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新增病例為何一夜間過萬?五問“臨床診斷病例”

2月12日,湖北新增新冠肺炎病例14840例,2月11日,湖北新增新冠肺炎病例1638例,一夜之間,病例陡增。

新京報記者發現,這一數字差異源於統計口徑的變化。新增新冠肺炎病例中新納入了臨床診斷案例數,並非確診病例。12日新增病例中,含臨床診斷病例13332例,如果刨除這一數字,確診病例為1508例,比2月11日稍有下降。

國家衛健委回應,湖北病例診斷分類中增加“臨床診斷”,以便患者能夠早診早治,進一步提高救治成功率。專家認為,對臨床診斷病例的治療上,應注意隔離、防範交叉感染。

統計口徑變化導致病例陡增,除了堵上傳播的漏洞、提高救治效率,也體現了疫情防控的思路轉變。

追問1

什麼是臨床診斷病例?

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中,病例診斷根據湖北省和湖北省以外其他省份區別對待。

湖北以外其他省份仍然分為“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兩類。湖北省增加“臨床診斷”分類。

湖北省的疑似病例的標準為:無論有沒有流行病學史,只要符合“發熱和/或呼吸道症狀”和“發病早期白細胞總數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細胞計數減少”這2條臨床表現,便可考慮為疑似病例。而臨床診斷病例,則為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學特徵者。

也就是說,相比確診病例,湖北省臨床診斷案例,是尚不具備病原學證據,但具備臨床表現、肺炎影像學特徵的患者。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接受媒體採訪時解釋,“臨床診斷病例”就是實驗室還沒確診,還沒有查到核酸檢測陽性,只是臨床症狀“看著像”。

追問2

為何湖北要單獨分類?

國家衛健委12日上午回應,根據第五版診療方案,在湖北省的病例診斷分類中增加了“臨床診斷”,以便患者能夠早診早治,進一步提高救治成功率。根據該方案,近期湖北省對既往的疑似病例開展了排查並對診斷結果進行了訂正,對新就診患者按照新的診斷分類進行診斷。

湖北省衛健委12日表示,為與全國其他省份對外發布的病例診斷分類一致,從12日起,湖北省將臨床診斷病例數納入確診病例數進行公佈。

此前,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影像科副主任張笑春呼籲,強烈推薦CT影像作為新冠肺炎的主要依據,因為CT陽性、核酸陰性的結果,可能影響臨床排查。

一位在武漢前線支援的專家分析,此舉是基於現實情況下,為了提高救治率、降低病死率的考慮。

一方面,當地由於患者數量過多,部分人無法進行病原學檢測;另一方面,病原學檢測存在“假陰性”的情況,導致部分患者即使做了病原學檢測,也沒有得到準確的結果。

一位國家醫療專家組成員也認為,不拘泥於病原學檢測,有助於更多患者得到及時救治。

追問3

為何病原學檢測出現“假陰性”?

把臨床診斷病例數納入確診病例數進行公佈,實際上還因為病原學檢測頻頻出現“假陰性”。

“假陰性”,即患者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但是核酸檢測報告陰性,給疫情防控帶來不小挑戰,也導致了病例確診信任危機。

2月5日,一位來自武漢的發熱肺炎患者,在中日醫院呼吸四部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此例患者入院前三次咽拭子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均為陰性,甲流核酸檢測陽性,因此於1月30日以“重症甲流”收入院。入院後插管上呼吸機,通過肺泡灌洗檢測才發現新冠病毒核酸陽性。

類似案例頻出,暴露出病原學檢測可能存在漏洞。

中央指導組專家、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童朝暉介紹,PCR(聚合酶鏈式反應)檢測有較高特異性,但採樣方法、試劑等都可能影響結果,陽性率低、且不穩定,不同的醫院差距甚大。

北京世紀壇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丁新民分析,除了檢測和採樣保存等流程的問題,“新冠”肺炎本身的特點也增加檢測難度。感染者較多幹咳、痰液不多,病毒比較難以留存在上呼吸道。目前,採樣位置多為鼻咽部(上呼吸道),並非所有患者都能進行陽性率較高的下呼吸道採樣。

國家醫療專家組成員、北京地壇醫院感染性疾病診療與研究中心首席專家李興旺此前表示,從呼吸道標本來講,肺泡灌洗液敏感性要高於痰的結果,痰的結果又高於咽部的。所以越是危重病人診斷率越高,是因為能採到肺泡灌洗液。

在實際操作中,更多采用更簡單、更快的咽拭子採樣,而早期很多患者乾咳、無痰,給樣本採集和檢測帶來難度。

追問4

臨床診斷案例應如何診療?

