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的“十一脈”與內經的“十二經脈”比較,相差哪一條?

馬王堆和張家山《脈書》所載十一脈,與《靈樞·經脈》所載的十二經脈相比較,前者上肢只有二陰脈,即只有“手二陰”,而不是“手三陰”。在手三陰中到底缺少哪一條呢?

馬王堆的“十一脈”與內經的“十二經脈”比較,相差哪一條?

從名稱上看,《脈書》有“臂巨陰”,另一本作“泰陰”,“巨”與“泰”意義相仿,都是大的意思,即相當於《靈樞》所稱的“手太陰”;“臂少陰”則相當於《靈樞》所稱的“手少陰”,這樣看來所缺的就是“手厥陰”了。但從內容上看,卻不完全如此。據《脈書》所載,臂巨陰脈的循行路線是:“在於手掌中,出內陰兩骨之間,上骨下廉,筋之上,出臂內陰,入心中。”其中與《靈樞》手太陰相合者僅“循臂內上骨下廉”一語,其餘則與手厥陰“行兩筋之間,入掌中”相近似。《靈樞》所載,手太陰屬肺,《脈書》臂巨陰、泰陰脈,並未提到肺,而是說“入心中”和“之(至)心”。病症上,《脈書》既記載了“缺盆痛,甚則交兩手而戰,此為臂蹶(厥)”,與手太陰經的“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相似;但又載述“心滂滂如痛”、“心痛,心煩而意(噫)”等症,與手厥陰經的“煩心、心痛”、“心中大動”相合。看來,其內容與“手厥陰”相合者居多,如此,則缺少的應是“手太陰”。

臂少陰脈的載述大多與手少陰相符,但“起於臂兩骨之間”語,又近似手厥陰的部位。其循行經過“上骨下廉,筋之下”是與臂巨陰脈經過“上骨下廉,筋之上”相對舉。意指上肢內側尺、橈骨之間有兩條脈:一條靠近橈骨的下邊,當“筋”之上;一條靠近尺骨的上邊,當“筋”之下。前臂屈側有明顯的兩條“筋”,一條是靠橈側的橈側腕屈肌腱;一條是靠尺側的掌長肌腱。問題是,《脈書》指的是哪條“筋”?假如指的是掌長肌腱,那麼,其上(橈側)是手厥陰經所過,其下(尺側)是手少陰經所行。這樣一來,缺少的是手太陰肺經,也不是手厥陰心包經。假如“筋”指的是橈側腕屈肌腱,那麼,其上(橈側)是手太陰經所行,其下(尺側)是手厥陰經所過。這樣,缺少的是手少陰心經,同樣不是手厥陰心包經。

馬王堆的“十一脈”與內經的“十二經脈”比較,相差哪一條?

如此看來,《脈書》的手二陰,實則包括了手三陰的內容,不是簡單的少掉某一經,而且“臂巨陰”和“臂少陰”中,主要都涉及“心”。可見,這時還不具有手太陰屬肺、手少陰屬心、手厥陰屬心包的明確區分概念,而是混合分成二陰經,都聯繫於“心”。

還須說明,《脈書》講十一脈,《靈樞·本輸》等篇也是提十一脈,但意義不完全相同。《靈樞·本輸》篇十一脈名稱中,有手少陰而無手厥陰,但所列穴位卻屬於手厥陰,而不是手少陰。對此,《靈樞·邪客》篇作過解釋:“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邪弗能容也。”“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意即心包可代心受邪,故治療心病以取手厥陰穴為主。這是從經脈所屬臟腑——心和心包之間的關係來解釋為何少一經。《難經·二十五難》也有類似的說法:“五臟六腑十一耳,其一經者何經也?”“然。一經者,手少陰與心主別脈也。”意思是按五臟六腑的數字應該是十一經脈,而現在多出一經脈,這是因為手少陰與手厥陰(心主)分開來的緣故。即分開來是十二,合併起來則為十一。

馬王堆的“十一脈”與內經的“十二經脈”比較,相差哪一條?

故大多醫家認為,《靈樞》、《難經》所提的十一脈,是將手厥陰與手少陰相合並,而《脈書》所載的十一脈,主要是手太陰與手厥陰相混合而已。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