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王安石诗词,理解一代政治大家与诗词的不解之缘

要说将政治与诗词文学联系的最紧密的人物,莫过于王安石了。王安石的诗词榜上有名,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在政治方面也有一番作为。历数古代多少人物都是因为厌恶官场上的不良习气不想与他人同流合污而归隐山林,远离官场,如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亦是如此,然而王安石却巧妙地将写诗与政治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他独有的荆公新学。王安石不仅是一名政治家,他也是一位儒者,信奉儒家经世致用的理学思想,这也是宋朝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在王安石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北宋高度繁荣的文化生活,也可以品味到他个人对于宋明理学的一番新的阐释,他将道家思想与儒家文化巧妙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他独有的理解。

品王安石诗词,理解一代政治大家与诗词的不解之缘

一、王安石政治生活与诗

王安石有一首诗很是著名,几乎人人皆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写出了临近春节一片喜气洋洋的意味,这也同样反映在他的个人作风和思想上,王安石是一位善与变革的改革家,他的思想也很独到。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世人皆称王半山,由于他在政治上的突出功绩,皇帝封奖他为荆国公,因此人们也叫他王荆公,他所引导的诗学流派也被称为荆公体。引导王安石做出变法和独特诗词流派的根基就在于他的新儒学。

在北宋时期,人们的思想基础皆为理学思想,这也是北宋维持统治的思想根基,王安石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他在传统儒学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代表作有《三经新义》,这本书里解释了他对于《诗》《书》《周礼》的解读,的确,自古以来孔儒思想被奉为圭臬,有多少有识之士敢于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呢?而他所认为的新儒学,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经世致用,重道崇经。他没有否定传统儒学认为的道义和经学的重要性,但是他主张“实用”,因此一定程度上是对繁文缛节的否定。何为实用?那就是关心天下与黎民百姓,忠君爱国。

品王安石诗词,理解一代政治大家与诗词的不解之缘

王安石可谓是北宋政坛里的核心人物,因为主张“忠君爱国”,所以他并没有因为官场的黑暗而放弃入仕,相反,他认为忠君爱国的最好做法就是学文和武,来报效国家,这便是他的主流思想。北宋民生疾苦,赋税严重,他力排众议来主持变法,因此他的诗词中写的大多都是普通劳苦大众的生活,没有写朝廷中的歌舞升平,也没有歌颂君主恩德,他的关注点都是平凡而又不起眼的劳动人民的安稳。有一首诗深深的反映了这一点。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黄河以北人民的苦难,河北民因为和辽和西夏相邻,因此常常被侵扰,然而大宋王朝却没有能力保护他们,人们辛辛苦苦地耕种,只是为了交那高额的税,北宋为了维护统治,只能苟且偷安,搜刮民脂,百姓已经没有了能够吃饱饭的粮食。王安石将人们的生活现状与贞观时期作为对比,进而批判封建统治的昏庸无能,也体现了对劳苦大众悲惨遭遇的同情。正是因为王安石亲眼见证了北宋的统治一天一天走下坡路,人们越来越吃不饱饭,因此才促成了他变法的决心。实际上的北宋,已经是内忧外患了,然而为了维护统治,努力给士大夫们营造出一种天下安稳的平和景象,然而只有深入民间才会知道实情,因此王安石的变法面临着重重阻力,几经沉浮,最终宣告失败。

品王安石诗词,理解一代政治大家与诗词的不解之缘

王安石的变法实属不易,他虽然提出了很多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军政,改赋税,然而面临的阻力太大,终究是没有有效实行下去,在这个过程中,王安石曾经也借用诗词来宣扬变法,化文学为变法武器。他的许多诗词里就蕴含着他的变法思想,他所推行的改革法,如青苗法、水利法、均税法等,都在诗词中出现过。他在《省兵》中也谈到过他的改革军队的思想,北宋实力孱弱,打不过辽,就是因为军队没有战斗力,要想不被他国欺凌,就只能发展自己的实力。

