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不汉化和清朝汉化的原因是什么?

tb雅


第一,蒙古族是西北少数民族。发源于内蒙古和蒙古国一带,这里秦汉两朝都不在国内,可以是个外国。而以北京为中轴线判断满族位于北京的东北,满清发源于东北的辽宁一带,这里恰恰是从秦汉以来到明朝的国内一省。明朝时期叫做辽东,袁崇焕就是在辽东。所以蒙元和满清两个本事就是一个国外民族,一个是国内民族。铁木真估计没有看过汉字书,努尔哈赤还看过三国演义。

第二,蒙元发迹于金朝统治期间。金朝自己也都是半汉化的,那么他对于境内的少数民族肯定不会去推广。那么蒙元作为宋朝北方邻居的北方,一路向南统一中国之后,因为距离太远也没有必要去汉化。而明朝时期的满清自己原本就曾经接受过明朝的册封,

第三,蒙元因为没有汉化所以不到一个世纪就被推翻了。那么后来的满清在入主中原之后肯定接受了其教训。第二,满清的入主中原和蒙元不同,蒙元自己是靠武力暴力,简单粗暴的直接推翻南宋,而满清入关是明朝自己内部把自己整死了,也就是农民起义,加上吴三桂没有把好关,满清知道自己并不是靠自己本事征服的明朝,所以满清自己那点人要强行推广自己文化去统治那么多倍与自己的人口是非常心虚的。

最终,清朝自己汉化了。


南野原人


楼主好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统治者为蒙古孛儿只斤氏。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始为162年,从忽必烈定国号元开始历时98年。


元朝不汉化是因为元朝的统治者们都认为,天下都是他们的,他们认为天下的领土和人民都应该蒙化,他们是这个天下的主人,所有的经济,政策等等都必须符合他们的需求,元朝其实并不是没有汉化,在元朝这个名字上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 ,统治者为满洲爱新觉罗氏。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总计296年。 [5-6] 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国祚276年

清朝的汉化主要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满清整个名族的人口只有不到50万,兵力也不过10几万,要想从明朝手里接过这么大的帝国必须进行汉化,满清的文化,文字,经济,教育等方面都非常落后,必须与汉民族结合才能将中原大地实实在在的统治下来,稳固政权。


小历史课堂


很高兴回答您的提问,元朝不是没有汉化,而是汉化程度有限;而清朝也不是根本上的汉化,一条辫子就很说明问题了,满清统治者秉持的是实用主义哲学,利于统治而用之。

元朝汉化

忽必烈在元朝开国之初,进行过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但是汉化的程度却远远不及清代,其原因是,来自于蒙古各部贵族势力的阻挠,所以汉化改革不彻底。

  • 政治体制汉化程度

元建国之初,设中书省管六部,设枢密院掌管军事,设御史台管监察,这些措施都是效仿汉族封建行政体制的体现,而在这样一个汉族创建的行政体系中,却不允许汉人为正官。《新元史》中记载:“然上自中书省,下逮郡县,亲民之吏,必以蒙古人为之长,汉人南人贰之…一代之制,未有汉人南人为正官者”。此外,元朝虽然效仿以往政权实行科举制,但依旧还是以世袭和恩荫为主进行选官,对待科举取士并不积极,曾一度被废止,就算元仁宗恢复科举,被录取的人也不得重视,前景渺茫。元政权虽然愿意学习汉人的政治体制,但却并不愿意以“汉人”为师,将汉人排斥在元朝权力机关之外。

  • 民族交融的汉化程度不高

蒙古人比汉人少,因此他们极力主张不允许蒙古人与汉人通婚,假如被汉化了,会危及统治者的地位,甚至会破坏蒙古种族的纯结性,这也是一部分元朝贵族的担扰,一旦优秀的汉人在各个领域掌握领导权和话语权,就会削弱贵族自身的权威。

  • 世界其它文化的影响

蒙古族有相对完整的文化和信仰蒙古族虽然远离中原文化或者说远离汉文化,但是他们在与西亚民族的交往当中接触到了藏传佛教 ,伊斯兰教以及基督教文化等,尤其是与西域文化的交织,元朝是历史上为数不多老外能在中国当官的朝代。这些文化的存在,客观上也影响了蒙古族对汉文化的仰慕和追求,元朝统治的几十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比较尖锐,没有出现比较圣明的君主,元朝也在不足百年内灭亡,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虽然元朝亡于内乱,但蒙古民族也因未被彻底汉化而在元朝灭亡之后也保留了自己的文化传统,也不失为一幸事。

