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预防医学会:“戴手套”防疫情,科学吗?

在2020来临时,伴随而来的不是平安幸福,而是可怕的新冠状病毒疫情蔓延。于是,防控疫情传播成了全国人民的头等大事。


新冠状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只存在于呼吸道的黏膜细胞内。主要通过咳嗽、喷嚏和说话等途径以飞沫方式排出体外,通过空气传播。因此“戴口罩”是防控本次疫情最有效的方法!同时新冠状病毒也能通过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指手等污染后,再接触到口、鼻、眼部引起的感染。勤洗手则是防控接触传播最有效的方法!最近科研人员也在感染者的大便中检出活的新冠状病毒,因此不排除有“粪-口传播”的可能。


手是人们完成各类活动的最主要器官。完整的手部皮肤具有良好的抵御病原体的结构,并且清洗方便。戴手套可限制其功能发挥。


目前已有许多研究病毒的文献提示:多数病毒在人体皮肤上存活时间较短,而在衣物(包括手套)上存活时间反而更长。


疫情期间戴手套,除了会给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什么情况下戴手套?戴什么材质的手套管用?如何清洗手套?一副戴手套能戴多久等等。这些问题有一个没选择对,这手套也就白戴了,更可能导致污染更难清除,甚至还会引起手部湿疹。此外,戴了手套也会让人们误认为安全了而忽视认真洗手和清洗手套,从而导致感染的风险增大。


因此,洗手的价值大于戴手套。只要认真洗手就能极大限度的降低接触传播的风险了,没必要纠结在戴不戴手套的问题上。但在清理呕吐物、粪便、垃圾等污染物时是需要戴手套。脱手套后仍然是要洗手的。(中华预防医学会职业病专委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供稿,撰稿人:孙承业、尹萸、闫永建)


中国科协各级组织要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接长手臂,扎根基层,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组织开展创新争先行动,促进科技繁荣发展,促进科学普及和推广,真正成为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习近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