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看中國各城市醫療資源排行榜

城市實力雄厚,GDP過沒過萬億,這些雖然在名聲上很重要,但是對於老百姓來講,真正關心的就是醫療和教育資源是不是真的豐富,比如,你在一個很發達的城市生活,但是看病,上學都得去別的地方,你說麻煩不麻煩,再加上現在醫保制度的不完善,去了外地很多時候還得自費,那就更是痛苦的領悟了。這不,知識百貨君為了讓大家瞭解一些自己城市的醫療情況,特別推出這篇文章,讓大家看看,自己城市的情況。

從醫療綜合情況來看,北上廣一線城市排名三甲,另一個一線城市深圳排名卻相當靠後,記得深圳教育也是一樣,有人上個研究生還得廣州深圳兩邊跑。天津隱形的王者,不僅高考容易,就醫也相當方便,排名二線城市第一位。不過,這裡面的實力排行,小編覺得不合理的是西安不說和成都到底誰排第一,連鄭州也排名在他前面,那是相當不合理,對了是不是因為鄭州有一所全亞洲床位最多的醫院,所以才排前面。為了進一步看得分構成,我找了分項數據。

疫情之下,看中國各城市醫療資源排行榜

醫療資源的普及一直一個是世界性難題。

美國醫療投入佔GDP的15%~17%,沒有解決好這個問題;日本、加拿大等國投入約為GDP的10%,仍有效率上的問題。

作為新興經濟體,中國目前對醫療衛生事業的財政投入快速增加,有數據顯示,我國人均預期壽命近十幾年已經長了一歲多,嬰兒和孕產婦的死亡率都控制得相當不錯,被醫療保險覆蓋的人群已達13.5億人。

但目前百姓看病、掛號仍有非常多的不方便,看病的真實體驗其實是與社會整體評價存在非常大的差距,最主要的問題莫過於醫療資源的分佈不均衡!

研究人員發現,不到2000家左右三甲醫院主要集中在北上廣和省會城市,但北上廣三甲醫院超過一半的不是本地的病人,都是外地的病人。

另外,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如果中國今天假設100元的藥品消費70%集中在三個地區,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而這70元當中40元就集中在北上廣。

綜合幾項指標,很容易看出,國內優質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北上廣和省會城市,這也和我們之前提到的社會現象吻合。北上廣一線城市排名三甲,另一個一線城市深圳排名卻相當靠後,鄭州主要是有一所全亞洲床位最多的醫院,所以排名靠前。

從三甲醫院這種絕對數據來看,西安排名第五,高出成都,鄭州不少,這可以基本推斷,之前的推論。因為人口的絕對多數,執業醫師和床位數都比較多,其實真正算下來,人均床位數和醫生並不豐富多少。

疫情之下,看中國各城市醫療資源排行榜

深圳目前只有約16家三級甲等醫院,數量達不到大多省會城市水平,甚至不如個別三線城市的公立醫院多,這是為什麼?有業內人士稱,不可否認深圳的醫療水平確實不盡如人意,主要有其自身規劃和政策的原因。

研究人員發現原因可能主要是,1998年根據衛生部要求,廣東省暫停了醫院等級評審工作,時隔12年後才在今年啟動,而深圳的大多數醫療機構為近10年內新建。另外,而深圳既非行政的集中地、也非醫科院校所在地,其所能得到的醫療資源較少,這是短期很難改變的,而深圳真正發達起來也不過十幾年,從這個方面講,也在情理之中。

優質醫療資源如何下沉?

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小地方的老年人也需要享受高質量的日常醫療服務,這就需要優質醫療資源的不斷下沉。如何讓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其實一直是困擾管理者的難題。

疫情之下,看中國各城市醫療資源排行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