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倭寇不是大好事吗?为何明朝的有些沿海百姓却深恶痛绝?

腐腐腐腐腐女-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很正常,黑恶势力没有支持者如何能够壮大?

香港刚刚归属英国人控制的时候,这里海面到处都是海盗。

一个英国军舰的舰长,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他们的军舰发现一艘英国商船被海盗抢劫,急忙追上去。

海盗船伪装成渔船,船不大,海盗大约有20多人。

但海盗已经逃走,上岸进入了村子。


英国军舰追赶到这里,用小船在村子登陆。

登陆期间,他们遭到海盗和村民用火枪的射击,一个水兵的胳膊被打断。

然后英国水兵向村子发动攻击,打死多名海盗。然而,水兵靠近村子却发现,村子内 人人朝着他们开火,包括一些老人和妇女。

同时,附近几个村子男男女女,也操着火枪跑来支援,四面八方朝着英国水兵射击。

英国水兵怕伤人太多,无法交代,就选择撤退。

同时,用军舰上的大炮,朝着村口空地开炮,进行威慑。

这样开了几炮以后,村民派来代表谈判,说明愿意把抢到的东西送还给英国人,希望英国人不要开坡摧毁村子。

于是双方达成交易,这事就这么解决了。

这事说明了什么?

这附近的几个村子,都是以海盗为生的,村民都是支持海盗。

因为海盗可以抢夺大量财富,比打鱼要好得多了。

所以,这些村民将自己和海盗绑在一起,谁要是想消灭杀人越货的海盗,他们就和谁干。



道理也是一样。

所谓倭寇,其实真正的日本人最多也就三分之一,其余都是沿海当地的海盗、土匪以及想发财的村民,同倭寇合拢一起抢劫。

不然,戚继光一次歼灭数千甚至上万倭寇,那么多倭寇从哪里来的?

日本战国时期的大战,很强的大名也不过几千人。

同时,倭寇连中国话都不会说,有什么能力深入沿海的腹地抢劫?还能盘踞沿海的岛屿?

都是中国海盗、土匪和流民做带路党!


现在大明剿灭了海盗,这些人当然要伤心,断了财路了。

明朝海禁根本不禁止在近海打鱼,渔民升级是没有问题的。

海禁主要是禁止民间和国外的贸易走私,然而做走私的人同今天的走私贩一样,都是想赚大钱的不安分者。

明朝其实对于民间贸易走私,大体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到了隆庆时期干脆取消了民间对外贸易的禁令。

然而,这些走私犯最终演变为海盗,也是必然。做生意多辛苦,才能赚到几个钱,还不如直接去抢。


萨沙


都是利益惹的祸。



抗击、剿灭倭寇,对于绝大多数的百姓而言是有利无害的好事,但是,对于一部分沿海百姓来说却是百害而无一利,甚至可以说是切断当地百姓命脉的事。

说到这一点,越关就想到了前几年制造湄公河惨案的元凶糯康。当时,我国两艘商船在湄公河金三角水域遭遇了袭击,13名船员全部遇难。

事后,经过调查,主犯为当地特大武装贩毒集团首领糯康等人。于是,中、老、缅、泰四国准备联合执法,将糯康等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在抓捕糯康的过程中,有很多次,我国执法人员收到确切情报后,已经把糯康团伙包围在村庄之中。然而,就当我们的专案人员准备进入村子拿人的时候,当地的村长、民兵、百姓竟然拿枪抵抗,不允许我们进村。



有一次,在老挝某个村落收网,同样遭到了村长、民兵的抵抗。双方一直僵持到了天黑。后来,经过老挝军方劝解,当地夜晚不好执法,经常发生流血事件,所以专案人员才撤围,准备第二天搜查。

第二天经过搜查,糯康已经逃跑,联合执法人员从3户百姓家中搜出了数千万泰铢、数百公斤毒品,上百公斤黄金,以及大量武器装备。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糯康等人是杀人如麻的武装贩毒集团首领,对外来经过金三角的人员心狠手辣,但他在当地却深得人心。原因在于当地的百姓依靠着糯康得到了很大的实惠,甚至很大一部分村民就是糯康犯罪集团的成员。



