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病毒能改變人的生活理念嗎?

紅明


此次疫情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習性,周圍的人都變化很大,從衣食住行,我相信以後大家再也不會亂吃亂喝什麼的,關鍵是能團結一致聽從國家的政策安排!


岸夫人





臥月眠雲


(一),三觀不同對事物的認知肯定也不同。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人經過了這次疫情之後,可能會認真總結經驗,努力吸取教訓,爭取在今後的工作中、生產中、或生活中去儘量遵循科學的規律,採用正確的方法來生存。不該做的事不做了,不該說的話不說了,不該吃的食物不吃了。開始關注環保,要維護好祖國的綠水青山,要搞好家園的生態平衡。要努力減少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要讓生命更有價值。

而對於哪些原本就悲觀厭世、自暴自棄、得過且過的人來說,也可能會產生人生不易、生命脆弱、資源有限、及時行樂的觀念,活一天就要享樂一天。

(二),黨和國家一直很重視環保,制定出臺了環保法、野生動物保護法。可是為什麼屢禁屢犯呢?我以為,首先是老百姓還沒有充分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缺乏相關知識。不吃虧不長見識。過去講,無私無畏,我看無知也無畏!懂得少膽子就大,膽一大錯必多!很多文盲加法盲的人膽大妄為,隨心所欲!缺少敬畏之心,做事不計後果。因此,普法教育很重要,科普知識很重要。其次,是私慾和貪心在作怪,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土裡長的,全吃遍了,還不解饞。還要吃有毒的河豚,油炸的蜈蚣。結果,經營者跟風逐流,前仆後繼,唯利是圖,他賺了錢,我解了饞。有毒沒毒先吃了再說,能不出事嗎?古人說,忠言逆耳,良藥苦口,同胞們好自為之吧!當然,也包括筆者本人。


雨後嬌陽534


消費理念一定會有嚴重的改變

首先,消費支出應該與收入相適應,自己的收入既包括當前的收入水平,也包括對未來收入的預期,也就是要考慮收入能力這個動態因素,但切記過於激進的消費。

增加收入才可以使我們更敢於消費,但有個大前提,就是勤儉節約、艱苦奮鬥。這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是一種民族精神,而不是一種具體的消費行為。作為精神,它是永遠不過時的。特別是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還面臨人口、資源等壓力,我們更應該發揚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從個人思想品德的修養角度講,有利於個人優秀品德的形成和情操的陶冶,是有志者應該具備的精神狀態。當然,不能把勤儉節約、艱苦奮鬥與合理消費對立起來,勤儉節約不是抑制消費而是說不要浪費。

中國老百姓有著幾千年的儲蓄習慣,而最近十幾、二十年,由於房屋貸款、信用卡及信用貸款等各種金融手段的推廣和普及,使得很多年輕人越來越習慣於超前消費,“月光族”反而成為了非常光榮的個人標籤;一旦遇到象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就很難應對此類的風險。

其次,你在自己經濟承受能力之內,應該提倡積極、合理的消費而不能抑制消費,否則,一方面,會影響個人生活質量,另一方面,也會影響社會生產的發展,特別是,當前我們國家已經形成買方市場,應該充分發揮消費對生產的帶動作用。


回家過生日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有些人會改變,有些人則不會變。為什麼這樣說呢?

1.不會改變的人:人的生活習慣是日積月累形成的,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意識記憶會在不自覺中支配人的行為。人的一生可謂是兇險的一生,從出生到離世會經歷大大小小數不清的磨難,新冠肺炎只是其中一個。如果能挺過去就會延續我們的生命和社會責任;如果不幸倒下就此消失在歷史的長河。所以經歷過這段經歷後,人的軌跡還是會一如既往,不會有大的改變。

2.會改變的人:這類人的意志是非常堅強的,他會帶動一批人,一群人去改變。不論是積極的也好,消極的也罷,他能重新加載自己的生活觀念。如戒菸問題,老煙槍都知道完成戒菸是很難的,有人多次決心還是無功而返,但會改變的人說到做到一次搞定。還有個例子就是汶川地震發生後,大部分四川人的心態發生了變化。原本四川人也是樸實勤勞,但地震過後很多人的思想就是能過就過,賺一分錢用一分錢,要學會享受,能躺著就不坐。有很多四川朋友都是這麼想法,坐車出差期間碰到的陌生人聊天也是這樣說。所以一次刻骨銘心的經歷和痛徹心扉的記憶讓意識軌道偏離了原軌跡建立了新航向。

無論那一種,都沒有對錯,主要是看個人的生活態度。

(我的回答希望對您有幫忙)


