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品讀:《新臺》這場亂七八糟的風月案,實在太辣眼睛了

衛宣公給他的兒子太子伋聘齊國公主為妻,聽說齊國公主貌極美,起了歹念,想為自己娶。衛宣公於是在黃河邊高築新臺迎接齊國公主,霸為己有。而本該迎娶齊國公主的太子伋,竟然是衛宣公與繼母夷姜亂倫所生。

這個衛宣公是啥人啊?與繼母亂倫,強娶兒媳婦,這節操掉一地,三觀被震碎!實在太辣眼睛了!雖是王室私生活,衛國老百姓也看不過眼了,大罵他為“癩蛤蟆”,寫下這首諷刺詩,讓衛宣公遺臭萬年。

《詩經》品讀:《新臺》這場亂七八糟的風月案,實在太辣眼睛了

新臺

國風·邶風·新臺

新臺有泚(cǐ鮮明的樣子),河水瀰瀰(mǐ水盛滿的樣子)。燕婉(安樂美好的樣子)之求,蘧篨(qú chú癩蛤蟆,比喻貌醜駝背)不鮮。

新臺有灑(xiǎn光鮮的樣子),河水浼浼(miǎn水流盛大的樣子)。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魚網之設,鴻則離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癩蛤蟆)。

新臺富麗又堂皇,河水湯湯齊岸漲。本嫁溫柔美少年,貌醜駝背老奸王。

新臺高峻又寬敞,河水浩蕩泛波浪。本求英俊有才郎,賴皮蛤蟆醜模樣。

別人設網把魚捕,沒想鴻雁來離間。初配謙謙美少年,遇個蛤蟆真心傷。

《詩經》品讀:《新臺》這場亂七八糟的風月案,實在太辣眼睛了

《左轉》“桓公十六年”記載:“初,衛宣公烝於夷姜,生急子,屬諸右公子。為之娶於齊,而美,公取之,生壽及朔,屬壽於左公子。”

我們先來說說什麼叫“烝”,本意是指火氣上行;引申義是指古代冬天祭祀;也指父子(烝)、叔侄、兄弟(報)先後同娶一妻。在先秦時期,“烝報”是婚姻的形式之一,經過祭祀稟報上天及祖宗,“烝報”的妻子就符合禮法了,所生子也是嫡子。“烝報”制主要存於奴隸制社會,曾經是符合上層社會道德規範的制度與習俗,所謂“上烝下報”。但是,從古至今,不管什麼朝代,於禮法上也不能娶兒媳婦。楊玉環也是出家當了道士成為楊太真,然後才成為楊貴妃的。

這是一首諷刺詩。以齊國公主(後稱宣姜)的角度寫的。“新臺”之事的直接受害者是齊姜。太子伋博學多識,長相俊美,謙恭有禮,在列國間有廣泛而良好的聲譽。美麗少女配翩翩少年,齊國公主嫁才貌雙全的衛國太子,本是一段美好姻緣。不料卻被一個駝背雞胸的糟老頭子破壞了。

全詩三章。“新臺有泚,河水瀰瀰”,既是起興又是賦陳其事,衛宣公欲奪兒媳,先造“新臺”,春秋戰國時期,天子、諸侯都喜歡修築高臺,以便政治、軍事、享樂之需。高臺多與美人有關。如商紂王的“鹿臺”;周文王築的“靈臺”;“好細腰”的楚靈王章華宮的“三休臺”。詩人運用對比手法,盛讚“新臺有泚”、“新臺有灑",新臺的高大雄偉、富麗堂皇反襯托出衛宣公之惡形惡狀、醜陋不堪。詩中“河水瀰瀰”、“河水浼浼”,以水喻淚,以水寫悲,突顯宣姜的痛苦怨憤。“水”在《詩經·國風》婚戀詩中是一個出現頻率很高的意象,有相當一部分情歌吟詠於水濱河畔或與雨水密切相關。如《江有汜》《氓》《漢廣》等。 

“燕婉之求,蘧篨不鮮”、“燕婉之求,蘧篨不殄”、“燕婉之求,得此戚施”。“蘧篨”,喻身有殘疾不能俯視之人,此處譏諷衛宣公年老體衰腰老脊椎僵硬的樣子,真是醜陋如癩蛤蟆。宣姜遠嫁本為追求燕婉之好,想過一種郎才女貌、琴瑟和諧的幸福生活的,可是竟被醜老頭糟蹋,她舉目無親,只能怨憤鬱悶,打落牙和血吞。

《詩經》品讀:《新臺》這場亂七八糟的風月案,實在太辣眼睛了

後續故事為宣姜生下公子壽、公子朔兩個兒子。公子朔欲奪太子之位,便誣告太子伋陰謀不軌。宣公想廢黜太子伋,立公子壽為太子,於是派太子伋出使齊國,讓人冒充盜賊在半路截殺他。宣姜讓長子公子壽密告太子伋,勸他逃離。太子伋拒絕了,公子壽只好灌醉他,代替太子伋持白旄到了衛國邊境莘地,盜賊見到白旄以為他就是太子伋,於是殺了公子壽。太子伋酒醒看到弟弟的屍體,大哭曰:"所當殺乃我也。"盜賊又殺了太子伋。宣公見到兩個兒子屍首,大悲,只好立公子朔為太子。次年,宣公薨逝。“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宋代朱熹《詩集傳》雲:“舊說以為衛宣公為其子急娶於齊,而聞其美,欲自娶之,乃作新臺於河上而娶之。國人惡之,而作此詩,以刺之。言齊女本求與急為燕婉之好,而反得宣公醜惡之人也。”

面對統治階級的荒淫無恥,百姓敢怒不敢言,文人卻有諷喻的權利,《新臺》一類諷刺詩自有其認識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