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經脈、任督二脈動態經絡走向及主治穴位圖


十二經脈、任督二脈動態經絡走向及主治穴位圖

任脈

主治要點:

臍下諸穴: 治療下焦疾病為主。曲骨、中極主治婦科及前陰病;關元、氣海、神闕主治胃腸和婦科病,又有回陽救逆的功效,應用於各種虛脫急救,而且還有強身保健的作用。

上腹部各穴: 多治中焦疾病,主治脾胃疾患。

胸部各穴: 統治上焦疾病,胸悶、心痛、咳嗽、氣喘等心肺病症皆可選用。

十二經脈、任督二脈動態經絡走向及主治穴位圖

督脈


主治要點:

長強主治肛腸病;腰俞、腰陽關、命門主治腰痛及下肢痿痺;至陽主治胸脅支滿;神道主治神志病;身柱主治脊背痛;大椎、陶道主治熱病及外感,也是治療瘧疾的主要穴位;啞門治療舌緩不語及中風;風府治療中風及癲狂痛;百會、水溝、素髎等穴,均有醒腦開竅的作用,凡一切猝然昏倒、不省人事者,皆可取用;百會治療神志病和內臟脫垂;素髎、水溝為急救要穴;上星治療鼻病。

針刺長強,須沿尾骨前緣向上呈45°角斜刺,避免刺及直腸。脊椎棘突之間各穴,因頸椎、腰椎棘突比較平直可以直刺,胸椎棘突伸向下方,可以向上斜刺,深度一般控制在0.5~1寸之間,不宜過深,以免誤傷脊髓;風府、啞門不可向上方刺,以免誤入枕骨大孔損傷延


十二經脈、任督二脈動態經絡走向及主治穴位圖

足少陽膽經


主治要點:

(1)頭面五官病: 頭部諸穴多治頭目疾患;聽會、上關、陽白治面癱;率谷、陽白、頭臨泣、風池治眩暈;風池治頭面五官之疾;聽會、上關、地五會、俠溪、足臨泣均治耳聾、耳鳴;聽會、上關、頜厭、懸顱、懸釐治牙痛。

(2)神志病: 上關、完骨、天衝、本神治癲狂癇;率谷、陽陵泉治驚風;頭臨泣治驚癇;腦空治癇、驚悸;風池治失眠、健忘;陽交治驚狂癲;外丘治癲;足竅陰治多夢。

(3)肝膽病: 日月、陽陵泉治黃疸。

(4)婦科病: 帶脈、五樞、維道治陰挺、帶下、月經不調等。

(5)經脈循行所過外經病症: 肩井治肩背痛;淵腋、輒筋、日月、京門、帶脈、陽陵泉、陽交、外丘、陽輔、懸鐘、丘墟、足臨泣、地五會、俠溪、足竅陰治脅痛;居髎、環跳、風市、中瀆、陽陵泉、陽交、外丘、陽輔、懸鐘、丘墟治下肢痿痺。

(6)其他病症: 肩井、足臨泣、地五會治乳癰;光明治乳脹痛;肩井治擦痴;丘墟治瘧疾;足臨泣治熱病;風市治遍身瘙癢。

十二經脈、任督二脈動態經絡走向及主治穴位圖

足厥陰肝經

主治要點:

(1)肝膽脾胃病: 太沖、章門、期門治脅痛、黃疸;章門、期門治腹痛、腹脹、嘔吐。

(2)少腹前陰病: 大敦、行間、中封、蠡溝、中都、曲泉、急脈均治疝氣;大敦、行間、太沖治遺尿、癃閉;曲泉、中封、陰包、足五里治小便不利。

(3)婦科病: 大敦治月經不調、崩漏;太沖治月經不調;蠡溝、曲泉治月經不調、陰癢。

(4)神志病: 大敦、行間治癲癇;太沖治癲狂、驚風、中風。

(5)其他病症: 章門治痞塊;期門治奔豚氣、乳癰。

十二經脈、任督二脈動態經絡走向及主治穴位圖

手太陰肺經


主治要點:

