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实行一夫一妻,那姨太太们去了哪儿?

收藏大参考


在建国后中国的婚姻制度有过两次修改。

第一次是在1950年《婚姻法》规定了“一夫一妻”制度,当时中央是要严格规定施行一夫一妻制度的。


但是由于历史遗留等问题,许多妾室都是被卖给当妾室的,而且有经历了民国时期的战乱,所以导致了许多妾室被迫离婚后,无亲无故,有没有收入来源,所以实际上是离了婚,但是并没有分家,一家人仍然是住在一起。

后面随着这项施行起来引起了社会的反弹,所以在1953年的婚姻法的司法解释中加了一条,则是第二次。


在解放前施行的一夫多妻,如果妻子在《婚姻法》颁布之后,未提出离婚的,他们的婚姻关系应该予以维持。

也就是说,对于一夫多妻的家庭,妻子有权利选择自己是否要离婚。

这样就大大的缓解了社会上的婚姻家庭问题了。

不离婚的继续与原家庭生活在一起,而离了婚的往往就是改嫁给他人了。

但是实际上,在后来的多次政治运动中,一夫多妻的家庭都会被世家各种压力,比如,一夫多妻的家庭一般都是比较有钱的,所以当时在施行共产的时候,一夫多妻的家庭往往会受到更多的非议。


这个历史很正


我有个长辈是黄埔军校的,在家乡有个老婆,是父母包办婚姻。有三个男孩子,后来自己跟部队走了。

在地方上认识一个女的,就不断给这女的写信。女的不知道他家乡有老婆就和他结婚了,生了两个女儿。

生第一个女孩后,他带着地方上的女的回了老家.回到家,两个老婆相处的很好。

不久他要代部队起义,就回去了。地方上的女的随后跟去了。

解放后政府发现他有两个老婆.让他回到原配那里。并分配了工作。

他没有回去。没有了工作他们生活很艰难。过了一段时间回去了。一直到原配去世。

原配去世留下遗言。让他回去找那个为他生两个孩子女人。经过努力他们终于走到一起。直到最后。


海心宁静


解放前的有钱有地位的人取几个老婆不希罕。解放后实行一夫一妻制,多余的老婆到哪里去了,略知一二。五十年代初本人上小学,直到文革,有几个同学,有的人的母亲是资本家姨太太,并没离婚,有的离婚了再嫁人。直到八十年代,本人认识一位年龄比我大的机关干部,少数民族,比较特殊,有两个老婆,旧社会娶的,两个老婆都没离婚。


赵日金141


直接一点回答,就是大难临头各自飞了,不管你有几房几妾,最后只能留一个,躲得过建国之后的普查,也躲不过文革的纠察,我姥爷以前就是大户人家,娶了四房老婆,最后就只带了我姥姥离开原住地来到了我现在的家乡,记得小时候总有个老太太带着个小孩过来走亲戚,年纪跟我姥姥差不多,但是我要叫她二姨,那小孩跟我年纪一样,但是要叫我叔叔,那时候小不懂事,就搞的很莫名其妙,后来知道了,那个老太太是姥爷大房还是二房的老婆生下的,年龄真的跟我姥姥差不多,还有一个我要叫舅舅的,以前也隔段时间就会来走亲戚,听家里人说外地还有很多姥爷的后代,只不过不来走动,以前姥爷总喜欢坐在大门前抽着旱烟往远看,我相信嘴上不说,他应该也挺想这些儿女和老婆的,只不过时代造就了这个局面,万事都有不得已,谁愿意离开生养自己的老家,远走他乡骨肉分离呢!


多域百晓生


说是一夫一妻,但其实很多娶了姨太太的,

只要不是政府工作人员,其实管的也没那么严格,

大家也就相安无事的过下去了。

除非是女方不愿意,走了或者离婚了。


我爷爷以前是教书先生,

先是和大老婆结婚后,二老婆家庭贫困,

流落到我们家这里,阴错阳差的被爷爷收留住了,

说是做丫鬟,后来一来二去也就成了二老婆 ,

也就是我的奶奶。

大老婆生了一个儿子,我奶奶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


现在三位老人都已经离世了,

埋葬在一起,三个坟头挨着的,

我们和爷爷大老婆生的那个儿子,也就是大伯关系也挺好的,

几家之间一直在走动。跟亲的一模一样。

可能是因为爷爷的大老婆走的早 ,

我奶奶把大伯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养大了。


即便是现在也很多一夫多妻,

主要听闻的是潮汕人居多,

汕头人很多都两个老婆,我就认识一个,

家里有钱,表都几十万一只。

一个领证的大老婆,一个没领证的小老婆,

同一屋檐下生活。大老婆还帮小老婆养育孩子,

听说其乐融融,不得不佩服潮汕女人的三从四德。


你以为现在就真的是一夫一妻制了吗

称呼变了,隐蔽性强了,

姨太太多俗气,叫保姆,秘书,文员,私人助理,前台,财务,

只要你有本事,开个公司,随便安排职位,

工作能力有木有无所谓,但是起码要年轻漂亮吧[捂脸]


