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凭什么被称为李杜的接班人?白居易:实力不允许我低调


他凭什么被称为李杜的接班人?白居易:实力不允许我低调

“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在诗人辈出的大唐盛世,能在长安城中占有一席之地,谈何容易?公元762年,长安城最耀眼的两颗明珠陨落,曾盛及一时的李白与王维,双双辞世。时隔八年,诗圣杜甫亦驾鹤西去,诗坛的几座巅峰相继离世,此时的大唐,一片孤寂。

历史的年轮从未停止,文化传承亦未曾间断。公元772年,诗坛一颗新星诞生,划破天际,照亮了整个大唐,他就是白居易。

白乐天,号香山居士,山西太原人,他的一生充满荆棘与坎坷,现存诗歌3000余首,大多反映当时社会真实生活,可谓是继李杜之后,最接地气的大诗人。

苦读诗书千百遍,年少成名天下知

如果论诗词天赋,李白堪称天下无双,斗酒诗百篇的气概,无愧“诗神”之名。论天资聪颖,白居易虽出身书香门第,5岁学写诗,9岁识声韵,但与大唐许多著名诗人比起来,也算不上什么优势。但是,若论后天勤奋努力,白居易称第二,无人可称第一!白居易学习有多认真呢?他在《与元九书》中曾自述:

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

白居易在白天学习赋文,晚上练习书法,中途有空隙的时间便写诗词,经常废寝忘食。吟诗到口舌生疮,翻书到手上起茧。如果现在的读书人有他一半的认真与执着,何愁考不上名校,考不到资格证书?这是白居易晚年回忆年轻时所自述的,其中或许有夸张的情节,但他的确比普通人付出的多,据史料记载,白居易因少时苦心钻研,精力消耗殆尽,未到中年便两鬓斑白。

皇天不负有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年仅16岁的白居易便写出了许多名动京城的佳作,在诗歌盛行的大唐,虽没有现代这般网络发达,但一个有才华的人,终究会展露锋芒,不会被时代埋没。他以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在长安诗坛占据一席之地。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年少的白居易通过对野草的描绘抒发与友人别离的不舍之情,进而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敬畏,同时也可以看出年少的他,一腔热血,积极上进的心态。生在大唐,又是官宦子弟,谁不想高居庙堂,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抱负。

白居易初到长安,既无亲朋,又无好友,满腹才华的他去拜访了当时大唐的一位著名诗人顾况,这位老先生知其名为“居易”,便调侃打趣说道“长安米贵,居恐不易”。话语中也可以看出当时京都的繁华景象,没有一技之长很难有立足之地,就如同今天的“北漂族”一般,压力太大,居恐不易,但当顾况看到白居易写的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之后,叹为观止,一个十几岁的毛头小子居然能写出这般旷世佳作,“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足以见其才华与情怀,于是对白居易大家赞赏,顾先生直言道“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

前辈的赞赏,也给予了白居易莫大的鼓励和支持,此后, 他在长安众诗人中声名鹊起,成了长安城中最年轻、最靓的仔。

他凭什么被称为李杜的接班人?白居易:实力不允许我低调


诗中长恨君王事,从此美名传四方

李白在长安城最得意的事,莫过于“贵妃研墨”、“力士脱靴”,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将绝色美人杨玉环的美貌描写到极致,但最终却也因皇帝猜忌,被贬离京。

妄论君王事,是大忌,搞不好会株连九族,而白居易号称“诗魔”,花了三年心血写出了鸿篇巨作《长恨歌》,诗歌正是以皇帝和贵妃的爱情故事为背景,既反映了当时的民生,也勾勒了美好的爱情憧憬,让后代帝王又爱又恨,虽有言辞冒犯,亦不忍责罚他。

那一年,白居易35岁,官至县尉,正是人生状态最佳的年纪,他的叙事长诗《长恨歌》问世,以坊间传闻唐玄宗与贵妃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写的有声有色,被后世誉为唐代歌行体第一,在中华诗歌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有人说,苏东坡因诗词犀利不严谨,惹圣上大怒,以至“乌台诗案”,前途尽毁。李白也因“云想衣裳花想容”被皇帝猜忌。白居易的这首《长恨歌》中明明有对唐玄宗不敬的微辞,为何没有因此被后代帝王问责呢?

《长恨歌》中所言“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明眼人一看便知白居易在讽刺先帝贪恋美色,不思社稷,为何当时的帝王不查个究竟呢?以情书看来,有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家喻户晓,已然不是秘密。同样是写贵妃美貌,白居易与李白的侧重点不同。李白写出“云想衣裳花想容”,描绘出了杨贵妃的身姿如仙女一般,虽用了绝妙的比喻手法,但却是直言贵妃美貌,这是站在一个男性的角度对美女的赞扬,唐玄宗虽爱才,却难免会心生嫉妒。男性都是强权主义者,更何况是帝王,谁又真正愿意别人写这样的诗句来形容自己最爱的女人呢?

