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的蜀中歲月,反思與悔恨交織出大夢一場

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七月二十九日,在經過了四十六天的跋涉之後,唐玄宗一行人終於到達了成都。唐玄宗是唐朝第一個

“出奔”的帝王,這一路上他嚐遍了失去、恐懼、狼狽等多種滋味,內心深處的創傷有多重,悔恨有多深,只有他冷暖自知了。

剛在成都站穩腳跟,八月十二日從靈武趕來的使者就給唐玄宗送來了一個消息,說太子李亨登基了——自作主張的登基了!萬般無奈之下,玄宗也只得遜位。

隨後,有官員賈至將《傳位冊文》寫好,交給玄宗覽讀,玄宗一時之間感慨萬千,對賈至說了這樣一番話:

“昔先帝遜位於朕,冊文則卿之先父(賈曾)所為;今朕以神器大寶付儲君(李亨),卿又當演誥。累朝盛典,出卿父子之手,可謂難矣。”

想當年,睿宗傳位玄宗,草寫《冊文》的正是賈至的父親。聽到玄宗提到這一樁舊事,賈至不覺伏地流涕,整個行宮浸透著悲涼。

唐玄宗的蜀中歲月,反思與悔恨交織出大夢一場

玄宗的蜀中歲月

說到行宮,其實,玄宗的行宮只是前劍南節度使的一座使院,但顛沛流離了這麼多日子,這個院子無異於仙境。你看,這茂密的竹子,你看這華麗的院子,這裡不愧是天府之國!

在這裡,唐玄宗將開始他一年零兩個多月的蜀中生活,這段經歷在他七十八年的人生中,短暫而難忘。在這裡,他恐懼、他痛苦,他追憶、他悔恨,這些情感共同交織了唐玄宗的一場蜀中大夢。

一、追憶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白居易一首《長恨歌》記載了玄宗是以何種心境創作的《雨霖鈴》,而這一曲《雨霖鈴》,也道盡了玄宗對楊貴妃的追憶。

關於《雨霖鈴》的曲子,有人說是後來唐玄宗自蜀返京的途中,令張野狐所作。然而,也有很多人不以為然,陳寅恪先生就曾說過:“玄宗返回長安,行程是在冬天,與制曲本事氣候情狀不相符。”

唐玄宗的蜀中歲月,反思與悔恨交織出大夢一場

玄宗的追憶

因此,《明皇實錄補遺》中的記載,就顯得可靠多了:

“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屬霖雨涉旬,於棧道雨中聞鈴,音與山相應。上(玄宗)既悼念貴妃,採其聲為《雨霖鈴》曲,以寄恨焉。”

短短數語,悲傷氣氛已然被勾勒的淋漓盡致:霖雨不停,馬鈴聲在山中迴響不絕,顯得異常清脆,但在聞者心中,卻又顯得那麼空洞!此情此景,也勾出了玄宗對於貴妃的思念,於是他便做了《雨霖鈴》的曲子。而到了成都之後,玄宗又將曲子交給了張野狐演奏。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明皇實錄補遺》中說唐玄宗“入斜谷”,這是有誤的,玄宗一行人是從散關南下,入漢中,赴劍門,這首曲子也於此行途中所寫。

二、反省

入蜀的途中,玄宗一直在反思這一切究竟是怎麼造成的。

逃至咸陽的望賢宮時,由於負責接待的官員都已逃走,迎接他的只有門前冷落。一些老百姓見狀,也拿出糧食,以解皇帝與眾人的飢腸轆轆。玄宗心裡異常沉重,不僅“掩泣”,對父老們深情地說道:

“此朕之不明,悔無所極。”

而在經歷了李白筆下“難於上青天”的蜀道,到達劍閣時,玄宗下了《罪己詔》,此時他不僅承認了自己的“不明”,而且還“罪己責躬”。

抵達成都之後,玄宗頒佈《大赦令》,這裡,他具體分析了自己的用人不當,比如說道:

“楊國忠厚斂害時,已肆諸原野;安祿山亂常構禍,尚逋其斧鉞。”

唐玄宗的蜀中歲月,反思與悔恨交織出大夢一場

開元時期的奸臣

在痛恨楊國忠和安祿山的同時,玄宗也想起了李林甫,在歷經劫難之後,玄宗終於認清了李林甫“奸相”的嘴臉,他評價李林甫道:

“是子妒賢嫉能,舉無比者。”

給事中裴士淹趁機追問玄宗:“陛下誠知之,何任之久邪?”是啊,您既然知道他們是嫉賢妒能的小人,為什麼還要重用他們那麼久呢?

