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歼灭秦国30万大军全歼匈奴10万骑兵?

dr259


长平之战后赵国还能歼灭秦国30万大军再全歼匈奴10万骑兵,在我看来无非是“回光返照”,当时的赵国,犹如即将灯灭的残烛老人,憋着最后一口气,这口气按当时的赵国条件,实难噎气。

赵国在长平战败,在邯郸憋着一口气尚有余力

公元前262~260年,这年间开启了历史著名战役“长平之战”,这场旷世大战秦国倾国之力,誓要让天下知道秦国雄风,事后,秦国的确做到了,虽惨胜,但胜就是胜,败就是败。

也是此役,赵国被坑杀约45万大军,诸国望秦不敢直视。

长平之战后,秦国包围邯郸,就在世人以为赵国就此破灭时,事件峰回路转,那就是赵国意志力极其坚挺,乃至于拼死抵御,最终守至诸侯携联军救援,秦军也被迫而撤退,这一战要说歼灭秦军30万,还是有点浮夸,但憋屈的赵军在当时的确有杀众多秦军,当时的赵军为何如此生猛,源于憋着一口屈辱恶气。

长平之战时,不是赵君昏庸,实则秦军能惨胜是玄之又玄的事情,即便当时的局面对于赵国极其不利,但廉颇的防御部署滴水不漏,如果不是当时赵王瞎指挥临阵换人,如何会让邯郸的守军如此憋屈?毕竟,坑杀赵军几十万,相当屈辱。

这也是为何守邯郸时,秦军誓死灭赵,但一直久攻不下,按道理来讲,秦军气势如虹,难度何至于此?

后续,邯郸守下后,赵国在憋屈中成长,这口气一直憋到秦始皇再次灭赵时让秦军深受打击,不仅歼灭秦军主力十余万,连带边境的匈奴也被相继歼灭十万众,而这一系列胜利让有心人促使赵王听信谗言,他的昏庸无能,最终导向赵国灭亡。

赵国灭亡前夕,第一次历经长平,长平的昏庸,促使战败,赵王归则于防范边境的精锐无法支援;第二次昏庸,已经没机会摒弃责任,因为此时的赵国已经被灭国。

原本第二次秦军再次来袭时,赵国不说灭国,至少相安无事,其因赵国新生代里出了一位杰出战国名将,他叫李牧,如果不是他,以赵王的昏庸,实则赵国早已不复存在。

那这李牧是谁?

李牧嬴姓,李氏,名牧,在公元前,他最出名当属步兵团全歼骑兵团的战役,李牧因为大破秦军、匈奴,被誉为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的战国四大名将,但也因无辜被害,让后人无不为之惋惜。

李牧的出现,在当时直接让赵国“回光返照”,诸国都以为秦军一统将会止步,反而一役亡了赵国。

在这为何说是“回光返照”,一,长平之战里,赵军一直憋着一口气,所以后续战役异常凶猛;二,秦打赵时,燕国想趁机分一杯羹,导致赵国对后来的燕国实施了掠夺策略,回了一大口血,而这些,在我看来只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赵王却不是这么想,最终被秦离间计,下令将李牧杀害,随后赵亡。

总结:长平之后,赵之所以能抵御秦、匈奴,一源赵早已憋着一口气,二源李牧实在太优秀。


探索历史奇闻


秦军损失的三十万人是长平之战之后统计的伤亡!长平之战赵国是惨败,但秦国也是惨胜!长平之战以后虽然史书上说赵国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都战死了,但绝对没有那么彻底,赵国国内肯定还是有青壮年的!只是可能不多!要不然长平之战之后几十年的秦灭六国之战赵国应该早就无敌抵抗了!又怎么能继续抵挡秦军的进攻呢??

大战之后的赵国臣民对秦军那是一个恨之入骨,拼死抵抗秦军对邯郸的进攻,再加上诸侯联军的帮助!秦军最终被击退,赵国总算化险为夷!至于这段时间秦军损失了多少人不是很清楚,但是没有三十万那么多!

之后赵国的青壮年开始慢慢的恢复过来!才又在秦始皇灭赵的时候给予秦军沉重打击!歼灭了秦军十万!也歼灭了匈奴十万骑兵!这都是李牧的功劳!

最后李牧被秦国用反间计杀死,之后秦军势如破竹,很快就灭亡了赵国!

纵观赵国的历史发现他还是比较能打的!从之前的胡服骑射再到后来的长平之战!如果有一个成功那赵国也许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只可惜这两个最后都失败了!即便这样,它还是在最后成了一块难啃的骨头让秦国费劲才拿下的!这也对得起赵国四大名将中的两个出在赵国这一桂冠了吧!