相比之下,白居易显得更加聪明,“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他诗中并未直接写唐玄宗,而是以“汉皇”代称。大汉王朝几百年,我们都是汉人,称唐玄宗为大汉子民的皇帝亦无不妥。白居易此举可谓思虑周全,既达到了反讽的效果,又让后代帝王抓不到把柄。再加上唐玄宗挚爱杨玉环,白居易正是通过侧面描写烘托出了贵妃的美貌之绝,就连君王见了都难以自拔,从此沉迷美色,不肯上早朝。白居易的诗歌流传甚广,后代帝王碍于皇家颜面,又不忍毁掉这一段佳话,所以没有刨根问底。

其二,《长恨歌》的侧重点在于描述亘古无双的爱情,即使前面的诗句对君王有所“冒犯”,紧接着白居易写道“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几句诗将唐玄宗与杨玉环的深情描写到了极致,说道生离死别,饱含真情。既是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也是对人生苦短,终将逝去的感伤。

自古帝王都是重情之人,绝不会对写出如此深情文字的诗人怀恨在心,更何况歌颂的是先帝与杨贵妃的传奇故事。

白居易深谙人情世故,体会人间疾苦,一首《长恨歌》既反映了当时朝廷与民间的现状,又歌颂了美好的爱情,无论是庙堂之上的九五至尊或是市井小民读后都大有感触。

《长恨歌》确立了白居易大诗人的地位,不愧为长安城中最靓的仔。

他凭什么被称为李杜的接班人?白居易:实力不允许我低调


长叹平生不得志,琵琶一曲泪横流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白居易虽对爱情有独特的见解,却不谙为官之道。又或是他淡泊名利,一生高格,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自写《长恨歌》十年之后,45岁的白居易被贬江州,也就是今天的江西境内。江州在当时是偏远之地,被贬之际,与友人在浔阳江头道别。

那是一个秋风萧瑟的夜晚,白居易与友人在船上饮酒,宴席上忽闻邻船上有琵琶声,哀鸣婉转,甚是凄凉。遂而移船相邀,一探究竟,原来是一个年老色衰的歌姬,独守空船,暗自悲伤。原来这位妇人原本是京都的头牌,辗转流年,沦为商人妇,听完歌姬的生平事迹,白居易不仅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本是一位乐天主义的诗人,此时此景,才发觉自己的命运同这位歌姬一样,无比感伤。在这十八线的边远地区还能遇上来自京都的知音人,白居易诗性大发,写了一首《琵琶行》相赠。这首长诗也是唯一能与他十年前写的《长恨歌》相媲美的旷世佳作。

《琵琶行》前段描写琵琶女的凄凉遭遇,后半段写自己生平。其文采自然不容置喙,最重要的是真情流露。“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由此可见白居易是位真性情的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皆缘于内心。诺大的长安城,很难找出另一个像白居易这般接地气的大诗人,与一个身份低位的歌姬互诉衷肠,并感动得泪流满面。

李白辉煌时“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落寞时“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桀骜狂放,不可一世,惊为天人。而白居易失意时肝肠寸断,泣泪横流,更贴近现实,贴近生活。一位大诗人,却扮演着一位市井小民的角色,同他们一样有着喜怒哀乐,与其说扮演,不如说白居易本色出演,他确实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普通人。

一位最平凡的诗人,却有如此不平凡的情怀,不愧为大唐诗坛最靓的仔。

他凭什么被称为李杜的接班人?白居易:实力不允许我低调


半世浮沉情作笔,一腔热血为平民

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无论是《三吏》、《三别》还是绝句、律诗都真实反映了当时基层民众的生活疾苦。杜甫是白居易的偶像,与之相比,白居易亦有可圈可点之处。

在周至县任职时,白居易写过一首悯农诗

《观刈麦》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岗。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的真实,在于他深耕了劳苦大众基层,深刻了解到了民间疾苦,他用自己的方式将田园生活的苦乐跃然于纸上,一字一句都源于生活。他不仅名动朝野,连民间的妇孺都能熟背他的诗作。

他凭什么被称为李杜的接班人?白居易:实力不允许我低调


再如,白居易的名作《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官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天气寒冷,卖炭翁却渴望天更冷一点,这样他就可以多卖出一些炭。白居易将小市民的穷苦生活与希冀,描绘的淋漓尽致,同时也讽刺官僚主义,揭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生活现状。

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阳,尊称少傅,一生清贫,乐酒好诗。在73岁时还出资募人在龙门修香山寺,开八节滩。75岁因病去世,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

白居易是个有情怀的诗人,诗歌合为时而作,他敢怒敢言的性情,圈粉无数。生活虽冷,难凉热血,他以笔作刀,刻画出了当时的现实生活,确实有杜工部风范。

他凭什么被称为李杜的接班人?白居易:实力不允许我低调


结语:

大唐盛世,白居易可称李杜的接班人,既有李白藐视权贵的侠气,又有杜甫悲天悯人的情怀。官居庙堂,可为君王献策;退隐江湖,可为百姓分忧。白居易的作品流传甚广,在他生前就有很多国外人士慕名而来,不为中华的丝绸、茶叶,而是为了能买到白居易的诗稿。这样一位集智慧与文采为一身的才子,李杜之后,大唐诗坛最靓的仔,当之无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