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省市的邊界線為什麼極不規則?從三國時期的兩場大戰說起

翻開世界地圖,會看到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中國各省市的邊界極不規則,形狀各異、參差不齊。而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各州之間的邊界卻是橫平豎直、工工整整。

中國各省市的邊界線為什麼極不規則?從三國時期的兩場大戰說起

(對比鮮明的中國地圖和美國地圖)

我們知道,現如今中國的行政區劃一定程度上是以古代的區域劃分為基礎的,而在中國古代,區域劃分這種重要的事兒顯然不可能是“拍腦袋”決定的,肯定有其規則和原理。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規則導致了這種參差不齊的邊界線呢?

其中有一條規則很好理解,叫作“隨山川形便”,即根據山脈、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徵劃分地理區域,比如湖南湖北以洞庭湖為屆、河南河北以黃河為界、山東山西則是以太行山為界。這種劃分很方便,也很省事兒。

中國各省市的邊界線為什麼極不規則?從三國時期的兩場大戰說起

(湖南湖北以洞庭湖為界)

但是凡是容易的事情,總是讓人缺乏安全感,所以歷代統治者們又發明了第二條規則,叫作“犬牙交錯”。什麼是“犬牙交錯”呢?別急,我們先從三國時期的兩場大戰說起。

漢中之戰和襄樊之戰

一、漢中之戰

第一個要說的是發生在建安二十二年至建安二十四年之間的漢中之戰。

如果在三國曆史上找出一場陣容最豪華的戰爭,漢中之戰當仁不讓。劉備方:劉備、諸葛亮、法正、張飛、趙雲、黃忠、馬超、魏延等;曹操方:曹操、夏侯淵、張郃、曹休、曹真、曹洪、徐晃、郭淮等。這個陣容,比之赤壁之戰可以說還更勝一籌。

中國各省市的邊界線為什麼極不規則?從三國時期的兩場大戰說起

(漢中之戰)

為什麼這場戰爭能讓曹劉兩家精銳盡出、殊死一搏呢,答案就是:漢中對於四川太重要了!諸葛亮當時曾經問蜀中大臣楊洪對於漢中的看法,楊洪說道:

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三國志》

楊洪認為,漢中為四川的門戶,若無漢中則無蜀,若有漢中,則退可保益州險阻,進可以作為進取關中的跳板,因此要男當戰、女當運。最終經過兩年的戰爭,劉備擊敗了曹操,得以漢中稱王。到了後期諸葛亮北伐時,也是以漢中為大本營,和魏國圍繞著秦嶺之間進行爭奪戰。

中國各省市的邊界線為什麼極不規則?從三國時期的兩場大戰說起

(漢中王劉備)

接下來翻開現今行政區劃的地圖,我們可以看到,在如今的省界劃分中,地理(漢中和陝西隔著秦嶺)、語言、民俗與四川更為相近的漢中卻是屬於陝西的,並沒有劃分給四川。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有著這樣的隔閡,統治者們在進行區域劃分的時候為什麼還要把漢中劃給陝西呢?

中國各省市的邊界線為什麼極不規則?從三國時期的兩場大戰說起

(劃給陝西的漢中)

李白有詩曰: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從地理上看,川蜀之地與外界被群山所隔絕,在交通極不發達的古代,這種隔絕是極利於割據自立的,因此,自古便有“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的說法。

假如你是一位皇帝,你會如何去避免蜀中的地方官擁兵自重、割據一方?最佳答案當然就是把漢中從川蜀之地割離出來了。一方面,沒有了漢中這塊屏障,蜀中的官員不敢輕易地割據,其次,就算是蜀中官員膽大包天,割據一方,只要是漢中還在朝廷手中,平叛也不會是什麼難事兒。

北宋、南宋期間,蜀中的宋人便是長期依據漢中之地的有利地形,長期抵抗金人和蒙古人的進攻。因此在元朝建立後,蒙古人在劃分區域的時候便越過秦嶺,把漢中盆地劃給了陝西管理,從而使四川失去了天然的屏障,這種劃分也就一直延續到了現在。

中國各省市的邊界線為什麼極不規則?從三國時期的兩場大戰說起

(漢中的地理位置)

