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传真·“宅家”新姿势

在家教学:引导孩子们学习抗疫精神

讲述人:新马小学一年级语文老师张青鑫

学校仍未开课,但生物钟已经叫醒我了。

洗漱后,点开班级微信群看到,一些家长分享了孩子学习的图片和视频。

刘嘉琦同学写的书法字迹工整,卷面整洁。郭奕杉同学写的书法笔锋犀利,结构大方。段婷轩同学阅读《小雨的悄悄话》,朗朗上口,婉转动听。

孩子们这么认真,我心里非常高兴,对每一个作品,都一一做了点评。

齐晏阳妈妈在群里分享了一封家书。这是齐晏阳写给爸爸的一封信。疫情发生后,齐爸爸主动请缨,奔赴武汉,支援武汉雷神山建设。

“爸爸,您一定要平安回来!我和妈妈在家等您!”字里行间,流露着“舍小家为大家”“患难之际见真情”的情感。我也被他们的大爱所感动,心中不禁思考:我们班究竟有多少奔赴一线抗疫的战士呢?

随即,我在群里问卷调查,很快发现,原来我们班这样的家庭不在少数。有的同学的妈妈是医院的医护人员、有的同学的爸爸社区防疫的工作者。

师生们能做些什么?同学们能学到什么?于是,我发起一场“录视频、说感动、表感恩”德育活动。

17时,我收到了易展鹏写给白衣天使的信。他写道,“叔叔阿姨们,你们每天穿着沉沉的防护服,忍着渴、挨着饿,不惧感染危险冲在第一线救治病人,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

“白衣天使,你们是最美丽的,加油!”同学殷新雅说。

“叔叔阿姨们,你们要戴好口罩,保护好自己”凌梓聪提醒道。

“我也要向你们学习!长大后为人民服务!”罗叶恪立下了誓言。

特殊时期,这样的经历和学习对孩子们的成长,是特别洗礼。

一线传真·“宅家”新姿势

张青鑫通过手机视频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受访者供图

在家抗疫:超市买菜防护了万无一失

讲述人:芦淞区文化园小区居民熊伟

宅家里半个多月了,打开冰箱,里面几乎空了。

现在是到不得不出门的地步。但我想,出去一趟,索性就把一个礼拜的物资都采购了。

我找来一张纸记下需要采购的菜单。3斤猪肉、1板鸡蛋、2袋面条、2包水饺……哦!对了。我女儿最喜欢吃可乐鸡翅。我要多买点鸡翅和可乐。

“老公,你快去快回啊。”“路上小心,走路时一定要和行人保持距离啊。”出门前,老婆再三叮嘱。她又放心不下,拉着我看了一个“超市买菜”的视频。

出门戴好口罩、用一支笔的笔尖按电梯、买菜时速度、排队时保持1米距离……2分42秒的画面在我脑海里过了一遍。

戴上口罩,穿上外套,我直奔超市。

非常时期,超市里没有昔日的旺气。但蔬菜区,仍有不少人。

大多数人和我一样,一次性采购几天的物资,购物车里摞得高高的。

为了减少在人流密集处逗留时间,我照单拿菜,走路时刻意与别人保持距离。二十来分钟,所有的食品都采购完毕。

收银台排队时,我刻意跟前面的人保持至少1米的距离。后面的人看到后,也自觉跟我保持较远的距离。

回到家,站在门口就闻到熏艾条散发出来的清香。老婆又拿着装有消毒酒精的喷壶先给我的双手消毒,然后把我全身几乎喷了个遍,就连鞋底也不放过。紧接着,她又将采购回来的两大袋物资的包装袋进行酒精消毒。

消毒后,我取下口罩,马上用洗手液把手仔细洗了一遍。脱下的外套挂在阳台通风处,紧接着冲了一个热水澡,换了一套干净的衣服,这样才放心彻底消毒。

非常时期,买一次菜就像上战场打战一样。但不这样做,可能就有生命危险。

在家办公:前期准备工作已在线上启动

讲述人:中交隧道局华南分公司职工肖佳

2月14日早上,明媚的阳光一扫连日来的阴霾。我站在荷塘区机关宿舍楼11栋二楼的阳台,透过窗户望外面,马路上车稀人少。

印象中,这是我从上大学到工作10年来,在家过得最长的一次春节,也是陪家人一起过得元宵节。以往,这个时候,我已在岗位上“扬鞭奋蹄”。

转身回到书桌前,我打开电脑,把车票改签至2月17日。

目前,我的工作地点在广州。按照年前计划,公司于2月3日前开工,我老早就订了票。但受疫情影响,公司通知延迟返岗时间,我的车票也一再改签。

说实话,对于延迟上班,内心还是很欣喜,因为工作忙,一年到头回家的次数少,去年我又喜得一个猪宝宝,也想在家多陪陪家人。

再者,我想,正好利用这段时间,对去年的工作做系统的总结,同时阅读几本专业书籍给自己“充电”。

但有时,心里顿生焦躁。疫情什么时候结束?公司什么时候复工?车票买几号的最好?我一边从网上及时了解疫情信息,一边时刻关注着公司工作群的信息动态。

上午10点,公司召开了“钉钉”视频会。总经理反复强调防疫工作,再三叮嘱,返岗的工作人员务必要做好防护措施。

之后,项目部的领导班子也召开部门视频会议,对相关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要求我们在家办公,有些联系可通过电话、微信、QQ等工具沟通;有些施工方案可通过电脑提前编制修缮。

公司复工时间预计3月12日,但我们的前期准备工作和部分工作已经启动。我想,待公司恢复生产,各项前置条件都已万事俱备。这样,“不快也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