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打造穩定高效的國際金融中心——訪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餘偉文

作者|《中國金融》記者 孫芙蓉

文章|《中國金融》2020年第3期

《中国金融》|打造稳定高效的国际金融中心——访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

記者:謝謝您接受《中國金融》雜誌的採訪。首先請您回顧一下2019年香港金融市場及銀行業的運行情況。

餘偉文:2019年10月1日,我接任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但從1993年開始我就在金融管理局工作了。26年來,我經歷了香港迴歸後金融業大發展的全過程。總的來說,香港金融業保持了穩定發展。目前,香港的基礎貨幣發行有外匯儲備的十足支持,外匯基金有4萬多億港元,相當於香港貨幣基礎的2.5倍,其中超過八成是高流動性的外匯儲備。過去幾個月,港元對美元匯率一直保持在7.84∶1;2019年11月因香港IPO比較集中,港元相對走強了一點兒,升到7.83∶1。

香港銀行業資本與流動性充足。多年的未雨綢繆使得香港銀行業抗震能力大大增強。目前,香港銀行機構持有的高流動性資產超過4萬億港元,其中約四分之三為外幣資產;銀行業資本充足率是20.6%,遠超巴塞爾監管協議8%的要求;主要銀行流動性覆蓋率為150%,國際要求為100%;資產不良率只有0.56%,不僅遠低於國際水平,而且相比香港自身也是一個非常低的水平。可以說,香港銀行體系非常穩健,資本與流動性方面具有較大的緩衝區。銀行業存款自2019年初到現在保持平穩,存款規模增加了2.4%。

鑑於香港銀行業有足夠的緩衝地帶,我們也適時強化了市場的韌性發展,加大了支持實體經濟力度。比如,2019年10月14日將香港銀行逆週期緩衝資本(CCyB)比率由2.5%下調至2%。假如銀行貸款組合結構基本不變,這次下調銀行就能釋放2000億至3000億港元的額外放貸額度。我們期望銀行能運用這些資金重點支持中小企業。

記者:請您談談中國內地金融業的進一步對外開放會給香港地區金融業帶來哪些機遇。

餘偉文:在內地改革開放過程中,香港一直是連接中國內地與世界的橋樑。隨著中國內地的進一步改革開放,我們期望不斷增強這種“橋樑”作用。

一是希望繼續發揮香港作為國際資金進入內地的橋樑作用,也希望香港可以作為內地“走出去”的平臺。過去幾年,金融的幾個互聯互通機制非常有效地幫助了國際資金“走進來”。比如,“債券通”2019年前10個月交投量比上一年增加了1.7倍,每天達97億元人民幣。“債券通”提供了特殊安排,讓國際投資者可以通過香港這個渠道,沿用他們熟悉的運作模式,進入內地的債市。現在境外投資者投資內地債市超過六成的交易額都是通過“債券通”進行的。截至2019年10月底,“債券通”存量達3340億元,日均交易量高達180億元人民幣,較2018年底增長了4倍。由此可見,“債券通”不但有助於內地債券市場提升境外投資者的參與度,也同時進一步鞏固了香港作為內地金融市場的主要門戶角色。這對於內地、香港和國際投資者來說都有利,是一個“三贏”的安排。

二是繼續扮演好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中心的角色。香港的離岸人民幣市場一直在非常有序地運作。人民幣的結算系統日均交易量達1.1萬億元,支持了很多大額金融交易的完成。國際清算銀行每三年會對全球主要金融中心有一次外匯方面的調查,香港離岸市場人民幣、外匯以及衍生工具的交易量均在全球排名第一,日均交易量1076億美元,比三年前增加了40%,比排位第二的倫敦高出90%。

三是希望抓住粵港澳大灣區這個機遇,支持大灣區實體經濟發展,提升區內居民工作生活便利。香港金融管理局一直從個人、企業和金融機構三個層面促進區內資金流通,積極研究和推動便利資金融通措施。2019年11月推出的雙向、跨境“理財通”機制更是政策上的一大突破,為兩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理財產品的選擇。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最富庶的地區之一。根據統計,大灣區聚集了40多萬戶資產過千萬元人民幣的“高淨值家庭”,佔大中華區總數的比例超過20%。“理財通”會為香港和內地金融業開拓更廣闊的市場,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在資金流方面,我們十分關注居民利用資金的便利性。針對個人的便利措施已經取得不錯的進展,現在港人可以在內地使用香港電子錢包,在香港遠距離開設內地銀行賬戶,香港和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居民通過銀行體系可以購買對方市場的理財產品,豐富大灣區居民的資產配置,包括基金、債券、存款等。預期這些便民措施日後會不斷擴充和提升。

記者:香港的ESG投資一直處於國際前沿,請您談談綠色金融方面會有何推進?

餘偉文:香港金融管理局一直重視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主題的投資。在金融管理局外匯基金的長期增長組合(LTGP)中一直有ESG元素。目前內地與國際綠色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尚未完全接軌,香港應當扮演好綠債市場的重要橋樑角色。

香港綠色金融協會於2018年9月21日成立,包括90家香港金融機構、環保企業、服務提供者和其他利益相關方參與其中,旨在動員行業資源和人才,推動綠色金融業務和產品創新,支持綠色金融政策,助力香港打造國際綠色金融中心。2018年,香港安排和發行的綠色債券總額為110億美元,在亞洲地區排名第三,僅次於中國內地和韓國。

香港金融管理局於2019年5月宣佈分三階段推動綠色及可持續的銀行業發展,致力於銀行業建立一個行業框架,其中包括指導原則及指標,以評估銀行的“綠色”基準。我們亦通過參加中央銀行與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絡(NGFS),從而在制定本地的行業框架時能考慮國際觀點。