同样的情况,明朝时期沿海百姓反对朝廷剿灭倭寇也是这个道理。实际上,明朝的倭寇和沿海百姓有着各种利益关系,甚至很大一部分就是倭寇。

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嘉靖年间,号称徽王的汪直。他是安徽歙县雄村拓林人,当时海上最大的“倭寇”,没有之一。

汪直早年亦商亦匪,在中国、日本、东南亚之间做着走私生意,当然也会趁机劫掠一下百姓。

势力逐渐发展壮大之后,汪直开始以金塘岛(舟山群岛之一)马迹山为据点,招募周边海盗、倭寇、百姓入伙。后来,汪直还打通了官府的关系,公开设立私市,在苏州和杭州一带光明正大的做生意。

为了报答官府的“扶持”,汪直有一段时间还帮助明廷消灭其他倭寇。当然,这些被打击的倭寇也加入了汪直的队伍。



后来,汪直成为了中日之间海上最庞大的武装势力,内部管理也因此出了问题,很多投靠的倭寇在进入内地经商的同时,会大肆劫掠百姓财物,强抢民女。

为此,明廷忍无可忍,派遣抗倭名将俞大猷率官军直接掏了汪直的老巢。汪直也因此远遁日本,之后还给日本带去了先进的火枪,致使日本军事装备大量革新。

汪直远走日本后,沿海百姓和商人因此丧失了很多贸易机会,而且一部分曾经投靠汪直的沿海百姓丧失了巨额收入,不得已又回到了田间地头耕作。这也就是沿海百姓不愿意明廷剿灭“倭寇”的原因。



当然,如果细究沿海百姓勾结倭寇,或者直接做海盗,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明朝的海禁政策,致使沿海百姓不能从事远洋贸易。所以导致远洋贸易收益颇丰,一部分人铤而走险,开始了武装走私。后来因为海禁政策收紧,手中有武器的商人慢慢蜕变成了倭寇。


我是越关


抗击倭寇是大好事,但倭寇不仅仅是指从岛国过来的日本人。他们和大明沿海的豪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因为抗击倭寇的过程中斩断了海上贸易的利益链,才会遭到沿海部分百姓的深恶痛绝。

一、明朝海上走私和商道霸权的黑势力

明朝时期,海上贸易已经经过宋元时期的发展,商业体系已经非常成熟,浙江、福建沿海许多百姓成为海上贸易的从业者。同时,也诞生了一系列的黑恶势力。首先是走私集团,但这些人多数并不是倭寇,而是沿海的大明子民,也许是地方豪绅,也许是官商勾结,他们有自己的船队、供应链、甚至武装。其次是海盗团伙,由于海上运输的壮大,海盗自然就多了起来,他们打劫商船,袭击港口,甚至还上岸洗劫当地百姓。面对这些有组织的黑恶势力,当地百姓叫苦连天。于是,明朝政府开始动用武装军队对其歼剿。

二、明朝打击的对象不乏有沿海百姓

其实这些走私团伙、海盗团伙,并不是只有日本人,他们主要组成人员仍然是沿海地区的地方势力或流亡海外的华人。比如: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就是藏在日本江户的一个海霸,他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商业船队。而他们的上游供应链都是沿海参与走私的老百姓。嘉靖年间,由于福建、浙江沿海倭寇猖獗,与闽浙地方势力素无瓜葛的朱纨临危受命,前去整顿海防。但他调查完发现,“倭寇”除了极少数雇佣的日本浪人当保镖之外,其实并非明朝初年那样的日本海盗。除极少数被雇来武装押运的日本浪人外,绝大多数都是闽浙沿海靠海外贸易求生的大明子民。到了明朝后期,走私贸易蓬勃发展,几乎家家户户都涉足。朱纨是个铁腕人物,为了不负皇恩,他凭借临行时嘉靖皇帝的授权,未等审判就把96名参与走私的民间百姓枭首示众。

三、禁海政策切断了沿海许多百姓的合法生存之道,严打走私等于又砸了部分百姓的饭碗。

原本明朝海禁的政策是明朝初年为了打击逃亡海外的敌对势力,同时日本又处于南北朝的分裂时期,社会很乱,经常骚扰明朝沿海地区,干脆明政府就下令实行海禁。不过,沿海很多居民从宋朝时期已经兴起的海上贸易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方式,海禁也没有能彻底改变他们靠海吃海的习惯。于是,民间的走私活动非常猖獗,但走私活动直接带来的就是黑恶势力的出现,东南沿海的地方势力、商人、官府都参与过走私活动,以至于官官相护、官商勾结,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偏偏许多普通老百姓本身就是走私利益链的一部分,如果没有新兴产业替代,这些老百姓就出现生存危机了。也难怪他们对打击倭寇的行动深恶痛绝。