现代姨太太还是姨太太,法律规定一夫一妻,

好像没规定几个姨太太吧。

现代的小三就是以前的姨太太吧,

称谓变了而已实质上没变。

所以说,现在很多时候,并不比古代进步多少。


老徐说事999


古代有钱人讲究一妻多妾制,是普遍的。但对我们这里过去穷乡僻壤的地方。我的一远房姥爷来说,比別人多几十亩地,粮食有节余。就娶了俩个老婆,一大一小没有妻妾之分。解放后国家实行一夫一妻制,我的姥爷是比较开明的地主,农忙时与长短工同吃同劳动,从不外待长短工,口碑不错。本村一个很穷的小伙经常在我姥爷家打短工,人勤快老实。不能与国家政策相悖,姥爷就把小姥姥托服给小伙子,就这样,小姥姥带着一儿一女来到后姥爷家生活结婚,婚后又生下一儿一女,安祥渡过一生。两家子女经常走动,不分彼此。




诗词奴隶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最终都散伙了呗。

众所周知,民国时期纳妾现象很寻常。

有钱有势的人,多会纳妾,不会满足于一个妻子。

当年纳妾者很多,尤其诸如四川等地纳妾成为时尚,是身份的象征。

比如大军阀杨森,一共娶了12个老婆,生下了43个子女。更夸张的是,杨森年近90岁的时候,还娶了一个17岁的小妾。

在抗战期间,蒋介石去成都杨森家里做客。杨森让妻儿拜见老蒋。

结果这些妇女带着孩子,进进出出几十人之多。

蒋介石惊讶地问:“杨军张,这些都是你的家眷吗?”

杨森立即立正回答:“报告委员长,卑职身体很好!”

蒋介石虽然向来严肃,闻言也忍不住微微一笑,。

然而,杨森并不算什么了不起。

傻儿师长范绍曾,据说有40个妻妾,实际上正式妻妾也有18人(他的后人自称只有7人)。

狗肉军阀张宗昌的妻妾更是无数,名正言顺的就有23人之多,其中还包括日本人、朝鲜人、白俄甚至还有个美国大妞。

然而,解放以后,1950年《婚姻法》确定了一夫一妻。

原则上,妻妾成群就不合法,要坐牢了。

于是,很多人在之前之后,都将妻妾遣散了,只留下一人。

比如范绍增:1949年12月15日,范绍增在四川渠县率部起义。起义后他召集家属开了一个会,他说:“今天解放了,我们一切都要听共产党的,共产党实行一夫一妻制,我这个家不符合共产党的政策。所以要把你们遣散,把家产分了,你们带着孩子和各自的东西,各奔前程。”一家老少抱头大哭。

像范绍增一样的人不少,但也有无法处理的。

民国时期尤其大户人家,女人一般都是家庭妇女,没有谋生能力,只是在家照顾孩子做家务。如果强行被离婚,这些妇女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基本只能回娘家或者投靠直系亲属。

其中的小妾就更困难,她们几乎都是穷人家的女孩,一旦离婚连投亲靠友都几乎不可能。

另外,那时候人娶妾不仅仅只是为了床上那点事,更多是为了生孩子。

所以,绝大部分妻妾都是有孩子的。

现在强行让人家一夫一妻,等于拆散了很多夫妻关系,很多孩子就此没了父亲,会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于是,1953年又颁布了婚姻法解释,不再强制要求离婚:

解放之前的一夫多妻,如果妻子在《婚姻法》颁布之后,未提出离婚的,他们的婚姻关系应予以维系。

那么,不少妻妾就没有离婚,所以一些家庭还是一夫多妻的生活。

只是,建国后的运动很多,这些妻妾成群的家庭最多也只是撑到文革而已,就必然散伙了。

文革时期,就算历史上曾经有过妻妾的人,都要被当做资本家、地主批斗,更别说现行犯。

所以,文革时期,中国大陆的一夫多妻就彻底消失了。

萨沙以前有个邻居老太太,就是某个老板的小妾。建国以后也没离婚,文革前还是离婚了。

这个老太太气质和外形都很好,到老了也是老美女,可惜一生没有生育!

