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清朝入关,李自成能统一新年中原吗?

鹏举张说天下


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中的后起之秀,也是在李自成的率领下推翻的明朝。可李自成在北京只待了40多天就狼狈逃回到了西安,为啥?原来是遭到了清军和吴三桂的联合打击,号称百万之中的农民起义军顿时作鸟兽散,一路向西狂逃,生怕跑慢了就丢了性命,从此李自成就开始了下坡路,没1年就被杀了。

看到这里,感觉如果没有清军入关,似乎李自成就会统一全国,建立大一统的政权,开创一个新的时代,因为这完全复合一个新生朝代的规律。

事实真是这样吗?

其实即便没有清军入关,李自成也很难统一中原,建立大一统的王朝。由于李自成自身的局限性和小农思想,注定了李自成的失败,他最多建立一个割据政权,时间长了也肯定会被其他强者打败。

而李自成从初出茅庐到成为农民起义军领袖,其实正是托了清军与明军打仗的福。在整个崇祯时期,明廷把所有精锐都部署在了关外与清军对峙,而从使得中原大地上的农民起义军有了可趁之机。明朝也正是在清军和农民起义军的两面夹击下才导致灭亡的,当然,明廷灭亡有很多原因,但是在战场上的直接失败是最主要的原因。

而清军从万历时期就开始和明朝打仗了,早就摸清了明朝的脾气和实力,所以也在这几十年中,清军也慢慢从只是简单的抢夺物资、人口到慢慢占领明朝的土地,进而到觊觎明朝的政权,这其实也是几十年来清朝看法的逐渐改变。

也就是从万历到崇祯以来,清军这个外患越来越成为明朝的大患,也因为要剿灭清军,使得明朝加紧了对国内老百姓的搜刮,使得老百姓也在这个大潮中活不下去起来反抗。

可这个恶性循环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因为明军在关外始终在打败仗,老百姓们也越来越的加入到了起义的队伍中去,雪球越滚越大,最终成为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实李自成能打进北京城,也是“捡漏”的行为。没有清军在前线对明军毁灭性的打击,明军早就腾出空来把李自成这些农民起义军收拾了。李自成占领北京做起了皇帝梦,以为真是自己打败了明朝,但是压根没有看到关外这个更厉害的敌手,从而导致梦碎北京城。

对此,你觉得李自成没有清军入关,能统一中原吗?欢迎留言评论。


历史局中人


看李自成入京后的所做所为,实在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明亡实在不是打不过农民军,是各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当时连年大旱,颗粒无收,饿殍千里,人相食。其次,崇祯接手的是被他哥他爸搞残的大明。第三,后金入侵不断。第四,农民军造反不绝。所以说,以农民军的实力其实是干不过明军的,最后李自成能攻入北京实在是大明气数已尽。虽然北京被李自成占领了,但其实中国南方大部都还在明军手里,尤其大明在南京有另一套领导班子,江南江北大营还有数十万兵马,虽然大明剩下的那些王爷也不齐心,还各自称帝,但李自成的民军内部一样也不团结,刘宗敏,牛金星他们也是各想各的,手下的军队进北京后烧杀抢掠,大发横财,这些兵将手里一有钱就再无战意,原来为了一起打明朝才走在一起,相信攻下北京后就再无心去打南明了。而且民军似乎并没有什么很好的军事人材,只是靠人多,如果不是皇太极总是救他,民军早被剿灭了。而南明还有几十万军队,还有史可法,郑成功等将领。所以,如果没有清朝入关,李自成最好的结局大概就是与南明划江而治,像宋朝时一样。如果南明能政治稳定,有几个好的军事人材,李自成则终将被剿灭。


赵襄子1024


李自成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关外清军对明军的不断消耗,以及几次入寇对华北华中地区的蹂躏。

从崇祯元年开始,在天灾人祸的影响下,陕西山西一带出现了规模化的农民起义,李自成走上造反的道路稍晚一些,是在崇祯二年。本来杀人跑路的他到甘州投军,但因为皇太极从喜峰口入寇,京师危急,抽调各地军队勤王,刚刚从军的李自成所在的部队也被征召,然而走至半路,参将王国克扣军饷不发,最终导致哗变,李自成等杀官造反。

李自成造反三年,实际上没有取得什么成绩,后来投奔他舅父闯王高迎祥,但造反事业也很不顺利,被明军到处追着打,到了崇祯六年,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在山西被明军击败,逃到河南被多路明军包围。后来李自成用顾君恩之计,贿赂陈奇瑜诈降,才逃出生天。

