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天,金融鍊金術,外匯市場中的反身性

   反身性相互作用在股票市場中是間歇性的,而在貨幣市場上卻是連續的。我試圖證明,自由浮動匯率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並且,這種不穩定性是累積的,因此自由浮動匯率體系的最終崩潰幾乎是毫無疑問的。

   傳統上認為,外匯市場的運動趨向於(貨幣供求的)均衡點,定值過高的匯率將刺激進口抑制出口,最後匯價將重新回到均衡水平。類似地,競爭能力的改善可以在匯率升高、貿易順差下降和新均衡建立的過程中反映出來。投機活動不可能擾亂均衡的趨勢——假如投機商們正確地預見了未來,他們就促成了均衡;假如判斷失誤,他們自己會受到懲罰,雖然基本趨勢可能會推遲,但終究是不可阻擋的。

   然而,1973 年實行浮動匯率制度以來的歷史經驗駁斥了這一觀點,不是基本因素確定匯率,倒是匯率找到了一條影響基本因素的途徑。例如,堅挺的匯率抑制了通貨膨脹,工資保持穩定,進口商品價格下降,當出口商品中含有很大份額的(經過加工的)進口商品時,一個國家就能夠幾乎無限制地保持競爭力,哪怕其貨幣持續穩定升值,德國在70 年代中的經濟表現就是如此。

   事實是,國內通貨膨脹率與貨幣匯率之間的關係不是單向的而是循環作用的。一方的變化可能先於另一方,但是一方為因一方為果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這是因為他們是彼此影響、相互加強的。將貨幣貶值的通貨膨脹局面稱為惡性循環,而將相反的情形稱為良性循環,這樣可能更為恰當。

   惡性循環和良性循環的概念與市場均衡觀念大相徑庭。不過,只要反身性的、相互作用的自我加強關係能夠無限期維持下去的話,它們也可以產生一種近乎均衡的狀態。但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自我加強的過程持續越久,它本身也就越脆弱,最終還是要自我逆轉,啟動一輪反向的自我加強的過程。這是一個完整的週期,其顯著特徵是不僅匯率而且利率、通貨膨脹率以及/ 或者經濟活動的水平都發生了大幅度的波動。

   參與者的偏向把一種不穩定的因素引進了這一系統。若系統具備內在的均衡趨勢,那麼參與者的偏向就無法擾亂它,充其量也只能引起一些隨機性的、短期的波動。但是,當因果關係呈現出反身性特點時,參與者的偏向就可能產生、維持或破壞一個惡性的或良性的循環。更有甚者,主流偏向作為循環關係的組成成分之一而自行其是。它表現在作為貿易不平衡抵消因素的投機資本流動中,導致貿易順差或逆差,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在持續時間上都超出當它未曾介入時所可能達到的程度。當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