2019年10月,金融管理局基建融資促進辦公室(IFFO)旗下的綠色金融中心(CGF)與國際金融公司聯合舉辦了“銀行及企業如何把握綠色金融機遇”研討會。這次研討會獲得了12個行業組織及在港國際商會的支持,來自銀行、企業司庫、基建項目發展及運營機構及專業服務公司等300名高級管理人員參與,討論了金融機構如何更廣泛地把氣候風險變化納入其企業管治、貸款政策、風險管理框架、投資組合、商業模式及信息披露當中。隨著貸款方和投資者對ESG的期望日增,研討會也深入探討了改變企業營運模式及融資策略的不同原則及可行方案,為業界提供了一個認識綠色金融及可持續銀行業務的機會。

記者:打造國際金融科技中心是香港的目標,請您談談2019年香港金融科技建設取得了哪些新的進展以及未來的發展思路。

餘偉文:香港金融管理局在2016年初成立了金融科技促進辦公室(FFO),初衷就是採取行動將設想變成現實。過去三年,金融管理局成功落實了多項金融科技措施,如網絡安全、監管沙盒、開放應用程式介面(Open API)、“轉數快”和其他智慧銀行等。最近幾年,香港金融管理局轄下其他相關部門以及香港銀行界、科技界、法律界都是同行夥伴,在FFO協調推動下,創新變革思維在金融管理局內部以及同行夥伴間滲透蔓延,令香港作為金融科技中心的生態蓬勃發展。

像我們推出“轉數快”、批設八家虛擬銀行牌照、落實銀行業開放應用程式介面框架以及推動建設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貿易融資平臺“貿易聯動”等,這些項目都是香港金融科技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以“轉數快”為例,這個全球領先的小額實時支付平臺推出短短一年,登記數目已近390萬,市民能夠7x24通過“轉數快”進行跨行、跨錢包的實時付款及收款。“轉數快”處理的交易額保持每月近一成的增長速度,2019年10月份平均每天處理超過14萬宗交易。

金融科技須具備有效執行及靈活應變的能力,才能贏得用戶信任和認可。除了個人對個人支付,政府已經開始接受市民用“轉數快”交水費、差餉等。下一步我們會加強對商戶的宣傳,為商戶特別是中小企業和初創企業提供一個高效的支付渠道,便利營商,亦令“轉數快”的應用場景更加多元化,更方便市民和企業。

記者:隨著金融科技的深度發展,如果監管滯後,會帶來一些新的風險與挑戰。您認為,應當怎樣平衡金融科技的發展與防範風險的關係?

餘偉文:的確,香港金融機構與監管當局更廣泛地應用金融科技,無疑會是下一波變革的重要推手。金融服務將變得更加實時化,無論是支付、匯款,還是投資等,市民都希望能夠實時、安全、穩妥地辦理。要滿足這些期望並不容易,要求金融業不斷創新,善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為客戶提供更多元、更方便快捷的服務,並利用合規科技(RegTech)加強風險管理,降低合規成本。在新科技時代,也一定會遇到新的挑戰,最明顯的是科技風險管控、網絡安全等。

在金融科技不斷深化的過程中,金融管理局會保持與業界的密切聯繫,在科技應用的風險和效益之間取得適當平衡。首先,我們會關注培育人才、引入新思維,使香港的金融科技真正做到“客戶為本、科技為用”。短期來看,金融科技將有助於提升內部運作效率;長遠而言,亦會為營運模式帶來變革。

比如,金融機構將會在信貸評估、交易監察等方面更廣泛應用人工智能,這樣可以提高效率和準確性,但其中有什麼操作風險需要防範?銀行需要制定怎樣的管治框架才可確保合理的問責?這是否會導致新的道德風險?如果利用人工智能進行信貸評分,是否會對某些客戶群不公平?是否應該適當過濾人工智能評分結果?這些都是需要進一步考慮的問題。

為促進銀行審慎應用人工智能,金融管理局最近發出了兩份指引。一份是關於應用人工智能的風險管理原則,另一份是相關的消費者保障事宜。我們在指引中儘量避免作出過分規限或硬性規定。因為人工智能是一個全新範疇,金融管理局與銀行界都在共同學習,並探索如何實踐和監管這種新科技。金融管理局亦正進行人工智能應用的研究,並公佈了業界調查的一些重要資料和數據。其中一項調查顯示,香港近九成零售銀行已經或計劃在業務營運中使用人工智能。未來幾個月,我們將公佈一系列報告,披露更多關於金融服務業應用人工智能的實際情況。

記者:請您談談香港金融管理局如何發展自身的數字化水平,以保障能夠適應金融科技監管的需要。

餘偉文:香港金融管理局本身作為監管者,已經開展一項數字化計劃。監管科技將會協助我們更有效、更快捷地識別風險的苗頭和趨勢,提升監管工作成效。我們將建立一個新的專業團隊,引入更多數據專家,統籌協調金融管理局內各部門的數字化工作,並協助更多同事學習適應這些新的發展。這項計劃將涵蓋金融管理局多個職能,包括銀行監理、金融穩定、反洗錢、監察、研究和投資等。在銀行監管方面,金融管理局正進行一個試點項目,向銀行收集更細緻的數據,以便對銀行業務狀況有更全面、最實時的瞭解。試點成功,則將來有望適時逐步取代銀行現在須提交的多個範本格式報告,減少銀行的監管彙報負擔與成本。這項歷時數年的數字化計劃將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資訊科技和數據基礎架構。我們正與科技顧問及服務供應商緊密合作,探討如何落實金融監管科技等新科技。

另外,香港金融管理局會加強與銀行界及科技界在金融合規科技(RegTech)方面的合作。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可以幫助業界更準確更有效地達致合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