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操要曹丕当皇帝,不让他比较看好的曹植当皇帝呢?

嘟嘟历史瞎


曹操非常欣赏曹植,曹操被封为魏王时,在立谁为魏国太子这个问题上,曹丕和曹植竞争激烈,曹操一度犹豫不决,在曹丕和曹植之间,摇摆不定。尽管曹操多次表现出曹植的欣赏,但最终还是立曹丕为魏国太子,把曹魏的天下交给了曹丕。其中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曹丕是嫡长子,这是他最大的优势

曹操虽然子嗣众多,但是嫡子只有4个,也就是曹操正妻武宣卞皇后所生的几个儿子:曹丕、曹彰、曹植和曹熊。这几个人是最有资格继承曹操政治遗产的,其中曹丕是长子,曹植是三子。同样是嫡子,曹丕是嫡长子,而曹植并不是。

曹丕作为嫡长子,他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在古代,嫡长子继承制是最有代表性的宗法制,历代帝王和统治者,基本都遵循嫡长子继承制。虽然理论上说,帝王和统治者也有废长立幼的权力,但是这种风险是极高的,极有可能导致家业一败涂地。

和曹操争夺天下的袁绍,因为偏爱小儿子袁尚,对大儿子袁谭有点冷落。所以在权力分配上,总是给予袁尚更多。尽管袁绍并未指定袁尚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但袁绍身边的人都看得出来,袁尚是袁绍内定的接班人。袁绍死得匆忙,没有宣布袁尚就是他的接班人。袁绍身边的人都一致拥立袁尚为新主,引起了袁谭的极大愤慨。袁绍尸骨未寒,袁谭就和袁尚打了起来,打得不可开交、自相残杀,让曹操捡了便宜。

除了袁绍,荆州的刘表也因为废长立幼,导致儿子自相残杀,刘备借机夺取了荆州。

这都是废长立幼带来的风险,曹操对此当然不会不警惕。曹操曾询问谋士贾诩,曹丕和曹植谁更合适当继承人,贾诩没有问答。曹操很奇怪,为贾诩怎么不回答,贾诩说,我在思考袁绍父子和刘表父子的悲剧啊。

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三国志·魏志·贾诩传》

曹操听懂了贾诩的意思,于是就立了曹丕为太子。实际上曹操早有立曹丕之意,只是借贾诩之口,来表示自己会遵守嫡长子继承制。

曹丕的谋士团队,碾压曹植的谋士团队

曹丕和曹植争夺太子之位时,双方都有各自的谋士团队,曹丕的谋士团队成员有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曹植的谋士团队成员有丁仪、丁廙、杨修。在曹丕和曹植进行激烈太子争夺站时,双方的谋士团队为进行了智斗。但是论智谋,曹丕的谋士团队碾压曹植的谋士团队。

曹丕与谋士们谋划如何战胜曹植时,曾派人偷偷把吴质藏在马车上,送到自己的府邸。被杨修发现了端倪,于是杨修马上报告了曹操。当时吴质没有随意出入宫廷的自由,曹丕这么做是违反法令的。曹丕得知杨修把此事报告了曹操,非常恐慌。吴质说别慌,下次你用马车运载布匹以迷惑杨修。曹丕照做,杨修发现后,通知丞相府的人过来检查,只是一些布匹罢了,让曹操对杨修很是不满,怀疑这是曹植在故意陷害曹丕。

曹操率军出征时,曹丕、曹植前往送行。曹植出口成章,盛赞曹操的功德,文采斐然。但是曹丕却没有这样的文采,不知所措。吴质就对曹丕耳语说:“与魏王辞别时,你什么都不要说,大声哭就行了。”曹丕听了吴质的话,哭得非常伤心。曹操和身边的人很受感动。大家都认为曹植华而不实,不如曹丕诚实孝顺。

有一次曹操为了考验曹丕和曹植,派二人出宫办事,但又故意暗中嘱咐守门士兵阻止他们外出。曹丕被守门士兵拦住后,只得回去了。曹植听说后,向杨修请教。杨修说“你奉魏王之命出城,如果有人阻拦,你杀了他们就可以了”。曹植照做,杀了守门士兵得以出行。这本来是对曹丕和曹植个人的测试,但是杨修却帮曹植作弊,曹操得知此事后,很厌恶曹植用作弊的手法欺骗他。

曹丕的谋士,特别是陈群和司马懿,在三国时代都是顶级人才。反观曹植的谋士,核心是杨修,但是杨修的智谋总是被对手碾压。曹丕的这些谋士,智谋超群,在帮曹丕夺嫡是立了大功。而曹植的谋士却只会误事。

