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墓被挖,发现两块30斤重的金砖,专家鉴定后为何连连摇头?

MiSS文


专家摇头的原因是,李红脏墓里面的“金砖”,实际上只是镀金的,只是一块铜疙瘩。
算来,李鸿章也算是晚清时期的名臣,他在清王朝风雨飘摇的情况下,也算是做了不少的好事,尤其是开启了近代民族工业。
换任意一个时代,李鸿章的所作所为足以流芳千古,但可惜晚清时期中国所遭遇的形势乃是亘古未有之变革,以李鸿章一人之力,其实很难挽回局面,毕竟无论是慈禧、李鸿章,他们的观念仍然还是太过保守,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有心无力。
1901年,李鸿章和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回来以后就大口大口的咯血,在耗费了无尽心力以后,于11月7日病逝,享年79岁。
作为股肱大臣,李鸿章的去世对于慈禧来说,算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意味这以后再也没有另外一个背锅侠出来,替她承受这罪孽了。
李鸿章病逝以后,慈禧追赠追赠太傅,晋封一等肃毅侯,谥号文忠,除了晋封为侯爵外,更为关键的是,古代文人最看重的是,死后君主所赐予的谥号,文忠可以说是文臣里面级别较高的了。
不但如此,慈禧还专门拨款5000两白银,作为李鸿章的丧葬费,有人认为这个数比较抠,但事实上在当时5000两白银应该并不算是个少数,足够李鸿章风光大葬。
不过李鸿章生前要求薄葬,因此并未过于靡费,1903年李鸿章的灵柩被送回家乡安徽合肥大兴集安葬,据说这个墓地是李鸿章本人亲自挑选的,不是他家祖坟的所在地,而是和包公选择了同样一个地方。
李鸿章的墓规模十分庞大,占地一万多平方米,毕竟作为晚清时期的高官,因此这个墓修的还算是比较豪华,墓道都是用英国进口的耐火砖,而且地面上还修建有祠堂,整个墓修建就用了16个月,就只用来安葬了李鸿章和夫人赵小莲两个人。
但相比较于墓葬的大规模,李鸿章的陪葬品就很少了,后来大跃进时期,由于李鸿章墓附近准备盖一座钢厂,因此就把他的墓给拆掉了。
夫人赵小莲身上有一张慈禧太后特赐陪葬的陀罗经被,被人拿回去洗了洗就直接用了(也不怕晦气)。
李鸿章棺椁中并没有多少珍贵的陪葬品,其中头下面枕着的金元宝,而其余的大部分都是他生前所用的眼镜、宝剑等等,另外他身上还穿着黄马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发现的两块30斤重的“金砖”,并非是在李鸿章身边放着,而是在夫人赵小莲身边,为啥李鸿章会留下两块假的金砖给妻子陪葬,我们也不得而知。

漫步史书


李鸿章墓内有两口棺材,一个是李鸿章,另一个是他的继配夫人赵小莲。

据当时参与挖掘的人员回忆,棺材被打开时,只见李鸿章身穿黄马褂,身旁放着一副眼镜、一个拐杖、一块怀表,还有一把宝剑,身下垫着7枚金币,是按照北斗七星的形状摆放。在赵小莲棺材内,不仅发现了慈禧太后御赐的一些物品,还有两块金砖。

两块黄金被取出来后,有人特地称了一下,竟然足足有30斤,为了研究这两块黄金的纯度,有人将他们送到了银行的专业检测部门,但专家检测后给出的答案,让所有人吃了一惊。

经检测,这两块表面上看起来金灿灿的东西,其实并不是黄金,而是铜质,至于为何要放两块“铜砖”在棺材内,至今没有人能给出合理解释。李鸿章墓被挖开后,他的尸骨也遭到毁灭性破坏,不过他的坟墓后来被修复。




一语安生


李鸿章的墓,在他那个年代一直传言说是“薄葬”,即使慈禧太后特地拨款5000两白银,要风光大葬,但是李鸿章生前要求,一切从简。子孙后代必然不敢违背,至于那两块“30斤重的金砖”,后来也被银行证实,不过是镀金的铜块而已。

为什么不是纯金的?


