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徐庶的母亲自缢后,徐庶为什么不重回新野?

过客129054211


徐庶,也有很多的关于他的小故事,“徐庶走马荐诸葛”、“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还有一个“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单单只说关羽,形容的另一个人就是徐庶,徐庶早年历经波折,最终来投刘备,得到重用,但是却被曹操拿其母亲威胁,最终不得不离开刘备,可是徐庶的到来,却害死了自己的母亲,之后的徐庶却一直在曹营待着,徐庶也是非常喜欢与刘备共事,至于为什么不回去,肯定有自己的无奈之处。

  • 猜想一:曹操根本不放自己

曹操在得知刘备得一能人,第一想法是为何不能为我所用,第二想法是这样增长了刘备的实力,所以曹操非常重视人才,更加重视徐庶,得到徐庶之后,曹操也发现徐庶并不为自己所用,但是也绝对不能放虎归山,助长刘备实力,所以宁愿让徐庶白食俸禄也不会放走徐庶的,而且出征在外经常把徐庶带在身边,更看得出曹操不想徐庶转头刘备。

  • 猜想二:徐庶受当时儒家思想熏陶

汉朝独尊儒术,很多人士皆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首先徐庶已经无法在面对刘备,当初为了母亲而执意离开,所以徐庶再回去心中也无法释然,而刘备对自己那是仁至义尽,所以徐庶心中愧疚不敢在回去。

其次,在当时文人志士都比较在意忠臣之士不从二主,很多文人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名声,徐庶虽然之前在刘备营中,但是现在在曹操的营中,这已经是被世人有所猜疑,世人不知道他是被骗的,所以徐庶也在乎自己的名声,再回去投靠刘备,更是让大家说他是反复无常的小人也,徐庶也只得留在曹营,实现自己的诺言“一言不发”。

  • 猜想三:留在曹营,也可帮刘备,做一名“卧底”

徐庶继续留在曹营,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不用献计也可食俸禄,不用担心掉脑袋之事,徐庶也做到未献一计,但是却帮了刘备不少。

第一件事:救赵子龙,当阳长坂坡时,赵云杀了个七进七出,为什么曹操没有直接射杀赵云,原因就是徐庶,因为当时曹操看赵云如此厉害,想生擒赵云,却发现擒不到,这时便有谋士就说用弓箭射杀,徐庶这时说到:丞相如果能生擒此人,庶定能将他说服,归丞相所用。就这样曹操才没有下令杀死赵云。否则就是赵云有多大能耐,也离不开长坂坡。

第二件事:赤壁对峙时期,庞统献连环计,但徐庶早已看出,徐庶出来便抓住庞统说:黄盖用苦肉计,下诈降书,你又用连环计,你们是唯恐曹营烧不尽啊?庞统发现徐庶已破自己计,但是并没有告发,深知徐庶并不为曹操所用,便说我教你脱身之计,于是庞统教徐庶:你在军中散布流言,说西凉马腾,韩遂要发兵取长安。主动请命去散关防守马腾、韩遂,逃过赤壁大火。已经发现孙刘联军阴谋,但是只顾逃命,徐庶不是“卧底”又是什么呢?

  • 猜想四:刘备已得诸葛亮,徐庶也可放心

徐庶在刘备最危急的时候,帮助了他,也让刘备得到了第一个意义上的军师,但是他的离开也让刘备元气大伤,可以再最后徐庶还是推荐了诸葛亮,并说自己比诸葛亮,“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这样的比喻也让刘备大喜,并且在离开刘备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诸葛亮,并说自己是已经将诸葛亮举荐给了刘备。

而火烧博望坡的消息传到徐庶耳朵里,也让徐庶心里放心了,因为他知道诸葛亮出山了,有了诸葛亮的刘备,自己就不在重要,自己也可以安心的在曹营,发挥自己最后的一点余热,母亲的死,也让徐庶不愿在与世相争。

综合来看徐庶肯定有自己的难言之隐,但是徐庶实现了自己对刘皇叔的承诺,也尽显自己的忠义。


历史文武君


《三国演义》中,徐庶是有机会回到刘备阵营的,但他并没有回去,那么徐庶为何不重回新野辅佐刘备呢?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徐庶想回去但却回不去

