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裡的安陽山水歷史

詩 詞 裡 的 歷 史 地 理

————湯陰五陵古鎮與黃河故道

馬運鈞

《黃河故道》

明·魏大本

河徙從前代,於今尚水鄉。

煙雲接澶濮,歲月變滄桑。

林斷伾山盡,天高大陸長。

漢家餘璧馬,何日築宣坊。

魏大本,字叔中,公元1597年生,卒年不詳,河南湯陰縣城關段莊村人。明萬曆二十五年,曾任湯陰縣知縣。始初,授濟南府通判,後改寶慶府通判。時四川、貴州、河南先後用兵,魏大本被總制宣中,由於指揮有方,戰鬥節節勝利,立下大功,升任大同知府。其間,他治理邊事,建立科條,廉潔奉公,本為有功,但因違背上官意圖,被誣以他事,罷去官職。

魏大本為官清廉,體察民情,學識淵厚,博古能詩,德才兼備。任湯陰知縣期間,除辦好公務外,還注意瞭解轄地的自然環境、人文民俗,遊覽湯陰的山水、名勝、古蹟,今有《湯陰古蹟詩》、《湯陰人文》諸集留世。

詩詞裡的安陽山水歷史

魏大本


魏大本的詩絕大部分為五言詩。多追憶、描寫湯陰的人物、事件、山水、名勝、古蹟。而且詩作聯想深遠,構思新巧,詞句優美,情真意濃,充溢了對家鄉山水的熱愛,更可貴的他給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黃河故道》是詩人在遊歷了湯陰東部五陵古鎮的黃河故道後有感而發的。

詩詞裡的安陽山水歷史

黃河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從詩的內容來分析。

第一句:河徙從前代,於今尚水鄉。“河”這個詞在古代專指黃河,這句話的意思是:很久以前黃河就從這裡遷徙走了,可現在這裡還是水天茫茫一片汪洋。

一定有人要問:五陵離黃河那麼遠,怎麼就成了黃河故道呢?黃河又如何從五陵遷徙,然後到哪裡去了呢?

一個人的經歷和這片土地億萬年的歷史相比是非常蒼白的,我們可以從黃河遷徙的歷史中找到答案。

詩詞裡的安陽山水歷史

黃河遷徙圖

從圖中我們可以發現,從大禹時代到現在黃河歷經六次大的改道。湯陰縣五陵古鎮就在大禹時期的古黃河岸邊,如今五陵遍地的黃沙堆可以作證。

周武王伐紂滅商之後,把商紂王的兒子分封在五陵古鎮附近的邶城。在邶城誕生了《詩經》文化中的《邶風》,千古名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就出自《邶風》。

由於黃河的存在,從春秋戰國一直到隋唐時期,位於五陵西北不遠的鄴城(安陽北)與開封、洛陽一樣,是黃河岸邊三足鼎立的軍事重鎮之一。

歷史上黃河以“善淤、善決,善徙”名聞於世。黃河出孟津後自武涉、滎陽以下,兩岸俱已出山,正式進入了華北平原。由於兩岸沒有了屏障,黃河在這裡多次大規模改道。

歷經西漢、東漢、北宋三次改道,黃河離五陵越來越遠。在南宋時期,黃河突然南侵淮河河道,奔徐州方向而去大海了。黃河離湯陰五陵古鎮更遠了,魏大本在五陵看到的黃河故道實際上已經是衛河流域了。

由於五陵古鎮地處黃河故道,黃河改道後老河道又變成為了衛河河道,所以這裡地勢低窪。每逢雨季周圍的水流向這裡彙集,積水成災也是事實,這大概就是詩人看到的五陵水鄉了。

詩詞裡的安陽山水歷史

湯陰縣五陵古鎮又名桃花渡口


詩詞裡的安陽山水歷史

湯陰五陵古鎮附近的邶城遺址

第二句:煙雲接澶濮,歲月變滄桑。“澶濮”就是今天的濮陽,在五陵古鎮的東邊不遠。濮陽是黃河北岸的軍事重鎮,北宋時期濮陽是開封的北大門,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就發生在這裡。

此刻,魏大本站在五陵的衛河岸邊向東邊的濮陽眺望,黃河故道里水天一色、煙波浩渺。但歲月的滄桑早已改變了這裡的一切,黃河已經遠遠的離開了這裡。

此時的魏大本做夢也想不到,又過了二百多年,到了清朝咸豐五年即1855年,黃河重新擺回到了濮陽,一直到今天都沒有再擺動。我們今天來看黃河的變遷,又該有幾多感慨幾多唏噓呢!

