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傳統文化|今天為何還要了解孔孟之道?因為不學不為人吶

傳統文化,何為傳統?

今天我們來說說中國傳統文化,那麼首先我們來探討一下傳統是什麼?我們一直說咱們中國是一個文明禮儀之邦,是一個非常有禮節的國家,說起禮教這個詞可能給大家的感覺不是特別好,一想到禮教就會有一個詞叫做什麼,叫吃人的禮教對吧,尤其是新文化運動以來,就是說要破除四舊啊,要新文化。說到這些舊的禮教,就是宋明理學那一套,存天理滅人慾對不對?

這個其實對於宋明理學來說是一個比較大的一個誤會,宋明理學非但不是要吃人的禮教,它反而最初創立的時候,其實是非常提倡人的獨立和自覺的思想。孔子創立儒學,所謂的有教無類,其實是中國史上最早的素質教育。在美國有一位芝加哥大學著名的一個社會學教授叫希爾斯,他寫過一本書叫《論傳統》。其中對於傳統有一個比較經典的定義,它說傳統,什麼是傳統,是一個要至少延續三代以上,並且持續的影響當代人的生活,賦予了他們在當代的價值和意義的文化,從這個來說才是傳統文化。


淺談中國傳統文化|今天為何還要了解孔孟之道?因為不學不為人吶


這裡提醒咱們至少有三個點值得我們去注意,第一個,是具有延續性傳統文化,並不是說過去所有的文化,其實歷史上很多的文化文明都已經被泯滅了,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當中。時過境遷早就已經灰飛煙滅。而只有延續了三代以上的文化傳承,它才有資格叫做傳統的文化,這就是傳承文化。

第二個就是,具有現實性。也就是說傳統跟現實要緊密的相關的。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到現在我們還會用來作為為人處是的標準,說這個人做人做事有良心,做事講仗義。


第三就是,當下性,這個東西可以說是融入在我們的血液當中,沒有辦法說去根除的。 不能今天說咱們全盤西化,為什麼世界上這四大文明古國,其他的三個文明都消失了?而只有中華文明代代傳承,到現在我們還是寫方塊字,讀二十四史,還是能夠知道我們老祖宗發生過什麼事情,這個文化脈絡它是沒有辦法去根除的。


淺談中國傳統文化|今天為何還要了解孔孟之道?因為不學不為人吶


可以舉一些身邊的例子,可以說國內宗教氛圍不是特別濃厚,各種宗教活動,可能大部分中國人一生都沒有什麼參與過,不會像西方人週日要去做禮拜啊,像伊斯蘭教,定點要朝西去膜拜。但是並不妨礙我們很多人,某個時刻路過一個廟啊,或者寺院,聽人家說這裡很靈,唉,我們也會進去拜一拜,是不是也上兩炷香?在我們來說,並不是說我有信仰多麼這麼虔誠。說我上點香哎,也求個菩薩保佑,這咱中國人的觀念呀,咱們互惠互利。在咱們的思想傳承上面來說,唉,我對你好你應該也要對我好啊,對不對?

​咱們這個傳統文化來說,是以家族為核心,從自我開始,先到家人再到熟悉的家族再到咱們的同村同鄉同城。這種彼此重疊的關係網絡,因為咱們中國對於陌生人,對於契約精神其實是比較淡薄的,這就是我們的中華特有的鄉土文化。


淺談中國傳統文化|今天為何還要了解孔孟之道?因為不學不為人吶


儒家創始人--孔子


說到儒家,當然就要說到它的創始人孔子了,關於孔子流傳一句很廣的話,大家應該都聽過,叫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這句話是宋代的大儒朱熹說了,也可以說代表了咱們中國人心目中至聖先師的崇高地位。

有的人可能會覺得,唉,這是古人的這種吹捧,其實如果從文明的角度來說,真的一點也不誇張,因為它實現了中華文明的突破。文明和文化其實還是有不一樣的地方,可能很多人在一起聚聚的地方,它會產生文化,但它不一定配得上稱叫做文明,因為只有對那種全人類產生過重要的進步的思想,或者一些廣泛的區域影響力的文化,才配得上叫做文明。