我们都知道徐庶是被曹操用母亲威胁而去曹营的,并非心甘情愿。曹操的做人原则是“宁让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所以,以曹操的多疑和残忍,来了就别想走,即使你来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我也不会放你回去帮助刘备对付我。也就是说,徐庶在曹营,根本就时刻处于监视之中,想走也走不了。

二、徐庶不想回去

这一点我认为徐庶在思想上有三方面的顾虑。

首先,徐庶无颜面对刘备。他当初为了母亲执意离开刘备,不管怎么说,都算是不忠。相比较对他仁至义尽的刘备,徐庶心里是有愧疚的,所以他没脸回去。


其次,即使回去了怎么安排工作?刘备身边已经有了军师诸葛亮辅佐,作为自负骄傲的能人,徐庶自有自己的个性,他和诸葛亮都是做牛头不做凤尾的骄傲人物,回去了谁听谁的啊?所以徐庶顾虑回去的位置不好安排。

最后,忠臣不事二主。这是古代文人志士比较在意的事情,说白了就是在意名声。徐庶先是在刘备帐下,然后被曹操给骗到曹营,如果徐庶再找机会回到刘备那里,这事儿好说不好听啊!搞得好像徐庶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似的,所以徐庶干脆就留在曹营做个“一言不发”的锯嘴葫芦,也好过再回去留下朝三暮四的骂名。不过,他没想到的是,这么一来,他反而留下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美名!

综上所述,就是《三国演义》中徐庶的母亲自缢后,徐庶为何不重回新野辅佐刘备的原因。


注:因为题主的问题限于《三国演义》,所以本文只谈小说中的徐庶,正史中跟小说不太一致,这里就不再延伸细说。

本文参考文献:《三国演义》


墨雪问心


《三国演义》相当于野史,所谓七分史实三分虚构,与《封神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等绝大多数内容都是虚构的评书演义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因此《三国演义》有关徐庶母亲自杀的故事虽然正史没有记载,还是比较合情合理的。

刘备在得到诸葛亮之前,还有个顶尖谋士叫徐庶徐元直,关羽张飞赵云对这个化名“单福”的军师也很佩服。

可是奸雄曹操为了得到这个人才,就跟程昱定计,绑架了徐庶的母亲,然后伪造了徐母的手书,把徐庶骗进了曹营,徐母为了不让儿子为奸贼曹操助纣为虐而上吊自尽了。


这时候人们就很奇怪了:徐母既然已经自尽,徐庶跟曹操已经有了“杀母之仇”而且了无牵挂,为什么不像关羽那样“逃归刘备”回到新野而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身在曹营心在汉”呢?难道他是准备找机会刺杀曹操替母报仇吗?

其实单福并不是徐庶的化名,他本来就叫单福,徐庶才是化名。徐庶本来是个剑侠,《魏略》记载他

“少好任侠击剑……尝为人报雠,白垩突面,被发而走。”

官府抓到徐庶之后准备当众凌迟处死,幸亏被同伙劫法场解救

“吏乃於车上立柱维磔之,击鼓以令於市鄽,莫敢识者,而其党伍共篡解之”,

于是徐庶“改邪归正”,“弃其刀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这才成了文武双全的一流谋士。

《三国演义》中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当然是百分之百的虚构,这一点从徐庶后来的官职中就能看得出来,他不但不是一言不发,而且就是靠发言来吃饭的——他的工作就是负责提意见。

徐庶在曹营先后当过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右中郎将秩比二千石随侍君王左右,那是可以参与机要的,而御史中丞就更了不起了:那是仅次于御史大夫的言官首领。而更重要的是,在汉末三国时期,御史大夫又叫大司空,陈琳替袁绍起草檄文骂曹操,称呼就是“司空曹操”。

无论是曹操还是曹丕,都不会任命一个“一言不发”的人来当言官二把手。事实上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要说这个汉是汉献帝倒说得过去,因为徐庶投奔曹操的时候,汉献帝还是大汉天子,曹操还是大汉丞相,徐庶在他那里顶多算是“身在汉营心在汉”。

