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衝是在哪裡稱象的呢?難道是在印度嗎?

芝麻小龍


有一本記載朝時期歷史的史書《南史》,在書中有一節關於南朝梁末的一段記載:“淮南有野象數百,壞人室廬。”淮南即現在長江以北的江蘇省、安徽省等區域。這段記載說的是,在淮南地區生長著數百頭野生象,當時把人家的房子的破壞了。

三國在南北朝前面,三國時長江流域有象就不奇怪了。那時在長江流域,森林覆蓋較廣,且並不主要是漢族人聚居,多為山越(部分為短人)、蠻族、獠族等,還有猿族、夷等非漢族,後因漢族征伐,統一合併,就融合成漢族了。

曹衝稱象的位置,據專家考證是在河北邯鄲。可以推論,孫權在吳越一帶帶兵時發現野象,選較大的送給曹操,於是有了曹衝稱象的說法。


Nathanx


曹衝是我國史書上記載最著名的神童之一,而“曹衝稱象”的故事正是表現其為“神童”的代表性事件,而這個事件被記載在正史《三國志》中。


史料記載,曹衝稱象的地點是在“毛象坡”,據現代專家的實地考證,這毛象坡是在河北省臨漳縣一帶,所以“毛象坡”這個名字的由來都可能與此事有關,當時曹操統治的範圍是在北方,那麼問題來了,河北地區哪來的大象? 我不妨回憶一下曹衝稱象的全過程,開頭的時候就已經點名這頭象是孫權送給曹操的,曹操手下包括他自己都沒見過大象,故而都非常好奇,曹操想知道象的重量,眾人紛紛討論怎樣稱象。 有的人認為應該將大象切成一塊一塊的進行稱量,但此法太過可惜了大象,就在爭論不休之時,曹衝趴在曹操的耳邊說了個方法,曹操聞言拍手稱好,帶著眾人來打河邊,將大象置於船上,讓人在船身吃水處刻上標記。 隨後將大象趕下船,又命人往船上般石塊,眾人恍然大悟,紛紛讚歎曹衝的睿智,曹操更是得意非常,畢竟是自己的親兒子。 曹衝所稱之象的出處已經有了答案,是孫權送來的,那孫權又哪裡弄來的大象?難道三國時期的東吳有大象? 其實中國有沒有大象的問題已經很明朗了,大象中國自古有之,在遠古時期甚至在我國分佈很廣,只是由於氣候的變化,後來大象只分布在雲南和西南部地區,一直到現在。 但三國時期的東吳應該是沒有大象存在的,當時孫權的地盤包括揚州、交州、荊州南部,也就是現在的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江蘇、湖北等地,這些地方是離雲南還有一段距離,倒是劉備的勢力進入過雲貴之地。 孫權總不可能向劉備去要頭大象去討好曹操吧?事實上史書上只是說了孫權給曹操送了頭象,卻沒交代這頭象的來源,但我們卻能從其它一些典籍中找到些蛛絲馬跡。 西晉時期,有人作《江表傳》,其記載道:“孫權遣使造詣南馴象兩頭”,說孫權派人到九真郡去馴兩頭象,這九真郡又在哪裡?其實就是今天的越南中部,東吳時期屬於交州管轄,最初是漢武帝所設。 如此真相也就大白了,大象在越南並不少見,可想而知的是孫權派人來此馴服了兩頭大象,將其中一頭送給了曹操。 再來看看曹衝稱象的時間,大約是公元202年左右,這個時期曾發生過一件事情,就是曹操發公文要孫權派自己的弟弟或者是兒子來朝廷做官,孫權猶豫不決,帶著周瑜到自己母親吳夫人那商議這件事。 周瑜認為曹操這個舉動是讓他們送去一個人質,如果一旦把“人質”送去,就不得不和曹操保持緊密的聯繫,以後朝廷下詔就不得不聽從,如此會陷入被動,不如先觀察一段時間,如果曹操這能以君臣大義治理天下,可以侍奉,但若是圖謀不軌,必定是自取滅亡。 孫權接受了周瑜的建議,沒送人質,筆者認為孫權送象一事或許與這件事還有些關係,畢竟孫權拒絕了曹操人質的要求,但為了穩住曹操觀察情況,可以先送頭象討好,免得到時候兩頭難做。