漢天下2019


首先我想問問大家Sars改變大家的生活理念了嗎?改變了哪些?對於我一個普通老百姓來講我的生活理念基本沒啥改變。因為生活理念這個詞極其廣益,健康防病只是生活中的一個場景而已。人的生活理念來源於一個人的三觀,既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人的三觀是十幾年幾十年養成的不是因為一件事兒就能發生根本改變的。有時遇到突發意外事件貌似生活態度一下轉變了,其實大多數情況只是人三觀的應激反應。舉個例子,比如老張的老伴去世了,老張很傷心不吃不喝但時間長了老張又恢復原來的生活,早起遛鳥,吃早飯,接送孫子上下學。其實改變生活理念和改變生活狀態是兩回事,一個是內在,一個是表象。冠狀病毒對我們的影響用長遠視角看可能也是應激反應。至於遠程辦公,線上學校啊那都不能涵蓋全部社會生活,生產製造業是遠程不了的而恰恰這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疫情遲早會消失的,經濟也會慢慢恢復活力的,在當前人口紅利的情況下,人還是需要流動起來,人動了需求有了經濟也就跟著活躍了。通過這次疫情如果有更多的人能意識到大自然是需要敬畏的,人與人之間應相互善待其實就已經是文明的進步了。



遊虎餓了


冦狀病毒疫情以來,雖然對過去生活相比有些阻礙,但不影響人們對生活的理念,當前為了防疫要響應政府的號召,在家待著不出門,是最好的防疫措施。要勤洗手,勤消毒,出門要做好防疫,帶口罩和必要的防護手段。為了不讓一家人寂寞,可做些有益室內工作,喜歡啥就做啥,自已找樂趣。比如書法,書畫,針織刺繡,看電視,書報等,讓現節段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我堅信在黨中央和各級政府領導下很快就會戰勝疫魔!讓我們堅定信心,下定決心用實際行動從我做起,曙光就會到來!


夢醉小村是故鄉


至少改變了我以及我周邊一些朋友的生活理念。

就拿最簡單的,垃圾桶的樣式來說。以前我們都覺得有蓋的垃圾桶和無蓋的垃圾箱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因為不是醫學專業,我們瞭解的也不多,不知道在一個垃圾桶裡產生的細菌會帶來多大的影響。

可是在新冠的各種消息之下,我們都知道了原來一片垃圾能夠影響一個人的健康,而有蓋的垃圾桶相比於沒有蓋子的垃圾桶,是給健康上了一道保險。

而垃圾桶這只是生活裡很小的一個部分,但是卻非常關鍵,而一個小小的垃圾桶,它代表的不只是個人衛生習慣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它說明的是我們對於自己健康、生活的態度。過度精緻興許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可是小精緻,我們可以。

不得不說,經歷了新冠病情後,每個人對於衛生、野味等的概念,一定會發生轉變。

第二個,相信在新冠肺炎傳染性的一些解說和報道上,大多數人對於“咳嗽”這一行為都有了新的認識。一張口腔細菌傳播圖,可以清晰的告訴我們,在一聲咳嗽之下,多少細菌會埋伏在環境周圍。

除此之外,很多人對於戴口罩這回事也有了改變。以前無緣無故戴口罩會被認為什麼呢?--這個人有病吧。大家在大環境下其實都不敢明目張膽的戴口罩,尤其是中老年人,他們害怕別人的冷嘲熱諷。

新冠開始後,口罩不僅脫銷,而且人人又陷入看沒有口罩怎麼辦的恐慌裡。這次的疫情可能並無法讓所有人的人都注意健康衛生規律,可是在口罩的問題上,許多人不再把“戴口罩”當做異類。


橘子姑媽hia


人們會更加關注公共信息。每個人都已經知道,涉及大眾的信息及時公開有多重要,因為這些信息直接關係到我們的生活、利益,包括生命安全。假如一般性渠道得不到我們所需要的信息,或者得到的是虛假的信息,人們會嘗試用各種非常規方式獲知真相。

人們會更注重親情溝通。在“閉關自守”中我們會同情於他人的不幸,更懂得生命的美好和脆弱,感受到親情的珍貴;疫情讓更多的家庭能夠“親密接觸”,超長時間的相處會出現一些平時不會暴露的衝突,從而知曉親人間溝通的重要。

人們會更關注養生。面對疫情,我們會發現有時候醫藥的無力,人自身的免疫力才是關鍵,保養身體就是呵護健康與生命。

人們的消費會更理性。無庸諱言,許多年青的家庭在負債生活。當突發事件來臨,工作暫停,沒有收入,很多人都該自問:我能堅持多久!


吳老師的家庭教育觀


古人勸告後人要敬天法祖。中國畢竟是一個源遠流長的國度,人們在長期的生存實踐中,在對天地自然的觀察和互動中,逐漸認識到對天地自然顯然不能靠一味征服,而是要順應天地自然的運行規律,這就是他們反覆調試並最終掌握了的智慧和生存法則。唯有如此,人們才有可能持續性的發展,才有可能“詩意地棲居”。願更多的人能像愛我們自己的生命一樣珍愛我們都自然環境,珍愛生活在自然中的各種野生動物,保護他們,讓他們遵循自然法則生存。過度的破壞環境和殘害捕食各種稀有動物,人類已經品嚐到了後果,到了該警醒的時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