現在歷史學家公認的文明有幾個,一個是古希臘文明,一個是猶太和基督文明,然後印度教文明,再有就是咱們這片土地上誕生的是中華文明。它們共同的起源大概都是在公元前600~400年的這段時間,歷史上,把這段時間稱之為什麼,文明思想大爆炸,稱為軸心文化時代。它需要有幾個標誌性的事件,第一個就是完成思想突破的標誌性人物,第二個要具有文明昇華的這種歷史背景的變化。


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要厚積薄發,而且是是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才能夠達成的。一些特殊的人物起代表性的成果。你比如咱們孔子啊,西方就是耶穌啊,伊斯蘭文明就是默罕默德呀,像希臘文明就是蘇格拉底呀,等等。為什麼說孔子稱至聖先師一點也不為過呢,大家知道孔子是什麼時代,孔子是在春秋時代,在春秋一直往前推到上古到周,夏商周的時候。

那個時候的人們是很敬畏神鬼之說的。凡事做任何事情都要去向上天去祈禱,和占卦要了解我做這件事情,老天爺是怎麼想的,能不能做。認為上天的意志是可以影響世間所有的萬物。


淺談中國傳統文化|今天為何還要了解孔孟之道?因為不學不為人吶


但是歷史一直演變到春秋的時代,周室的影響力和控制力是越來越弱了,以前用來維持統治的這種血緣,因為隔的時間太長了,已經越來越淡薄了,維持於這種血緣上面所建立的這種禮儀啊,也就沒有辦法去維持了。那麼下面這些諸侯國就不再遵守這種禮儀,就是孔子所說的禮崩樂壞。

那麼孔子就很心痛這種事情的發生,他就需要去尋找新的一個方法來去挽救它,雖然他很努力的去周遊列國去推行他所認為的周代的那種禮儀,但實際上已經是沒有辦法回到上古那種時代了,然後在這個過程中呢,他就提出了自己的思想,就是以孔曰成仁的這個仁。

成為孔子思想當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也實現了一個文明的突破。他認為這個仁就是一個人對於道德規範的一個內在的一種自覺和自省的一個行為,雖然孔子認同於上古的天命,但是在他認為人敬畏天,並不是因為他的對天的懲罰的恐懼,而是因為有內在的一個自覺,作為一個人,你心裡清楚你的行為符不符合天的意思,人們應該遵循內心尊重禮儀。再他認為君子不光是指的貴族,小人呢,也不是專指平民,而是覺得君子是遵守仁義的一個人,就能稱之為君子,以他這個標準就徹底的抹平了過去以血統論為尊卑的一個時代。

那麼第2個事件呢,就是有教無類,把教育從以前貴族專屬的一個特權行為向民間進行普及,這也是一個文明突破一個很重要的標誌性的事件。為什麼要到孔子才能夠實現這件事情呢?在春秋之前的周為什麼實現不了?按道理來說,孔子心目中最好的社會秩序在周代,周公定禮儀為什麼那個時候沒有去實現,對於這個文明的突破呢,沒有讓普通的百姓去接受這個教育呢?

其實正是因為那個時代對於禮儀的崇尚和整個統治階級的穩定性,沒有辦法去產生這種思想上的鉅變,為什麼只有發生過顛覆性的變化,經歷解體,自由和突破這些過程之後,新的思想才會去醞釀出來。而只有到了春秋時代,禮崩樂壞整個社會,原來所信奉信仰的那一套,已經完全不適用了,新的思想沒有去替代它之前,這段真空時代所有的人都會迷茫,迷茫之後就會產生各式各樣的想法,法家呀,儒家,墨家,道家等等,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諸子百家誕生。

就是因為沒有統一的一個強烈的思想,讓每一個人都有了自由發揮的餘地。於是孔子就把曾經在官府學習的特權階級,把他演化成為在民間學習成為中國歷史的第1位老師。那還有其他的一些學派,大家也紛紛提出自己的說法,思想自由的傳播和流動才會產生這些文明的大的突破。


淺談中國傳統文化|今天為何還要了解孔孟之道?因為不學不為人吶


中國史上所謂的知識分子的一個傳承,像儒家士大夫,古代的知識分子,他們不光是說掌握了文化知識的人,更重要的是一種有著權力,一種文化上的權力。孔子所創辦的儒家,在官方話語之外,又發明了另一套的文化系統,後世所謂的儒生對於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政治經濟,都產生了自己獨立的思想和見解,而這一套思想和見解並不依附於君權,成為了一支可以抗衡君權的一個有生力量。


這也是中華文化是特有的一種歷史傳承,是憂患意識,憂國憂天下。無關乎官場,無關乎地位,他這麼做是因為儒生對於道德的執著。這就是所謂的天命所在,在儒家看來,天命並不是所謂的,天上真有什麼神仙的意志。天命是所謂的道德的持續,人為什麼要踐行道德呢?就是天命所賦予個人的使命。孔子為什麼說50而知天命,就是這個意思,他是和人心和天意是相通的。

孟日取義為什麼也重要?