清代汉化

清朝也不是根本上的汉化,一条辫子就很说明问题,满清统治者秉持的是实用主义哲学,利于统治而用之。

  • 推崇儒家思想并非汉化

满清是实用主义政治手段的集大成者,满洲本部人口共二十万左右,打天下治天下都要靠汉人,满人在后面当监工。满清是实用主义政治手段的集大成者,而不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更不是儒家治国的集大成者。官方的儒家思想里,就君臣父子这一条就让满清的统治大大便利了,不能因为孔子的牌位立着,就说满清是汉化了。

  • 科举制度并非汉化

有人认为科举制度就是汉化,所以满清深度汉化。其实科举不过是一个维护统治的手段,尤其是在封建社会的晚期。满清用科举是为了笼络汉人,在太平天国之前,靠科举做官位极人臣的汉人也没几个,议政王大臣会议乾隆年间才废除。清朝武力不足以慑服天下,所以需要采取很多实用主义的政策和被统治者达成一定的妥协。

  • 生活方式接近并非汉化

清朝因为接纳吸收儒家,且重用汉臣,出现了几位比较圣明的君主,开创了康雍乾盛世,老百姓生活没有那么困难,所以比较容易接受异族统治,还有,女真人是渔猎-农耕的复合民族,生活习惯和汉人更接近,也更容易融入到汉人的生活方式中去。

结语

所谓汉化就是民族融合,两个对等的民族经过长期共存,共性逐渐增多,迁移杂居互相通婚,互相学习共同发展,民族特征和民族差别逐渐消失。由此可以看出元朝和清朝对于民族融合问题都是非常谨慎的。


旧时光老影像


汉化、胡化,在元、清两朝同时进行着。

到清代末年,满人的确汉化的很厉害,说汉语读汉书,但更多的汉人男子被胡化,脑袋后吊一条辫子,被革命党强行剪断后还痛哭不已,上层汉人妇女穿旗袍的也不少。有很多资料中将满清八旗子弟玩鸟玩蛐蛐抽大烟等称作汉化,但这也太不准确了,称作“腐化”更准确一些。

民族融合,听起来是个很美好的词,但融合的过程很可能是血淋淋的。汉人的剃发留辫子习俗的形成便是血淋淋的。满清在“留发不留头”的口号下,大肆屠杀,强迫汉人剃发留辫,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元朝在这方面比较宽松,不强迫汉人在服饰、生活习俗等方面向自己看齐。

因此,民族融合的速度就显得慢了。清朝在发迹前,偏处东北一隅,大明在他们眼中就是一座高山,高山仰止。他们对大明的诸多情况了解的比较早,且那时是以了解上国的心情接受的。蒙古在发迹前,面对的是金国。金国在他们眼中是一座高山。但金国是女真人的国度,汉人之国南宋远在更南处,蒙古称之为“桃花石”,他们对桃花石的了解非常少,很多传闻荒诞不经。满清治下,虽民族众多,但汉地是较早征服的地区。相比起其他民族(蒙古除外),汉、满相处的时间更长。在入主中原时,满人除了自己的习俗、理念外,受外界的影响极少,近乎是一张白纸,接受汉人的理念包括儒学理念等就比较容易。元朝治下,也是民族众多,但蒙古人首先征服的是西域诸国,在入主中原之前,他们就先接触伊斯兰教及其他西域学说,很多蒙古高层甚至信起了伊斯兰教。如此,西域的色目人因较早被征服,就被汉人更受信任。入主中原后,他们接受汉文化就比较慢了。

满清对汉地实行直接统治,有利于民族融合。而元朝对汉地实行因俗而治,几乎属于间接统治,民族融合的速度就稍慢一些了。但即便这样,元朝的民族融合仍然没有停止,朝堂上最早要设立翻译官,因为蒙古高官听不懂汉人官员的话,可后来翻译官被逐渐取消了,因为他们能听懂汉语了。许多蒙古高官还叫戏班子到自己的府邸唱戏,戏班子可都是用汉语唱戏的。当然,不用质疑,元代的戏曲语言,有不少蒙古人的用语习惯。直到明朝初年,朱元璋的圣旨语言也有明显的胡腔。大概因为以上这几个原因,元的民族融合速度稍慢一些,比满清慢一些。(将清朝的民族融合简单说为满人汉化,是不对的,所以我用了民族融合这个词。)