李鸿章不可能没有钱,李府现在的位置在合肥市中心的步行街中,占地3500平方米,历经百年,独具风貌。李家田产不计其数,他的子孙后代都受到了这份“照顾”。他的曾孙女张爱玲,留美读书,从小文化熏陶,都不是普通家庭可以承受的。

那为什么呢?


从李鸿章墓地的选择就可以分析到一点,他想要留下清廉、忠君爱民的形象。

李鸿章是安徽庐州府人氏,也就是今天的合肥人,临终他选择了落叶归根,魂归故土。但是并没有埋在自己李家的祖坟之中,而是选择了在一个叫大兴集的地方成为了自己埋骨之地。

因为在这里有一个名人长眠,包拯。

李鸿章想成为和包拯一样的人,无奈乱世之中,“同流合污”还是“出淤泥而不染”成为了艰难的选择。

代表清朝签订不平等条约就是一大耻辱。也就是在条约签订完不久,李鸿章便病逝了。

确实生逢乱世很多身不由己。

为了向他的“偶像”包拯看齐,李鸿章的墓穴就是按家乡当地的习俗,和他的妻子合葬,陪葬品有李鸿章用的眼睛、拐杖,还有清朝的金币以及一本自己写的自传,都再平常不过了。唯独摆在脚底的“金砖”不一样。

李鸿章家乡的习俗是脚底摆放垫脚砖,寓意后代可以在祖辈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平步青云。李鸿章在家乡名望、官职都很高,所以用铜砖可以和别人有所区别。

至于为什么是镀金的,至今也没有正确的考察到,有的人推测李鸿章是希望后代能够闪闪发光,光耀门楣。还有说法是李鸿章,本名章铜,所以铜砖就是寓意自己,镀层金就表示自己虽然在清朝为官时官至高位,就像是镀金了一样,可内心还是一块“铜”。也或许就是后代觉得太“寒酸”了,又不想违背李鸿章的意愿,所以就把铜砖镀层金,没有铺张浪费,也略表孝心吧。


你觉得为什么要镀金?


悦学越乐


晚清名臣李鸿章是一位颇须争议的人物,他深得慈禧太后的重用,拥有至调我上的权势,然而,因为代表清廷签订了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他又被贯上了卖国贼的称号。更令人称奇的是,他死后百年,其棺木里出土一奇特之物,引发轩然大波。

李鸿章是安徽省合肥人,和包拯是老乡,他24岁中进士入了翰林院,后拜曾国藩为师。太平天国起义发生,曾国藩临危受命,奉旨设立团练,期间,36的岁李鸿章追随曾国藩并担任幕僚。后来,李鸿章选择了单飞,脱离了曾国藩的湘军,创造了淮军,并进入江苏,收复了不少城市。

等到太平天国的势力被消灭后,朝廷便开始了卸磨杀驴,曾国藩为了自保,主动裁撤了湘军,清廷也为了能够制衡湘军,大大的提升了淮军,以及李鸿章的地位,李鸿章得以极大晋升。随后又发生了捻军作乱,李鸿章率军围剿,立下了赫赫功劳,倍受慈禧太后的赏识。

随后,李鸿章开启洋务运动的,希望通过技术革命来引进和学习国外的高科技,从而达到强国的目的。结果自然受到晚清庞大的保守派势力的强大阻力。推行的力度和效果都不佳。

之后,发生了甲午战争,清军的一败涂地,让李鸿章跌落神坛,引来无数唾骂之声。随后,李鸿章完全“坠落”,开始扮演“郐子手”角色,慈禧太后让他进行了“外交”,在弱国无外交的政治背景下,李鸿章心力交瘁,无可奈何,并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面对铺天盖地的“卖国贼”骂声,李鸿章只能默然承受,他曾私底下自我解嘲地说自己是清朝的“糊裱匠”,是清廷的替罪羊,但却只是敢怒不敢言。