曹植虽有文学才华,但难以承担重任,不是合格的继承人

虽然曹丕和曹植都是有文采之人,而且都是建安七子的成员,但是论文学才华,曹植是建安七子中的翘楚,胜过曹丕太多。

曹植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后世文人的极力推崇,南朝刘宋著名文学家谢灵运,就特别推崇曹植,曾以才高八斗来形容曹植。

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南史·谢灵运传》

尽管曹植的文学才华,在三国时代无可匹敌,但他严重缺乏军政才华,情商很低,性格也有诸多问题,任性妄为,不顾后果。特别是他嗜酒如命,非常容易误事,很难承担重任。这一点让曹操对他非常失望。

有一次,曹植曾喝得伶仃大醉,夜闯司马门,在宫中禁地纵马驰骋。司马门连接宫廷内外的通道,位置极为重要,所以当时规定任何王孙贵戚不得擅闯司马门。曹植偏偏借酒闹事,公然违反禁令,让曹操对他大失所望,下定决心要立曹丕。

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三国志·魏志·曹植传》

曹丕被立为太子之后,曹植彻底放飞自我,喝酒喝得更加厉害了,每次都喝得醉醺醺的。曹植的叔叔曹仁被关羽所围困于樊城,曹操让曹植领兵解救曹仁。曹植却因为醉得不省人事而不能领命。曹操对他彻底失望了,从此打消了重用曹植的念头。

实际上,即便是选定了曹丕作为继承人,曹操还是考虑要给曹植机会,让曹植有展现军政才华的机会,然后酌情重任,但是曹植自己无论是情商、性格还是军政才华,都难以承担重任。曹操就算是想给曹植机会,曹植也接不住。

论军政才华,曹丕才是最佳继承人

曹丕虽然在文学才华方面输给了曹植,但是军政才华,他绝对胜过了曹植。曹操南征北战时,一直把曹丕带在身边,让曹丕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曹丕称帝前,担任过五官中郎将、副丞相等重要职务,是曹操的助手。

曹丕的军政才华,在代汉自立以后,得到了充分发挥。曹丕在位七年,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颇有建树。曹丕在位期间,还以征讨东吴为名,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地方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曹丕还遣魏军伐蜀,大破刘备义子刘封,收复上庸三郡。

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布九品中正制,以保障士族的政治利益为条件,换取了士族的支持,稳定了曹魏初期的政局。曹操时期,曹操对士族实行苛碎政策,打压得比较厉害,所以士族对曹氏集团是有抵触心里的,遑论他们支持曹丕称帝。曹丕祭出九品中正制,成功取得士族对曹魏政权的支持,所以曹魏文、明二帝时期,政局相对稳定,使得曹魏有一个可靠的内部环境,来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在经济方面,曹丕继续推行屯田制,施行谷帛易市,发展生产、稳定秩序。曹丕执政后期,魏国国库充实,累积甚巨。曹丕还大力发展民生,劝课农桑、休养生息、减低赋税等措施,使得曹魏的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总之,曹丕的军政才华,相当于曹植而言,简直是压倒式优势,从曹丕在位七年的表现,就能看得出来。以曹丕为继承人,才是曹操的最佳选择。

结语

在曹丕和曹植的太子争夺战中,尽管曹操曾一度表现出对曹植的喜爱。但曹操作为帝王,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稳固曹魏政权。这个根本性问题,才是曹操最关心的。而只有曹丕才能做到,曹丕的嫡长子身份和军政才华的优势,都远胜曹植,只是在文学才华上输给曹植,但治国依靠的是文学才华吗?曹操选择曹丕是必然的了。

除了以上这些,在双方谋士PK战中,曹丕的谋士团队碾压曹植的谋士团队,这也是曹丕能胜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袁卫宇


笔者认为,曹丕是最佳人选。

公元220年,曹操因病在许昌去世,享年65岁。

曹操去世前曾经立下遗嘱,立曹丕为世子,继承他的王位。

他简单地陈述了自己的生平,就像聊家常一样,在场的文臣武将无不痛哭流涕。

曹丕当然也不例外,他虽然心里非常高兴,但表面看上去却伤心欲绝。

曹丕继承魏王的爵位后,比曹操控制朝廷大权还要严谨。

他为了顺利坐上皇帝,让大臣上演了三次劝进的闹剧。

第三次在半推半就中,废除了存在400年的大汉王朝,建立了大魏政权,曹丕就是历史上的魏文帝。

曹丕继位以后,对他的几个弟弟非常忌惮。

曹彰在外统兵,时刻威胁他的皇位,于是曹丕找机会削了曹彰的兵权,消除了外部的威胁。

另外一个就是曹植,曹植是有名的大文豪,在士族大夫的心中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曹丕正是因为曹植人气高,所以想要杀曹植。