此后,崇祯九年,高迎祥被卢象升击败,后又被孙传庭所杀,高迎祥残部投靠李自成,李自成被推为“闯王”。李自成转战各地,后杨嗣昌会兵10万,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策略,限制农民军流动,两年内颇有成效,张献忠兵败降明,李自成被洪承畴、孙传庭埋伏击溃,只带着17人躲到了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苟延残喘。

世事就是这么奇妙,在李自成最艰难的时候,皇太极再次拉了他一把,显示于崇祯十一年,从青口善、墙子岭毁墙入关,肆虐中原,两年之后又发动锦州之围,将明军最后有生力量牢牢牵制在山海关-宁远一线,使得河南一地的围剿农民军工作停滞了下来。

同时,因为皇太极几次入寇,劫掠人口、粮食、牲畜、造成了华北华中地区生产遭受极大破坏,朝廷无力赈灾,出现大量失去生计的流民,这些流民为了生存,铤而走险,也走上了造反道路,为李自成的壮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有生力量。

崇祯十五年,明军几乎全军覆没于松山之战,洪承畴降清,大明王朝最后的野战军队几尽毁灭,而华北之地几尽赤地,无论是税收,还是兵源,朝廷都再难以掌控。多年来被明军追着到处跑的李自成,这才算是真的成了势,像滚雪球一般壮大起来,最终于崇祯17年进入北京,灭亡明朝。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李自成之所以能成事,并不是其人具有极高的军事素养或者政治才能,也不是农民军有很强的凝聚力,而是明廷自身的种种制度问题,加上清军的不断消耗才让李自成成为了明朝的终结者。

倘若,没有后金的崛起,李自成是没有什么机会崛起的,明朝会灭亡,但并不会灭亡在农民军的手中,至多是重演王朝末年,军阀混战的历史。

而回到问题本身,清军不如关,李自成能够成为中原的新皇帝么?答案是不能。整个农民军,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政治纲领,也没有稳定的后勤,他们自始至终的做法都是以前流寇的那一套,以劫掠富户官绅为军饷来源,对地方上从来没有形成过真正的治理。说到底,李自成的农民军自始至终都是无根之萍,没有任何基本盘。

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再强,也不可能牢固地占据一个区域,实现有效的治理,更何况是占据整个天下?


江畔初见月


很明显,不能!即使能,概率也低到忽略不计。

原因很简单,从李自成起义到攻占明朝首都,再到兵败,这个过程中,就能看出李自成这个人的能力和性格了。

先看李自成这个人,顶多算是一个古代农民起义首领,他既没有朱元璋的学习能力,也没有刘邦的驭人能力,拿什么来统一中原。

再看李自成的团队,既没有刘邦那样拥有张良,萧何,陈平,韩信,樊哙这样的治国人才和军事人才,又没有像朱元璋那样拥有刘伯温,常遇春,徐达这样的牛逼团队,拿什么来统一中原。

再看李自成的军队,攻进明朝首都后,只顾抢掠,夺取金银珠宝,再看看刘邦团队攻进咸阳的时候,秋毫无犯,萧何看重的宝贝是秦朝的户籍账册,税收账册等等有益于治国的文件。

朱元璋攻进南京的时候,当时李善长也是拿了元朝在江南地区的户籍,账册,税收账册等等文件。

李自成自己没有做枭雄的才华,又没有像样的团队,更没有一只纪律严明的军队,所以他一统中原的概率及其低,如果不是明朝各种内忧外患,李自成早晚被扑灭。


烟郭说历史


李自成的军事集团大部分将领并没有什么优秀的个人素质。基本上都是些穷苦出身或者出身卑微的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都是些没见过大世面的人,所以也就眼皮子浅。以文武之首的牛金星和刘宗敏来说,在占据北京后,两人迅速的腐败起来。在管理上,牛金星大肆的启用原明朝的降将,而刘宗敏则是对明朝的官员酷刑苛待。他们的这些行为说明他们并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因为但凡有点儿战略眼光,至少也得把江山都吃下肚子再说腐败的事儿啊。浴室仅仅半年的时间,李自成集团在北京就败退了。都说“自古文人相轻”,这在牛金星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说起来他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对外要抗衡刘宗敏为首的武将集团,对内还要打击与他分庭抗礼的李岩势力。忙活来忙活去,就是从来不在集团的战略大方向上出一个好主意。也难怪自古文人,尤其是底层的知识分子,争权夺利的小人心态非常明显。其实这也是有道理的,有本事的,有心胸的早就考上状元了。留在底层的大部分知识分子,都是些没本事没品的文化流氓。小编认为集团内部的斗争激烈,也说明了两点问题:第一,人员素质不行;第二,说明李自成领导力不足。第四:缺乏先进生产力阶级的认同。