直到1901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回来后,79岁的他大口大口地吐血,随后病逝于北京。

慈禧听闻李鸿章去世,流泪叹息地说了15个字:“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人分担了。”于是追赠李鸿章为太傅,封一等侯爵,谥号文忠,并拨款5000两白银来为李鸿章风光大葬。

李鸿章临终要求把自己安葬在家乡合肥。他指定的墓葬地址不是其出生地合肥肥东磨店,而是合肥肥东大兴集。大兴集在磨店南方,距离磨店大约40里。

李鸿章之所以把墓地在安徽合肥东十五里的大兴集,是因为从小受他景仰的宋代的清官包拯的墓就在大兴集。李鸿章生前想和包拯看齐,结果还是成了“卖国贼”,深为遗憾,死后依然想向包拯靠拢,于是他的墓址选在了离包拯墓约300米的地方。为了表明自己真正向包拯学习,李鸿章一再强调丧事从简、陪葬从俭。

因为慈禧太后重视,李鸿章的墓整整修了十六个月,之所以要费时这么久,是因为此前李鸿章替满清背了不少黑锅,慈禧太后担心其死后若干年其陵墓遭人破坏,便花大心思在陵墓的建设上,力求坚固万无一失。据悉,其陵墓建好后,老佛爷派嫡系之人去“验收”,结果监督官令人用铁锹铁锤砸不开,炸药炸不开,这才满意而归。

所以直到1903年春,李鸿章的灵柩才运回合肥安葬!

李鸿章的陵墓经过特殊的“加固”处理,再加上李家子孙一直对外宣称,遵照李鸿章之意进行薄葬,因此,上百年来,很少有盗墓贼光顾。

光阴荏苒,直到1958年,国家掀起了大炼钢潮,“卖国贼”李鸿章的墓地很大,为了兴办钢铁厂,有人建议对其陵进行开挖。经过批准后,当地就组成了一支32人的挖掘分队。

队员们先是用铁锤砸,不起作用,又使用炸药想将墓室炸开,还是不行,最后有人想出了个“曲径通幽”的办法,从几十米远的地方打地道,从底下钻进墓室。

这个方法果然奏效,队员们用挖掘机从几十米远的地方挖了一条通往墓室的地道,然后顺利进入墓室。

进入墓室后,只见两口漆黑锃亮的棺材并排着,一个是李鸿章,一个是李鸿章的夫人赵小莲。打开棺材后,两人的遗体仍保存完好,李鸿章身上有“一个一”:身穿一件黄色大马褂,身旁有“四个一”:一副眼镜、一块怀表、一个拐杖、一口宝剑,身下有“两个七”,七枚按北斗七星形状摆放的金币。除此之外,再无他物。

这令开挖人员很是失望。于是,开始查看赵夫人棺木里的财物。但见赵夫人棺木里只有“两个一”,她身上盖着一床慈禧太后赏赐的陀罗经被,她身边有一个精致的小木盒。众人小心翼翼地打开小木盒,顿时惊呆了,随及爆发雷鸣般的掌声,因为他们在里面发现了两块金砖,重达30斤,整出个这么大的宝贝,众人能不欣喜若狂吗。

然而,这两块重达30斤的金砖经过专家检测后,连连摇头,鉴定的结果大失所望,18个字:金砖不是纯黄金所铸造,而是黄铜镀造。

也就是说这两块30斤重的金砖只是“镀金铜砖”,并不是值钱宝物。

要知道,作为一个权倾朝野的李鸿章生前拥有众多财富,肥东人的祖先流传说:单单磨店乡群治村那一块,李鸿章家拥有1000亩田地。合肥的李府所在的一条街,都是李鸿章家的;全国著名古镇柘皋,当年所有当铺、店铺都是李鸿章家的;全国闻名的水陆城市芜湖,那时候有两条2里长的大街也是李鸿章家的,享有“宰相合肥天下瘦”美称。同时,慈禧太后专门为其拨付的丧葬费就有5000两之多。其陪葬品为何却是两个很寒酸的镀铜金砖呢?