一旦坏事儿不是个人干的,而是一个集体干的,那么这个问题就不单单是个刑事问题,而是个社会问题了。正如广东陆丰的制毒第一村一样,当地参与的老百姓都可以成为禁毒工作的阻碍。明朝打击倭寇打的是整条利益链,打的是已经走上邪道的畸形社会。


牧渔子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们了解一下“倭寇”是什么?这是在13世纪到16世纪左右,中国沿海和南洋一带人对日本海盗集团的泛称,请注意是“泛称”,其含义是很广的。

“倭寇”这个泛称可以指三个方面的人,一是真正的日本籍海盗,二是跟日本人有走私往来的其它国籍的海盗,第三则是一些从事走私的商贩,被误以为是海盗的人。

由此可以知道“倭寇”是一个泛指,而我们经常说的戚继光抗倭,这个的倭寇指的是日本籍浪人组成的盗匪,对于打击这样的倭寇对百姓而言是非常好的,老百姓自然是支持的。

可是为什么抗击倭寇会让百姓深恶痛绝呢?这就得从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来,通常一条好的政令,如果被错误执行或许就成了一条坏的政令,而对此感触最为直接的就是老百姓了。

在明朝一朝,历代皇帝抗击倭寇中数嘉靖皇帝颁布的进禁海令最为严厉,第一,只允许周边国家向明朝朝贡,进行朝贡贸易,第二禁止民间从事海外贸易。

嘉靖帝在此基础上派遣大臣朱纨去巡抚浙江,其实嘉靖帝早就知道所谓倭寇之患并不仅仅是倭寇,还有沿海的奸商土匪,甚至是有官员与之勾结,必须空降一个干臣去处理此事。

到了闽浙沿海之后,朱纨发现其实所说的“倭寇”大部分是进行海外贸易的中国人,他们只是请了少数的日本浪人进行武装押送货物,一旦海禁严酷则这种贸易下滑,一段海禁松懈,则贸易兴盛。

在沿海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和海外贸易有来往,或是有间接的利益关系,对他们而言“倭寇”其实没有什么坏处,所以对朝廷打击倭寇并不支持,甚至还帮助“倭寇”。

据《甓余杂集》记载,地方的官员和绅士也都有和倭寇来往,是本质是进行走私贸易,后来朱纨大力打击倭寇和走私,取得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只可惜他自己犯众怒了,皇帝也保不了他。

然而朱纨平定倭寇之后,闽浙沿海的百姓并没有过上好日子,反而因为走私贸易不畅通生活陷入困顿,试想在这样的情况下老百姓能高兴吗?当然是深恶痛绝的。

后来嘉靖帝死了,明朝禁海最严的时代结束,明朝的出海贸易也逐渐开放,对垂垂老矣的大明来说,这是一点点黎明的光芒!






老陈讲史


这得从明朝的禁海政策说起,洪武三年(1370),明政府“罢太仓黄渡市舶司” 。洪武七年(1374),明政府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中国对外贸易遂告断绝。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自此,连与明朝素好的东南亚各国也不能来华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了。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再次发布“禁外藩交通令”。洪武二十七年(1394),为彻底取缔海外贸易,又一律禁止民间使用及买卖舶来的番香、番货等。洪武三十年(1397),再次发布命令,禁止中国人下海通番。这一系列政策最直观的结果就是海疆沿线的渔民没有了生路,种地收成又少,而在大海上各国海盗倭寇横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百姓迁入内地,一部分则依附海盗成了假倭寇,随着真倭抢劫生活,而海上抢劫的东西它需要销赃也需要中转站。没有直接参与海盗或者加家里有人参与倭寇的,就成了倭寇在大陆最好的销赃渠道和代理,时间久了,就形成的固定的利益链,朝廷剿倭断了这部分人的财路,自然被人深恶痛绝!