老太太生活还是很惨的,无儿无女,自己又没有技能,最终被街道安排去做裁缝,就这样一直做到退休。

萨沙小时候,记得总是看到她坐在家门口小楼前发呆,很寂寞的样子。其实,如果不是离婚了,就算没孩子,最低程度也有个老伴吧。

这个老太太活到90岁才去世,后面60多年都是自己一个人过的(因不能生育,没有再婚)。


萨沙


我是吾盂,我来回答。

建国初期,有钱人还是跟姨太太生活在一起。



中国劳动人民,八路军是不会也养不起姨太太的。至于国民党高官,当时跟随蒋介石撤离中国大陆的时候,也带走了一部分姨太太。但是毕竟能够撤离的人数是很有限的。正室妻子肯定都跟着自己的丈夫走了,得宠的姨太太肯定也带走了。

那么剩下的姨太太都怎么了?

无非就以下几种情况:

①嫁人。



其实姨太太中有一部分也不是心甘情愿做人家小老婆的。所以恢复自由身之后,带着做姨太太时候存下的钱,找一个老实人踏踏实实过日子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②重操旧业。



姨太太中有文化人,有戏子。她们被抛弃后,没有经济来源。就做回以前的旧本行,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再谋后路。

③穷困潦倒。



并不是所有的姨太太都有文化,都有手艺,更有甚者在养尊处优期间染上了一些坏习惯,比如赌博,吸大烟。出来之后又没有谋生手段,又不愿意嫁人过普通的日子,沿街乞讨,或者卖身都是有可能的。



从1980年新婚姻法出台之后,一个人只能有一个妻子。跟小老婆们自然是离婚了。

至于离婚后是给一笔钱遣散或者是继续生活在一起,全凭自愿,反正是结婚证上只能有一个名字。


吾盂


建国以后实现一夫一妻制,有好多旧社会过来的人,有姨太太这些人去哪里了。

听老一辈的人说,其中只选正房之多数,其余多各自自找出路,离开原主改嫁他人为妻,有些年长者就独守空房到终老。

我地有一位老者,曾有九位除正房外有8位姨太太,其中8位都生了孩子,仅9姨太没生,建国后有些已离世,老者只和最年轻的9姨太生活,哪老人生了一大帮儿女及孙辈,连自己也弄不清,要问儿女是第几房所生,对孙儿孙女更是搞不清了。如今老者们都先后离世了,但同父异母的儿女们,互相关系较好的,还是互相有所来往。





靠山4


趣谈答案:绝大多数的姨太太都是自愿离婚的,只不过即便自愿离婚,他们之间的感情或许没有砍断。

一夫一妻的重要性

大家在中学的时候曾经学过一门课程,这门课程叫做生物学,生物学当中的内容非常的繁杂,我们只拿出一点来讲。

如果大家知道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话,就非常容易能够理解,其实大家在生孩子的时候,生男孩和生女孩他们的比例是一样的,都是50%。

无论是天作之合还是有意为之,这样的一种生育比例就足以保障男女之间的数量均等。

好的,接下来的问题非常的有趣,我们不妨假想一下:

如果准许一夫多妻或者一妻多夫的话,那就意味着每一个人都会有其余的更多的配偶,如果是达官显贵或者社会的上层人士,他们可能拥有10个20个甚至成百上千个配偶对不对?

这样的配偶数量这样的配偶质量就足以让一些人根本没有配偶对不对?

毕竟在开题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讲到过了,男女之间的比例都是1:1的,一个人他们拥有很多老婆或者有很多老公,就必然而然导致一部分人他们压根就没有老婆或者没有老公。

而一夫一妻制度的提出就足以保障,让绝大多数人都能够有老婆娶,有丈夫嫁。

为什么古代允许一夫多妻?

接下来的这个问题更加有趣,既然一夫一妻有了很大的重要性,为什么古代允许一夫多妻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古代行军作战,因为古代发生重大情况,因为古代在徭役的时候,很多情况下都是冲着男丁入手。

尽管男女的比例是相同的,可是男女他们的生存环境不同,有很多情况之下,男兵他们一出生就会经历战争,就会有很大的折损。

可即便如此,夫妻制度在封建帝国时期也是有着严格把关的,普通人家如果想要娶第2个媳妇,有那心也没有那个力气。

而达官显贵他们想要娶很多的媳妇,没有一定的后门也不可行。

整体来看的话,建国之后实行了一夫一妻,而这个一夫一妻制度落实之后,第2个妻子或者第2个妾就直接与原配偶脱离关系了。

但这种脱离关系很多都是明面上的脱离,他们之间或许也存在着某些暧昧联系,毕竟在一起的日子长了,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感情。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