南宫雁门说史



这个时候的赵国再也不具备跟秦国进行一场生死大战的资本,所以接下来的几十年,面对秦国都是以防守为主。其实秦国在长平之战也没有讨到多少好处,很多人认为白起之所以坑杀40万降卒,是因为秦军损失也在数十万之多,白起这么做是为了给那些死去的秦军将士们报仇。

那么赵国是如何重新崛起的呢?我认为有这么几件事,促使赵国有了短暂的崛起迹象,当然只是短暂的。

第一,赵国对趁火打劫的燕国,进行了毁灭性的报复。

燕国真的是无耻啊,在秦国攻打赵国的时候,燕国就打算前来分一杯羹。长平之战结束后,燕国大军便长驱直入,打算占领赵国的领土,这分明就是想要趁火打劫。赵国当时虽然缺兵少将,但是每个人都是斗志昂扬,他们认为燕国是打算灭亡赵国来的,所以战斗力当然爆表。

而且带领士卒进攻燕国的是赵国名将廉颇。廉颇的作战能力自然是非常出色的,被公认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所以廉颇带着赵军一路北上,一直打到了燕国国都。不过赵国当时并不具备灭亡燕国的能力,为了保存有生力量,赵军选择退兵。

但是这场灭燕之战,打出了长平战败后赵国的士气,也让各路诸侯国都不敢小瞧赵国。而且打下的燕国城池,都将成为赵军重要的补给站,这是赵国短暂强盛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赵国派李牧和庞煖连续进攻燕国,燕国成了赵国的续命池。

赵国要想重新强盛起来,必须要等待至少二十年时间,等到少年们长大成人了,他们才能拿起武器保卫家国。可是赵国当时四面都是敌人,压根就等不了那么久。这个时候前来找死的燕国被廉颇击败以后,赵国尝到了甜头。

赵王认为虽然不能灭亡燕国,但是可以利用燕国的资源,不断壮大自己。所以赵王先后派遣了名将李牧和老将军庞煖对燕国发起了掠夺之战。赵国对燕国的战争,直接消耗了燕国的整体国力,抢掠来的男子可以充当士兵,财宝可以充做军粮,燕国的衰败使得赵国不断充血。

此外赵王还命令廉颇进攻魏国,夺取了魏国一些城池,这也是帮助赵国强盛的部分原因。当时的赵国想要自己造血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所以他们必须要通过侵略战争才能让自己恢复元气,在战略上赵国做得对。

第三,李牧痛击秦军,战败齐国,打出了赵国的声威。

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赵国到了即将灭亡之前,居然还出现了一位旷世名将,那便是李牧了。李牧过去一直在北方抗击匈奴,以少量的步兵,全歼了大量的匈奴骑兵,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步兵战胜骑兵的奇迹。

等到廉颇击败乐乘逃到魏国以后,李牧便成为了赵国的核心战将。他带领军队两次击败了不可一世的强大秦国,为赵国长平之战后雪耻。赵国在长平之战以后,一直不敢触碰秦国这个老对手,因为内心都被打怕了,就连廉颇都不敢跟秦军正面交锋。

所以李牧这个时候能够跟秦军正面交锋并且击败秦军,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而且也让赵国人看到了复兴的希望。此外李牧与此同时,也击败了东边的齐国,占领了齐国不少土地,为赵国带来了重振声威的大好机会。

总结:奈何赵悼王不信廉颇,赵王迁怀疑李牧,赵国终究灭亡。

赵国到了末期,连续出现了两个昏君,这才是赵国真正灭亡的原因。其实通过廉颇、李牧这些将领们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足以将危亡的赵国重新拯救回来。

可是赵悼王不相信廉颇,想要用乐乘代替廉颇,结果导致廉颇带兵逃往魏国。随后赵王迁更是听信谗言,认为连年为赵国立下战功的李牧,会带兵反叛,结果杀掉了李牧,真的是自毁长城。从此赵国一蹶不振,李牧死后三个月,赵国灭亡。


江湖小晓生


长平之战,赵国是被秦国名将白起杀了四十万将士们。但是,赵国在北方抗拒匈奴的队伍,根本没有受到损害。更加重要的是,抗击匈奴这支队伍的将领是名将李牧。

李牧之所以能够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说白了就是他在和匈奴作战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打输过。

不过,李牧和匈奴交战也有一个特点。这个特点一直都是让赵王对他不满的。

那么,李牧打匈奴究竟是怎么一个打发呢?