青春生活wdns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从嘉靖二十七年至四十三年,整整十六年,明朝面对北方蒙古的频频入侵,始终龟缩,甚至发生庚戌之变这样的耻辱性事件,原因在于葡萄牙等西方殖民势力东来,在屯门海战和西草湾之后,葡萄牙人发现凭武力劫掠横扫非洲、东南亚的套路在明朝这里不顶用了,于是他们开始扶植当时正值战国的日本人,给予他们先进的海上航行技术、火炮技术和铸铁技术,在沿海流民、海盗等不法分子的带路下,祸害地方,胡宗宪、谭纶、戚继光、俞大猷等人浴血奋战,才最终平息,就维护国家主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抵御西方殖民力量上,无疑这是一个天大的好事。

至于有些沿海百姓深恶痛绝,则需要好好分别一下支持倭寇的都是哪些“百姓”了。

1.长期与葡萄牙人、倭寇等有利益往来的权贵家族与海盗、倭寇利益勾结

江浙一带是明朝的经济中心,“苏湖熟、天下足”绝非浪得虚名。由于物质过盛,许多富贾大商开始生产丝绸,手工作坊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此时葡萄牙人的到来增加了需求,由此形成了中国商人—海盗、倭寇—葡萄牙人的利益链条,这些富商通过将丝绸等产品卖到海外,攫取巨额利润,其中海盗、倭寇便是走私贩,为躲避明朝的关税查缉,也顺带干一些杀人越货的勾当。他们才不管他们的运输工是怎样丑恶的人,反正危害的又不是他们。

突出表现就是嘉靖二十七年,右副都御使朱纨领兵荡平了葡萄牙人和倭寇在浙江舟山双屿岛的据点,为坚壁清野,总督浙江、福建军务的朱纨执行严厉的海禁,禁止周边沿海居民出海,一是当时海上还有大量葡萄牙人、日本人和海盗的船只,二则是防止有人利益熏心以物资资敌。实际上这和在北方关闭边境贸易对少数民族进行经济封锁是一个道理。

但是偏偏就有那些商人大户,为了继续他们的生意,罔顾总督的军令,公然出海向敌人的船队销售食物和淡水,朱纨将这些人连同接头的海盗共九十六人全都抓起来临阵处决,这在战时其实毫无问题。但是当时中央五文官集团早就被江浙富贾大商收买了,他们抓住朱纨不经皇帝批准就杀人的瑕疵,竟然逼得朱纨自杀,结果就是以汪直为首的倭寇横行东南沿海,有了朱纨这样的前例摆在面前,地方官员都不敢对倭寇轻举妄动,《明史》记载“自纨死,罢巡视大臣不设 ,中外摇手不敢言海禁事”,倭乱日益严重。

2.倭乱自元朝便有,直到葡萄牙殖民势力到来才演变成大祸

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日本商船焚掠庆元,元朝官军抵抗不及,为此元朝专门加强了庆元和台州的沿海军备,专门防御倭船,由此可见元朝时期就有倭寇入侵的记录。到了明朝,朱元璋、朱棣也曾对倭寇骚扰沿海专门批评过日本使团,也设有备倭军,倭寇造成的伤害并不大。但是葡萄牙人到来以后,请别把这些远道而来的“红毛”当成和平商人,这些半商半贼的殖民者在非洲、印度洋、东南亚焚毁了多少村庄、洗劫了多少城市,从他们耍伎俩租借澳门便可以看出他们真实的嘴脸。

必须要说明的是,明朝在嘉靖二十七年以前,海禁政策形同虚设,广东甚至颁布《番舶进贡交易之法》,公开鼓励外国商船到广州港口贸易,甚至连明朝法律规定的堪合都可以不要,就这样葡萄牙人还嫌三嫌四,毕竟中西方长期就是高度的贸易逆差,西方殖民势力从美洲开采白花花的银子来换取中国的商品,心理失衡使得这些本身就是强盗的殖民者想方设法从贸易中获得更多好处,在明朝时主要是倭寇劫掠,在清朝则变成了输入鸦片。

因此朱纨执行的海禁只是战时的坚壁清野,而一些因此利益受损、失业的商人、渔业、手工业者积极充当汉奸,助长了倭乱规模。实际上在倭乱平息以后,隆庆开关重新放开了海外贸易,海禁导致倭乱这样的因果关系显然是颠倒的。

可想而知,当这些披着上帝头布的殖民者到达新大陆美洲,热情好客的印第安人拿着食物和水款待了他们,但这样的淳朴没有坚船利炮作为支撑,结果就是被殖民者亡国灭种。嘉靖大倭乱,得益于数十万明军的艰苦奋战,才终于将这些葡萄牙人资助、日本人军事训练、中国海盗带路产生的“国际犯罪集团”剿灭,难道不应该引以为豪吗?