有人认为,棺木里放砖符合肥东的风俗习惯。肥东人老了之后,都会在棺材尾部、也就是脚部那一头的坟墓里面,放置两块垫脚砖。寓意是子孙可以垫着祖先打下的基础,在更高的起点上起步、奋进、成功,更容易实现大富大贵。但富可敌国的李鸿章显然可以以金砖来代替普通的砖,这个说法显然是说不过去的。

还有人认为金块可能是被盗墓贼调包了,这当然也是不可能的,盗墓贼去盗墓怎么可能拿东西去偷梁换柱,以假乱真?

当然,更多的人认为,李鸿章之所以这么做,是出于考虑安全,不希望棺材被盗墓贼破坏。所以李鸿章生前一再强调丧事从简,而其家人也积极遵照执行,并对外一再声称墓穴里没有陪葬品,因此,其棺木里才会只放了两块“镀金铜砖”。

当然,真相究竟如何,还是一个待解的谜团,有待相关专家进一步考证。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对于李鸿章来说,他的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先是从一个刀笔小吏,慢慢的成为了能够独挡一面的清朝大员,在这段路中他付出了太多太多。他曾经嘲讽过自己是清朝的“糊裱匠”,也曾嘲笑过自己的种种为难,在他为官的这么多年里,他处处都是清廷、是慈禧的替罪羊,也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责任,逐渐压迫的他喘不过气来,而最后的一个《北京条约》,也成了压垮他生命底线的东西,他躲过了太平军的刀枪,也躲过了国内爱国者、政敌的刺杀,同时也躲过了日本浪人的枪杀,但他还是没有躲过最后因为身败名裂所带来的压力,还是没有承受住这天下人的骂声。

李鸿章的一生

他是通过自己哥哥的举荐,进入到了当时儒将曾国藩的幕下,成了曾帅的幕僚,正是在这里使得他在对一些事情的认识上,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升华,曾经性格懒惰的他也因为在这里,得到了改变,得到了历练,很多人都觉得若不是早年曾帅对他的鞭策和教导,他在后来是取得不了这么大的成就。

在后来,因为上海告急,朝廷需要湘军判处一部分的兵力,去确保上海的安全,在这个时候,曾帅想让自己的弟弟回到家乡去募捐士兵,然后再前往上海结为。其实在做这个打算的时候,曾帅的心中有很多的算盘,他之所以会让自己的弟弟去募兵,其实就是为了能够将湘军的势力得到膨胀,毕竟上海是当时清国很是富有的地方,是较为重要的战略要地,如果在这个时候派遣自己的弟弟去占据那里,对自己以后的发展也是极好的,而且这次还是朝廷主动让我们去,是真正的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可是当时曾帅的弟弟一心都想要取得攻破天京的头功,自然便拒绝了哥哥的这个要求。无奈之下, 当时的曾帅便选中了当时自己最信任的学生,他就是李鸿章。正是在这里,使得李中堂在真正的意义上摆脱了曾帅,有了自己发展的机会。回到家乡的李鸿章,在很短的时间内组建了淮军,然后便火速千万到了上海。正是当年曾国荃的昧于历史大事,这才使得李少荃有了独立发展的机会。

等到太平天国的势力被彻底解决掉后,朝廷便开始了卸磨杀驴,曾帅为了自保,主动裁撤了湘军,清廷也为了能够制衡湘军,大大的提升了淮军,以及李少荃的地位。这便是他的发迹,也是他陷于清廷这个腐旧大机器漩涡中的开始。直到1901年的时候,李鸿章因公去世。

表面看是黄金,其实并不是

在李鸿章去世后,他因为帮助清廷“背锅”,遭到了天下人的辱骂,为了使得国人们的情绪能够慢慢降低到最小,他便吩咐众人他的享堂、下葬的规格一定要低调,不要很是华丽。正是因为如此,这才使得人们在打开李鸿章墓区的时候,只是看到了他生前使用的东西,以及一些在其妻子身边排列有序的金币。虽然墓室中没有什么不错的东西,但是两块闪闪发光的东西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个便是两块金光闪闪的“金砖”。可后来在人们的细细检查下才发现,这块所谓的金砖其实只是一块表层镀着一层金的黄铜。

