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揚名天下的武昌魚,它是什麼魚?

民間對於吃魚有一套說法,“春鰱夏鯉,秋鱖冬鯿,夏魚吃鮮,臘魚吃醃”(對這句諺語心存疑問,難道不是桃花流水鱖魚肥,吃鱖魚最好的時機不是在春天嗎?)。不過,從這句話裡看得出來的是吃魚要擇時而吃。在被人們熟知的大宗淡水魚中,無疑武昌魚的名氣是最大的。


“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揚名天下的武昌魚,它是什麼魚?


在湖北菜中,武昌魚是一道名菜,清蒸或紅燒或油燜,皆口味出眾。1956年5月毛主席在武漢暢遊長江後,在“永康輪”上品嚐了由楊純清烹製清蒸武昌魚,揮毫寫下了後廣為傳誦的《水調歌頭·游泳》,其中一句“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令武昌魚從此揚名天下,被世人所知。

帶著地名的武昌魚究竟是什麼魚?它主要分佈在長江中下游的中型湖泊,多棲息於中下層水域,其實它的真實身份是一條鯿魚,沒錯,它就是鯿魚。但我國有三種鯿魚, 長春鯿、三角鯿和團頭魴,到底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武昌魚呢?關於誰才是真正的武昌魚,中國的魚類專家實爭執了很久,直至50年代著名魚類學家易伯魯教授對三種鯿魚進行深入調查研究,他從梁子湖中捕獲了一種鯿魚,與長春鯿、三角鯿進行對比研究,發現這種鯿魚頭團、身寬、鱗白、肉多、腹內無黑膜、兩側呈菱形、口較寬、背鰭短、尾柄高、兩側肋骨刺比其鯿魚多一根於長春鯿和三角鯿。最後定下團頭魴才是真正的武昌魚。


“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揚名天下的武昌魚,它是什麼魚?


拋開這些學術性深奧的鑑別武昌魚的方法,資深的吃貨只認準頭小背弓,鱗白而腹內無黑膜,通身13個刺才是正宗武昌魚,多一根少一根都不算,長得像也不行。

武昌魚的名字中有很明顯的地標屬性,武昌。但其實武昌魚中武昌所指的是古武昌,今鄂州。

武昌魚源自於湖北武昌,不過這裡的武昌卻並非指現在武漢三鎮中的武昌,而是古武昌(如今的鄂州),一座有著四千多年曆史的文代名城,地處長江中游南岸,西連武漢,東接黃石,與東坡赤壁遙遙相望,公元221年,三國吳王孫權自公安遷都鄂縣,“以武而昌”之義,改名為武昌,武昌魚始得名於此。

實際上,樊口才是為武昌魚的最佳捕撈區域,歷史上也有武昌魚產於樊口,而不產於武昌的記載。每年秋季長江水位下降,梁子湖的水通過長港洩入長江,武昌魚隨之遊入長江,而樊口處則成為主要捕撈區,故有“樊口鯿魚甲天下”之說。《湖北縣誌》載:“縣西北五里有樊口,鯿魚產樊口者甲天下。”鄂東有民謠:“黃州豆腐鄂城酒,樊口鯿魚巴東藕”。這些都是極力的有文字記載的證明。在樊口捕撈的武昌魚產於鄂州市梁子湖中的牛山湖,60畝水面大小的牛山湖,湖中有一個3—5米深的潭,湖水碧綠清澈,水草茂盛,水溫和適宜的流速,千百年來一直是武昌魚扎堆生活的理想之處。


“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揚名天下的武昌魚,它是什麼魚?


從古至今,一條武昌魚有今天的地位仰仗的是歷代文人的加持,放在今天,他們就是武昌魚的名人代言,唐代岑參“秋來倍憶武昌魚,夢魂只在巴陵道”,宋代范成大“卻笑魲鄉垂釣手,武昌魚好便淹留”,宋代周瑞“曉夢驚辭赤壁鶴,夜棲看打武昌魚”,元代馬祖昌“攜幼婦來拜丘隴,南遊莫忘武昌魚”。當然不能漏掉一個重要人物,蘇軾,他一生被貶卻“吃心不改”,專門寫了一篇《鯿魚》,曉日照江面,游魚似玉瓶。誰言解縮項,食餌每遭烹。” 縮項即是鯿魚。


武昌魚的吃法有很多種,清蒸最為常見,在過年的時候人們喜歡用武昌魚來做一個開屏魚,寓意喜慶祥和之意,開屏武昌魚也是湖北省的地方菜代表,由於武昌魚頭小,魚頭切下後立起再配以擺出花瓣狀的魚身,放於盤子中與孔雀開屏狀十分相似,所以才有了開屏武昌魚這道菜名。

“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揚名天下的武昌魚,它是什麼魚?


開屏武昌魚做法:

材料:武昌魚、豉油、鹽、香蔥、生薑、料酒、朝天椒等

做法:將武昌魚宰殺後,掏出內臟並清洗乾淨,切下魚頭與魚尾,並將魚身切片(從背部下刀,切斷魚骨,腹部相連),魚身上抹鹽,並使用料酒進行醃製;香蔥、生薑等切好備用;將醃製好的魚身擺成孔雀尾狀,魚頭立於中心,並放入蔥姜段;將盛有魚的盤子放入燒開水後的鍋中,蒸8分鐘~10分鐘,取出後倒出盤底剩餘的湯汁和薑絲,再放入甜椒、蔥絲,淋上豉油,淋上適量熱油後即可食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