3.倭寇烧杀抢掠,所过之处如蝗灾扫荡一般,军民皆为之苦

嘉靖一朝,有记录可循的倭乱竟达到628次,倭寇年年来犯,这就是戚继光所说的“但愿海波平”的由来。倭寇沿着海岸线,肆意进攻当时海防薄弱的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东南沿海各省。

“破浙东、杭、嘉、湖、苏、松、常、镇、淮、扬至南通,州诸沿江郡县不下数百处,杀伤人民百余万。守土以丧地被逮,总师以失律受诛者无数”。

“村市荡为邱墟”,庐室为之一空,这样惨烈的场景,一部分人的汉奸狂欢却让千万百姓付出沉重的代价,抗倭怎么就被人深恶痛绝呢?

明朝举全国之力抗倭,将江南的盐税从六十万两提高至100万两,新增部分全部用于抗倭军费,戚继光、俞大猷等将领操练新军,与手持西式、日式武器的倭寇正面对抗,整个抗倭战争中仅参将以下武职而战死的就达107人,以至于“军民之死,军需之费,不可胜纪,天下骚动,东南髓膏竭矣”。

但是倭寇没有把民众吓倒,听闻戚继光在义乌募兵,无数淳朴的热血男儿放下锄头、扔下扁担、舍弃一家老小踊跃参军,这便是晚明著名的戚家军,百姓的大力支持成就了这支正义之师战无不胜的光辉荣耀。

戚继光编撰的《纪效新书》后来用于朝鲜战争,对阵名副其实的日本正规军同样有效,用事实揭开了所谓“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的真相。真倭也好,从倭也罢,加入了葡萄牙人的强盗集团,对自己的同胞痛下杀手,这种“亲者恨、仇者快”的卖国行为,怎么能理解成“部分百姓”深恶痛绝呢?

正确的结论应该是:葡萄牙人作为幕后推手,为日本人提供军事技术和装备,日本的真倭训练和武装中国海盗,中国的海盗、部分与倭寇勾连的利益受损商人、手工业从业者,一起打着放开贸易的幌子,行走私、杀人越货之实。明军用更加猛烈的火炮和严厉的经济封锁,经过十几年的清剿,终于打败了这一国际犯罪集团。


春秋正义


从我们常人所了解的历史来看,只知道大明长期深受“倭患”之害,我们只知道“军神”戚继光对倭寇的不败战绩。但真实的历史上,大明沿海的百姓,特别是很多闽浙百姓的确对朝廷的剿倭政策不太“感冒”的,个别地方正如题主所说的“深恶痛绝”,甚至连位居闽浙提督的高官朱纨,也因为自己的铁血剿倭政策被逼得自裁以示清白。



为何看似利国利民的剿倭政策会在民间得不到支持?是朝廷官兵的杀良冒功吗?非也,说到底,是利益二字。

笔者在以前的提问中就已经指出了明朝“海禁”制度和“倭患”的关系。其实,这个道理并不复杂,当时不少的明人自己也都发现了这个问题,“堵不如疏”,从嘉靖开始,大明朝廷就“开海”一事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但终嘉靖一朝,开海的策略也没有得到落实。

倭寇是些什么人?真的是日本人吗?其实所谓倭寇,几乎都是大明沿海的汉人子弟,只有少量的日本浪人,他们大都依附于东南沿海的华人走私集团,他们利用着垄断大明沿海的海贸牟取利益。曾有历史记载,当时沿海的漳州百姓几乎家家参与走私贸易,当地百姓和沿海的豪门世家都和“倭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的百姓自己家的亲人都是“倭寇”中一员,你朝廷要“剿倭”,不仅是要断自己的财路,还要缉拿自己亲人,这能支持吗?正因为如此,在戚继光等人参与剿倭前,大明沿海就像个破了的簸箕一样,四处漏风,倭寇们也仿佛像回家一般,今天这里登陆,明天那里上岸,甚至几十人都可以到南京城下逛一圈,而官兵却总是难以剿灭,你说,这要是没有沿海百姓的支持,能做到吗?