(1)咽喉病: 少商、魚際、孔最、尺澤、列缺治咽喉腫痛。

(2)胸肺部病:咳喘: 中府治肺熱咳嗽;太淵治咳嗽痰多;魚際治咳嗽痰少。

咯血: 尺澤、魚際治肺熱咯血;孔最治急性咯血;太淵治喘息咯血。

(3)胃腸病: 尺澤治嘔吐、腹瀉;太淵治嘔血、呃逆。

(4)經脈循行所過外經病症: 中府、雲門治肩背痛;天府、俠白治上肢內側疼痛、麻木、痿痺;尺澤治肘臂攣痛;太淵治手腕疼痛無力;少商治大指拘攣疼痛。

十二經脈、任督二脈動態經絡走向及主治穴位圖

手陽明大腸經

主治要點:

(1)頭面五官病

咽喉腫痛: 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曲池、扶突。

齒痛: 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手三里、曲池。

口喎: 合谷、口禾髎、迎香。

目痛: 二間、下廉治目痛;合谷、陽溪、偏歷、曲池治目赤腫痛。

鼻病: 二間、合谷、迎香治鼻衄;口禾髎、迎香治鼻塞。

耳聾: 商陽、合谷、偏歷。

頭痛: 合谷、陽溪、溫溜、下廉、曲池。

頸部病: 曲池、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治瘰癧;巨骨、天鼎、扶突治癭氣;天鼎、扶突治暴喑。

(2)熱病: 商陽、二間、合谷、曲池治熱病;合谷治無汗、多汗。

(3)皮膚病: 曲池、肩髃治癮疹;迎香治面癢。

(4)腸胃病: 合谷、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治腹痛、腸鳴、便秘、洩瀉;迎香治膽道蛔蟲症。

(5)神志病: 商陽治熱病昏迷;曲池治眩暈、癲狂。

(6)經脈循行所過外經病症: 商陽治手指麻木;合谷治手背腫痛、上肢不遂;陽溪治手腕痛;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治手臂痠痛;曲池治上肢不遂;曲池、肘髎治肘臂攣痛;肩髃治肩臂攣痛。


十二經脈、任督二脈動態經絡走向及主治穴位圖

足陽明胃經

主治要點:

(1)胃腸病: 上腹部諸穴及衝陽治胃痛、嘔吐、食慾不振、腹脹、洩瀉;下腹部諸穴、髀關、陰市、解溪、內庭治腹脹、腹痛;天樞治腹脹、腹痛、便秘、洩瀉;梁丘治急性胃痛;足三里治療一切脾胃腸腹疾病;上巨虛、下巨虛治腸中切痛、腸癰、便秘、洩瀉。

(2)頭面五官病: 承泣、四白、頭維治目疾;巨髎、內庭、厲兌治鼻衄;面部諸穴、內庭、厲兌治齒痛;下關治耳病;頭維、人迎治頭痛、眩暈;頸部諸穴治咽喉腫痛、瘰癧、癭瘤。

(3)神志病: 太乙、滑肉門、足三里、豐隆、解溪、厲兌治癲狂。

(4)經脈循行所過外經病症: 下肢諸穴可治下肢痿痺、腰膝冷痛、半身不遂。

(5)其他病症: 足三里可強身保健;豐隆可祛痰;水道可利水消腫;胸部諸穴治咳喘、胸痛及乳癰、乳汁少;下腹部諸穴可治月經不調、疝氣等;內庭、厲兌可清熱。

十二經脈、任督二脈動態經絡走向及主治穴位圖

足太陰脾經

主治要點:

(1)脾胃病: 大都、太白、公孫、商丘、三陰交、腹結、大橫、腹哀治腹痛、腹脹、洩瀉、便秘、痢疾、納呆。

(2)泌尿生殖系統病: 隱白治月經過多、崩漏;三陰交、地機、血海治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陰挺、經閉、難產、產後血暈、惡露不盡、不孕等婦科疾病;三陰交、陰陵泉、箕門治陰莖痛、疝氣、遺精、陽痿、小便不利、遺尿、腹股溝腫痛。

(3)神志病: 隱白治癲狂、夢魘;公孫治失眠;商丘治癲狂;三陰交治失眠。

(4)經脈循行所過外經病症: 商丘治足踝痛;三陰交、漏谷、陰陵泉、血海治下肢痿痺、腳氣、膝痛、腰痛。


十二經脈、任督二脈動態經絡走向及主治穴位圖

手少陰心經

主治要點:

(1)心病: 極泉治心痛;陰郄治心痛、盜汗;神門、少府治心痛、心悸、心煩。

(2)神志病: 少海治癲狂癇;靈道治悲恐驚;神門治失眠及一切神志病。

(3)經脈循行所過外經病症: 極泉、少海、青靈主治上肢內側後緣冷痛、麻木。

(4)其他病症: 少海治瘰癧;少府治陰癢;陰郄治吐血、衄血;通裡治舌強不語。


十二經脈、任督二脈動態經絡走向及主治穴位圖

手太陽小腸經

主治要點:

(1)頭面五官病: 少澤治耳鳴耳聾、頭痛、目翳、咽喉腫痛。頭項痛常用後溪、養老、支正、天窗、天容;治療耳病常用聽宮、後溪、前谷;治療目疾常用養老;齒痛常用聽宮、顴髎;咽喉痛可用少澤、前谷、天窗、天容。

(2)熱病: 後溪治發熱、瘧疾。

(3)經脈循行所過外經病症: 後溪治頸項強痛。肩臂背部疼痛常用後溪、養老、支正、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等。


十二經脈、任督二脈動態經絡走向及主治穴位圖

足太陽膀胱經

主治要點:

(1)經脈循行所過外經病症: 睛明、攢竹治目疾;天柱治頭項病;委中治腰背痛;背腰腧穴治背腰痛;腰骶下肢腧穴治腰骶下肢病。

(2)臟腑病: 背俞穴主治所屬臟腑的病症及臟腑相關組織器官的病變;腰骶腧穴治前陰病;委陽治三焦病。

(3)神志病: 申脈治癲狂癇、不寐。

(4)其他病症: 膈俞治血虛、血證;委中治熱證;膏肓治虛證;承山治大腸病;崑崙、至陰治難產;至陰治胎位不正。


十二經脈、任督二脈動態經絡走向及主治穴位圖

足少陰腎經

主治要點:

(1)泌尿生殖系統病: 然骨、太溪、大鐘、水泉、照海、交信、陰谷治月經不調、遺精、陽痿等生殖系統病;大鐘、太溪、交信治二便不利;下腹部諸穴均治泌尿生殖系統病。

(2)神志病: 湧泉、陰谷治癲狂;大鐘治痴呆、嗜臥;照海治失眠、癇證;築賓治癲狂癇;湧泉治昏迷。

(3)頭面五官病: 湧泉治巔頂痛、失音、咽喉腫痛;太溪治咽喉痛、耳鳴;照海治咽乾痛、目痛。

(4)其他病症: 太溪治消渴、咳喘;復溜治汗證、水腫。


十二經脈、任督二脈動態經絡走向及主治穴位圖

手厥陰心包經

主治要點:

(1)神志病: 郄門、間使、內關、大陵、勞宮治癲狂癇;曲澤治善驚;中衝治驚風、昏厥。

(2)心胸病: 心經諸穴皆治心悸、胸痛;勞宮治煩悶。

(3)胃病: 曲澤、間使、內關、大陵治胃痛、嘔吐。

(4)皮膚病: 郄門治療疔瘡;大陵治瘡瘍;勞宮治口舌生瘡、鵝掌風。

(5)出血證: 郄門治吐血、衄血。

(6)經脈循行所過外經病症: 天池治乳癰、瘰癧;天泉、曲澤、內關治肘臂攣痛。


十二經脈、任督二脈動態經絡走向及主治穴位圖

手少陽三焦經

主治要點:

(1)頭面五官病: 除個別穴外,諸穴均治頭痛、耳聾、耳鳴、咽喉腫痛;三陽絡、四瀆治暴喑;三陽絡、四瀆、翳風、角孫、耳門治牙痛;翳風、絲竹空治口喎;耳和髎治口噤;外關、角孫治痄腮。

(2)神志病: 天井、絲竹空治癲癇;瘈脈治驚風;會宗治癇證。

(3)熱病: 關衝、中渚、外關、支溝治熱病。

(4)瘧疾: 液門、中渚、陽池治瘧疾。

(5)其他病症: 陽池治消渴;支溝治便秘;臑會治瘰癧、癭氣;翳風治瘰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