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渐渐失去年味归根结底的原因是什么?

阮六六


年味渐淡的根由一是禁放鞭炮。对联、鞭炮、团员饭是春节年俗的三大支柱,禁放让过年走向了无声。

二是家庭结构简单,独生子女,一家三五口,还有两口在家孤守,人口单一使过年变的无趣。

三是电子设备兴起使拜年显得无须。

四是西方文化冲击。


大梁门主


前几年我也挺不理解的,春节没了年味。也许农村还好,但是城市当中,年味一年不如一年。没有办法,后来想通了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别说现在年味淡了,以后仍然是一年不如一年。

中国传统春节文化形成于农耕经济和宗族文化。然后现在人们一边抱怨没有了节日趣味,一面也在逐渐放弃传统文化下的生活。说白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我一个同事是江西九江乡下的,他们现在也很重视家族文化,无论工作多忙,到时候一样请假参加老家的祭拜、过节,他自己也很重视。

生活方式改变了。如果你住在16楼,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那个二踢脚肯定在你家玻璃窗爆照。以往肯定没事,16楼高的高度,没人住。现在很多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但是在不禁止的时候,很多人已经不再去燃放了,年夜饭吃饺子前需要放的那挂鞭炮成了负担。

娱乐生活的多样性,人们不再热衷于春节活动。手机里面各类app已经占据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吸引了人们大量的精力。传统的春节文化生活已经不够刺激。

物质生活丰富了,对春季中饮食、服饰的盼望境降低了。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月就是年,小时候春节买新衣服,吃好的,现在可以天天买新衣服,吃到想吃的东西,春节少了一份盼望。

人群呈现小众化。以前身边的朋友、家人层次和思维都出不多,大家聚在一起都能说得到一款。现在人工作在不同的领域,思维结构各各个不同,话题少了,以往的亲友也有了距离感和陌生感,这样加少了不少聚餐动力。


二马过三石


年味,代表的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眷恋。所以,当传承的观念淡薄,眷恋变得浅淡,年味也就变得没有味道了。

第一,传承的观念变得淡薄,是因为缺少了仪式感。

记得小时候过年,总会觉得很兴奋。因为一到过年,我就可以穿上新衣服,穿上新鞋子,吃上自己心爱的糖果。更值得开心的是,我可以收到真实的一张张的钞票,闻闻钱币的气息,放佛自己是一个有钱人。我也可以在夜里打上可爱的灯笼,和小朋友一道,大摇大摆地在街道闲逛。你碰下我的灯笼,我撞下你的灯笼,好不快活!

那时过年,代表的是一种仪式。只有在过年时,我们才可以做自己梦寐以求的事情。所以,渴望会很强烈,很强烈。

现在呢?一切来的好容易。过年了,手机发红包,想吃糖果了随便买,衣服旧了随时更换。既然平时都可以得到,那过年还有什么意思呢?而导致这样的背后,其实是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快速的发展。以前,一块橡皮1毛钱,两根辣条1毛钱,一个冰棍1毛钱。现在,哪里见到1毛钱的商品呢?

第二,社会飞速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眷恋变得浅淡。

在以前,我们很喜欢过年。因为我们没有手机的干扰,珍惜与堂哥表弟过年玩耍的时间;因为我们更喜欢听对方的声音,看看他们又有怎样的变化;因为父母不会很在意我们的成绩,只会在我们考砸时,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要努力。

而现在呢?好不容易过年了,阿姨见了你,问你的成绩;舅舅见了你,问你的工作状况。爷奶见了你,问你的婚姻情况。要是大家不聊这些了,正好,都抱着手机玩玩,也不会觉得寂寞。有人在没人在,根本没有区别。因为,我们被手机控制了,情感变得淡薄了。因为,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脑里满是竞争。也正因为竞争,我们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害怕婚姻,更害怕别人对自己善意的关心。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今年过年,你觉得还有年味吗?


一枚铜豌豆


我是78年的

小时候是很盼望过年的,为什么呢?因为平时生活不大好,一个月才吃二三次肉,在蹭蹭长个的时候,没有肉类的我们那一代人基本都是精瘦的身材。而且我小时候穿的衣服基本都是哥哥他们穿剩下的,还会有布丁。所以那时候才会高高兴兴的盼望过年。过年了有好吃的好穿的,怎么能不喜欢,喜欢了,年味儿就浓了。

现在的人基本不缺营养,平时吃的还好,过年了反而吃的累~营养过剩让身体新陈代谢变的困难了。

一个人的思想要想有新鲜感,就必须要有对比性,天天吃糖也腻了,所以现在的人对年已经没有那种渴望感了~当然就渐渐没那么浓了。


虚怀若谷学无止境


年味不足的根本原困是我们的生活富足了,远远超过上世纪的任何一个年代。我是七零后,小时候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穿新衣服和妈妈给做的新棉鞋,吃上平时极少吃的肉和其它的好吃的,当时的喜悦心情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候,所以过年是每个人都期盼的。现在过年除了放个鞭炮和平时不一年,其它和平时都一样,所以年味也没了。国家控制空气质量,减少污染,城市鞭炮也不让放了,除了放年假是过年了,别的已无两样!