说到这里,我们得说说有名的“朱纨案”了。嘉靖皇帝不是蠢人,看到了沿海的“倭患”给大明带来的不稳定因素,他也清楚里面的肠肠道道,但嘉靖皇帝又是个懒惰而自私的人,他没有从宏观的政策上去做任何改革的勇气,而是任命朱纨为闽浙提督去处理倭患,他以为光几把刀子就能解决问题。


要说起朱纨,他也不是蠢人,到任不久也看清楚了问题,也看出了倭寇的本质是什么。但朱纨却又是一个固执的保守派,是坚决支持“海禁”政策的,那怎么做?大权在手,背后有嘉靖撑腰,那么就剿呗。不得不说,朱纨的手段和能力都相当的不错,他先是从舆论上指责闽浙派系的官员为走私集团提供“保护伞”,同时对沿海实行严格的保甲制度,杜绝沿海的私自贸易行为,军事上,他整肃军队,对沿海的走私海盗和基地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特别是在1549年的走马溪海战中,剿灭了海盗头目“李光头”,“全闽海防,千里肃清”。

虽然朱纨做的风风火火,也得到了嘉靖皇帝的表彰,但沿海的百姓呢?“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漳州人前来围观被俘的走私贩。百姓听到官军的捷报,不仅无人奔走庆贺,反而指责官军攻击民船,擅自杀人”。这是多么可悲的一幕,当朱纨下令诛杀以李光头为首的96人后,可以说朱纨完全站在了当时福建沿海所有阶层的对立面,于是几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弹劾朱纨擅杀百姓的折子递到了嘉靖面前,嘉靖下旨详查。我们现在无法知道嘉靖的态度,因为不管嘉靖皇帝想保或是不保,这都得走个过程,但朱纨之倔强为我们所不解,他听到自己被停职的命令后,直接服毒自尽了,理由是公道自在人心,不想和奸臣辩解。但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根据后来的调查,因为朱纨手下的问题,的确有擅杀之事。

朱纨是平定了福建的倭患,但福建经济情况更加恶劣,百姓生活水平直线下降,而逃脱的倭寇又找到了舟山群岛以及日本为基地,再次卷土重来,大明倭患愈演愈烈。

大明沿海百姓对朝廷剿倭的态度立场,从宏观上看,是朝廷的政策因循守旧,不思变革,与百姓、市场的利益要求背道而驰而必然产生的矛盾。正因为如此,在嘉靖皇帝作古后,隆庆开海也正式拉开了帷幕,而终嘉靖一朝不得安宁的倭患,也慢慢平息。


历史小兵感悟未来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明代对于东南沿海的百姓,因为明朝中央推行的“禁海令”,使得他们原有的生活节奏被打破。比如渔民无法再出海捕鱼,商人无法再从事海洋贸易,一些列为了渔业,远洋商贸而存在的服务行业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于是,就有人开始铤而走险去走私。明代的倭寇,虽然现在泛指一些日本浪人和武士对当时明朝东南沿海的袭扰和掠夺,但是其实是一个商业的走私行为。甚至可以说,明代沿海的百姓,士绅,甚至是官僚都参与到了其中。因为有巨大的利益诱惑,而日本浪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只是中国走私者的附庸而已,扮演者保镖,护卫,劳力,船员等角色。


这也是为什么明代的倭寇问题屡禁不止。所以在明代,坚决推行禁海令,加强对倭寇的围剿,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也是砸了这帮国内走私者的饭碗。所以就会非常有抵触情绪。


朝史暮想,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朝史暮想


现在国内的明粉越来越多,这个问题的回答真的要慎重。

无论是《明朝那些事儿》,还是《万历十五年》,都提到了明末海患,甚至有的观点还认为是倭寇,海患导致了明末财政的枯竭,以至于和清兵的关宁之战,兵饷少的可怜。

关于倭寇,我们首先要明白这是明朝官方的定义。他们实际上主要是有我国东南沿海的商人组成。有些同学就问了,有日本人吗?