詩詞裡的安陽山水歷史

明清黃河與現在黃河

第三句:林斷伾山盡,天高大陸長。“伾山”指的是五陵南邊不遠的浚縣大伾山。在北宋以前,黃河一直是從浚縣的大伾山腳下的南邊流過然後向東奔去濮陽的。大伾山上的大石佛就是為了“鎮”黃河水而修建的,也叫“鎮河大將軍”。靖康元年(金天會四年,1126年),完顏宗弼(金兀朮)率領金軍從湯陰五陵桃花渡口渡過衛河,又經浚縣的黃河浮橋到汴京開封擄走徽欽二帝,把北宋給滅了。史稱“靖康之恥”。

這句詩的意思是:向南望去,近處草茂林密,遠處天高地長,大伾山隱約在望。

詩詞裡的安陽山水歷史

西漢時期 黃河過滑縣

最後一句:漢家餘璧馬,何日築宣坊。這一句不好理解,它牽涉到一個歷史典故。

漢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春,黃河先在頓丘(今清豐縣西南)決口,又在東郡白馬縣瓠子堤段決口,注鉅野,泛淮、泗,淹十六郡。

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封禪泰山,東至東海,北至碣石,自遼西曆北邊至九原,回甘泉,巡察山川,途經黃河決口水淹之郡縣,目堵餓殍遍地,人或相食,遂決意堵決治水。

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春,旱,黃河枯水季,武帝命汲仁、郭昌發卒數萬塞瓠子決口,並親臨堵決現場,沉白馬玉璧於河,令群臣自將軍以下皆負薪堵決,又下淇園之竹為楗。河決二十三年,至此復禹舊跡。

白馬縣就是今天的安陽地區滑縣,在湯陰五陵古鎮的南邊。有專家考證大伾山南約十五里的滑縣苗固就是史書記載的瓠子堤遺址。

太史公司馬遷隨從皇帝參加了負薪塞宣房決口的堵河行動,並在他的《史記.河渠書》中有詳細記載。《河渠書》記載:漢武帝有感於黃河的難於治理,為紀念堵決成功,漢武帝作《瓠子歌》詩兩首,又命在瓠子堤上建一宮殿,曰宣房宮。

《瓠子歌》:

一曰:瓠子決兮將奈何?晧晧旰旰兮閭殫為河!殫為河兮地不得寧,功無已時兮吾山平。吾山平兮鉅野溢,魚沸鬱兮柏冬日。延道弛兮離常流,蛟龍騁兮方遠遊。歸舊川兮神哉沛,不封禪兮安知外!為我謂河伯兮何不仁,氾濫不止兮愁吾人?齧桑浮兮淮、泗滿,久不反兮水維緩。

又曰:河湯湯兮激潺湲,北渡汙兮浚流難。搴長茭兮沈美玉,河伯許兮薪不屬。薪不屬兮衛人罪,燒蕭條兮噫乎何以御水!頹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萬福來。

漢武帝沉白馬、玉璧於河中祭奠河神,大概是為了感動河神讓他不再發大水吧。修建宣坊宮既有鎮住黃河水也有炫耀自己功勞的意思,統治階級歷來如此。所以魏大本看著五陵古鎮周圍的滔滔洪水不無嘲諷地說:當年漢家天下還餘下好多玉璧和白馬呢,什麼時候明家朝廷也學學漢武大帝,在五陵的衛河大堤上修建一座宣坊宮鎮住這連天的洪水呢?

詩詞裡的安陽山水歷史

湯陰五陵衛河大橋

多少年來,五陵水澤之鄉的境況始終沒有改變。清朝雍正時期廣東人楊世達來到湯陰任縣令,他勤政為民善於治水,在五陵修築加高衛河大堤並沿堤岸修建導水涵洞,五陵的境況才有所改變。

新中國成立後,境況有了根本改變,黨和政府多次疏通河道加固河堤,衛河再也沒有氾濫過。但大水還是有的,1976年夏天,一夜暴雨,第二天,五陵古鎮的西北門(金鱗門)外就洪水滔天,斷了西去湯陰的道路。夕陽西下,水面波光粼粼,還真是金鱗萬點呢。

近年來隨著氣候的逐年乾旱,地下水的過量開採和上游水庫的增多,以及衛河河道的過於取直,衛河水大大減少了,甚至斷流露出了河底。

五陵乾旱了,當年的北國水鄉只能在夢裡尋找了,真是歲月變滄桑啊!

詩詞裡的安陽山水歷史

縱覽全詩,我們不得不佩服魏大本歷史地理知識的豐富,人家既能考中進士又能領兵打仗文武雙全,那真是名至實歸啊。由此看來,諸葛亮的《隆中對》更不是浪得虛名,那是諸葛亮歷史、地理、天文、軍事、政治知識的綜合,是諸葛亮審時度勢的結果。

死記硬背得不來真的知識,馬謖失街亭是千古教訓!我們今天培養人才也應該向古人學習,知識要全面、思維要綜合,不過分的條塊分割。這樣才能有創新與創造。

最後附上另一首關於五陵黃河故道的古詩,是清代湯陰文人蘇造寫的《舊黃河》。結合魏大本的《黃河故道》,蘇造這首詩的意思就很好理解了。

《舊黃河》

清· 蘇 造

禹導龍門水,伾山向北來。

洪流何代徙,沃野幾年開?

夾岸迷雲樹,沿溪遍草萊。

每逢潦水漲,堪慮邑東災。

詩詞裡的安陽山水歷史

湯陰五陵古鎮的黃河故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