而徐庶对大汉王朝的“忠贞”那也是远远比不上荀彧荀攸的,这叔侄二人都因为反对曹操称公称王被迫害致死,而徐庶则是在曹丕篡汉之后还当他的御史中丞。

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听说徐庶只是个御史中丞,还替他打抱不平:“曹魏人才何其多也,咋就不重用徐庶和石广元呢?”这说明在三国时期,谋士们都是打工仔,跳槽换老板都是正常现象,根本就没有“一言不发”的事情,因为每个三国枭雄都很知人善任,谁也不肯养一个废物。

徐庶在《三国志》里没有个人传记,但是从《诸葛亮》传里,却可以发现端倪:

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意思就是说,徐庶曾经跟诸葛亮一起给刘备打工,曹操也没有费劲巴力地使什么计策,甚至可能不太关注徐庶这个人,抓到徐庶的母亲,只是个意外收获。而徐庶能够主动“诣曹公”,可能是另有隐情的。

众所周知,当阳长坂一战,刘备被曹纯率领的虎豹骑(曹操还没来呢)打得几乎全军覆没,刘备的一些妻子和两个女儿都被曹纯抓去了(后来也没归还),要不是赵云保护甘夫人和刘禅杀出重围,刘备就真成了“孤家寡人”了。徐庶的母亲自然没有资格得到赵云的保护,所以也被曹纯抓去了。

那么徐庶为什么一听母亲被俘就风风火火地离开刘备投奔曹操呢?因为刘备集团当时几乎已经是“山穷水尽”了,要是没有孙权集团插了一杠子,曹操集团灭刘备集团那就是大概率的事情。如果没有这个意外,刘备集团“破产”,那就是个时间问题。而徐庶作为“择主而事”的汉末谋士,跳个槽换个主公,那也是无可厚非的。

另外一点就是徐庶在刘备集团已经不是首席谋士(谋主)了,取代徐庶位置的,就是他向刘备推荐的诸葛亮,当时刘备跟诸葛亮“情好日密”“犹鱼之有水”,连关羽张飞都有点嫉妒(不悦),就更不要说刘备集团曾经的第一谋士徐庶徐元直了。


厚德载物49847


在《三国演义》当中,自从徐庶被曹操的书信骗到了曹营之后,徐庶的母亲就因为的儿子不争气,直接自缢而亡,自此徐庶在曹营之中一言不发。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徐庶还是有机会回到刘备身边的,为何没有回到新野呢?

一般正常人的思维可能就会想到徐庶受了骗,于是立志终身不为曹操效力。

毕竟在《三国演义》当中,徐庶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可以说一个人才就这样浪费了。

但是我们可以换一个思路来想问题,比如说徐庶其实是自己不想为刘备效力呢?

大家都知道刘备在三国当中的人设是仁义,可以说刘备正是用自己这个优点,直接从一个卖草鞋的二道贩子走到了天下三大霸主之一。

不论是徐州的陶谦还是荆州的刘表,都表示要把自己的地盘免费送给刘备,可以说刘备的这个仁义属性相当的吃香。

但是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个所谓的仁义其实只有汉室的臣子们才会吃这一套,比如说陶谦与刘表都属于汉室比较忠心一点的臣子们,所以他们认为把自己的权力送给刘备,其实就是把权势还给朝廷而已。

说白了就是刘备的名声看似不错,可实际上只对于汉室的高层有一些效果,对于百姓来说也就这么回事。

也许大家一开始会冲着刘备的名头投奔他,比如说徐庶就是如此。

当时的徐庶就是冲着刘备的好名声而投奔了他,可是等徐庶真正成为刘备的手下之后,才发现一个问题。

就是刘备的势力太弱了,几乎就是一个三无产品,无兵、无粮、无地盘。

在这样的情况下,徐庶很是纠结,这算是上了贼船了吗?