有,日本人那时候只不过是打工的,做一些崇尚日本武士道的保安工作。举个例子吧,明末最大的倭寇叫汪直,中国人。还有我们熟悉的郑成功的父亲,郑之龙也是中国人吧。日本那时候的发展还不行,经商,贸易,甚至和政府打仗,他们是做不出来的。

那为什么抗倭呢?这还得从明朝建立时实施海禁的政策说起,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颁布了“片板不许下海”的命令,说白了,就是不允许海上贸易,早知道那时候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已经蓬勃发展了,而且诸如徽商晋商那是全世界做生意的。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只有开放才能发展。关闭了开放的大门,只能故步自封,对国家的稳定是暂时的,对百姓都没有好处,为啥,因为你有钱可是买不到东西啊,或者只能从国家那里买啊(食盐,铁等等),大家都知道,垄断的东西就贵啊。

所以无论是胡宗宪,戚继光,甚至是明末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可以说把倭寇打的落花流水,但是百姓还是得不到实际的好处。

这里不得不提一句,我们要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思维看问题,首先抗倭是让百姓生活稳定了,都集中种地搞农业去了,也没有挑刺的了,可是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啊,清朝那是紧跟其后,1840年被人家打的火花流水。

其次,不可否认,倭寇确实破坏我国沿江人民的稳定生活,但是那是因为海禁啊,没有固定的规章制度,没有商业运作的环境,可不就生乱子。

最后,倭寇之名,此为官方定义,所以这个叫法才有市场。而现在这个叫法还有市场,部分原因是因为有部分人存在,你懂的!


魑魅鹿123


抗击倭寇,这说法本身值得商榷,或许我们受到教科书的影响觉得这是一场民族甚至国家间的斗争,可是如果把抗击倭寇这个名词放到时代大背景下,我们或许得到另外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答案。

1、大明时期与外国的对外贸易方式与海关政策


明朝一统天下后,明太祖朱元璋老爷希望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最好像庄家一样种在田不要动,所以将老百姓分了很多拨。对于沿海地区,他老人家直接下达了杀气腾腾的禁海令,片板不得入海。但是东南沿海的老百姓是以海为田,不让做生意这不就要了他们的命?另外中国长期以来海疆都是开放的,所以这让老百姓等于是没法活。堪合贸易/朝贡贸易因此产生。


2、中日的贸易冲突


中日的贸易是10年一次,结果日本有两家都想做这单生意,两边抢起来,打起来了。还爆发了战争,史称“争贡之役”。大明朝一看,我去。这都能搞成这样,本来和日本关系就不好,居然还这么闹。索性和你日本就别做生意了。就把相关市舶司给关掉了。但是经过这几百年的发展中日贸易(官方、民间)已经做得很大了,这个利益链条上面已经捆绑了很多人。这一关那么这些人员咋办?


3、倭寇的爆发时期


这个事情更值得考究了。此前也有,明朝初期也有,明朝末期也有。可他真正的大爆发就一段,就是嘉靖年间。也就是禁海令最严格的时期。


4、所谓倭寇到底是个啥?


他们是土匪么?不是。他们是强盗么?好像也不太像。是海盗么?感觉也完全不是我们印象中那种升起骷髅旗打劫商船的海盗,和我们的印象对不起来啊!明朝的这帮海盗,据这本书《大国海盗》【雪珥先生著作】,他告诉我们,他们那个旗帜五彩斑斓,上面画的经常是漫天神佛、玉皇大帝、土地公公,什么日本人供奉的八幡大菩萨,是这些。所以说明他们的精神世界里,逼格很低啊。他们是一帮像普通人一样,向往着美好的、幸福的、平安的生活的一帮人,这哪里是风里来雨里去、刀口舔血的海盗啊?


5、倭寇到底有哪些人员构成?

根据当时的记载,所谓这些倭寇里面真倭(日本人)最多只有十之二三,绝大部分是中国人。他们为了生计不得不采用非法是手段进行谋生。说白了这些人绝大部分都是沿海的老百姓,为了吃口饭不得不做这些非法的贸易。沿海的老百姓怎么会恨自己的家人呢?!


6、个人的一点点思考


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在针对社会上各种现象、各种弊端进行改革的时候,不能够仅仅只是在这一现象本身动手,而是要了解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以及相关配套措施是否到位。举个例子来说吧。上海的垃圾分类,这是多少年以来形成的一套社会运作体制,这个垃圾的链条上已经养活了一批人。垃圾分类是让城市更干净了。但是依赖这个垃圾养活的人他们的收入来源咋办?是不是要思考下他们的出路?


异史曰:读史到深处,仅剩“不得已”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