所以故意刁难他七步之内做一首诗,于是曹植就脱口而出《七步诗》,可见曹植的文采确实不一般。

但是,治国理政只靠文采好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是曹操当初选择曹丕的原因。

曹丕不仅狡诈多变,而且非常懂得隐忍,和曹操的性格最为相似。

一开始,曹操并非选择了曹丕,而是长子曹昂,但曹昂在张绣叛变时,为了救曹操而战死。

所以次子曹丕成为顺位继承人,根据古代立长不立幼的传统,所以曹操立曹丕为世子是理所应当的。

再者,当时曹丕继位让部下最为臣服,首先就是实力急剧扩张的司马家族,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即使立曹植为世子,也很容易导致儿子之间发生内战。

这种祸起萧墙的事件,是曹操绝对不允许发生的。

—End—



冷月钩沉


百因必有果,这说明曹操还是理智的,而应了那句话,”知子莫若父”。文才和治才是两个概念。

二子皆聪慧,不相伯仲

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曹丕为长,大五岁,是实打实的同根生。二人从小都天资聪慧,又都在良好的教育环境里成长,才学不相伯仲。

二子文学造诣都颇高,不相伯仲

曹操带着曹丕和曹植,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建安三曹”,这是非常高的评价。

曹操的文学成就先不说,单说曹丕。他写的《典论·论文》开创了文学批评的风气,为中国文学批评之祖。文学批评是文学理论,是总结、分析、分门别类,是需要有全面的文学素养和积累才可以完成的。

曹植是历史上少有的几个浪漫主义文学家,很多人把他跟屈原、李白、苏轼放在一起。可见他的文学成就是相当高的。作品就不多介绍了。

他们在文学上的研究和施力方向不一样,但都在各自领域有相当高的成就,所以说他们在文学上是不相伯仲的。

曹丕文武双全,曹植文强武弱

曹丕六岁时,学会了射箭。八岁时,学会了骑马。 从十岁起,曹丕就随父亲征战南北,长时间的军旅生活锻炼了他强健的体魄, 建安二年,曹丕随曹操南征张绣,张绣先降后反,曹操长子曹昂和侄儿曹安民遇害,年仅十岁的曹丕竟然乘马逃脱。所以说曹丕是文武双全,有胆识也有见识。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 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文学批评家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3] 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所以在文学上,曹植是略高一筹的。

曹丕思辨理性,曹植浪漫随性

曹丕写文学批评,评鉴建安七子,他做的是文学的事情,但也是“人学”。靠的是理性的思考,看待为题也是比较思辨的。对于一个管理者,更是一国的国君来说,这些是非常关键的品质,也是必要的基础。

曹植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毫无节制,浪漫随性。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他在曹操外出期间,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曹操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规禁令,曹植也因此事而日渐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宠爱。十月,曹操召令曹丕为世子。

所以,曹丕的思辨理性和曹植浪漫随性相比,更适合做一名国君。

曹丕更务实,曹植心高气狂更务虚

相较于两人曹丕更加务实。

文学批评自然是需要对要研究的作品多家研究,经过系统分析,整理而成文章,这需要有务实勤勉的精神。

曹植更精于创作,这是随性而开放的状态,因为其一直有才名,也更自傲一些。

这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可见一斑。

这样的性格特点也更显示出曹丕更适合继承王位。同时也体现曹操确实是一个有雄才大略,有识人之能的人。


疯哥哥l


实际上,在选位的继承人上面,心里深处,曹操是倾向于曹植的。小学课本上的曹植称象,是那个时候的大人也一时想不到的方法。况且一个玩童了。所以,给曹操的震憾很大。即使是当代,也不失为一美谈。

那么,为什么后来曹丞继承了曹操的位子,而非聪明绝顶的曹植?

众所周知,就是从现代的宫廷戏里我们也知道:宫中派系林立,勾心斗角,争权奇位,都非常残酷。

尤其是临近敏感时刻。

曹丞不善词令,文章做得也不如弟弟好。于是,就有官僚给曹丞出了一个点子:哭!

按理说,领兵出征有哭声是不很吉利的。

然而,这是曹家大公子曹丞依依不舍父亲劳顿远征的哭。

鼻泪横流。

特别伤心。

而曹植却以诗文辞父,虽意满心诚,但,次数多了,却怎比得上眼泪值钱。

古人讲究百善孝为先。

曹操开始倾心于曹丞。再说,古人立长为大,也是那时候的一种伦理规则。

大臣大都保守。

曹操死后,曹丞上位。

但,他始终放心不下弟弟,欲借口除之,令曹植七步内做成一首诗,否则以欺君之罪斩首。

就是那首流传千古的:煮豆燃豆箕……相煎何太急!的名篇绝古之作!


一棵飘草


作为时代的风云人物,一生充满了传奇,然而他的一生又有很多谜团,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四个人中,曹丕最不受曹操欢迎的一个,为何曹操最终传位给曹丕?其实,这和一个小孩关系重大!