假如让徐庶重新选择一次,打死他也不会投奔刘备。

要知道徐庶可是一个寒门子弟,在汉朝末年这样的时代,想要学到一身的本领,可比士族子弟要付出数倍的努力才行。

自己用了大半辈子成为了人才,结果上了刘备这个贼船,虽说手下人才很强悍,但是手头上没有兵,再强也没有什么用呀。

就算关羽再强,他能带着五百士兵干趴下敌人五千精兵吗?并且连自己的地盘都没有,到目前为止依然处于半流浪状态。

于是徐庶开始有了自己的小九九,说白了就是不想跟着刘备混了,实在是看不出有什么前途。

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背信弃义是一件很伤人的事情,就算自己有才能,可是让曹操知道自己是个二五仔,直接就给扔到一边去了,更有可能会被处于极刑。

而就在此时一封书信来到了徐庶的手上,这是自己的母亲所写的书信,很明显以徐庶的脑子能看出来这是个骗局。

同时也是个机会,只自己运作的好,有很大的可能直接成为曹操的手下,于是徐庶就开始找借口。

刘备的口号不是仁义吗?自己这是为了救母亲,他一定会放行的,所以徐庶就这样大摇大摆的来到了曹营。

而徐庶的母亲为何会自缢,明显就是看出来自己的儿子徐庶不怀好意,明明这么假的书信,居然还可以骗到徐庶,所以徐庶的母亲是真心的失望,才会自缢。

说实话聪明人有很多,不光徐庶的母亲看出来了,就连曹操也明白了这其中的问题。

毕竟刘备的处境真心不太好,虽说他是曹操的敌人,但是曹操还是相当佩服刘备这个卖草鞋的二道贩子,能给自己找了这么多的麻烦,这也是个人才呀。

而徐庶这样的爱慕虚荣之人,曹操一路上不知道见过多少,可以说不是徐庶不为曹操献策,而是曹操从来没有重用过他。

自己的手下这么多的人才不用,非要用一个来历不明的外人,而且还是变相被自己逼死了母亲的徐庶。

假如徐庶连自己这个杀母仇人都可以投奔,这样的人应该有多可怕呀,所以曹操从一开始就对其敬而远之。

但是徐庶一直认为自己还有机会,所以在等待曹操的召见,只可惜等了大半辈子也没有等到。


虎头山小妖


很多人,看三国都有一个遗憾疑问,既然刘备与徐庶心心相惜,知道上当受骗后,为何不重回刘备处,我分析有五大原因:

1.母亲的死,因他而起,心中愧疚,导致心灰意冷,对出世不再期望!

2.忠臣不事二主,反复投靠刘备再投曹操,在忠臣不事二主的古代,实为不耻行为!

3.曹操的防备。徐庶作为有能力的谋士,曹操想尽办法挖开,不会轻易放他走!

4.好马不吃回头草。前面刘备反复挽留却走了,现在再跑回来,虽然刘备不嫌弃,自身也会嫌弃自己,还有外人说闲话。

5.最重要一点,后来刘备已有能力更强的诸葛亮辅佐,徐庶再回去,已难有以前的地位和发挥空间!







一如既往1231


徐庶自是高人,其谋略和才学并不输于卧龙凤雏、郭嘉周瑜。至于为什么没有重新辅佐刘备,其一是不能回,曹营焉是谁都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场所?再者,徐庶不走是找机会报曹操的杀母之仇,“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但是唯一的一句话,就让百万曹军葬身火海。其二是不用回,山不容二虎,才不可成双。孔明之智尽人皆知,凤雏庞统如何,刚一出世,便争功身死。徐庶深谙此道,赤壁大战,大仇得报,了却心愿,随后翩然离去,归隐山林,无憾无悔!




佐罗310


徐庶是《三国演义》中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大才,可以和周瑜、沮授比肩的人物,也是一位悲情人物。他受司马徽指引,投奔刘备,协助刘备击败曹仁,夺取樊城,却被曹操以老母相威胁,不得已辞别了刘备。

但徐庶的离开并没有保住老母的性命,徐母因为徐庶的弃明投暗之举自缢,徐庶悲痛不已,既然如此,徐庶为何不重新回新野呢?大概有以下三点原因。

1、没有机会回去

曹操对于徐庶的态度是:即使不能为我所用,也不能让他帮刘备。

曹操挺忌惮徐庶的才能,用曹操的原话,徐庶投靠刘备,使刘备“羽翼成矣”。所以曹操不惜用不光彩的手段,也要把徐庶和刘备拆开。

就算徐庶过来不给他献一计,曹操也无所谓,反正目的已经达到了,曹老板有钱,养一个大活人还是很容易的。所以,曹操不强求徐庶为自己效力,但也不会轻易让徐庶离开的。

2、无颜见刘备

徐庶其实有机会回去,《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曹操50万大军南下,派徐庶去劝降刘备,本意在于收买人心。

