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三農”重點工作 奮力實現全面小康——專訪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申延平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慧

全面小康,最突出的短板在“三農”。

2020年省委一號文件《關於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實施意見》2月14日發佈。決戰決勝全面小康之年,作為全國農業大省、農村人口大省,這份文件的分量不言而喻。

省委一號文件釋放出什麼信號?今年“三農”著力點在哪兒?有哪些真金白銀的支持?記者第一時間專訪了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申延平進行深入解讀。

保小康:聚焦兩大重點任務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是今年的兩大歷史性目標任務。脫貧攻堅質量怎麼樣、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三農’工作成效。”申延平說,對標對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我省將集中力量完成打贏脫貧攻堅戰和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兩大重點任務。

申延平表示,今年年底脫貧攻堅任務要全面交賬,沒有任何退路和彈性。

省委一號文件提出,在普遍實現“兩不愁”基礎上,今年全面解決“三保障”和飲水安全問題,確保35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52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同時,要及時做好返貧人口和新發生貧困人口的幫扶工作,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今年我省將更加關注脫貧質量,嚴把貧困退出關,實施最嚴格的考核評估制度,開展脫貧攻堅普查。“以往以年底督查為主,今年將加強常態化督導,及時發現問題、督促整改,做到脫真貧、真脫貧。”申延平說。

此外,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後,扶貧工作重心將轉向解決相對貧困,扶貧工作方式也由集中作戰調整為常態推進,做好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工作。

農村基礎設施不足、公共服務落後是農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民生問題,也是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最直觀的體現。對此,省委一號文件指出了8個方面要加快補上的短板:加快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供水保障水平、加強農村生態建設、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加強農村衛生健康服務、改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加強農村社會保障。

20戶以上具備條件的自然村通硬化路率達85%以上,全面完成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任務,年底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率達30%左右,落實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於或高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政策,農村低保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於4260元……今年,我省將確保財政投入與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相適應,優先解決好最緊迫、最急需的短板弱項,提亮小康成色。

申延平也特別提醒,補短板要對標全面小康目標,因地制宜、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決不能脫離實際、擅自加碼。同時,省委一號文件明確的短板,是根據全省整體情況梳理的,各地農村情況千差萬別,一定要根據本地實際認真查找自身短板,決不能簡單套用全省的短板。

穩底盤:保供重要農產品

糧豐農穩天下安。確保糧食、豬肉等重要農產品供給,穩住“三農”這塊經濟社會發展的“壓艙石”,在當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疊加的複雜局面下愈顯重要。

申延平說,作為全國糧食生產大省,河南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堅決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確保全省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1.6億畝左右,全年糧食產量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推動糧食生產提質增效。

高標準農田建設再迎利好。根據省委一號文件,今年將制定實施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全年新建高標準農田660萬畝。並且,產糧大縣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增耕地指標可跨區域調劑使用,調劑收益按規定用於建設高標準農田。

築牢大糧倉、豐富大廚房、做優大餐桌,省委一號文件聚焦豬肉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工作,全力確保重要農產品產得出、供得上、穩得住。

針對公眾普遍關心的豬肉供應問題,申延平介紹,今年將加快恢復生豬生產,堅持補欄增養和疫病防控相結合,推動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嚴格落實扶持生豬生產的各項政策舉措,年底前將生豬產能基本恢復到接近正常年份水平。

城鄉居民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奶瓶子”將更加豐盛優質。我省將堅持以“ 四優四化”為重點,加快發展優勢特色農業,持續推進面、肉、油、乳、果蔬五大產業轉型升級,重點開展企業提級、延鏈增值、綠色發展、質量標準、品牌培育五大行動,在提高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的同時,回應百姓對綠色優質農產品的期盼。

申延平說,“用地難”問題一直困擾著鄉村產業發展,省委一號文件回應給力,不僅要求新編縣鄉級國土空間規劃應安排不少於10%的建設用地指標重點保障鄉村產業發展用地,允許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通過入股、租用等方式直接用於發展鄉村產業,還將農業種植養殖配建的各類輔助設施用地納入農用地管理,並明確農業設施用地可以使用耕地。

“這些用地政策含金量高、操作性強,將為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用地保障,新型經營主體直接受益。”申延平說。

促增收:鼓起農民“錢袋子”

2020年城鄉居民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是全面小康的硬指標。申延平坦言,近年來,我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但與全國平均水平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要保持增收勢頭不減弱、趨勢不逆轉,必須主動作為,多渠道發力。

他介紹,農民收入大體上分四個來源: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轉移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從我省來看,農民的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加起來超過全部收入的七成。

分析來看,省委一號文件對如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有清晰的謀劃部署,給農民群眾吃下“定心丸”。

工資性收入方面,將有序推進農民轉移就業。一方面抓增量,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基地建設,吸引更多農民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全年新增農村人口轉移就業40萬人;一方面穩存量,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總量超過3000萬人,今年將通過加大援企穩崗工作力度,放寬失業保險穩崗返還申領條件,提高農民工技能提升補貼標準等舉措,保持農民工就業穩定。

經營性收入方面,將大力發展富民鄉村產業。現代農業產業園體系的構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打造以及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都將邁入“快車道”。符合條件的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按規定享受現行小微企業相關貸款稅收減免政策。

其中,對返鄉創業農民工的激勵政策著實吸睛,比如將符合條件的返鄉創業農民工納入一次性創業補貼範圍,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優先保障縣以下返鄉創業用地,將返鄉創業經營主體的產品和服務納入政府採購範圍,鼓勵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採購。

近年來,來自政府補貼、轉移支付的轉移性收入在我省農民收入中的比重持續提高,2018年佔比為25.2%。申延平表示,今年將保持好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確保轉移性收入不減少。

他認為,隨著今年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全面完成,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提升行動的實施,農村資產不斷盤活,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農民的財產性收入也將不斷增加。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老鄉”的小康離不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今年我省將加強農村基層治理,以黨的建設為核心大抓基層、大抓支部,針對鄉村治理薄弱問題,在強基固本上下真功夫,推動基層基礎工作全面提升。

申延平表示,一年之計在於春,眼下,我省復工復產正有力有序推進,各地應認真梳理本地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強化“人地錢”要素保障,把當務之急的事情一件一件解決好,切實提升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確保脫貧攻堅戰圓滿收官,確保農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沃野鄉村奏響發展最強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