孔子之後又一位聖人。孟子帶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呢?為什麼他有資格稱為亞聖呢?孟子可以說是補充了孔子的一些不足,孔孟學派可以說在孟子手上才能達成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孔曰成仁,孟曰起義。孔子提出了仁,但是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孔子沒有去解決,那就是他所提出的仁究竟來自哪裡呢?道德問題涉及到人性,一個很根本的問題,這個問題留到孟子來解決了。孟子生活在孔子之後的戰國時代,那個時候儒家學派還不算很有影響力,當時他還有道家和墨家,幾個比較大的學派跟他競爭。


淺談中國傳統文化|今天為何還要了解孔孟之道?因為不學不為人吶


孟子要想儒家發揚光大,首先他就需要把墨家和道家所PK一下。所以他說墨家和道家是無父無君乃禽獸,也就是如果說按照他們的思想去做人和動物,就沒有什麼很大的區別了,孟子有一句很重要的話,他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

,就是人和動物的差別,其實只有那麼一丁點差別。這一丁點是人的道德

這一點道德從何而來,孟子回答是說人性本善,孟子認為人性中有4種善的最根源的東西,一是惻隱之心,二是羞恥之心,三是辭讓之心,四是是非之心,它們分別對應著仁義、禮、和智。他的論調在於道德層面的該不該,而不是在事實層面的事與不是。他講人如果沒有仁義這個意志,那麼整個社會經濟就會崩潰,戰國的亂世正是因為人們沒有這種信念,所以才導致的社會的動盪,而儒家學派是最害怕亂的。


孟子高舉人性本善的旗幟,所以提出了幾個方案來應對亂世,第1個是實施仁政,第2個是行王道,對於個人來說是修身養性,建好自身的道德心靈秩序。雖然他所處的戰國的諸侯們,只想做霸主,而當霸主只有一個條件,實力就夠了。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時的法家是最吃香的顯學。法家就是講霸道,講的是富國強兵之術,比儒家的仁義是受用很多了。

孟子的以民為本的思維,其實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去見梁惠王的故事,梁王一見到孟子,就問您老人家遠道而來,帶了什麼寶貝對我國家有利呀。孟子回答大王何必言利呢,只要實行仁義就可以了。而梁王回答,你看七雄爭霸究竟誰是有實力去有資格去統一這個天下,孟子回答的也很巧妙,不殺人的人才有資格統一天下,這就是孟子最為可貴的民為本的思想,就是民為本,君為輕,江山次子。在孟子來說,什麼樣的時代才是好的時代呢?才能落實以民為本的思想的,還是覺得要要靠好人,聖人來當君王。


淺談中國傳統文化|今天為何還要了解孔孟之道?因為不學不為人吶


當然孟子也跟孔子一樣,也是處處受挫折的。但他的想法就是,認為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在他來說看理論上來說,人人皆可成為堯舜,只要有一套修身齊家的功夫能夠回覆本性,就能夠成為道德高尚的聖人,所以你看他比孔子更厲害的地方,在於他不光回答了人性是什麼樣的,還提供了一套修養的方法。這也就是為什麼他成為續孔子之後的又一位聖人。

後記

孔孟離我們以及3000多年了,今天中國人的骨血裡依然流淌著他們所流傳下來的道德血液,依然是百姓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習俗。有人說改變就是地動山搖的變化,其實真正的變化恰恰是這種潤物細無聲的變化,四季的交替,朝代的興衰都是這樣,一夜之間就改頭換面,曾幾何時還是花繁葉茂,一葉落下就知秋天到,前一陣還是開元盛世,萬國來賀,立馬安祿山就殺進長安城了。盛唐急轉而下,是非成敗轉頭空,而只有文明連綿不絕,就像裡德說過的,文化不能從上向下壓,因為它應該是從下面高漲起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