曹昂是曹操妾室所生,但因为生母早亡,就由曹操原配丁氏抚养长大,而丁氏又无子女。所以,曹昂天生就具有一定的优势。况且,曹昂勇毅果敢,一直随曹操南征北战,深为曹操喜爱。在这一点上,曹丕、曹植、曹冲是不能相比的。

曹冲也是妾室所生,属于天生神童,五六岁时智力已经“有若成人”,且经常帮助犯错之人解脱,“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因此,曹冲深得曹操喜爱,甚至“太祖数对群臣称述,有欲传后意”,就是想把皇位传给曹冲。

后来,曹操还对曹丕说过“曹冲之死是我的不幸,但却是你的大幸”,曹丕自己也承认曹冲不死,自己没有机会。然而,这两个曹操极为喜欢的儿子,却都去世的比较早。197年曹昂战死,208年曹冲早夭,于是继承人只能在曹丕和曹植中挑选。

在曹植和曹丕这两人中间,如果谈曹操更喜欢谁,那么毫无疑问的是曹植。

众所周知,曹植是著名的文学家,写下过很多传世名篇,文学家对他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尤其是210年曹植一挥而就写下的《登台赋》,让曹操对曹植寄予厚望,认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的人。

另外,加上曹操本身文学修养很高,所谓英雄惜英雄,以及曹植性情坦然,不追求奢华,符合曹操的口味,因此对曹植非常喜欢,将他看成了继承人。

214年,曹操征讨东吴,就让曹植留守邺城(曹魏都城),并且语重心长的说:“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显然,曹操这是把曹植当成继承人来培养了,但希望过于任性的曹植奋发图强,而不是整天我行我素。

从曹操对曹昂、曹冲、曹植的态度来看,曹丕是曹操最不看好的一个。然而在217年,曹丕却击败了其弟曹植(同母弟弟),被立为魏王世子。

这一年,固然有曹植犯下大错,“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的奔驰)。太祖大怒.......植宠日衰”,让曹操大发雷霆、以至“植宠日衰”之外,但其实还有一个关键原因鲜为人知:曹操对曹丕这一点极为认可!

《明帝纪》:虽左右小臣、官簿性行,名迹所履,及其父兄子弟,一经耳目,终不遗忘......帝生数岁而有岐嶷之姿,武异之,曰:“我基於尔三世矣。”每朝宴会同,与侍中近臣并列帷幄。

有的本领,即便一些小臣,名字简历甚至父母兄弟之类,曹睿一见之下,就不会忘记,所以曹操异之,感慨的评价:有了你,家业就可以继承三代了。于是,就让小孩曹睿常伴宴会左右。

显然,曹操传位曹丕,或许从曹睿身上能找到答案:曹操这是隔代传位。217年,曹魏面临的局面不容乐观,东吴、蜀国,北面蠢蠢欲动,想要守住甚至开拓基业,能力一般的皇帝根本做不到。

然而,曹植的儿子曹志,虽然表现不凡,但和曹睿一比,确实有不小的差距。从史书上看,曹操对他也没有什么评价。而且,曹志是庶出,对隔代传位来说,这是一个致命缺陷。在儿子这一项上,曹植是败给了曹丕。

后来,曹睿继位之时,面临着内有宗室及老臣,外有东吴、蜀国、鲜卑等,但曹睿却沉着应对,西阻蜀军(北伐),东挫孙吴,北败鲜卑,内部将等老臣驾驭的驰张有度,所以刘晔评价他“、汉孝武之俦,才具微不及耳”。可惜的是,曹睿英年早死,否则几乎不可能有司马懿的。

其实,历史上类似的隔代传位还有很多,比如周朝的“季札让位”,司马炎传位傻子司马衷(说出何不食肉糜之人),就是看中了好;传位,也有看重的意思在里面,这样传位就确保了三代基业。所以,曹操之所以传位曹丕,和曹睿关系密切,甚至可以说是曹丕继承曹操之位的最大助力。


多尔衮爱新觉罗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不难梳理,为何曹操最后将王位传于曹丕,,而不是其他的儿子,寡人从以下四点做一个基本分析:

1,嫡长子继承制

汉王朝从武帝刘彻罢免百家,独尊儒家开始,基本上继承了上古周朝的各种礼仪制度。从大位传承制度上也已经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从而稳定了帝位传承上的国家动乱威胁。东汉末年这一制度不仅深入人心,更为重要的是的确起到了稳定国家局面的良好作用,因此受到了从上至下的遵从。在曹昂救父牺牲以后,曹丕成为事实上的嫡长子。比如,当曹操要立世子时,问了很多谋士。当问到贾诩的时候,贾诩什么都不说,只说了一句:我现在想起来袁绍和刘表了啊。暗示曹操立长别立幼。曹操亦不例外,在魏王世子人选上,也不得不考虑和接受这一制度,同时,跟随曹操的士大夫和武将们也支持嫡长子继承制,进而保持曹魏集团的政治利益能够长久延续。