策城宋文遠


曹衝字倉舒,是曹操二十五個兒子中的一個,環夫人所生。

史書說他“辨察仁愛,與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於眾”,因而特別得到曹操的寵愛。他十三歲時因病早天,曹操極其傷心,對曹丕等人說:“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意思是他屬意的繼承人是曹衝。所以,曹丕日後常說:“若使倉舒在,我亦無天下。”

曹衝最為著名的就是他“稱象”的故事,《三國志・魏志・鄧哀王衝傳》卷二十中記載:

曹衝“少聰察岐嶷,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成莫能出其理。衝日:“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矣。”太祖大悅,即施行焉”。



一個五六歲的孩子,就能利用浮力的原理來稱量大象,這無論如何都夠得上“神童”的表現了。宋代學者葉適《習學記言》議論此事就說:

“倉舒童孺,而有仁人之心,並舟稱象,為世開智物理,蓋天稟也。”多少年來,人們對此深信不疑,讚歎有

加,各類著述,尤其是兒童讀物中反覆引用此例,使之幾乎達到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程度。但實際上,有關曹衝稱象的記載是大可懷疑的。

早在清代,學者何焯就對曹衝稱象之事提出質疑。他認為曹衝所稱的象是孫權所獻的,但在建安十三年(208)之前,也就是曹衝去世前,孫權不過只領江東六郡,哪來的大象?他還推斷說:“置水刻舟,疑算術中本有此法。”邵晉涵也根據宋代吳曾《能改齋漫錄》所引用的燕昭王'命水官浮大豕而量之'的事情斷定“其事已在前”。

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認為上述二說都“未得其出處也”,他指出《三國志》本文往往有佛教故事,雜糅附益於其間,特跡象隱晦,不易發覺其為外國輸入者耳”。因此,曹衝稱象的故事並非來自算術,而可能來自於佛經。



北魏吉迦夜共曇曜所譯《雜寶藏經》巻一雲:“天神又問,此大白象有幾斤?而群臣共議,無能知者。亦募國內,復不能知。大臣問父,父言,置象船上,著大池中,畫水齊船,深淺幾許,即以比船量石著中,水沒齊畫,則知斤兩。即以此智以答天神。”

陳寅格先生認為,《雜寶藏經》雖是北魏所譯,三國時還沒有此書,但其書乃雜採諸經而成,其中記載,往往見於先後譯出的佛典之中。這些早期佛典流傳至於中土於是附會為曹衝之事,以顯其智。但大象是南方之獸,不是曹操境內所應有者,於是,又不得不取其事與孫權貢獻相混合,這是比較民俗文學的通例。

學者陸敬嚴進一步指出:清人以建安十三年即曹衝去世年為據,來判斷當時的孫權不可能有大象,事實上,根據《三國志》的記載,曹衝稱象的時間還可確定得更準確,即曹衝五六歲的時候,也就是建安五年左右。當時的孫權還只是會稽太守,就更不可能有大象獻給曹操了。亞洲象生活在印度,我國的雲南也有,但無論從經濟發展、交通運輸、動物飼養等各方面看,當時的“中土”都不具備飼養大象的條件。

雖然曹衝稱象之事是正史所記載,故事的細節很符合我國古代對浮力原理的理解;這一故事也很能夠鼓勵人們從小就要熱愛科學,但它在歷史上畢竟屬於子虛烏有之事而不能作為信史。

所以我們更不用去爭論“稱象”地點是不是在印度了。


申報七十七載


我國有不少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或者傳說,都是或多或少地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的,但是長久以來,我們都認為它們是土生土長的,其實未必。比如我們曾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學到的“曹衝稱象”的故事,它實際上來源於印度。

