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爆发了瘟疫,古人是如何应对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生在庚子年春节前后,全球的目光都聚集到了东方,看这个古老的国度怎么度过这个难关。据史料记载,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瘟疫,可以说是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

如此频发的瘟疫,并没有阻挡住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中华民族至今屹立在世界之巅。那么在古代,人们是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瘟疫的呢?

第一、先从官方政府(统治层)来说。

在古代,人们把瘟疫看作是上天的惩罚。瘟疫猖獗时,西汉文帝、东汉恒帝等许多统治者都下过有关瘟疫的自责诏书,主动承担责任,向上苍检讨自己的过失,祈祷上苍能收回惩罚。皇帝通过自责诏书安抚人民,增强了人民抗击瘟疫的信心。同时,他还命令各级政府共同抗击瘟疫,共渡难关。而在疫情过后,统治者基本都会免除租赋,减轻百姓的负担。汉宣帝就在瘟疫后下诏“其令君国被灾甚者,毋出今年租赋”。

在古代爆发了瘟疫,古人是如何应对的?

汉宣帝刘洵

在防疫中,要求官员巡视疫区,安抚百姓,开仓救灾,派医生救治民众,稳定民心。在汉代,有官方为疫区和患者免费提供医药的记载。宋朝瘟疫发生时,政府组织医生免费治疗病人,医药费由政府支付。因病不幸死亡的,应当向家属支付一定的丧葬费,妥善安葬。无人管者,由地方官负责安葬。对于灾民家庭留下的孤儿,有关部门将给予一定的救助,使其得到抚养。上述各项措施对落实人性、稳定民心起到了一定作用。

在古代爆发了瘟疫,古人是如何应对的?

古代感染瘟疫的百姓

在疫区设立隔离场所,安置病人,切断瘟疫传染源,防止疾病传播。元始二年(公元2年),青州大疫,汉平帝诏曰:“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唐朝时,为了隔离麻风病人,在寺庙里设立了“病人坊”。武则天时期,改名为“悲田养病坊”,由政府管理。宋神宗熙宁年间,吴越地区曾发生瘟疫。越州知州赵抃,建立了一个“病坊”,收治病人并隔离他们接受治疗。事实上,瘟疫爆发后,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历代也有类似的隔离措施。

在古代爆发了瘟疫,古人是如何应对的?

隔离,禁止进入

控制瘟疫的蔓延,需要建立完善的国家防疫体系。《封诊式》中有战国时期的传染病逐级报告和可疑病例调查制度。宋朝规定,派往边疆的将领,要带上负责防疫卫生的医务人员。元朝建立了民间医户制度,户籍由太医院管理,一旦发生瘟疫,医户必须参加治疗。清政府也有“查痘章京”的官职,专门从事痘疹的防疫工作。

古代,政府设立官方医学院,对各科医生进行培训,并将瘟疫预防知识和简单的处方刻录在石板上,分别放在病坊、村坊和路边,向公众展示,以备急用。在加强医学教育的前提下,普及疾病知识和预防知识。

在古代爆发了瘟疫,古人是如何应对的?

第二、再从专业(医学)的角度来说。

中医古籍《黄帝内经》其疾病预防原则是“不治已病,治末病”。《素问·本能病》指出,瘟疫具有传染性、流行性、临床表现相似等特点,发病与气候有关。并认为“正气存内”可以“避其毒气”。

在古代爆发了瘟疫,古人是如何应对的?

黄帝内经

在古代,医生有“不为将相,偏为良医”的美德张仲景的《伤寒论》对不同时期的各种传染病都有治疗方法。到目前为止,日本汉方医的经方派仍沿用张仲景的原方治疗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华佗发现用青蒿治疗流行性“黄胆病”。后来,民间流传着“三月青蒿能治病,五月六月当柴烧”的说法。现代屠呦呦正是从新鲜青蒿素中分离出青蒿素,成为治疗疟疾的新药。晚清吴瑭推荐的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等仍在临床应用,称为治疗瘟疫的三宝。

在古代爆发了瘟疫,古人是如何应对的?

医圣张仲景

第三、最后从个人的角度来说。

注意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可以有效避免鼠疫的传播。秦汉时期,有记载说,用佩兰等草药洗澡可以防病养身。同时建议不吃生冷食物,不要吃生鱼。隋唐时期的孙思邈提倡个人卫生,重视体育保健,提出饮食疗法、药物疗法、养生、滋补自然、保健相结合的防治思想。元代医家还建议保持口腔清洁。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主张人们将水烧开了再喝,这大大降低了传染病的几率。

在古代爆发了瘟疫,古人是如何应对的?

李时珍

如此看来,似乎古代和现代的瘟疫防治方法是大同小异的。今天,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我们对疾病有了深入的了解,得到了国家政府的重视;再加上全民卫生状况的改善,卫生习惯的养成。面对疫情,我们不应惊慌失措,相信国家,听从指挥,全民一心,相信疫情会得到很好的控制。

在古代爆发了瘟疫,古人是如何应对的?

众志成城,攻坚疫情——钟南山院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