之所以当时的李鸿章会在自己的墓室中放着两块黄铜,可能是一种对自己一生暗喻,毕竟他在清廷的时候真的是风光,身兼数职不说,还受到了当时清廷最高统治者慈禧的喜爱,这便使得他的地位显赫,就好像这表面金光闪闪的金子一样,而内里的黄铜则是形容他的沉稳,他的不易。


木剑温不胜


李鸿章的墓地里有两口棺材,一个是李鸿章本人的,另一个是他的原配夫人的,按照当时挖掘人员的回忆。棺材被打开的时候,看到李鸿章穿着黄马褂,戴着眼镜,身边还有怀表和宝藏,身上压着7枚金币,按照北斗七星的形状摆放着,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发现是他的墓地里有两块金块,这两块黄金被取出之后稍微称了一下,居然有30斤重。本以为是一大笔财富。经过检测之后,人们却发现,这两块所谓的金砖其实是铜做的,为什么这两块金砖是铜的呢?至今没有人知道其中的玄机,而李鸿章也就比较惨了,他的墓地被挖掘之后,他的尸骨也没有得到安放。

我认为至少有三点原因

第1李鸿章希望像包拯一样清廉的形象。李鸿章在世期间最大的作为就是帮助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他摆上所谓的金砖就是向人们昭示它其实是一个清廉的人。

第2点就是按照当地的习俗,他的脚底下安放的是所谓的垫脚砖,意欲亦是他的子孙,可以在他的基础上平步青云更上一层楼,而因为李鸿章是有名望的人,所以说他可以用铜的砖头。

第3点使用所谓的铜却漆成金色的,是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闪闪发光,光耀祖宗。而这块所谓的金砖是表明自己的内心实际上是一块铜。这李鸿章不忘初心的表现,也表明自己并没有在丧事上大操大办,还是坚持了节俭的原则。


老邱读历史


1901年11月7日,大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屈辱与病痛中含泪闭眼辞世,大清国顿失栋梁,大厦将倾,危在旦夕。1903年,距离庚子年已经事过境迁三年,大清国的人终于腾出手来料理李鸿章的后事。初春的一个早晨,遵李鸿章落叶归根的遗嘱,李鸿章的灵柩自北京出发扶到其合肥老家城东十五里的大兴集,那里有大清朝替李鸿章修建了十六个月陵墓让他入土为安。

李鸿章的坟墓遵照其遗嘱一切从简。尽管慈禧一再提议厚葬,但李鸿章家属一再强调李生前遗嘱乃一切从简方才作罢。李鸿章认为,自己生前尽是屈辱,并未对大清朝做过多少利在社稷的事,死后更无颜面厚葬徒增人民负担。

因为此前李鸿章替满清背了不少黑锅,老佛爷担心其死后若干年其陵墓遭人破坏,便花大心思在陵墓的建设上,力求坚固万无一失。建好后,老佛爷令人当面监督让人用铁锹铁锤砸不开,炸药炸不开这才作罢。

时过境迁到1958年,已是李鸿章入土为安的第57年,老佛爷也去了半个世纪,就连大清也亡了的第46年,李鸿章的墓前熙熙攘攘几十个青年躁动不已,正商量着怎么把李鸿章墓给掀了。原来当地正要在大兴集兴建一个钢铁厂,李鸿章墓正是在厂址的风口浪尖上,一接到上级清空地皮的指示,本就视李鸿章为卖国贼的一群热血青年更是蠢蠢欲动,恨不得马上掀了那坟墓。可是,我们知道,老佛爷是在李鸿章坟墓上下了功夫的。这帮热血青年愣是用铁锤砸、铁锹掀、炸药炸那坟墓都纹丝不动,这样几十个人来回折腾了十来天却是白忙活。于是日子久了便有人抖了个激灵,建议在坟墓几十米开外深挖地道直钻坟墓底下再鱼贯而上这才把李鸿章坟墓凿穿。