说实话他和匈奴作战,基本上是以防守为主,就是你匈奴不来我的地盘闹事,我绝不去主动打你。

但是,你一旦到了我看守的地界,那对不起我只能让你有来无回。

所以,在和匈奴作战的时候,匈奴从来都没有在李牧的手下赢过。只要匈奴听说赵国边界是李牧在看守,他们也不会选择攻击这里。

尽管李牧把和匈奴交接的边界守的死死地,但是,这还是引起了赵王对李牧的猜疑。赵王觉得李牧这个人,真的是太胆小怕事了。

本来是让你抗拒匈奴呢,没想到你从来都不去主动打匈奴。这样做真的有损我大赵国的威望和名声。

想到了这里,赵王就把李牧的官职给罢免,让他回家了。

新上任接替李牧的官员,确实很勇敢,他们主动去找匈奴打。但是,一般都是没有打过胜仗。这还不算,等到匈奴来犯的时候,他们也低挡不住。

面对这种现实情况,赵王一对比,觉得还是李牧有一套。所以,他又让李牧重新来守边界。

李牧说让我去,我还是那个打法,匈奴来,我就让他有来无回。不来,我就杀牛杀羊犒劳三军,大碗喝酒,大口吃肉。

赵王只好答应李牧,就这样李牧重新上任,匈奴又开始老实了。

可是,到了长平之战,白起杀了赵国四十万人马,匈奴以为这个时候,赵国应该国力空虚,士兵不足了。

此刻进攻赵构,肯定是胜券在握。

所以,他们就集结大军进攻赵国,但是,最终他们还是被李牧打了一个大败。李牧带领的军队,不但士气不减,反倒是士气大振。

这样的赵国匈奴还是抵不过,所以,他们只好放弃进攻赵国了。

只不过长平之战不久之后,李牧带领的军队,就被赵王调走守护都城邯郸去了。不过邯郸这个城市,成了李牧永远的痛。

李牧正是在邯郸和秦国名将王翦对阵的时候,被赵王给杀害的。

原因就是王翦不敢和李牧硬拼,利用反间计,买通了小人郭开,郭开三番五次的诋毁李牧。说李牧投降秦军了,他要带领秦军杀到邯郸来。

赵王听信了郭开的谗言,然后把李牧给杀了。李牧被杀,赵国也就轻而易举的被秦国拿下了。

所以,长平之战后,赵国之所以能够歼灭匈奴十万大军,完全都是李牧的功劳。李牧就是赵国的长城,只要李牧在匈奴就休想进攻赵国。


汉史趣闻


赵国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曾经一度强大,也成为战国后期唯一一个可和秦国抗衡的山东大国。本来赵国可以在战国末期拥有更多话语权,但是在长平之战中前后损失了45万大军。这45万大军可以说是赵军的主力精锐部队,损失45大军之后,赵国年轻精锐几乎损失殆尽。此时如果武安君白起一鼓作气,极有可能一举灭赵。由于秦国丞相范睢害怕白起的地位超过自己,建议秦昭襄王接受赵国议和要求。赵国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也避免成为第一个被灭的战国七雄。

长平之战前的赵国虽然非常强大,但是国土面积和人口在赵国七雄中并不占优势。当时全国人口大约2000多万,赵国人口大约300万—350万,刨除比较弱小的韩国、魏国和燕国,赵国的人口并不算多。如果根据正常的10个人养1个兵,赵国合理的兵力应该在35万左右。如果按照这个比例的话,赵国确实应该已经垮掉,整个国家的合理存在兵力被全国消灭。长平之战后,赵国不仅没有灭亡,反而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多次打败了秦军进攻,而且击败了匈奴、燕国等。

公元前259年,秦昭襄王再一次进攻赵国,并且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此时秦军的总兵力达到了50万,绝对不亚于长平之战。秦国以30万大军进攻邯郸,剩下二十万牵制赵军。如果赵国顶不住秦国的这一次攻势,那么赵国也会提前亡国。最终赵国击败了保卫邯郸的30万秦军,造成秦军超过10万伤亡。

赵孝成王时期,赵军还击败了燕军,并包围燕国首都;击败魏军,攻占魏国城池。赵悼襄王时期,赵军还联合别国进攻秦国。后来秦国大将军蒙骜率领10万大军进攻赵国,被赵国击败,死伤3万多人。李牧戍守北部边境时期曾经率领军队打败匈奴,一战击溃10万匈奴军队,匈奴从此不敢侵扰赵国。

按道理说赵国应该一蹶不振才对,为什么长平之战后的赵国还能迸发巨大能量,击败30万秦军,击溃10万匈奴军队呢?

我们一般认为10个人养1个兵的负担已经非常重,但是战国时期由于常年打仗,所以每个国家都是超额征兵。当时最弱小的韩国,总兵力也超过了30万。赵国的人口远远超过韩国,总兵力也不止45万。长平之战中损失的45万是赵国的精锐部队,也是赵国最适合当兵的人数。这些士兵损失之后,赵国也会征伐更多士兵。所以赵国即使遭受了巨大损失,仍有几十万大军。赵国戍守北部边疆的士兵即使在长平之战激战正酣的时候,也没有前往前线。从长平之战到赵国灭亡,中间又有三十多年时间,赵国有可能哺育近两代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军队的压力。

赵国的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偏北,常年和北方的游牧民族打交道。赵国也学习游牧民族的长处,大力发展军事。赵国骑士在战国中算是战斗力非常强悍的部队,将战国骑兵部队的作用发展了顶峰。即使赵国在长平战败,赵国的军事建制和建军根基还在,赵国依然可以训练出一支强大的骑士部队。此外“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赵国的悲壮之士要远远多于燕国。战国时期赵国和秦国的民风都非常彪悍。秦国民风彪悍,很大程度上和军功爵制度有关;而赵国的彪悍则是来自骨子里的彪悍。赵国、魏国、韩国、楚国都和秦国交界,其他三国都以割让土地的方式“侍奉”秦国,唯独赵国宁死不折。只有赵国强悍的民风,才能造就强大的赵国骑士。秦军围困邯郸之时,赵国几乎全民皆兵,用尽一切力量和秦国周旋。面对民风如此彪悍的赵国,秦国也只能“望洋兴叹”,其他各国则更不敢赵国的对手。