印度古籍《雜寶藏經》中有一個“棄老國緣”的故事,故事講述的是遠在佛陀時代有個波羅奈國(棄老國),這個國家的國王不喜歡老人,認為老人對社會已經沒有利用價值了,因此他制定了一個法律:全國境內,凡是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都要丟棄到山林裡,讓他自生自滅。有違法律者,一概要受罰。但有一個大臣,不忍心將生養自己的雙親棄之荒野,於是就在家裡挖了一個地窖,把老人藏進去,每天偷偷給他們送吃的,讓老人家天天閱讀佛經,以安度晚年。

這個慘無人道的制度觸怒了天神,天神來到王宮要求國王回答他幾個問題,如果回答不出來,天神就要運用神力將波羅奈國毀滅。其中有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稱出一隻大白象的重量”,國王一個問題都答不出來,於是就張貼告示懸賞能人作答。後來一位年輕的大臣撕下告示,表示能作答。果真,這位大臣回答出了所有的問題。對於稱大象的問題他是這樣回答的:將大象放置在江河裡的大船上,待船平穩後,在船身與水相平的地方刻上標記。然後將大象趕下船,在同一艘船上放置石頭,直到船身標記與水面平行,最後再稱出石頭的重量,這樣就能算出大象的重量了。

但其實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大臣的父親想出來的,也因為這樣,國王看到了老人的智慧,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從而改變了之前對待老人的制度。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覺得,這裡的稱象方法和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中曹衝稱象的故事很是相似。曹衝小時候很聰明,他五六歲時的智力就和成人一般了。當時吳國的孫權送給曹操一隻大象,曹操想知道如此大的大象究竟有多少斤,但身邊的大臣沒有一個人想出稱大象的方法。曹衝說:“把大象牽到船上,等船身平穩之後,在船身與水相平的地方刻上一個標記。然後把大象牽到岸上,把大大小小的石頭往船上裝,等船身沉到剛才刻的標記的地方就停止放石頭。最後把船上的石頭都稱一下,石頭的總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了。”

通過對比不難發現,印度古籍中“棄老國緣”的故事和三國時“曹衝稱象”的故事在情節以及稱象方法上如出一轍。

清代學者梁章鉅在他的《三國志旁證》一書中,就曾對曹衝稱象這個故事提出質疑,書中指出“此事(曹衝稱象)妄飾也”。他認為亞洲象生活在印度和我國雲南南部,從氣候條件、交通運輸、動物飼養等情況來看,當時“中土”並不具備大象的生存條件,所以他推斷“置水刻船,疑算術中本有此法”。

對於“曹衝稱象的故事來源於印度”這種說法,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也曾做過論證。陳寅恪先生認為佛教在東漢時傳入中原,在平民和讀書人階層廣為流傳,特別是在三國開放的學術氛圍中,是為風尚。而且佛教西來後,中國的歷史故事中不止一次借鑑佛經故事。再者,佛經中多“早慧”故事。後來也有學者推斷,《雜寶藏經》最早可能是在公元前200年之後,在印度西北部地區集結而成,是部佛教派形成時期的經典。所以這個很有可能是《魏書》記載的曹衝故事的原型所在。況且以曹衝六歲時的智力水平和生活經驗等看來,似乎不足以讓他想出稱象的辦法,也許《魏書》中這樣寫只是為了塑造人物“少聰”的傳奇性特點。所以說“曹衝稱象”的故事受印度同類故事影響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鄭羽覺


冰河時代西伯利亞有象 商周時代中原有象 三國時代江南有象 明代廣西還有象呢


遼寧藥品監管


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要了解中國地理環境的變遷,實際上,經過近些年中國科學家們的考古與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古代遠比今天要溫暖溼潤,而大象的活動範圍一度到達秦嶺以北,而且黃土高原在古代實際上是覆蓋著茂盛的森林,只不過是經過漫長的人類活動與砍伐,變成了如今的樣子,所以三國時期,中原地區可說是遍地森林,大象到處跑,曹衝找只大象稱稱,隨便簡單!!


讓子彈繼續飛一會


絕對是在河南中原地區,因為河南的簡稱“豫”就證明以前河南以前是有大象的。


隧道盡頭的光211


現在雲南也有大象,古代氣候怎樣不清楚,如果漢代的氣候很好的話,中原是否可能有大象也說不定。不過那要看考古學是否有證據支持此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