根據第五版診療方案,針對湖北省,要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發現符合病例定義的疑似病和臨床診斷病例後,應當立即進行隔離治療,疑似病例和臨床診斷病例要單間隔離,對疑似病例和臨床診斷病例要儘快採集標本進行病原學檢測。

不難發現,確定臨床診斷病例後,應儘早隔離,以最大限度、儘快地切斷傳播源。

“在臨床治療上,病毒性肺炎本就沒有特效藥。不管是疑似、臨床診斷還是確診,治療的方法都差不多。關鍵就在於有沒有及早發現、及早干預,讓患者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上述國家醫療專家組專家介紹。

不過,也有專家對此表示擔憂。

他們認為,在對臨床診斷病例的救治中,一定要重視隔離問題,畢竟患者雖未有病原學的確診,但單從臨床表現、胸部影像學來看可能是新冠肺炎,同時,又難以鑑別和其他肺炎的區別。所以必須落實單間隔離,降低交叉感染的風險。

追問5

如何看統計口徑的變化?

曾光表示,核酸檢測“遲遲不呈現陽性”的病人確實存在,又不能排除,因此很容易在社會上傳播,把這些人納入新增病例,就可以對他們採取隔離措施,入院治療,這對社會和病患本人都有好處。

他認為,把“臨床診斷病例數”納入“確診病例數”進行公佈,是正確的步驟,堵塞了一個傳播的漏洞。

新京報記者發現,其實,在臨床診斷病例納入新增病例後,疑似病例也在下降。

在湖北省,無論有沒有流行病學史,只要符合“發熱和/或呼吸道症狀”和“發病早期白細胞總數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細胞計數減少”這2條臨床表現,便可考慮為疑似病例。這些疑似病例中,如果具有肺炎影像學特徵,會被納入臨床診斷病例。

這也意味著,疑似病例也會大幅下降。2月11日,湖北省現有新型冠肺炎疑似病例11295人,較2月10日減少5392人,降幅32.31%,出現自發布“現有疑似病例”後最大降幅。單看10日至12日三天,湖北省疑似病例為16687人、11295人、9028人,連續出現下降。

除了臨床診斷納入新增,最新發布的死亡病例中也出現了臨床診斷病例指標。

2月12日,湖北全省累計病亡1310例,其中,臨床診斷病例病亡135例,包括武漢市臨床診斷病例病亡134例,恩施州臨床診斷病例病亡1例。

統計口徑的變化,不僅為堵上傳播的漏洞,也體現了目前疫情防控的思路轉變。

2月9日,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出通知,將排查出的所有確診患者、疑似患者全部集中收治,分類隔離,確保應收盡收、應診盡診。

中央政法委長安劍2月10日消息,陳一新任中央赴湖北指導組督查組副組長。

2月12日,中央指導組副組長、中央政法委秘書長陳一新在武漢市督導疫情防控工作並召開碰頭會。他在會上要求,要實行“三量管控”:即控增量、減存量、防變量。要推動“常規救治”向“綜合救治”轉變、推動“應急防控”向“依法防控”轉變。

陳一新提出,要堅持應收盡收不動搖,確保確診和疑似患者收治隔離“清零”,力爭日清日結,打好應收盡收攻堅戰,堅決消除傳播源、切斷傳播鏈,降低感染率,最大限度減少新增病例,這些,均與目前統計口徑放寬的思路一致。

案例

北京醫療隊已有多位臨床診斷患者出院

新京報記者從武漢一線獲悉,北京援助武漢醫療隊已經迎來多位臨床診斷患者出院。

2月7日下午,武漢協和醫院西院,30多歲的夏女士出院。夏女士屬於臨床診斷病例,在北京醫療隊病區內經過多日的治療護理治癒。八九天前,夏女士突然發燒、咳嗽、頭疼,渾身沒力,被家人送到醫院後,診斷具有CT肺炎影像學特徵,後轉到協和醫院西院治療。入院後,兩次核酸檢測為陰性,根據第五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具有肺炎影像學特徵者,屬臨床診斷病例。

2月8日,武漢市民汪健(化名)離開隔離病房,回到家中。作為新冠疑似感染者,汪健1月31日進入武漢一家被徵用醫院住院。該院醫生告訴新京報記者,汪健雖未有陽性的核酸檢測結果,但入院時表現出典型症狀:發熱、咳嗽、腹瀉、肺部提示雙肺多發斑片影及磨玻璃改變。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汪健體溫恢復正常,兩次核酸檢測為陰性,且沒有其他明顯症狀,得以順利出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