而從地形上看,漢中和陝西是被秦嶺隔開的,和四川才是自然銜接,因此陝西在漢中出兵就可以直接進入入川要道。漢中,就像是懸在四川頭上的一把刀子,這種特殊的劃分區域的方法就叫做“犬牙交錯”。

二、襄樊之戰

第二個要說的戰爭是在漢中之戰結束後不久的襄樊之戰,交戰雙方還是劉備勢力和曹操勢力,只不過這次勝利的是曹家。

中國各省市的邊界線為什麼極不規則?從三國時期的兩場大戰說起

(襄樊之戰)

劉備稱漢中王之後不久,荊州的關羽即率軍從荊州南郡出兵,進攻被曹魏佔據的襄陽和樊城。戰爭前期,關羽相繼圍困襄樊、水淹七軍、斬龐德、擒于禁,一時威震華夏,竟使曹操產生了遷都的念頭。

曹操當時已是暮年,大大小小的戰爭也經歷了不少,何以被關羽嚇得遷都?其真實的原因和漢中一樣:襄陽對於中原太重要了!

中國各省市的邊界線為什麼極不規則?從三國時期的兩場大戰說起

(從襄陽到許昌)

從地圖上看,從襄陽往東北方向,在伏牛山和桐柏山之間只有一條道路,經過這條道路,穿過南陽盆地後,即可進入真正意義上的中原腹地,直接威脅到曹魏的都城許昌。關羽如果拿下襄樊之地,就相當於一腳踹開了中原的大門,直接把刀子頂在了曹魏的心臟,曹操安能不慌?

再把眼光投向現今的區域劃分,我們又能發現,明明是在同一個盆地的南陽和襄陽,一個劃給了河南,而另一個卻劃給了湖北。同樣的,這種劃分也是遵循了“犬牙交錯”的原則。

中國各省市的邊界線為什麼極不規則?從三國時期的兩場大戰說起

(南陽盆地被河南和湖北分割)

南陽盆地的北大門南陽屬於河南的行政體系,而其南大門襄陽則是屬於湖北的行政體系。假使河南試圖割據一方,其南部將面臨無險可守的境地,同樣的,如果湖北試圖割據一方,則其北部也將面臨無險可守的境地。 對於這兩個省來說,不管誰“有想法”,都不能坐擁整個南陽盆地,從而如芒在背、如鯁在喉,只能老老實實的。

犬牙交錯

通過對“漢中之戰”和“襄樊之戰”的分析,想必讀者們已經大體上知道了“犬牙交錯”的含義。

“犬牙交錯”的目的就是要去打破山山水水、高原盆地等地形條件的限制,把我地盤上的一塊兒劃給你,把你地盤上的一塊兒劃給我。這樣如果你要鬧獨立,但是你的險要之處在我這兒,我就能很方便地能越過天險去攻打你。漢中是如此、襄陽也是如此。

雖然這項規則

在元朝建立後得以普遍使用,但是第一個這樣“玩兒”的還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秦始皇在征服嶺南後,發現這個地方很難控制,於是他就把長沙郡一塊叫桂陽縣的地方越過嶺南,讓嶺南的象郡越過嶺北。這樣,嶺南再要鬧獨立,就將無險可依,果然,到了漢武帝時期,漢王朝出兵,很容易就滅了南越國。果然,薑還是老的辣。

中國各省市的邊界線為什麼極不規則?從三國時期的兩場大戰說起

(犬牙交錯)

讀史有感

“犬牙交錯”的區域劃分規則在避免國家分裂方面還是起到了相當積極的作用的。從川蜀之地來看,自元朝把漢中劃給陝西之後,四川就再也沒有出現過割據勢力。放到全國來看,雖然當時元朝的疆域很大,行省的權力也很大,但卻沒有出現過漢末或唐末那樣的群雄割據。

但是如果往深了去探究,其實這種傳承於秦始皇的“犬牙交錯”,體現的正是法家“術”的思想,代表著權術與防範,這與歷代宣揚的儒家思想則是相悖的。所以,中國曆代封建王朝統治思想的核心一直都是“外儒內法”,歷代統治者的老師也從來不是孔夫子,而一直都是韓非子。

中國各省市的邊界線為什麼極不規則?從三國時期的兩場大戰說起

(沐茗,為你解讀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