战国时期,秦国名将辈出,赵国也一样名将辈出。赵国不缺乏名将,只是缺乏提拔名将的君主。长平之战前赵奢曾经多次击败秦军,廉颇也曾经击败秦军。长平之战如果是廉颇为帅的话,赵国可能还会败,但不会败得如此惨。廉颇被从长平撤换,却参加了邯郸之战。廉颇之后,赵国一样名将辈出,庞煖、李牧、司马尚都是非常出色的将领。庞煖曾经击败了秦国名将蒙骛,李牧曾经一战击溃10万匈奴大军,并且多次打败了秦国。司马尚也曾经多次击败了对手。赵国有这些优秀将领的扶持,并没有在长平之战后一蹶不振,而是继续打败了强大的敌人。如果不是赵王迁逼死李牧,弃用司马尚,赵国的国祚还可以继续延长。这些将领不仅在对抗秦国和匈奴的时候立下战功,还帮助赵国进攻其他国家。在这些将领的帮助下,赵国甚至一度出现了“中兴”。

长平之战后的赵国可以说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国内13岁以上的男子都拿起兵器走上了战场。如果赵国此时不拼命,估计以后也就没有拼命的必要了。被逼到墙角的赵国只有殊死一搏才有可能在绝境中求得生存。长平之战后,赵国哪一家没有丧子、丧夫、丧父,整个赵国同仇敌忾。邯郸之战中,赵国几乎前面皆兵,连妇女和孩子也都走上了战场,承担属于自己的任务。困兽之斗之时,即使是死亡,也有可能在临死前,咬猎人一口。殊死一搏的赵国,就成功地击败了秦军,赢得了难得喘息机会。

秦军进攻邯郸的时候,赵国刚刚经历长平惨败,此时仅凭赵国一国肯定很难抵挡得住秦国50万大军。长平之战赵国惨败之后,战国之间的平衡被彻底打破,山东六国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单独和秦国抗衡。如果秦国灭亡了赵国,极有可能提前掀起统一六国之战。赵国不保,其他国家也有可能跟着一起遭殃。所以其他各国不会坐视秦国灭掉赵国。秦军进攻邯郸之后,赵国也派出多路使臣,向其他各国求救。最终魏国和楚国发兵救赵,赵魏楚联军的人数已经和可以和秦军抗衡。秦国的军事主将也不是令人生畏的白起,联军一方的主帅则是廉颇、信陵君等优秀将领。最终三国联军击败了秦国军队。

赵国的灭亡确实非常可惜。赵国有亡国之君,而无亡国之将,也无亡国之民。如果赵孝成王不临时撤掉、并猜忌廉颇,赵国在长平之战中不至于败得如此惨烈。如果赵王迁不猜忌杀掉李牧,赵国也不会快速灭亡。李牧被杀之后仅几个月时间,赵国就灭亡。


依稀说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话说战国七雄里边,这体量最大,个头最壮的毫无疑问就是这秦国,没法子,谁让人家要名将有名将,要明君有明君的,君臣这都不是白给的人,再加上人家君臣合力想着法的要拍死其余六个。

那么剩下六个他也不是吃素的,但不借助其他势力,能够独立抗衡秦国就一个,就是这赵国。他是要名将有名将,要兵卒有兵卒的,至于这明君,还是算了吧,一个比一个包。

所以长平之战被秦国血孽,就逃不过这死结,一家伙就坑杀了四十万精锐。要是按照其他诸侯国来说,这口气吃下去,这就离完蛋也就差不离了。

但谁让人家是赵国呢?这底子也厚实,揍不过秦国,揍其他国家还是手拿把掐的。

您别说歼灭匈奴十万来人,人家好悬没把燕国给灭成了渣渣,让燕国成为七雄当中最先躺下的一个。

所以这事您要是想了解清楚,咱就得往细了说。

首先咱了解一下这里边的人。

赵国的灭亡是毁在了祖孙三代手上,爷爷赵孝成王,儿子赵悼襄王,孙子赵幽缪王,而成就这爷三成为包的,贯穿其中的就是一个叫做郭开的人,这人可是后两位的相国啊!