手机用户61818868184


年味究竟是什么样的,我小时候盼过年是想买新衣吃好吃的,只有到过年才能无休止的玩老人不管的,走东家串西家唠唠嗑喝喝酒打打牌,大家忙碌一年了平常不相见过年了都拜拜年,特殊意味着是交流感情的,还有张灯结彩放鞭炮老热闹了,只有过年才能居家大团聚。而现在感觉比以前淡了,没那种气氛了,不知怎么的了


天道自轮回


可能我们四川人没觉得吧?我们从小就是这样过来的,小时候只是比现在多了个放鞭炮活动,其实我们并不喜欢噼里啪啦的放鞭炮,因为大家为了来年更好,都喜欢争先恐后的买大雷炮,一到团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放鞭炮,一家比一家的鞭炮声响,有些大雷炮震的整栋楼都在震,我们是痛恨的!害怕的!小时候过年上街,城区里到处都是放各种烟花爆竹,说不清楚哪里就会丢出来一个炮到你的脚边吓得你又叫又跳,我们是恐惧的!是破烦的!自从城区禁止燃放鞭炮后空气好了,走在路上也可以放放心心了,我觉得挺好的,我支持政府禁放烟花爆竹!


改个名字咋就这么难难难


看到这个话题不禁心里一震。

类似这个问题的问题简直太多,失去年味只不过是失去某种更加深刻的不易察觉的东西的表现。比如相互的爱,相互的尊重,相互的祝福。

这就如同,现在中国还有祖训吗?还有家族式的凝聚力吗?还有尊师重道的思想高度吗?还有道德至上的精神领袖吗?

当然,我不怀疑会有,但是普遍吗?深刻吗?是普遍没人关心了,关心也不那么深刻了!传统都少关心了,何况年乎!年只不过是个传统节日。传统都淡薄了,犹如水上之舟,江河枯竭,舟焉乐哉?

所以根本还是传统,道德,家,家族,等等传统意识的淡薄。

年龄其它的都不是本原因。笼统来说就是缺爱,爱太匮乏,所有的爱太单调,不是单纯,是单一。就好比爱情,古时爱情是涵盖所有生活,整个生命的,如今,可以只是性,可以只是约会,可以只爱不合,也可以只合不爱!等等,本来非常浑厚的情怀被细分,而单一化,结果就是单调。没有深度,没有交错纵深的情分,于是怎么会有那么浓的味儿?

如今的年被划分为红包年,送礼年,贿赂年,攀比年,等等。而本该有的,最重要的团圆反倒是关心者越来越少了。所以怎么有味儿?



疆南箭客


首先是缘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人们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以前,小时候生活困难,穿着破烂的衣服,盼望着过年能穿件新衣服,能吃好吃的,包几顿饺子吃,小时候生活困难那会除了春节平时是吃不上饺子的。现在饺子成了家常饭。没了念想,盼头…家人能给买上几支小"电光鞭炮",很享受这种啪啪的感学。年龄是一方面,现在长大了。也没了放鞭的兴趣,再说国家现在也不让放。没有了这种"炮火连天"的气氛,衬托不出年的味道来。再就是旧村改造,家家户户住楼,串门的少了,人情味淡泊了。以前东屋西屋孩子们都不走门,从中间的平房或猪窝爬过去。亲情味,乡情味很浓!过年要接年了,东屋西屋喊一声,都在一个胡同放鞭炮接年,情味浓,年味浓,人味浓…楼房,拉远了人们的距离。楼高了,人淡了。




髙專


“中国年渐渐失去年味”是个伪命题!

“年味”这东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古代的年味有多少得以保留?现在大家嘴里的“年味”就是七八十年代的记忆,再之前国穷民贫,过年能吃上肉穿上新衣已是奢望。

八十年代是个分水岭,联产分田到户,能吃上饱饭,家庭人口又多,每家每户不少于七八口人,多的十几二十口,人多了自然热闹,年味也丰富多彩。

现在的家庭,人少,三四口人,最多也就五六口人,老人占了2/3,一家人围绕一个孙子孙女宝贝,含起来怕化了,捧起来怕摔了,玩手机的多了,聊天围炉子少了,猜码划拳,摔胶打陀螺,吟诗作对,渐渐绝迹……年味也就变了。

新的“年味”在孩子孙子心里扎根了,压岁钱红包微信才是他们的主要内容,若干年后,这些“年味”也会被新的内容取代。

说“年味”变了的人,说明你开始老了,开始怀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