他主张发展优秀的将领,对军队加强训练和管理,发展生产,从而保障士兵的生活,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这样才会让军队心无旁骛地打仗。然而设想虽好,北宋的保守派势力十分强大,将王安石的变法思想批评的一无是处,一些自然现象如华山崩塌和久旱不雨,都成了保守派攻击变法的借口。面对着这样的境遇,王安石力排万难,“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因此他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小诗《除旧》,借新年之意,写的是变法的决心。他也曾用《商鞅》来激励自己变法,对于顽固派的攻击,他也反驳回去,“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犹胜。”他反击了顽固派的迂腐无能,表明了自己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品王安石诗词,理解一代政治大家与诗词的不解之缘

然而,北宋积贫积弱已久,突然地变法总会遇到困难,朝廷一直以来都推行妥协退让的政策,这种软弱无能让王安石十分愤怒,然而他只能用诗词作为武器来批判,在他的许多诗里都颇有用意。在《白沟行》一诗中,王安石写了朝廷委派自己作为使臣入辽,在那里他深切体会到了宋辽边境人们水深火热的生活。驻扎在边境的军队毫无才能,只看到了表面上的平和,然而他们却看不到辽的阴谋,“蕃马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传烽燧”

辽军常常越境过来打猎,难道不是别有用心吗?只是边境的军队看不到这一点。如此种种,加上变法失败,王安石对于朝廷的统治失望至极,因此他的诗歌风格在晚年发生了转变,由原来的积极有为的理学思想转变为以禅道思想为支撑。

二、王安石诗词的特点

(一)由经世济民转为山水诗

改革失败之后,王安石只好将心思寄托于拜佛和禅宗之中,他经常与三两好友约去游玩,其中不乏僧人,相处久了,他就接触一些佛经,因此他的身边出现的朋友都是一些信奉禅宗的名士和大家,如苏轼、黄庭坚、欧阳修、蔡天启等等,他们互相交流思想,也彼此影响,因此在退出政坛之后,他就寄情于山水,潜心于佛学思想和作诗。王安石一生的诗篇不在少数,风格也变化很大,前期的风格比较哲理和悯民,后期诗里的禅味愈发强烈。这清楚地反映了他在政治上遭遇失意之后选择退隐的人生道路,通过佛教的洗礼进而获得心灵的解脱。

为什么一个大政治家非要选择禅宗作为自己的出路呢?早些年间,王安石接触过佛家思想,在他小时候就曾经稍微了解过,然而王安石做出选择的原因还与杜甫有关,王安石崇尚杜甫的才情,杜甫就是一个有着禅风佛骨的诗人,因此王安石也因为杜甫而选择了佛门。了解王安石的人都知道,王安石崇尚杜甫的人品和才华,杜甫一生经世济民,为劳苦大众写诗,即使自己身为窘迫所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就是杜甫人格的最好反映,或许是王安石也受到了感染,因此一生追随杜甫不离,他的早年间作品风格也倾向于杜甫的风格。这也是他最后选择禅宗的原因。

品王安石诗词,理解一代政治大家与诗词的不解之缘

(二)诗词韵味十足,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

由于王安石诗词的风格十分多变,因此读懂他的诗绝非一件易事。读他后期的诗词,可以借鉴王维的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妙。王安石的诗有禅味,且具有万种风情,如《乌江亭》一诗,“百战疲劳将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这首诗是典型的怀古诗,借刘邦项羽之争来暗指当今统治者,失民心者失天下,失去民心后想要再度挽回统治,就是不可能的了。王安石晚年有“半山居士”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他本人取的,他的诗歌风格也变得精炼小巧,在他与朋友知己相交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作品可以管窥,如《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首诗可谓是禅味十足,描写的场景都是一些平淡的归隐生活,他先是赞美了归隐田园的友人描写了秀美的田园风光,借此来表达自己一心归隐、欣欣向荣的心境。后两句是描写田园风光的名句,溪水环绕着田园,到处都是青翠的山和树木,好不自在!此刻王安石已经与一名居士无异。

品王安石诗词,理解一代政治大家与诗词的不解之缘

王安石整体诗歌风格的变化,都与他的人生经历和心境有关,在早年官场斗争和政治变法之中,他对于国事的理解,从积极有为到不可挽回,也见证了北宋统治的昏庸无能,在禅宗的引导下,他找到了心灵的净土,终于找到了归宿,因此许多文学大家纷纷评价王安石的诗在晚年间才数得上是精妙绝伦,或许人人都喜欢晚年后禅宗的王安石,在清新自然中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风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