徐庶作为使者,和刘备、诸葛亮又见了一面,他本来是可以留下的,但是最终没有留下。书中给出的原因是:如果留下,会被人笑话。

但回归旧主,有啥被笑话的呢?在笑谈君看来,更多的是徐庶自己无颜见刘备,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刘备对徐庶是仁至义尽的,当初徐庶要走时,孙乾等人都不同意放行,因为徐庶身为刘备的军师,对刘备军中虚实一清二楚,如果泄露给曹操,岂不是不妙?这种情况下,刘备还是尊重了徐庶的选择,没有强留徐庶。

也就是说,刘备对得起徐庶。但反过来,徐庶是对不起刘备的,毕竟舍弃旧主,投靠了敌人,这是“不忠”的表现。

3、心灰意冷

古忠孝难两全,忠孝之间,徐庶选择了孝道,放弃了忠诚。

然而,徐庶的母亲对徐庶的选择十分失望,痛骂了徐庶一顿,然后就自缢了。这样,徐庶一心追求的孝也没有得到,竹篮打水一场空,忠孝都没有了……

可想而知,这对徐庶的打击有多大?

徐庶本寒门子弟,弃武从文,飘荡江湖,好不容易拜入明君麾下,正要一展才华,却连遭不幸,对徐庶而言,实在是有点残忍。在这种打击下,徐庶估计已经心灰意冷,不愿意再折腾了,自然也不会留在新野这个伤心地。


历史都付笑谈中


已经回不去了,因为在我国古代,忠君思想比较浓厚,不问什么原因,如果背离曹操投降刘备,就会背负背叛的骂名。再说当初曹操招徐庶,是以徐母名义唤来,师出有名!还有,在那个年代,背叛投敌者都是迫不得已才为之,没有被逼迫,怎的再反复与曹刘之间呢?



海悦诗歌


徐庶也算是当世之俊杰,才华横溢,富有谋略,通过“毛遂自荐”进入刘备阵营,这对当时穷困的刘备来说,当然是如鱼得水。然而,到底是处事不密,曹操寻得其母,并利用其母逼迫徐庶来曹营。

徐母看到儿子为了自己弃暗投明,悲愤异常,遂自杀而亡,目的就是不让自己成为徐庶的拖累,让别人限制他的发展,但是想法还是太单纯,事情可不是你想的那般容易。

曹操诱召徐庶的目的是看中了徐庶的才华,能为己所用,削弱刘备的实力,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徐母竟如此贞烈。徐母死后,徐庶当然不会为曹操尽心尽力,这个时候虽然想回刘营,也是不可能的,曹操就算得不到你的心,也要把你的人留下。

直到后来徐庶有机会出使刘营,但也没有就此留下,为何?徐庶这个人跟她母亲有一点非常相像,那就是注重名节。如果说刚回到曹营就返回刘营,别人没话说,但这时已经是多年以后了,这就意味着,你是曹营的人了,这在外人看来你就是一个朝秦暮楚的人,所以徐庶是注定回不到刘营的。


古典君000


《三国演义》中的徐庶徐元直。在母亲自杀后为什么不投奔刘备?主要原因是因为徐庶的大局观特别强,是大智慧。

第一、刘备通过三顾茅庐,已经得到了诸葛亮。就知道刘备的大事已成。刘备的智囊团会以诸葛亮为中心,就算徐庶回去也不会得到刘备重用,自己就没有必要再回去了。

第二、曹操虽然是一个奸雄。但是曹操也算是一个明君,手下的谋士众多。虽然徐庶终生不为曹操出一谋,但是只要徐庶徐元直在曹操的身边,不为刘备所用,曹操的目的就已经达到。另外徐元直也得到一个自由之身。就有更多的时间吟诗作画,最后也落得一个逍遥自在。

这就是有着大聪明,大智慧的徐庶,也是徐树高明的地方。自己既不为曹操献一谋,还有工资可领,并且工资还很高,也有了养老的地方,还保住了自己的名声,忠臣不保二主。徐庶实在是高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