝。曹操搖身一變,從亂世梟雄變成了扶大廈於既倒,挽乾坤於倒懸的漢室忠臣楷模了!

此時荀彧即使知道曹操狹天子以令諸侯,不過也沒辦法,沒有曹操可能天子早就曝屍荒野了。所以荀彧眼中曹操只是一個對大漢有功的丞相而已。自己是忠心於漢朝而非曹操,所以荀彧看破劉備並非真心扶漢,跟天下割據稱王的諸侯沒什麼兩樣,都是大漢王朝的死敵!人人得而誅之。所以荀彧為漢室江山著想勸曹操殺了劉備也就很正常了!



其次。荀彧勸曹操殺劉備也有可能是為了保護天子和劉備。

漢獻帝跟劉備第一次見面的時候請出了族譜得知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乃皇族後裔,所以驚喜萬分,終於有一個自己人了,自此漢獻帝不斷跟劉備密謀誅殺曹操,所以漢獻帝寫了玉帶血詔,讓國舅董承糾集義士,聯絡劉備滅曹興漢。


荀彧何等人也,自然看破了漢獻帝跟劉備密謀的事,為了不讓曹操起疑心從而保護天子,所以就勸曹操殺了劉備。以此來向曹操表明我荀彧不知道天子跟劉備密謀的事,言外之意就是我荀彧作為忠心大漢的重臣都不知道劉備跟天子有密謀,那就肯定沒有這回事了請丞相放心。從而避免事情敗露曹操惱羞成怒會對天子不利也同時為了麻痺曹操。而此時劉備征討袁紹攻打呂布有功,曹操也不敢貿然對劉備動手。所以荀彧此舉既保護了天子也保住了劉備這個日後可能成為制約曹操的生力軍。

所以荀彧勸說曹操殺劉備,一個是出於對大漢王朝的忠心,一個是為了保護天子,誅殺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曹操!


竹林論風月


無論是正史記載,還是野史小說,荀彧給人的感覺就是“正”;而郭嘉給人的感覺則是“譎”。諸葛亮給人的感覺就好象是荀彧和郭嘉的結合,這恐怕也是後世不斷神話諸葛亮的一個原因吧!

荀彧對於曹操所做的貢獻,主要還是在大的戰略方面。也就是說曹操在大方向上取得的成就,主要還是荀彧給奠定的。

有著這種格局和氣度的人,他們的眼光始終處於更高的戰略層面,很難會著眼於殺掉某個人之上。實際上在荀彧的傳記裡,也是沒有任何關於荀彧建議曹操殺掉劉備的記載。

野史中建議殺掉劉備的建議,一般都是交給程昱和郭嘉這樣人。《三國演義》中程昱建議曹操殺掉劉備,而郭嘉則是建議曹操把劉備軟禁起來。在這件事上根本就沒有荀彧什麼事兒!這種設定也是比較符合各個人物的特點。

那荀彧建議殺掉劉備的這種說法是怎麼來的?如果不是為了刻意貶低荀彧,那就只能說在創作之時忘了當初的人設了!

至於荀彧的“忠心向漢”,和諸葛亮的“復興漢室”有根本的區別。諸葛亮有這樣的話語說過,在正史裡面也有記載。荀彧一則沒有這樣的話語,二則也沒有這樣的舉動。

荀彧之所以沒有這樣的話語,完全可以理解。諸葛亮可以跟劉備說“復興漢室”,荀彧卻是不能跟曹操說他是“忠心向漢”。

說荀彧沒有任何“忠心向漢”的舉動,可能有很多人不贊成。

荀彧為什麼自殺?還不是因為曹操稱魏公,遭到荀彧的反對。但是這件事兒荀彧只是跟曹操說“不宜如此!”並不能由此認定荀彧就是“忠心向漢”。

那麼曹操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要殺荀彧呢?

董承被殺之後,伏皇后給她的父親伏完一封書信。伏完把這封書信給荀彧看了,荀彧沒有告訴曹操此事。伏完又把這封書信給他的妻弟樊普看了,樊普把此事告知了曹操。曹操因為這件事兒怨恨上了荀彧,但是表面上卻是什麼事兒都沒有。

等到董昭等人想擁立曹操為魏公的時候,荀彧卻有不同的見解。這個時候的曹操,卻是再也聽不進去荀彧的任何建議了!

荀彧最後只能以自殺來結束他的生命,也是一個悲劇的人物!

令人感慨!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