2,政治能力突出

曹丕作为长子,在成长过程中,始终有优秀的政治幕僚为其献言献策,后又师从司马懿,在政治历练中,成长最为突出。其次,曹丕本人也是一个极富有政治野心和谋略的人物,这在曹丕称帝后时刻防范司马懿,同时又能善用司马懿这一点就完全可以看出其权谋手段的高超之处,而且,这也在曹操众多子嗣中,曹丕完全碾压了其余兄弟。在曹丕被立为世子之前,就经历了多次的政治危机,每次都能通过及时的补救化险为夷,如果没有高师指点,没有个人强大的政治历练,是肯定过不了其父曹操的考验。个人认为,曹丕在这方面优秀突出的能力,也是被曹操立为世子的重要原因,毕竟不是得了大位,就能在众多能臣武将手里坐稳江山的。

3,政治资源丰富

曹丕的政治资源也不是其余兄弟们所能媲美的,其中最为出名的四位谋士有司马懿,陈群,贾诩,吴质。这四位谋士在曹丕争位过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司马懿,贾诩,陈群,都是东汉末年名扬天下的谋士,而且是世家大族,其身后有雄厚的家族背景为曹丕做支撑,如此雄厚的政治资源,在当时的环境下,是一股不容忽略的力量。丰厚的政治资源,同时也练就了曹丕成熟的政治表现,也能使得曹丕在日后王位继承后,能够震慑和管制住其父手下的悍将能臣,也能使王位传承稳定过渡,不会出现不可预料的混乱事件,能够最大限度维护现有的政治利益。

4,其余人的缺陷明显

最后一点从曹丕其余兄弟中间分析可知,具有代表性的几位公子如曹彰,曹植,虽然在特定领域有非常突出和优秀的表现,但整体上比较,在政治谋略里,远不如曹丕历练的得心应手。就如汉初的军事奇才韩信,虽然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天才统帅,可在政治上却如同一个幼稚的小孩一般,最终只有悲惨的下场。同样的历史事实,体现在曹彰身上,曹彰在曹操儿子里,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勇将,带兵打仗曹丕绝对不能与其匹敌,但在政治上,却如同一个孩童般稚嫩,根本没有任何优势跟曹丕较量。对于曹植来说,虽说文学水平闻名天下,有相当高的艺术造诣。可是不要忘了,建安七子里,曹操,曹丕,曹植,一曹三人均在其中。可见,曹丕的文学造诣也并不差。但曹植在大位考验过程中,其表现完全不合格,曹植门客全是一些文学爱好者,没有合格而优秀的谋士为其出谋划策,在大位争夺上,怎能不败?曹植本人依仗才华,酗酒高歌,情绪感性,性格任性,这些浪漫的品质,在其父曹操眼里,肯定不会被作为继承人合格的考核标准,因此,曹植失败是必然的。至于曹操其余子嗣就不再一一论述了。

综上所述,在曹操诸多儿子中,也只有曹丕具备各方面的基础资格和考核标准,因此,曹丕继承魏王爵位,进而代汉建魏,也是顺其自然,合情合理,符合事实发展过程的。


雍凉士子


曹操为何传位给曹丕,不传给曹植,单从曹植自身问题出发,这四个原因是最主要的:

第一、文人思维

曹植为文人思维,不仅不懂世情,不够狠辣,而且在军事方面也略差,似乎给人照本宣科的感觉。而曹丕却与之相反,他心思缜密而深沉,懂得如何迎合曹操,铲除自己的障碍,为人心狠手辣。

你看曹植用的人,是曹操厌恶的杨修,杨修是有小聪明,没有大聪明,不知道藏拙,最终当然害了曹植。曹植身边的人好几个都是曹操不喜欢的。曹植是文人,喜欢跟有风骨的文人交流,但是文人不屈服曹操,因此曹操喜欢杀文人,这就是最大的错误之一。

第二、嗜酒如命

曹植为人不自律,任性而为,嗜酒如命,放荡不羁爱自由。曹植是个大酒鬼,喝酒没有节制,因此还闹出了曹植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皇宫飙车的恶性事件,这大大地破坏了他在曹操心中的印象。

而且他还是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主儿,不吸取教训,依然嗜酒如命,当曹仁为关羽所围困的时候,曹操命令曹植去营救,谁知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从此之后曹操不敢用他了。

第三、飙车事件

建安二十二年,曹植在曹操外出期间,竟然借着酒兴违反曹操法令,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这着实令人大跌眼镜。

在这个群雄并起的时代,一个如此不知节制任性而为的继承人根本无法守住曹操的基业。尽管曹丕文不及曹植,武不及曹彰,可是有政治才能,礼贤下士,听从谋士建议运用权谋终于获得太子之位。这一点与曹操恰好相识。

第四、表现能力

曹操每次出去征战的时候,曹植都会说出一些歌颂赞美的话,虽然曹操听了很高兴,但还是不如曹丕的表现!曹丕是从父子之情做的,在曹操出征的时候,曹丕就会显得很难过,担心曹操的安全和身体,这让曹操很感动!