(李鸿章墓被狂热生产队破坏)

墓内设有两具棺材,一是李鸿章,另一是其妻赵小莲。有人居然将赵小莲所盖老佛爷御赐锦被拿回去洗洗自己盖了。而至于整体陪葬可谓是空空如也,除却李鸿章所枕一老佛爷所特意打造小巧金枕头,便只有怀表、眼镜、拐杖与自传一本。

当然,棺旁却是放着一个精致木箱子,里面搬出两个各30来斤重的金疙瘩,岂料拿去银行却是让人给退了货,人家说那只不过是度了一层金的铜疙瘩而已。为什么以铜充金,至今不得而解。

李鸿章与其夫人的遗骸首先被人顺着地道给拖出来,其后他们用炸药从里面把整个坟墓给掀上了天,夷为平地。李鸿章遗骸就这样被人当做遗臭万年的卖国贼被狂热份子用绳子绑住拖拉机散尽在合肥的大街小巷与乡间脊土间。


(生产队人找来拖拉机破坏李鸿章墓)


不书


清末著名官员李鸿章在许多人眼中都是一个复杂的存在,说他是个居功甚伟的好人,可他签过的卖国性质的不平等条约并不少;可若说他是个坏人,那洋务运动、北伐战争中他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在他死后,有人将他的坟墓掘开,在里面发现了两块金砖,但是拿去鉴定之后,鉴定人员却连连摇头,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来仔细了解一下这起掘墓事件的始末。

事件发生在民国时期,当时李鸿章因为签订过几个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遭受了巨大损失和羞辱,所以人们普遍都对此人唾弃不已。于是便有人去把他坟墓挖开,准备用他的尸首泄恨。

结果在挖开他的坟墓之后却发现里面只有两副棺材,里面分别是李鸿章和他的妻子,除此之外竟然只有几枚金币随葬,显得寒酸不已。掘墓者失望之余继续寻找值钱的东西,终于在二人棺内发现了两块金砖,虽说也不是很名贵,但好歹值点钱,结果在拿去贩卖之时却被鉴定人员指出这只是两块镀了金的铜砖。

人们无奈之余却到底也没放过李鸿章的尸首,并将其拉在车后游街,被拖得四分五裂。李鸿章也曾是一国重臣,死后下葬寒酸不说,尸首不仅没有安息还得到如此下场,令人唏嘘。

其次再来说说李鸿章为何墓穴看起来如此“寒酸”。

其实李鸿章自己也知道,那些他签过的不平等条约就是催命符,在百姓眼中,他就是个没有尊严的卖国求荣之人,就算他死了,那些国人对自己的仇视也不会少半分。那么若是他在下葬之时再奢华一些,恐怕自己本来就不好的名声就更差了。

另外,人在死后一切就都是身外之物了,去世后再奢华也没有什么意义,主张洋务运动、思想得到一定开放的李鸿章一定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但或许是作为当朝重臣下葬也要有一定排面,于是他就将两块铜砖镀金作为随葬。据说他墓中的金币摆放也是有讲究的,这可能也是他作为重臣所需要的排面吧。

最后谈谈李鸿章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很多人对他的了解都局限于其签订过多条不平等条约导致国家尊严尽失,但实际上,李鸿章只是奉命签字,真正对此拥有话语权的只有慈禧等人。而且在签字的时候,他也尽了最大的努力去为母国争取利益和尊严。他去签字其实只是为慈禧他们背锅了,条约的签订是必然事件,就算换个人,条约也是一定会签订的,而且条件可能会更苛刻。

李鸿章实际上还是一位非常有才能的大臣,他在洋务运动中主张增强清朝军事力量,更新武器设备;在甲午战争和北伐战争中也都贡献了不小的力量。在军事方面,他的贡献是不容质疑的。所以李鸿章也算是比较冤,生前就因为签订条约遭百姓唾骂,最后更是在签完《辛丑条约》之后身亡,而死后他还不得安息,尸首都被游街并摧毁。