在小编看来,如果李自成要建立一个长久的王朝,那么必须获得绝大多数人的认同和支持,也就是那些可以代表社会主要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的阶级群体。社会主要生产力,代表统治的生产,先进生产力代表统治的前进方向。在李自成的集团中,其实不难发现社会主要生产力的群体——农民。但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读书人可是真不待见李自成。

  


小尚带你看历史


李自成是在明朝处于衰败期发动农民起义的领袖,李自成之所以起义成功,一是明朝内部文臣弄权,崇祯长于后宫妇人之手,缺乏一代帝王驾御朝廷政治事务的权术,使朝纲处于无序状态;二是东北满清地方割据政权势力的逐渐强盛,对明朝政权造成极大压力,倾全国军事、经济之力对付满清割据势力边患袭扰,无暇顾及李自成的起义军,镇压极不得力,使得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能够比较顺利攻陷北京。崇祯帝听信满清奸细的迷惑,误杀袁崇焕,终于使东北失守,内优外生,加速了明朝政权的灭亡。假如没有满清入关,从历头发展趋势看,明朝政权气数将尽,或早或晚,必得灭亡,李自成农民军取代明朝政权是历更发展的必然,但李自成缺乏一代帝王的基本政治素质,政权难于维持长久,也必将被另一个政治集团势力取代。


李同民


小编认为这种事情没法说,首先来说历史是不可以假设的;其次来说中国实际是清军和“三藩”一起打下来的,当时吴三桂等人是否支持李自成还未必;最后来说清军攻打张献忠和南明政权时也多次陷入险境,甚至是千钧一发。

总之小编认为,如果没有清朝如关,凭借李自成的实力会击败吴三桂,但之后中国会陷入像“五代十国”时期的大分裂时期。南明、张献忠、李自成,甚至是关外的满清会相互攻战。最后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物质文化史


不能!

李自成骨子里就是流寇!入京之后立即享受淫欲富贵,全无安邦定国的战略。当时,立国的机枢在山海关,在吴三桂。李自成竟然儿戏地派一个降将唐通去劝说吴三桂投降,全无礼贤下士的心思。更加荒唐的是,刘宗敏霸占吴三桂的小妾陈圆圆,致使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来清军入关。

整个“大顺”就是众多互不隶属的乌合之众,刘宗敏不受李自成节制。刘宗敏、李过等主持的“输银助饷”,残害士人阶层,敲骨吸髓,共得银七千万两。实质上,颠覆了“大顺”王朝的根基。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五日,李自成在武英殿召集军事会议,拟派大将刘宗敏出兵山海关。刘宗敏竟顶撞说:“大家都是做贼的,凭什么你在京城享受,让我去前线卖命?”李自成无奈,只好率队亲征。

李岩是难得的安邦治国良才,却被李自成杀掉,以致自毁长城。


张铁军158


我认为可能性很小,就算是统治也只是昙花一现。

首先是李自成继高迎祥后号称“闯王”,因为采纳李岩的“均田免赋”为百姓所爱戴,兵多将广,但是却没有正统,在古代正统和名分是很重要的。

其次是李自成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不懂礼贤下士,有阶级局限,目光短浅,很难统治国家,身边缺少有远见的谋士、将领。

第三是在实力强大后残暴,不会用人,政治智慧低,贪图享乐。

第三是手下将领荒淫残暴,大局观弱,班底薄弱。

最后是受当时鼠疫的影响。


斑凤


没有清军入关,李自成自然能够一统天下。

李自成进京,崇桢皇帝库中无银,连国丈都不肯捐款,上朝都没有人,大家都忙着投降。清军进入江南,江南文人,大多数投降。可以说大明朝已经是失去民心,換一个皇帝无所谓。

有人说李自成素质云云,不够皇帝样,那是事后诸葛亮。李自成与朱元璋比,难道李自成就比不过朱元璋?只是李自成刚进北京,还没有喘过气来,清军就入关了,一切就都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