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鄭成功的思想入手,淺析鄭成功抗荷復臺的思想基礎

談起鄭成功,人們想起的往往是他收復臺灣以及以臺灣為基地抗清的事蹟。在這樣的印象下,人們往往認為鄭成功是一個成功的軍事將領,各地為鄭成功塑造的雕像往往也將鄭成功描繪成一個威武健壯的將軍形象。但實際上,鄭成功既不強壯,也不高大,他在舉起反清大旗之前,實際上是一介儒生,並沒有領兵作戰的經驗。

而鄭成功之所以以一介儒生的身份憤而起兵抗清,並在最後驅逐臺灣侵略者,收復臺灣,實際上與鄭成功自幼受到的儒學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通過分析鄭成功的思想,我們能夠更好地瞭解鄭成功本人以及他一系列政治行為背後的意義,這對於研究鄭成功以及這一段歷史都是大有裨益的。

從鄭成功的思想入手,淺析鄭成功抗荷復臺的思想基礎

鄭成功收復臺灣之際

鄭成功的道德觀念與愛國精神

鄭成功的道德觀念,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鄭成功起兵反清。鄭成功的道德觀念主要是基於《春秋》而產生的,主要包括嚴格的“華夷之辨”以及“君臣之義”。所謂“華夷之辨”,最早來自於齊桓公以及管仲,他們以“尊王攘夷”為口號發動爭霸戰爭,強調自身代表中華正統,戰爭是代表中華正統驅逐外來的夷狄,以此來恢復中華的統治。

這一思想經過孔子以及漢代儒家公羊學派的發展,成為了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內容。而到了明代,中華正統的代表則是明朝,而夷狄的代表則無疑就是關外的滿族人,在“華夷之辨”思想的指導下,維護明朝的統治,對抗滿清政權,則成為了所有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人所應該做的事情。

鄭成功作為一介儒生,自然也是深深受到這種思想的影響,並將這種思想應用到了自己身上。早在11歲時,鄭成功就曾經說過:“湯、武之徵誅,一灑掃也;堯、舜之揖讓,一進退也”。鄭成功認為,湯、武德征討是建立華夏文明,堯、舜的禪讓符合的是華夏道德,可見11歲的他已經對所謂華夏文明以及華夏道德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了。

從鄭成功的思想入手,淺析鄭成功抗荷復臺的思想基礎

儒家史料

而到了明清交替之際,他同樣是堅守“華夷之辨”,堅決反對投降滿清,甚至不惜因此與自己的父親決裂。鄭成功在回覆父親要求他降清的信中說:“從來父教子以忠,未聞教子以貳,今吾父不聽兒言,後倘有不測, 兒只有縞素而已。”鄭成功認為,明朝滅亡實際上是由人禍導致的,只要有好的帝王和官員勵精圖治,華夏文明必然會重新崛起。

而所謂“君臣之義”,則是臣子一定要忠誠於君主,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應該對君主保持絕對的忠誠。而對於鄭成功來說,他忠心的對象自然就是明朝皇帝,具體來說就是南明的隆武帝。對於鄭成功來說,忠誠於隆武帝本就是他作為臣子的責任,何況隆武帝對於他還有知遇之恩,因此他更是要為隆武帝付出一切。黃宗羲曾經說過鄭成功與隆武帝之間的一件事:

“一日,成功見隆武愁坐,悲來填膺,跪奏曰:‘陛下鬱鬱不樂,得毋以臣父有異志耶?臣受國厚恩,義無反顧,臣以死捍陛下矣。’”

從鄭成功的思想入手,淺析鄭成功抗荷復臺的思想基礎

隆武帝人物頭像

同時《廣陽雜記選》也記載道:

“賜姓曰:‘臣父、臣叔皆懷不測, 陛下宜自為計。’與帝相持痛哭。帝曰:‘汝能從我行乎?’賜姓曰:‘臣從陛下行,亦何能為?臣願捐軀,別圖以報陛下。此頭此血,總之已許陛下矣!’”

鄭成功向隆武帝許下了誓言,而他在日後也一直遵守著自己的諾言,一直渴望著可以完成反清復明的大業。除了以上這些話之外,鄭成功在順治十七年得知永曆帝播遷緬甸後所作的一首詩,也可體現鄭成功對於

“君臣之義”的重視與遵守:“聞道吾皇賦式微,哀哀二子首陽薇。頻年海島無消息,四顧蒼茫淚自揮。天以艱危付吾儔,一心一德賦同仇。最憐忠孝兩難盡,每憶庭闈涕泗流。”

“華夷之辨”與“君臣之義”結合在一起,成為了當時人們常說的“民族氣節”。所謂“民族氣節”,便是要求人們在中國與漢民族的危難關頭,能夠堅守住民族氣節,與國家和民族共命運,絕不能為了自己的私利而放棄大義。鄭成功自幼受到儒家忠、孝、節、義等思想的影響,將“民族氣節”看作重中之重,這在明朝存亡之際很好地反映了出來。

從鄭成功的思想入手,淺析鄭成功抗荷復臺的思想基礎

“華夷之辨”地圖

鄭成功是一個非常孝順的人,《臺灣外記》中記載了鄭成功是如何孝順其母親的:

“忠孝伯賜姓成功,叩陛辭回安平。隆武曰:‘卿當此有事之際,何忍舍朕而去!’成功頓首曰:‘非成功敢輕離陛下,奈臣七歲別母,去秋接到,並未一回。忽爾病危,為子者心何安?以其報陛下之日長,故敢暫為請假。稍愈,臣即兼程而至。’隆武允成功馳驛省母,准假一月。成功謝恩出,歸安平。”

鄭成功為了探望母親,甚至可以拋下隆武帝以及政事不管,足可見他的孝順。但是,在面對其父親鄭芝龍投降清朝,並勸他投降清朝這一情況時,鄭成功卻決意與其父親斷絕關係,選擇效忠明朝,鄭成功在回覆其父親的信中寫道:

“我家本起草莽,骫法聚眾,朝廷不加誅,更賜爵命,至於今上,寵榮迭承,闔門封拜。以兒之不肖,賜國姓,掌玉牒,畀劍印,視若肺腑,即糜軀粉骨,豈足上報哉?今既不能匡君於難,致宗社墮地,何忍背恩求生,反顏他事乎?大人不顧大義,不念宗祠,投身虎口,事未可知。趙武、伍員之事,古人每圖其大者。唯大人努力自愛,勿以成功為念”。

從鄭成功的思想入手,淺析鄭成功抗荷復臺的思想基礎

鄭成功收復臺灣

除了將忠誠於國家放在孝道之上之外,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也體現了他對於“民族氣節”的重視。在南京之役失敗後,鄭成功準備將被荷蘭人侵佔的臺灣作為新的反清基地。他在同手下文武大臣商量徵臺大計時,說:

“天未厭亂,閏位猶在,使我南部之勢,頓成瓦解之形。去年雖勝達虜一陣,偽朝未必遽肯悔戰,則我之南北征馳,眷屬未免勞頓。前年何廷斌所進臺灣一圖,田園萬頃,沃野千里,……近為紅夷佔據。……我欲平克臺灣,以為根本之地,安頓將領家眷,然後東征西討,無內顧之憂,並可生聚教訓也”。

在鄭成功軍隊的進攻下,荷蘭殖民者被迫投降,收復了被荷蘭殖民者侵佔了38年的臺灣。在收復臺灣後,鄭成功寫了一首《復臺》詩:“開闢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

從鄭成功的思想入手,淺析鄭成功抗荷復臺的思想基礎

荷蘭殖民者統治下的景象

鄭成功的經世致用思想

所謂經世致用思想,是明朝末年出現的一種針對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的一種反思。當時的一些儒士認為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研究的是空疏無用的學問,這樣的學問對於實際的政事沒有什麼用處,正是這些學說導致了國家的衰敗。

這些儒士認為,應當直接從儒家經典中學習有實際用途的、可以應用在實際政事上的知識,這就是所謂的“經世致用”。鄭成功的老師錢謙就是這樣一個信奉經世致用學說的人,他強調著眼於現實,以史為鑑。鄭成功受到他的影響,同樣對於經世致用的學說十分信奉,並在臺灣實施了一系列關注於現實的政策措施。

首先,鄭成功在臺灣設立了一系列的機構,以此來招攬人才和明朝宗室。鄭成功還專門為陣亡將士後代設立了育才機構,這一系列的機構設置在此前的超嗲是較為少見的。

其次,為了發展農業生產,鄭成功發佈了圈地屯墾令,令曰:“東都明京,開國立家,可為萬世不拔基業。本藩已手闢草昧,與爾文武各官及各鎮大小將領官兵家眷,聿來胥宇,總必創建田宅等項,以遺子孫計。

從鄭成功的思想入手,淺析鄭成功抗荷復臺的思想基礎

明朝疆域圖

但一勞永逸,當以己力經營,不準混侵土民及百姓現耕物業。茲將條款開列於後,鹹使遵依,如有違越,法在必究,著戶官刻板頒行。特諭!”鄭成功實行的圈地屯墾的促使很好地促進了臺灣農業生產的發展。

最後,針對當時臺灣民眾對於儒家道德倫理知之甚少的情況,鄭成功選擇採取嚴刑峻法的治理方式,目的是為了移風易俗,改變臺灣當時還比較原始的社會狀況。

《鄭氏逸事》中記載了鄭成功在臺灣實行的嚴刑峻法:

“雖親族有罪,不少貸。有功必賞金帛珍寶,頒賚無吝容。傷亡將士,撫卹尤至,故人皆畏而懷之,鹹樂為用。其立法,有犯奸者,婦人沉之海,姦夫死杖下。為盜不論贓多寡,必斬。有盜伐人一竹者,立斬之。至今臺灣市肆百貨露積,無敢盜者,以承峻法後也。”

結語

鄭成功的這一系列思想,對於他在明亡之際的一系列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要理解鄭成功在當時的一系列選擇,瞭解鄭成功的思想基礎是必不可少的。鄭成功本是一介儒生,之所以選擇在明亡之際挺身而出,並且在南明滅亡之後仍然堅持在臺灣進行反清鬥爭,正是因為他思想中的道德觀念以及愛國精神的影響,而他在臺灣所實行的一系列政策,則是在其經世致用思想的影響下而作出的。因此,我們在瞭解了鄭成功的思想之後,便能更好地分析鄭成功本人以及鄭成功的一系列政治行為了。

參考資料:《臺灣外記》、《廣陽雜記選》、《鄭氏逸事》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