可见在分析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我们要结合他的贡献和缺陷以及时代背景,不能仅凭一方面因素就对他下定论,李鸿章就是如此。


旧时楼台月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芜。

这句晚清的名对中,宰相合肥说的就是安徽人李鸿章。

李鸿章这个晚清风云人物,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褒贬差别极大。

大清裱糊匠可谓是一个很恰当的称呼。

这个大清国的总理,起淮军,办洋务,建海军,最终为大清国鞠躬尽瘁。

有人说李鸿章是个大清官,也有不少民间传言,说李鸿章在当“宰相”的时候,贪污了上千万两的白银。

就在1958年,李鸿章的墓地因为工程建设而被掘开,随后的考古发现,让考古工作者先是兴奋不已,随后又陷入沉思。

在考古工作者费不少力气打开墓穴后,发现墓里面有两口棺材。

一个是李鸿章的,里面打开后并没有发现什么贵重的陪葬品,只有一把宝剑、一副眼镜、一根拐杖、一块怀表以及七枚按照北斗七星形状排列的金币,仅此而已。相对于满清皇室的厚葬,这个大清国的宰相,真的算是薄葬了。

随后打开的李鸿章夫人赵小莲的棺材里,同样没有珠光宝气之发现,就在考古工作者纳闷时,发现了赵小莲的遗体下有两个不起眼的小木匣。

考古工作者打开木匣子后,被一抹耀眼的光芒震惊了——原来匣子里装的是金条。这两块金条,足足有三十斤重!

但是之后考古鉴定发现,这金砖,只是表面镀了一层金,里面全是铜。

有人说,这块金砖就像当时的大清王朝,表面金光灿灿,其实里面只是破铜烂铁。

也有人说,这块金砖象征着李鸿章的本性,表面看起来身为宰相,耀眼夺目,其实只是表象,大清朝的实际权力,还是在慈禧手中,李鸿章再有本事,也只能照章办事,只是提朝廷跑腿的小二而已。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李鸿章一生争议无数、政敌无数、财产无数,怕是早就料到自己的棺椁落不得好,所以要求薄葬,至于他资产中的现银部分都存在银行,他也早做了打算,根本没有存单这种东西存在,银行资金只有李经方知道提取方式,想清算李氏集团,证据是没有的,至于半个省的土地和上海等地的房地产、银号、当铺,这些都瞒不住,他也没想瞒。

新中国、新社会,我们这个年代是从古至今,有史以来研究历史最好的年代,历史研究工作的专业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国家在文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无数的珍贵资料被整理出来统计并对学界开放,便于专家学者研究。

经过多年的努力,李鸿章的资产初步被确定,查有实据的资产高达2000万两白银,其他隐瞒不报的,银行托管的资产不得而知,而当时与李氏集团有过业务往来的消息灵通人士称,李鸿章的资产规模保守估计将近4000万两白银。

如上,连财产都安排得如此妥当,李鸿章肯定也想过他自身的争议和政敌,由此看来薄葬确实是比较适合他的身份和状况,这也是他聪明的一面,民族意识觉醒,国难当头之下,多少仁人志士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华之命运而拼搏奋斗,而李鸿章则签订了大大小小无数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令时人忿恨不已,政敌林立。

当时清廷积弱,以至于李鸿章死后,清政权也没有几年可活,所以李鸿章的签约行为被称为“裱糊匠”也不算过分,所以李鸿章背自己的那口黑锅就好,清廷的黑锅不要让他来背,如果俄罗斯当初贿赂李鸿章的证据被官方采信的话,那任谁解释也都没用了,妥妥的卖国贼。

在千人踩万人捶的态势下,自己的墓穴安全是个问题,李鸿章也知道大清没几年活头了,所以对劝诫的梁启超说,一代人干一代人的事,自是知道清廷命不久远。自己棺椁的命运,别说他是个政治家,就是普通小老百姓也能想明白,好不了。

