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本障碍男女均有,女性患病率约为男性的两倍。

一般认为,有明显精神诱发因素,急性起病者预后良好。若起病缓慢、病程持续两年以上者,则预后较差。


躯体形式障碍



病因

心理社会因素

幼时受到父母过度的关心和照顾,儿童期患病经历、心理创伤、长期与慢性疾病患者共同生活、生活中存在的现实冲突等可能是易患因素。

继发性获益可能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这类躯体症状可以在潜意识中为患者变相发泄、缓解情绪冲突,也可因病而回避社会责任,并获得更多地关心、保护和照顾。

许多研究发现,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多具有“神经质”的个性,其特点为敏感、多疑、固执,过度关注躯体不适的症状和自身的健康状况。由于过分关注自身的感受和健康,导致感觉阈值降低,躯体感觉的敏感性增加。因而,他们更容易感觉到各种躯体症状。

生物学因素

躯体形式障碍可有家族聚集性,约20%的躯体化障碍患者的女性一级亲属也符合躯体化障碍的诊断。

一级亲属:一级亲属是一个人的父母、子女以及亲兄弟姐妹(同父母)。


临床表象

1. 症状复杂、多样、未能找到明确的器质性依据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往往存在精神因素和情绪表达的躯体化特点,临床表现为症状复杂多样、反复出现、时常变化,未发现任何恰当的躯体疾病可以解释上述症状。

2.反复检查和治疗、疗效不好、影响医患关系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常具有潜在的精神因素和个性缺陷,这些特点有助于临床症状较顽固持久,患者为了查出原因会不惜代价反复就医检查,频繁更换医院和专家,尝试各种方法治疗,服用过多种药物,但患者对躯体症状的变化及各种药物调整引起的不适感觉往往比较敏感,并且过分关注,顾虑重重,对治疗依从性较差。

3.诊断名称含糊、多样

一方面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很难接受精神障碍的疾病标签,常在非精神科反复就诊,另一方面非精神科医生识别率较低,很少使用该类诊断,导致这一领域中同种疾病现象的诊断名称十分繁杂混乱。如对主要表现为胃场不适的患者,可以出现的诊断名称包括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功能性胃肠病、肠易激综合征以及胃肠神经症等。各种模棱两可的诊断会增加患者反复求医的行为及患者的疾病负担。


分类

  • 躯体化障碍
  • 未分化的躯体形式障碍
  • 疑病障碍
  • 躯体形式自主功能紊乱
  • 持续的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
  • 其他躯体形式障碍

以上分类会在单独的文章列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