最后曹操经过多方的考虑,终于立曹丕为世子,曹操死后,曹丕继承曹操的魏王之位,没多久就以魏代汉,登基为帝!


历史TOP榜


笔者认为曹丕比曹植更适合当皇帝,有以下几点原因:

1、、曹丕很像曹操,做事能够不露声色很有枭雄的潜质,该出手的时候毅然出手,不会有丝毫犹豫,做起事情来也能够狠得下心,而反观曹植,诗词歌赋上在行,谈论些经史子集曹植不在话下,但要是治理国家,曹操就不得不考虑一下了,文采好并不代表就能够有好的政治能力,一国不是靠文才治理的,李唐后主文采好,最后还不是亡国了。

2、曹丕还很会拉关系,当时的朝臣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支持曹丕的,不管是立嫡立长,曹丕都当仁不让,而且魏国的将来要怎么进行下去少不了这些重臣,曹植没有人望,曹操也不可能对朝臣们的想法一点都不在意,要知道袁绍、刘表废长立幼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

3、曹丕时常跟随曹操出战,实战经验丰富,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当时恰逢乱世,天下未定,日后还有很多仗要打,曹丕的军事经验是曹植所不能及的,曹植虽然也能够侃侃而谈,条理清楚,但往往曹丕的军事建议更符合曹操的想法。

4、就是曹植本人的一些做法也是令曹操暗怒不已,比如私自入司马门,要知道司马门可是只有皇帝的座驾才能走的,曹植还是幼稚了;况且还有因为曹植的老婆穿的花枝招展在府里随意溜达,惹怒了一向崇尚节俭讨厌浮华的曹操,曹操下令杀了曹植的老婆等等一系列事情,曹植最终落选。

二、人物简介:

1、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阳武,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也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诗品》的作者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2、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

曹丕文武双全,八岁能提笔为文,善骑射,好击剑,博览古今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被立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曹丕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魏国。

曹丕在位期间,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建置。除军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号文皇帝,葬于首阳陵。







七色海棠


丕、植之争是曹操后半生最烦恼的事情,此事甚至还妨碍到了曹操统一天下的步伐。当时的曹植“以才见异”,深得曹操的喜爱,史料记载曹操多次想立曹植为继承人的情况。

可是到了公元220年,英雄一世的魏王曹操于洛阳病逝,死后远在邺城的魏太子曹丕被拥立为魏王,而身处洛阳的曹植却与王位擦肩而过了。这其中似乎有什么阴谋,后面再讲。


目前公认的曹操为什么不立自己喜爱的曹植为后,不外乎以下三种情况:

  1. 春秋大义,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曹昂死后,曹丕已是事实上的长子,其母卞夫人也在曹操正妻丁氏离家后被立为正室,卞氏生丕、彰、植、熊四位公子,曹丕既嫡又长、既贵又贤,自然是曹操心目中的第一人选了;
  2. 曹植为人文才出众,才高八斗,可同意也沾染了不少社会上文人的风气,尤其是爱喝酒这一点,连曹操都比不上他,经常一喝就醉、一醉就误事,擅闯司马门、延误出兵时机等等。要是曹植只是一个文人的话,这些还算是一种时尚,“魏晋风流”,可曹植偏偏是魏王曹操的儿子,光会喝酒和文才,是担当不起大好河山的继承人的;
  3. 曹植性奢侈,这一点和崇尚节俭的曹操背道而驰,虽然《三国志》说曹植“不尚华丽”,可他“饮酒不节”(喝酒没有节制),在三国时期,酿酒可是一项很浪费粮食的事业,以曹植的身份,他喝的酒自然更需要更多的粮食和奇珍,他浪费就浪费在这里了。此外,曹植妻子崔氏也是衣着华丽、不思节俭,为此还被曹操赐死了。

至于曹丕,他城府很深,很懂得迎合曹操的心思,自己劳心劳力、衣着简朴之外,其妻子甄宓和崔氏一样也是出身于权贵之家,但自幼性格柔和,十四岁就懂得开仓放粮救济灾民,深得当地百姓爱戴,对其婆婆卞氏也是十分孝顺,很受卞氏的疼爱,曹丕最后能继承王位,甄宓居功不小。