也就是说这爷三联合这郭开一举将赵国送上了断头台。

所以咱说这爷三是包,就是因为这爷三和赵国这帮子名将中间,隔了这么个喜欢发国难财到处祸祸事的郭开。

当年打长平之战的时候,秦国使用反间计,花费重金请的就是这郭开挑拨,说着赵括是不出世的绝世猛将,他要是一出现在秦军面前,什么王翦呀,什么白起呀,这都的白给,压根就不用廉颇那缩头战法,就能打退秦军。

你还别说赵孝成王还就信了,着急忙慌的就把这廉颇给调走了,这就满心欢喜蹲在家里边等着秦军被血孽的消息。

结果等来的却是赵括战死,赵兵被坑杀四十万的消息。

这赵孝成王,他心里很清楚,这家伙下去,赵国想要翻身,没个二三十年这压根就不顶用。

而且现在也不用想啥翻身不翻身的了,要命的是秦兵那刀尖都要顶到脑门上了,先得把这事解决掉,才能想后边的事。

咋说呢?这赵国就是一个尚武的国家,毕竟他是和这匈奴接壤的,要不尚武,早让匈奴给祸祸了。自古就有燕赵之地多有慷慨悲歌之士的说法。

再加上,咱老话说的好,哀兵必胜。当时整个赵国家家举孝,户户有丧事,这还不是秦国坑杀四十万赵兵闹腾的,所以赵国瞅着秦兵那是目光都带着刀子。

当秦国举全国之力又来侵犯赵国的时候,邯郸城内聚集起三四十万人,这大多都是十八九岁,四十开外的老爷子,老的老,小的小,没法子,青壮这都被坑死了。

就这些人组成了抗秦的主力,这后来都杀红了眼,秦国围了邯郸两年,女子都上了城头,他们都知道覆巢之下无完卵的道理。

第一秦兵这是仇人,第二秦兵可以坑死四十万,再来一次坑杀四十万又不是不可能,所以被逼到绝境中的人,所爆发出来的战斗力是相当的恐怖。

这也就是为嘛?咱兵法上总是在讲围城的时候,只能围三缺一,留一个口子给那些个还有想法的人做退路,然后在退路上弄死他。

那么那些个凑热闹的五个国家算是有了明白的,楚国和魏国赶来救援,三国联合这才将秦国这三十万大军给歼灭了。

对于秦国来说三十万人的损失,这可不是个小数,这也直接导致了秦灭六国的步伐减弱了不少。

这其实也给了赵国喘息的机会,但赵国没有抓住,因为后边上来的这俩赵王,更加的草包。

那么咱接着说这事。

话说这赵国和秦国搁前边拼杀,那战国七雄中实力最为弱小的燕国感觉自己的机会来了,吵吵把火的就要抄赵国的后路。

这一家伙下去,把个赵国人给惹怒了。

“这世上还有你这人,趁火打劫是吧!俺拿秦国没办法,拿你办法可就多了!”

于是赵孝成王,又重新启用了廉颇。话说廉颇打秦国那是没办法才采用的缩头战法,但打你燕国这真心用不着。

这就带兵可就干到了燕国的都城。这家伙把个燕王给吓坏了,这就割地求和。赵国从燕国哪里弄过来五个城池,算是给自己虚弱的身体,来了一次小补。

话说赵王感觉,这打别人,给自己回血似乎不错,于是又让廉颇带着大兵把魏国的繁阳给拿了过来补血。

就在这时间点上,赵孝成王死了,这上来的就是赵悼襄王。这人打心眼里的瞧不上廉颇,这一继位上来就把廉颇的所有军职给解了,让乐乘去接管廉颇。

廉颇那个气呀,大家伙也听过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这老爷子脾气也直,直接带着兵把个乐乘给打跑了。

但他已经失去了赵悼襄王的信任,所以最终他就离开了赵国投靠了魏国。

你说这事弄的尴尬不。

那么这个赵悼襄王挺傲气的,感觉这死了张屠户自己就得吃带毛动物吗?他手里边还有个李牧不是。

那么这件事中最得意的就是郭开,毕竟开头他就已经把廉颇给得罪了,这廉颇被挤走,他的心腹大患可就没有了,还能继续祸祸赵国,发点国难财啥的。

那么这个赵悼襄王感觉自己个挺牛的,啥事都能掰扯开。

毕竟李牧大破匈奴,杀十万匈奴人,这战绩搁那都是战神级别的人物。

话说这李牧也是命不好,他也是从赵孝成王手里边走过来的,当年打破匈奴的时候,他采用的战法其实和廉颇很相似。

开头匈奴人来了,李牧就让士兵回营守着,不仅守着他还犒劳三军,大肉吃着,小酒喝着,回回都这样。

那么赵孝成王这人性子也急,他就希望打匈奴快点,快点,再快点,李牧这么搞,让他很尴尬,最后把李牧撤了,换了一个遇到匈奴人,就冲出去掰手腕的家伙,没成想出去一次被揍一次,出去一次被揍一次,那叫个惨。

那么赵孝成王最后还是启用了李牧,而李牧还是用老法子,把个匈奴人给养的以为赵国人也就那样,就一个字怂,那叫个轻敌啊!但匈奴人也没啥收获,毕竟全躲起来了。

这把被李牧天天犒劳的三军,吃的膘肥体壮的赵国士兵逼的吵吵把火就想和匈奴人扯着玩玩,毕竟吃人的手段,这都吃了多久了,不干点事,这就不想回事不是?