说这么多啥意思呢,不是他想薄葬,而是厚葬也没用,早晚自己这把老骨头得被人挫骨扬灰,更何况陪葬的黄白之物了,基本属于白扔。

李鸿章在死前三十多前就开始给自己找风水宝地了,也曾经和儿子谈及过此事,大概是说大哥李瀚章和王少谷替我勘察过了,至今已近一年,这事你也得知道记牢。王少谷前年就带着工匠勘察地形地貌地质,给我寄来一捧土,土色非常好,此地做墓穴上好,听说还挖出来四个小灵龟,更证此言。你伯父李瀚章想趁着时候吉利,选择确切的地方动土开穴,我恐怕来不及到场,风水这东西,对我来说就这么回事,我只求不会渗水,没有蚂蚁就好。

看来李鸿章对墓穴的要求确实不高,时期风水的问题无论他说与不说,是否在乎,李瀚章都早命人算好了,他根本不用操心,选址合肥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

我不知道什么天道地道,也不怎么信风水,选在这块地方无非就是贴近包公坟(300米),又临近肥水视野开阔。

其实不止包公墓,左近还有大明帝国开国勋臣蔡国公张德胜的坟墓,可说是一里三公。

<strong>转眼到了解放后的58年,各地响应国家号召建立钢铁厂,恰恰李鸿章的坟墓就碍事了-其实群众早就看着不顺眼了,满清官员身份不说,还签了乱七八糟那么多不平等条约,留着干啥呢。

李鸿章墓的用料讲究,都是英国进口的耐火砖,别说蚂蚁了,就是进口白蚁也啃不动,墓葬的地上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房屋99间,神道碑一座。

没想到李鸿章防范蚂蚁的行为极大的阻碍了挖掘工作的进行,铁锤不好使,炸药炸不开,李鸿章这是有多心虚呀······如果是盗墓贼,可能也就知难而退了。

厂址已经选好,李鸿章墓也无法阻挡群众们的炼钢热情,大家集思广益由侧面挖出几十米的坑道钻进了墓室,李鸿章才得以晒晒太阳,去去湿气。

墓穴中有两副棺椁,一是李鸿章的夫人赵小莲,而另一位竟然就是李鸿章(^_^)。

只有内务府才能定做的陀罗尼经被,放现在大概一亿左右吧,好心的群众帮赵小莲拿了下来,抱回家自己用去了。

李鸿章的身边随葬物很少,眼镜、怀表、拐杖,都是些生前随身使用的东西,此外还有7枚金币,按北斗七星排列,还有一把宝剑被剧团借走充当道具。

墓中最值钱的就是赵夫人赵小莲的那两块金砖,他被置放在一个雕琢华美的木盒中,有人上秤称了一下,足足有15公斤重,总算是给国家做出点贡献,没想到送到当地银行以后,反馈回来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所谓的金块不过是铜块而已,只是上面用特殊工艺镀上一层金粉而已。

旧时代的妇女都喜欢金货,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想那赵夫人或许也是如此,想来,李鸿章的后辈们不会如此敷衍吧,自己长辈死都死了还拿两块破铜蒙骗她?本来就是简葬薄葬,没有必要充面子,也可能是被人掉了包吧,和李鸿章贪污公款的手法一样。

地面记住几乎全部沦为废墟,要不是钢铁厂需要仓库,恐怕一间房子都留不下。

就这样,李鸿章的“财产”被分光,而李鸿章穿着黄马褂的遗体保存得相当完好,人们开来了拖拉机,把他挂在机车上游街示众,直至尸骨半点皆无。

有意思的是,他的邻居包大人可不似他这般凄惨,哪怕只有几百米的距离,群众也没有乱动,直到国家保护性发掘,为包大人搬了新家,而蔡国公张德胜的坟墓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被完全破坏,李鸿章“一里三公”的梦想破灭,估计包大人搬家的意图也是忍耐了很久吧。

这两个邻居,一个是自暴自弃主动搬离,一个是忍辱负重喜迁新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