曹操虽然疼爱曹植,可却无法违拗流传了千年的嫡子规矩

曹操其实是很疼爱曹植的,比如在建安十九年时,他在征讨孙权时就安排了曹植代替曹丕留守邺城,而此时的曹丕没有任何记载,也就是说不是因为其他公务而被调离了邺城,可能这就是曹操有心立曹植的一个最明显的表现。

可是曹操此举自然遭到了群臣的反对,贾诩是曹操手下五大谋士之一,刑颙是参丞相军事、东曹掾,刘桢是和孔融齐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同时又是曹植府的属官,其文才可与曹植并列,后人称为“曹刘”,崔琰出身于清河崔氏,是地位极高的士族代表,同时又是曹植的岳父,可是这些人都反对曹操废长立幼,可见规矩二字是多么地得人心。

在贾诩和邢颙的提醒下,鉴于好友袁绍和对手刘表疼爱小儿子,疏远大儿子,而奸佞从中作乱,矫旨废立,导致最后本来应该同仇敌忾的兄弟反目成仇、同室操戈,被曹操得了便宜的前车之鉴:

  • 从建安十六年(211年)起,也就是曹操和马超大战于潼关的那一年,曹操就借汉献帝的名义任命长子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设立幕府,留守大本营邺城,往继承人的路上开始培养曹丕,与此同时,曹植被封为平原侯。
  •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被册封为魏公,加九锡,以邺城为魏公国,设置魏国文武百官,成为东汉朝廷之外的魏公朝廷,曹丕也在这一年被立为世子,成为魏公朝廷的第一顺位继承人,而次年曹植被封为临淄侯。

  •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受命为魏王,封邑数位于诸王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次年设天子旌旗,赐十二旒,成为实际上的皇帝,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王太子。
(建安)二十一年春二月,公还邺,夏五月,天子进公爵为魏王……二十二年春正月,天子命王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冬十月,天子命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以五官中郎将丕为太子。

就在曹丕受封为魏太子的当年,就发生了曹植醉酒闯司马门的严重政治事故,本来按照曹操的想法,曹植应该是和曹丕同步升迁的,可就因为这事,曹植的爵位就这样吹了。


而且曹植的侯府里也充斥着杨修、丁仪等投机取巧的小人,像刚正不阿的邢颙和文才非凡的刘桢,他们本来都是曹操选出来要辅助曹植的班子,可后来全部投到曹丕府中,还在曹操面前直截了当地说尽曹植坏话,可见曹植的任性都为正直之人所不容。要知道,曹操看人是很准的,他自然是相信邢颙等人对曹植的评价,对曹植也只能是束之高阁了。

可是曹操毕竟疼爱曹植,虽然他的太子之位在杨修死后就已经无望了,可曹操还是对曹植寄于厚望,希望他能在军事上为国家立下一点功劳,就算不能入主朝政,至少看在这点功劳和亲情上,也不至于被曹丕或有心人秋后算账,连小命都保不住。

所以曹操在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关羽北伐围困曹仁的那一年,曹操最开始的指定将领原是曹植,任命他为中郎将、征虏将军,带大军救援曹仁,可曹植自从无望太子之位后一直沉迷于酒色之中,到了使者去传呼曹植时,他醉得连床都起不来。曹操无法,这才派了于禁率七军前去救援,结果于禁兵败被俘,庞德被杀,七军被擒,朝野震动,曹植在曹操心中的地位已经降到最低了,曹操是恨铁不成钢啊!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死前留下了三条命令:

  1. 下葬仪式一切从简;
  2. 各路守军不得离开驻地;
  3. 让自己的妾室住进铜雀台,分香卖履,遗令继任者曹丕照顾好自己最小的儿子曹干。

我们有理由相信:照顾好曹植的命令应该也在遗令里面,毕竟连曹干这个最小的儿子和妾室。曹操都要求曹丕照顾好他们,何况是自己最疼爱的儿子曹植。曹丕最后还是没对曹植下狠手,曹操的遗令应该也是原因之一。


曹操死后,发生了曹彰谋反事件,曹植靠着最后的智慧救了自己一命

在曹操死后,当时发生了一件阴谋夺权之事:

  1. 曹操死前下令,“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就是说不准守将离开驻地,可是当时留守长安的骠骑将军曹彰却被召回了洛阳,而太子曹丕此时正在邺城。这一行为似乎违反了曹操“诸将不得离屯”的命令;
  2. 长安离洛阳一千里,而邺城离洛阳不过七百里,按照正常情况,曹操最先召的应该是邺城的曹丕,然后才是长安的曹彰、临淄的曹植,可结果却是曹彰先赶到洛阳,不过此时的曹操已经去世,曹彰到达洛阳,直接索要曹操玺绶何在;
  3. 在临淄的曹植同样也快曹丕一步到达洛阳,并且据《魏略》所记:曹彰对曹植说:“父亲召我来,是为了把王位传给你(曹植)”,有强行武力夺嫡之意。“彰至,谓临淄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
以曹操的命令,曹彰即使是亲生儿子也不应该召回洛阳,毕竟当时的刘备雄据汉中虎视眈眈,长安是洛阳门户,守将曹彰怎么可能随意移动,而且曹彰一到就问曹操玺绶何在,似乎一早就料定了曹丕来不了洛阳,这里面应该是有点猫腻的:

  • 很可能是曹操身边有曹彰的卧底或是曹彰派系的人,他们希望曹彰抢占先机,矫旨召他回来;
  • 也可能是曹操真的在临死前想要改立曹植为太子,继承魏王位,所以特意召来曹彰护驾,毕竟以当时的情况来说,曹植实力弱小,可如果加上一个宗室兼领军大将曹彰的话,则牌面可就大了不少。

而据《资治通鉴》里记载:曹操病重之时时,军心动摇,太子曹丕一直都在邺城镇守,不敢随意离开一步,这时候在洛阳全权负责丧礼的谏议大夫贾逵,不顾众人反对执意发丧,从而引发了青州军哗变。贾逵此举无疑是变相遥告远在邺城的曹丕,让他及早做出防备,要不然曹彰、曹植在近,又无人知道曹操情况,很可能会再演一出“赵高篡改圣旨”的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曹丕继承魏王位是没有曹操诏令的,也就是没有“传位诏书”,当时在邺城的官员都认为需要等到诏书到达后才能决定王位的人选,可是尚书陈矫却坚定地拥立曹丕,极速安排继位事宜。他的理由是:魏王在外去世,人心动荡,其爱子曹植在身旁很近,很容易发生变动,必须及早确立新魏王,以安人心。

“王薨于外,天下惶惧,太子宜早割哀继位,以系远近之望。且又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矣。”即具官备礼,一日皆办。

这速度可真快得让人发怵啊,可见当时朝廷上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几个人:尚书陈矫、谏议大夫贾逵、御史大夫华歆、太中大夫贾诩等,都已经在明里暗里支持着曹丕,而曹彰靠着军队就想武力夺权,这一举动也显现出曹植派系的愚蠢和冲动,以及掌握不了话语权的缺陷。

总结:曹丕之所以能得到太子之位,最主要的是他有一批坚定的礼法支持者,连曹植的岳父崔琰都是其中之一,曹丕的嫡长子身份,是他在夺嫡之战中能成为最后胜利者的重要因素,此外曹丕也是一个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的人才,曹操并没有看错他。

至于曹植,他虽然文才过人,可没有一丝的政治智慧,风头出得太多、太快,惹得曹操猜疑,对忠言逆耳,对佞语却顺从,总是过于展露才学,却忘记了其他方面的发展,论嫡、论长、论武、论德、论谋,他都比不过曹丕,被杨修等人撺掇一下就妄图王位,更表现了他性格上的弱智。

幸好的是最后曹彰要绝地一扑的时候,曹植没有掺和进去,要不然的话,曹丕也不用等到什么七步诗,直接就把他干掉了,就是因为他不参与谋反,使得曹丕在除掉曹彰后,却始终不忍对其下手,所以我说这是曹植最后的一点理智救了他自己。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曹操要曹丕当皇帝,不让他比较看好的曹植当皇帝,这主是从当时的政治背景和曹植的个性特点决定的。


当时三国鼎立,社会动乱,三国之间互相虎视眈眈,而曹植只有文才,写写诗词歌赋是一把好手,并无统军之帅才,仅仅适合做太平盛世的皇帝,在治理国家上当乱世之皇帝显然曹植不适合。如果当时曹植当了皇帝,曹操苦心经营的魏国只能落得和刘禅一样国破家亡的结局。

曹丕就不一样,既有文才,也有帅才。大家都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曹操相当年想把王位传给曹冲。但曹冲死的较早,而且当时有流言蜚语说曹丕害死了自己的弟弟,曹操听到这个消息后立马叫来曹丕,曹丕对此事死不认帐。尽管曹冲很有可以是曹丕害死的,但曹丕这种即使做了错事也死不认帐的行为,不就象曹操当年杀吕伯屠一家后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可叫天下人负我如出一辙吗?在三国这个年头,在曹操眼中能够做大事,成就皇帝就必须不择手段。



曹丕是曹操此时的长子,根据谪长子继承制,也是由曹丕继承。曹操曾问谋士贾诩,贾诩说曹丕“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再引用刘表、袁术等让小儿子继承最后败亡的例子,使曹操觉得曹丕当皇帝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于道义更合法合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