李牧就是利用了士兵可战,匈奴轻敌的心里,来了诱惑兵深入,将匈奴人杀了个片甲不留,十万人就躺地上了,跟着李牧就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为赵国争取到了十多年的和平期。

好,这是题主的第二件事,以及李牧发迹的一个过程。

接下来的事

那么这新上台的赵悼襄王感觉自己也要有一番作为,其实说真的他比赵孝成王差远了。

他依然采用对外战争,来进行回血,让李牧揍燕国,又下两城,总之在赵悼襄王在的时候,李牧对燕国攻打了两次。

这打了齐国,又打魏国,天天的找人闹事,扩地盘。

这不他又一次让李牧去揍燕国,又准备搞一城,其实这当中间秦国早就憋坏了,趁着这空档就开始进攻赵国。下了赵国九个城,哎这事弄,就这么一战开头补血这都废了。

那么这当中间,赵悼襄王想起那个自己一上台就被自己个废掉的廉颇,想让他回来再继续对抗秦国。

其实廉颇很乐意,但中间有那郭开使坏,他就怕廉颇回来得势之后修理自己个,这就买通了赵悼襄王的使者。

一个廉颇老矣!廉颇算是彻底走出了赵王一系的眼睛里了,本来他就瞧不上廉颇,得咧,这句话算是给廉颇定性了,那么至此廉颇就再也没有出现在史书当中了,可惜的恨。

这不后来李牧就成了赵国的顶梁柱了,他抵抗秦国还是很不错的。

但当秦国真真来犯的时候,那赵悼襄王死了,上台的是一个更是草包的赵幽缪王。

他这人把郭开当做老师,你比方说啥喝酒不醉,赌博不输,咋收拾自己看不顺眼的人,还有就是咋和那啥对哇!

所以这赵幽缪王把个郭开当做知识渊博的人。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就要说了:“这不就是标准的昏君吗?那么赵悼襄王咋就选了这么个儿子?”

喜欢呗!赵悼襄王太喜欢这赵幽缪王的妈了,是真心的喜欢,是那种掏心挖肺的喜欢,所以就想把最好的全给了她,就算这赵幽缪王名声不咋好,他就是想把最好的给她。

奇怪不?尴尬不?要不说这赵悼襄王不行呢?

这不这赵幽缪王一上来,立马就让这郭开做了相国,那信任不是一星半点儿,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啊!

那么秦国发现打李牧太费劲了,而且还打不动,他们又想到了这老伙计郭开,得,两万两黄金郭开可就揣兜里了。

郭开这就开始诬陷李牧私通秦国,那么这赵幽缪王啥都听郭开的,立马就罢了李牧的兵权。

把他们赵家早就想取代李牧的赵葱给替换了上去,变成了赵国的主帅。

赵葱一拿到帅印和兵符,这就想着一劳永逸的坐下去,成为永远的赵国主帅,成为铭记史册的主帅。

这就乘着李牧到酒馆喝酒发泄郁闷的时候,一下砍掉了李牧的脑袋,算是除掉了他继续当主帅的心腹大患。

这还不算,他为了牢牢掌控赵军的精锐部队,这就想到了利用恐惧来胁迫这些悍将兵卒,他把李牧的脑袋带到了军营里边。

您就说吧,李牧跟着这帮子老哥们生活了多久,他们一瞅自己的老帅是这么死的。

结果让赵葱没有想到,这五万北地边军,实力最为精锐的边军,居然跑了,跑了,是真跑了,一夜之间跑了个精光,就剩下他这光杆司令了。

而秦始皇听说李牧死了,那不用说了,发大兵进攻赵国。

得咧,这赵葱压根就不是一盘菜,他这辈子都没打过几次像模像样的仗,让他和秦国掰腕子,这不找死吗?

但赵葱压根就没有想到这个,这就领着大兵,匆匆忙忙的去接战了,估计是感觉自己个比李牧还牛,有那么两下子,这就跑到阵前和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过招,结果让老将军一枪就干到了心口上,挑到了马下,就这么死掉了,他的元帅梦就这么完了,成了历史上一大笑柄。

赵军算是败了。

秦兵这就达到了邯郸城下了。而赵幽缪王听到自己的大将,塞李牧的赵葱死了,这慌的都懵圈了。

这个时候,掐着点的郭开又来了。

“这秦军势力太大了,您压根就不是对手,分分钟钟这就得破城,要不咱投降?”

那赵幽缪王那是最信任郭开的了,他都说了守不住,那就真的守不住了,投就投了吧,也许秦国看在投降的份上,还能优待一把不是。

而郭开自己个代替赵幽缪王就写了投降书,这就投了。

之后郭开就被秦国请到了咸阳做了上卿,富贵依然。而赵幽缪王因为投降,本来是要被治罪的,那就流放吧!

赵幽缪王总算是留了一口气在,当他到了流放地房陵的时候,这才转过弯来:“原来郭开是个奸臣!是个卖国求荣的大奸臣啊!我咋就上他的当了呢?”

