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新冠肺炎诊断标准变了,上海会变吗?市卫健委回应来了

今天下午,上海市政府举行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郑锦,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上海市大数据中心主任朱宗尧,上海市科委总工程师陆敏,联影集团联席总裁张强,上海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尹欣介绍上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情况。


湖北新冠肺炎诊断标准变了,上海会变吗?市卫健委回应来了

新民晚报记者 周馨 摄


上海新冠肺炎诊断标准不变


今天,湖北将临床诊断病例数纳入新增数据,市民关心,上海对新冠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有没有变化?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郑锦表示,根据国家卫建委印发的诊疗方案,湖北以外地区的诊断标准没有变化,也就是说,上海的诊断标准没有变化。


上海“捐”了这些“黑科技”给火神山、雷神山


随着疫情的不断变化,医院对医疗技术也在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新民晚报记者从今天的发布会上了解到,在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等,上海一批最新科技成果已得到率先使用。联影集团联席总裁张强介绍,针对病毒传染性强的问题,联影为医院提供了两类设备。


一是具备人工智能技术的天眼CT,医生无需进入扫描间,设备通过智能识别患者身体部位,就可以自动完成患者摆位和扫描等流程。


二是搭载“可视化曝光”技术的X光设备,医生在安全范围内可实现隔室遥控曝光,在减轻医生承受辐射剂量的同时,减少医患接触。


目前,武汉火神山医院,上海瑞金医院、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都在使用这些影像设备。


此外,联影第一时间启动并迅速完成了“方舱CT”的研发与生产发货。“方舱CT”具有独立于医院的“箱体式”设计,占地面积小,快速拆装,插上电就能用。目前,联影已经向武汉捐赠了价值5000万元的方舱CT。


与此同时,联影搭建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第七医院影像云平台”运行十来天,已经完成3200多例远程诊断,为快速检查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武汉雷神山医院、方舱医院、黄冈市大别山医院,远程系统正在逐步部署上线。


疫苗研发已取得进展,还需一步步验证


疫情当前,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受到关注。中科院院士陈凯先表示,疫苗的研发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围绕着疫苗的研究和开发,上海也正在积极推进,有些已经取得了进展。当然,最后能不能成功,还需要一步步的研究结果的验证。”


陈凯先具体介绍了疫苗研发的过程和周期。疫苗通常可以分为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基因重组疫苗、核酸疫苗等。疫苗研发的大体流程和周期,包括两个阶段:


其一是疫苗前期研发过程,包括:获得免疫原(获得活病毒、分离相关亚单位、通过基因重组技术获得重组蛋白或者合成相关的DNA(RNA)、免疫反应测试、动物保护测试、免疫原生产工艺(放大)优化、临床前毒理研究等环节。


其二是疫苗研发及注册过程,包括:临床前研究、申报临床、开展临床试验。所有这些环节都成功完成以后,才能实现疫苗的最终上市。


上海积极推进新适应症药物和新药研发


中科院院士陈凯先介绍,在还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上海市也在积极推进一批已上市药物、或者至少已经具备一定临床研究基础的药物,包括羟氯喹等,开展抗新冠病毒肺炎新适应症药物研发。其中,氯喹在体外研究中已经展示出了很好的抗新型冠状病毒活性,已被国家科技部、卫健委作为临床试验药物。

日前,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上药集团联合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启动了羟氯喹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试验。


在治疗新冠肺炎新药的研究方面,上海正在组织优势力量,加快新药发现和研究的速度。上海科技大学研究团队测定新型冠状病毒3CL水解酶高分率晶体结构,可以提供给药物研发的科技人员开展新药研究。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攻关团队围绕建立新冠病毒蛋白水解酶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模型等开展研究,以期快速发现活性化合物,突破新药发现速度的瓶颈。日前已完成了新型冠状病毒体外评价模型的微量化,建立及优化了自动化筛选体系,并完成了4万样次化合物初步筛选,发布了30个潜在抗新型冠状病毒化合物清单,将有力地推动抗新冠病毒肺炎药物的研发。复旦大学医学分子病毒学实验室和市疾病控制中心的两个P3实验室已经成功分离了共计4株新冠病毒毒株,为抗病毒药物的筛选和活性评价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条件。



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陆梓华 郜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