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谈《少年维特之烦恼》


歌德谈《少年维特之烦恼》


因与友人的妻的不幸的恋爱而致的耶路撒冷的死,把我突然从梦中惊醒,我不只静观暝想我与他所遭遇的恋爱的事,而且把现在恰碰到的使我热情沸腾、焦灼不安的同样的事加以观察,因此,我正要拿起来写的作品之满注着炽热的情焰,诗的情景与实际的情景的差别毫不能分辨出来,是不是怪的了。我特使自己与外界完全隔绝,连朋友的探访也谢绝。在内心上也把一切与这作品无直接联系的思念搁在一旁。在他方面,我把一切与我这个意图有多少联系的思维汇集起来,把还没有使用作为诗的材料的身边的经验加以追忆,在这种情形下,经过那么久的、那么大的暗中准备,在四星期的握管疾写,没有把全部的计划或一部分的描写方法预先打下草稿,就一口气写成了。

思慕译

选自歌德《自传》,生活书店1936年版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戏剧家、诗人、自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政治人物,为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是世界文学领域最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之一。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1774年发表了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而出名;1794年完成了个人代表作《浮士德》。歌德的《浮士德》、荷马的《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古典名著。1832年3月22日11点半,星期四,歌德病逝。他的临终遗言是:“给我更多的灯吧!”这体现了他作为大文豪的乐观精神。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歌德创作的中篇小说。小说描写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少年维特是一个性格率真、感情细腻丰富、才思敏捷、爱憎分明的青年形象。他热爱优美壮丽的大自然,崇尚纯真的人性,同时才华横溢,追求个性解放和情感的自由。他厌恶虚荣无聊的小市民、矫揉造作的贵族和保守迂腐的官场,尽管面对无处不在的排斥、指责和打击,以致时时在感情的痛苦和心灵的矛盾中挣扎,他仍义无反顾地反抗世俗和传统,追求纯真的爱情。他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圣诞节前的一天,他又来到心上人绿蒂的身边,作最后的诀别。此时即将熄灭的爱情之火瞬间又放射出光芒,他对绿蒂朗诵奥西恩的悲歌,同时紧紧拥抱着她。两天后,他留下令人不忍卒读的遗书,午夜时分,他一边默念着“绿蒂!绿蒂!别了啊,别了!”,一边拿起她丈夫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烦恼。

歌德谈《少年维特之烦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