對此,玄宗只能默然,無以應答。內心的悔恨,應該已經寫在了臉上吧。

三、緬懷

反省之後,玄宗也不由自主的開始緬懷起昔日與自己一起創業、拼搏的賢臣們。比如姚崇。至德元載(756年)十月,唐肅宗命房琯為主帥,討伐長安叛軍,消息傳到成都,玄宗與給事中裴士淹預測此戰勝負。玄宗認為:房琯“不足以破賊”。

那麼誰能破賊呢?玄宗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說:

“若姚崇在,賊不足滅也”。

言語間,有對姚崇的追思,還有對姚崇的敬佩。後來的結果也驗證了玄宗的猜測,房琯果然戰敗而歸。只可惜,姚崇已經不可能在了。

玄宗緬懷的賢臣,還有開元最後一位宰相——張九齡。據李肇所撰的《唐國史補》記載:

玄宗至蜀,每思張曲江則泣下。

為何玄宗這麼思念張九齡呢?原因在於張九齡是最早提醒玄宗提防安祿山的人,用現在最流行的話說,他是天寶之亂的“吹哨人”。時間還要回到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幽州節度使張守珪派安祿山討伐契丹,安祿山盲目出擊,打了敗仗,被押解東都,軍法處置。但唐玄宗卻覺得安祿山驍勇,不打算處死。而張九齡則堅持進諫,認為必須除掉安祿山:

“祿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請因罪戮之,冀絕後患。”

只可惜,玄宗不聽,把安祿山放了回去。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果真讓張九齡言中了。相信,此時身在成都的唐玄宗,內心一定悔之莫及。

為了表達追思之情,至德二載(757年)三月,唐玄宗派遣使者前往韶州曲江祭奠張九齡亡靈:

“兼齎貨幣,以恤其家,其誥辭刻於白石山屋壁間。”

——這既是追思賢臣,又是在追憶開元年間那一段美好的時光吧。

<strong>其實,安史之亂是唐玄宗晚年昏庸政局下各類矛盾的總爆發,即便當年聽從張九齡的話,殺掉安祿山,誰又能保證沒有下一個“張祿山”呢?

四、超脫

外面的世界烽火不斷,但蜀中的歲月卻很平靜。

這一年多的時間裡,玄宗追思著往事,懷緬著故人,祭奠著逝去的愛戀,逐漸讓自己超脫於現實的爾虞我詐、紛亂複雜了,甚至開始奔著仙界而去。

孫思邈,我想大家並不陌生,他是唐初著名的藥王,傳說也非常之多,有人說他年近百歲,視聽不衰,可稱之為不死神仙般的人物。

而據《酉陽雜俎》記載,唐玄宗在成都的某一天夜裡,竟然夢到了孫思邈。在唐玄宗的內心中,他一定認為這是上天的某種暗示吧,於是玄宗決定:

命中使齎雄黃十斤,送於峨眉頂上。

如此虔誠,也說明了玄宗的求仙情節,當然也反映了他在放下一切後,內心的空虛寂寞冷。——這或許也是唐玄宗蜀中歲月的小插曲吧。

五、尾聲

唐玄宗的蜀中歲月,過得像一個普通人,他再也沒有干預過軍國大政,儘管在退位之前,他明確要求唐肅宗,軍國大事必須先報告給他。

他也確實有點像普通人,因為只有一個普通人才能毫無顧忌的沉浸在回憶裡,忘不掉情人與故人。

這段充滿悲涼的日子,讓聞者心酸,但這種心酸自然也抵不過對玄宗的心痛。正如唐德宗時期,政治家陸贄所評價的那樣,玄宗前期肯納諫、會用人,於是“朝清道泰,垂三十年”,但“侈心一萌,邪道並進”,於是,

“大盜一興,至今為梗”。

確實,安史之亂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影響,子孫後代都在啃食著這個苦果。

這些評價當然是客觀而又有見地的。但隨著年歲的增長,闡史君逐漸發現,<strong>“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似乎是所有人的最終宿命。想想吧,我們有多少次充滿幹勁的開始,又有多少次落寞的結束啊!<strong>只不過,今天我們說的這個人,是一個皇帝罷了。

唐玄宗的蜀中歲月,反思與悔恨交織出大夢一場

暮景悲涼 遺恨綿綿

最後說說蜀中歲月的結尾吧。其實,玄宗並不想在蜀中過完自己的一生。傳說他曾走過一座名叫“萬里”的橋,然後高興地對屬下說道:

“行地萬里則歸”

行了萬里,還是想回去,這應該是玄宗的真情實感。而待到唐肅宗光復兩京,唐玄宗也終於回到了長安,只不過等待他的,也將是遺恨綿綿的悲涼暮年……


《資治通鑑》《酉陽雜俎》

《全唐文》 《唐國史補》 等

作者簡介: 自幼曾攻經史,長成亦有權謀。媒體人,有數十篇文章流傳網絡,期待你的關注與指正。

★本頭條號“腦洞闡史觀”已與“維權騎士”簽約,盜用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