当然他是明白过来了,但又能怎样呢?赵国都被他卖光了,就他除了吃喝拉撒睡方面有点才能,其他就没有了,这不后来据说是悔恨交加的给病死了。

至于郭开呢?当了自己的上卿,心心念念的想着他埋在赵国家里边的财宝,那可是他卖赵国得来的心血啊,这就想着回去取。

于是就和秦始皇打了招呼,带着一百来人还就回去了,挖出来装了整整四大车。

瞅着这大半辈子的心血,郭开很高兴,这四大车的东西,足够他在秦国铺路的了。

他也不想想,这可是原来赵国的地,恨他的人海了去了。

于是在郭开兴高采烈回去的路上,遭遇打劫的了,一百多家奴捎带他自己个被人家包了饺子,而郭开被绑到了树上,据说上千人每人割一刀,活活给割死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长平之战,直接动摇了赵国的国本,四十万青年壮丁,不管是放在七雄中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大数字,长平之战以后,赵国几无可战之兵,这时候的赵国,也是最虚弱的时候。

长平之战以后,秦国会放任赵国发展二十年,等到二十岁以下的幼童成长为可以参军的将士吗?自然是不可能的,趁势追击在所难免,毕竟秦军的目的就是为了灭亡赵国,而赵国却能够依靠大将廉颇守住邯郸,以十万老弱病残守住都城邯郸,甚至在之后伙同盟军反击秦军,实现战略上的反败为胜,其中又是靠着什么?

不得不承认,赵国本身就是一个极其擅长战争的国家,若非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强大了不少,赵国军队怎么说也是战国七雄中最强的那一支,赵国因为地处极北之地,接触的都是北方的匈奴人,因此,赵国本身就经常跟匈奴人打交道,虽说匈奴也是一块一块的小势力,但赵国能够抵御匈奴,这也说明了赵国民风剽悍,尚武之风盛行,这也是赵国抵御秦军的最根本基础。

其次,任用老将廉颇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长平之战前,秦军临阵换了杀神白起指挥战役,而赵军却换上了从未上阵指挥过的赵括指挥这场决定两国气运的战役,赵括自信满满,认为只要出兵,就可以击败秦军,长驱直入,甚至灭亡秦国都不在话下,可是廉颇知道,赵军对抗秦军,面对白起,自己能勉强守住已经实属不易,想要反攻可以说是痴人说梦。

因此,长平之战全线溃败,但邯郸保卫战的时候,老将廉颇又一次被赵王请了出来,廉颇善守,因此,邯郸保卫战在廉颇的指挥下,硬生生打了三年,秦军最终再也耗不下去了。这种攻防战,拼的就是双方的综合国力。

明确的说,赵国的综合国力已经不行了,但这并不能说明赵国就任由秦军宰割,毕竟,赵国这时候还曾经派兵进军燕国等略为弱小的国家,补充自己前线战役上的损失,自家的不够用,那就从其他国家抢来,而燕国等被赵国的偏师击溃,这也说明赵军的强大。

当然了,最重要的还是援军的到来,秦灭六国,毕竟需要以一敌六,虽然秦国通过远交近攻的政治策略为自己灭亡六国提供了便利,但六国也都不是傻子,都知道赵国灭亡以后下一个就是自己,因此,援军的到来时迟早的事情。援军到来以后,赵国反而发动了最后的精锐大举反攻秦军,歼敌无数,可以说又一次打出了赵军该有的士气。

但毕竟赵军在长平之战损失惨重,四十万壮丁可不是说来就来的,元气大伤的赵军,如果由李牧带队,继续抵御秦军,或许还能够缓过劲来,可惜赵国接连碰到了两位昏君,一位搞走廉颇,一位搞死李牧,这也是赵国灭国的重要原因。


魏青衣


长平之战相信大家已经跟熟悉,秦将白起将已经投降己方的四十万赵国降兵将领通通活埋,不留一丝活口。导致赵国家家哭泣,白衣缟素。



为何之后赵国仍能歼灭秦国30万大军及匈奴10骑兵?

一、时间的过去弥补了秦赵的差距

长平之战是发生在公元前261年,而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是公元前232年。与长平之战已经相差了17年,当年留守家中的孩童早已长大,已经拿的起锋利的武器去对抗侵略者。

更是在亡国边缘这种情况下,赵国上下一心,形成全民皆兵。在这种不惜为国捐躯,尽忠报国的思想下,赵国军队战斗力强大且惊人。因此赵国在面对秦国及匈奴的入侵并非毫无反抗之力。



二、名将的诞生带领赵国的反抗

面对着秦国及匈奴的入侵,有一位名将带领着赵国战胜一切,那就是同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

在公元前232年,秦王政派兵功赵,秦军兵分两路,一路进攻邺城,一路进攻狼孟、番吾。赵将李牧以先北后南之策,先集中精兵,在番吾展开战役,共歼灭秦军十余万人,接着挥师南下,逼退南路秦军。最终导致秦国的军队损失三十万人。

在对匈奴的骑兵时,赵将李牧诱其深入,形成一种关门打狗的方法,动用一千三百乘战车,一万三千骑兵,五万步兵,十万引弩手,将不善步战的匈奴重重包围,最终一举歼灭匈奴骑兵十余万人,大破东胡,降林胡,单于率百余骑逃跑。从此十多年,匈奴再也不敢南下牧马。

