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解读14‖做事需要谋远,不能只顾眼前

冯梦龙在智囊中写道:谋之不远,是用大简。人我迭居,吉凶环转。老成借筹,宁深毋浅。大体的意思就是:人在实际的生活中,需要有长远的谋略,如果你只考虑眼前的事情,就会容易流于轻率。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应付转变,吉凶祸福应付经常出现。所以人不一定要筹划好自己的未来,要考虑长远的事情。

智囊解读14‖做事需要谋远,不能只顾眼前

商高宗做太子的时候,他的父亲小乙就让他到民间去和百姓一起做事,体验生活,了解民情。明太祖教诲太子,不一定要到农家生活,观察农人的饮食起居,知晓农家的劳苦。太子也经常把民间的疾苦报告给明太祖,这样的事情在明代开国期间经常发生。五代人张昭先在后唐做官,几个皇子争相奢侈浪费,他就劝说要唐明宗给皇子安排一个老师,让他们降低身份,认真学习,要体察民间的疾苦,并在朝堂上询问,如果能答对十之五题就算能了解民间疾苦了,这些皇子也能体会成败的道理。但明宗没有采用,最后被朱温灭了唐国。

智囊解读14‖做事需要谋远,不能只顾眼前

朱无璋像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不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生活时代,都要清楚的了解民间疾苦,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并对民意的问题逐一熟悉,这样才是长远的谋划。中国历史上,明君们都设立专门了解民情民意的官员,并且让人民说真话。

一个朝代,没有人讲真话是件很糟糕的事情。伊拉克的萨达姆,那些官员没有一个人说真话,在他选举中投了100%的票,最后在美国入侵时,出卖他的人就是投他满票的人。不论什么时候,我们要谋划长远的事情,就是要了解最基层的声音,要让真社会情况上达高层,不要做掩耳盗铃的事情。你不让人说真话,那么所有的人就会奉承你,表面上中听,但实则破坏了社会言论平衡。秦朝的商鞅变法,首先在门外立木而奖赏人五十金,但没有一个人去扛木头,为什么,原因是没有人相信朝廷的话,最后有一个人去扛了,商鞅把黄金赏赐给他,最后秦国人都敢说真话,统一了六国,发建立了秦王朝。


智囊解读14‖做事需要谋远,不能只顾眼前


周厉王可以说是个最不喜欢别人说真话的暴君。周厉王施政暴虐,受被他宠信的大臣荣夷公唆使改变周朝原有的制度,把平民赖以谋生的许多行业,改归王室所有,一时间民生困苦民冤沸腾。 召公(召康公的后代穆公虎,世代辅佐王室,封地在召。今陕西岐山县)就对周厉王说:老百姓已经受不了啦。厉王不听劝谏却采用特务手段对付人民,他派人去卫国(河南淇县)请了很多巫师,在首都镐京(陕西西安以西)川流不息地巡回大街小巷,偷听人们的谈话,凡经他们指认为反叛或诽谤的人,即行下狱处决。这样一来,举国上下不再敢对国事评头论足了,就是相互见面,也不乱搭腔,而是道路以目。周厉王高兴地对召公说:我能够统一思想,不再有人敢胡言乱语。借这机会,召公就发表一通常常被后世引用的高论:「您这是强行封老百姓的嘴,哪里是老百姓真就没有自己的想法了啊。要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老百姓也是一样的道理啊!」当然,这番话周厉王听不进去,老百姓还是敢怒不敢言。公元前842年,平民们最终不堪忍受,自发地组合起来攻入王宫,把暴君放逐到一个叫彘(今属山西)的地方。这个事件史称"国人暴动"。这也是历代帝王引以为戒的历史典故。

所以说,我们不论做企业,还是当领导,都需要下属和员工说真话,讲真话,不要阳奉阴违。如果你的企业都是怕你的员工,甚至管理者高高在上,不准人议论你所做的事情,搞得整个企业一种声音,最后这个企业破产也就不会远了。其实企业的发展需要所有员工努力,老板也要听取所有人的建议,不要胡乱投资,破坏企业发展的智囊。

<strong>结语:做事要懂得安危之道,就是要让所有的人讲真话,能了解实情,掌握实际的情况,制定长远的战略计划,把事情考虑得长远些,这样,我们才能把所有人的智慧出来。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更要防微杜渐,让不同于自己的言论出现在企业的发展面前,达到能破解企业存在的困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