七色海棠


你看看图片,元朝? 不好意思,那是中国写历史所以设定的说法。应该叫蒙古帝国。而蒙古帝国在当时几乎征服了他们战马能到达的所有地方。当时的南宋只是蒙古帝国征服并且占领的无数国家中的一个罢了,蒙古帝国在中国部分被称为元帝国,外面还有俄罗斯,西伯利亚,四大汗国。中国部分并不是主体,当然不会被反过来汉化。而且蒙古帝国的统治模式很松散。元帝国对于蒙古帝国来说类似于埃及对于罗马帝国。差不多的联邦制。 而清可不是这种情况,女真人的老家可只是一个小角落,占领了中原以后当然只能汉化。



竹杖芒鞋怕打滑


希望诸位明白一个事实:封建化不等于汉化。由于汉民族在东亚率先进入封建时代,所以汉文明中包含了很多封建化的要素,但这不意味着两者等同。而落后民族由部族奴隶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不可避免地需要走封建化进程,参照物就是汉文明中的封建化要素。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汉化。用汉文明中的封建制度,不等于汉化,那叫封建化。什么是真正的汉化,北魏孝文帝改革,胡姓改汉姓、胡语改汉语、胡服改汉服,胡族改源出黄帝。微不足道的发型衣冠?剃发令逼反半个天下,杀了大江南北汉人数千万,就这么微不足道吗?

清朝根本不是汉化,满洲贵族秉持的是实用主义哲学,利于他们统治的因素则纳而用之。官方的儒家思想里,就君臣父子这一条就让满清的统治大大便利了。满洲本部人口共二十万左右,打天下治天下都要靠汉人,满人在后面当监工。你说这样的形势下,实用是不是才是王道?所以满清当满蒙的大汗、汉人的皇帝、西藏的菩萨,你能说满清蒙化、藏化了吗?显然没有。满清是实用主义政治手段的集大成者,而不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更不是儒家治国的集大成者。不能因为孔子的牌位立着,就说满清是汉化了。若是这样论,元朝孔子的牌位也立着。而且元朝根本不理会汉人思想的发展,不像满清动不动文字狱警告。比较这两个王朝论到是否汉化,很多人着眼点还是在于科举制度。他们(官绅地主阶层)认为,有科举就是汉化,所以满清深度汉化,蒙元糊里糊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汉化。其实科举不过是一个维稳的手段,尤其是在封建社会的晚期。满清用科举是为了笼络汉人,在太平天国之前,真靠科举做官位极人臣的汉人,也没几个。议政王大臣会议乾隆年间才废除了。蒙元把儒生当成一个职业类别,世代读书又不给官做,跟佛教道教念经似的,读书人对其不会有好评价的。我个人觉得儒家这一套注重个人修养的道理,作为宗教看待也无不可。

所以元朝和清朝的区别其实在于:元朝控弦百万,武力充沛,自觉江山稳固,不需要对被征服者太多妥协。清朝武力不足以慑服天下,武德衰退的又快,所以需要采取很多实用主义的政策和被统治者达成一定的妥协。还有一个点,就是游牧民族和渔猎农耕民族的生活方式还是有区别的。蒙古人是纯粹的游牧民族,而女真人是渔猎-农耕的复合民族,生活习惯和汉人更接近,也更容易融入到汉人的生活方式中去。


笑看往事如云


元朝妄自尊大,瞧不起汉人,把汉人视为低等民族,剥削压迫。清朝主张满汉一家,同为中华民族,有利于统治,而蒙古人认为自己是对异族的统治,外蒙古独立便可以看出来


书人先去


元朝不汉化统治中原不足百年就败亡,退走草原。它不汉化和蒙古族战斗力有关,13世纪的蒙古世界无敌,摧毁所有反抗者,从而让他们称霸亚欧,所以骨子里蒙古人就觉得高人一等,他们是最优等名族,进而瞧不起汉人也就不可能汉化。而清朝统一中国没有蒙古强势,清军本身和元军就不是一个级别的。清军统一全国更多的是靠汉人的辅助,前有范文程,洪承畴,后有吴三桂,李成栋等汉人降将卖命!汉人在清朝统一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清朝为了安抚民心,给崇祯皇帝修陵墓安葬,康熙多次到南京竭拜明孝陵。都是在做给天下百姓看的,让百姓觉得他们不是入侵者而是继承者和保护者。


zf浩浩


元朝是游牧民族,攻城略地,更多的是杀戮,元朝统治期间杀了很多汉人,但是元朝统治者意识不到,一味的杀之会引起更大的民怨,而清朝皇太极1633年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清朝在经历康雍乾三位明君时清楚的意识到要想获得更长久的统治,就必须进行汉化,所以汉人做官,与汉人通婚,直到成为汉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