正是李牧的存在,为发展中的效果打起了一个长效针。可也是李牧一死,赵国不久就亡了。



三、赵国境内举国同心

自白起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将开始,秦国跟赵国的仇恨就以埋下,赵国也从一个强大的国家到接近崩溃。那么当秦国再次进攻赵国的时候,所面对的不仅使赵国的壮年,更有赵国的老弱妇女。试问在此情况下,异地作战及补给线漫长的秦军来说,可谓是处处皆敌人。

同理,昔日落后的蛮夷匈奴,如今都竟敢趁火打劫。这对于中原文明人自居的赵国人民来说,又怎能后忍受。于是在这同仇敌概,军民一心,且有当世名将李牧的带领下,一路势如破竹,大败秦军及匈奴军队。

结语:虽有长平之战让赵国损失惨重,国力衰退。但进过多年的休养生息,情况早已改变。并且在亡国仇恨的边缘下,人民爆发出了强大的力量。更有同为战国四将之一的李牧带领下一路披靳斩浪,逆流而上。这也是赵国能大败秦国及匈奴的原因


南柯梦说


长平之战虽赵国战败,四十万军队覆灭,但赵国得益于胡服骑射实力犹存,再加上在三大将的带领下,竟险些中兴。

长平之战,赵国大约45万大军所剩无几,失败的阴霾覆盖邯郸。赵国在战争中不仅失去了众多的兵马,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消耗也是巨大的。战后,无论是国内的经济建设,还是军事上的休养生息,赵国都很难再调整恢复到战前的情况。强赵丧失了与秦国尚且一战的资本。但长平之战后,惨胜的秦军并未在白起的提议下直捣邯郸,丧失了最佳的灭赵机会。得到喘息后的赵国在邯郸之战中击败了不听白起劝阻而征伐的秦军。赵国暂时免除了覆国的危险。

随后,赵国有了短暂复兴。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自己生死存亡危机之时,对燕国的落井下石的进攻做了很好地反击,甚至一度困燕王于都城;第二,危难之际的赵国还惊人的占领了很多齐燕的土地;第三,面对宿敌秦国的多次进攻,赵国不但坚持住了,还给秦军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在这些战争中,三大名将廉颇、庞煖、李牧直接推动了赵国的短暂复兴。

首先,邯郸之战打败秦军后,燕国乘势出兵攻打衰弱的赵国。廉颇率领为数不多的赵军去抵抗燕国,大败燕军,并包围了燕国的都城。之后,廉颇率领赵军攻占了魏国的繁阳。南征北战,形势一片大好。但赵王又犯了猜忌的老毛病,廉颇被迫逃到了魏国,后客死楚国,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廉颇离开赵国后,合纵家老将庞煖带着赵军去攻打燕国。他他陈兵于燕国边境,并在常山大破燕军,夺燕国数城。赵悼襄王在位时,十万秦军攻打赵国。庞煖又率兵十多万,杀了秦军三万人,并率联军打到咸阳东大门,但无奈各国心怀鬼胎,没有形成合力,战国最后一次合纵草草收场。



战国四大将之一的李牧的作用更加显著。长平、邯郸战役之后,李牧带领军队左右开弓,东攻占了齐国的领土,西又在在宜安战役中给秦军造成了重大损失,被封为武安君。但在公元前229年。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谣言,处死了李牧。

公元前228年邯郸城破。6年后,流亡的代王嘉被掳于秦军,赵国彻底灭亡。


青風徐来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长平之战,赵国损失了40多万大军,赵国邯郸被围,眼看就要破城里,好在魏国前来救援,再加上范睢对秦邵襄王的谗言,赵国这才没有被灭国。


但此时的赵国,俨然已经没有了争霸天下的资本,所以接下来的几年时间,赵国都是在防守,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赵国是怎样重新崛起的呢?

我认为以下几点,是让赵国能够短暂崛起,以至于后来能歼灭秦国30万大军:

第一,在长平之战之后,燕国趁火打劫,想要长驱直入,虽然赵国当时缺少士兵,但是他们士气高涨,而且有廉颇这样的大将,在他的带领下,赵国士兵浴血征战,进行了反击,收获了燕国的很多城池,获得了补给。


另外,由于长平之战的战败,赵国短时间内不可能重新补充这么多兵员,因此攻打燕国可以掠夺对方的男子,以充士兵,抢来的财宝可以充当财粮,保证了赵国的发展。

第二,赵国出了一名旷世奇才,李牧。李牧曾经在北方抗击匈奴,而且是用步兵对抗,并取得了胜利,这很不容易。后来长平之战战败,赵国面对秦国,发自内心的害怕,即使是廉颇这样的老将,也是对其敬畏三分,后来李牧的出现,让赵国人看到了复兴的希望,在他的带领之下,赵国不仅战败了秦国,还重挫了东边的齐国,占领了齐国不少的土地。

可惜的是,后来的赵王十分昏庸,赵悼王怀疑廉颇,处处提防,导致廉颇逃到魏国,损失一员大将。后来赵王迁听信谗言,以为李牧想要造反,于是将其杀害,从此赵国再无能征善战之人,最后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