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用藥酒治病,而西醫反對用酒服藥,兩者誰有錯?或兩者有什麼區別?

糾正免歪


兩者都不錯,中厔用酒當載體,泡藥的過程是取藥的過程,酒對中藥有合成,純化的作用西醫所用藥物為已取好的藥,酒可對西藥分解,離化的作用,可能產生有毒成分……可能發生變態反應……


無為一生2


講個故事吧。一個患者年六十餘歲,前來求治,餘問之嗜酒嗎?答說嗜酒,每天一斤。我說根據病情戒酒吧!別喝了!他說戒不了。我說上癮嗎?他說:沒癮!不喝也不想。我說:這就對了,別喝吧!這位老人生氣了:我高血壓病,又不吃降血壓藥,你讓我不喝酒,血壓就降不下來,一喝酒血壓就降下來了。不讓喝出事找你呀?

我感到震驚,活一輩子,見過太多病人,還從來沒聽說過喝酒能降血壓的,只見過報刊專家說喝酒會血壓升高。人間奇葩事太多。於是妥協,勸喝酒不必一斤,降至半斤吧。

這算關於酒的閒話。也就是說,對人的生命體來說,不應以工廠標準化來對待,而應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現在西醫專家放棄辨證思維,對任何人用一個尺子檢驗一個標準衡量,統治中西醫,那叫什麼?叫刻舟求劍,這樣做法是愚還是智,世人自有評說。

回到題主問題上來。西醫用的是化學藥物,與酒結合會產生異常化學反應,所以西醫反對用酒服藥是應有之理,是正確的。但西醫也反對中醫用藥酒治病,那叫美國式長臂管理,將西醫標準不問客觀情況一概強加於中醫,絕對是錯。

中醫用酒治病有兩千年曆史,中醫的醫字古體寫作醫,下邊是什麼?就是酒。

中醫用酒治病有多種方式:有的用藥泡酒,如人參酒,五加皮酒,烏梢蛇酒,枸杞酒,國公酒。有單味藥泡酒,也有多達幾十味藥配方泡酒。這是第一種用法。

第二種用法,那酒炮製治中藥材,比如酒大黃,酒當歸,用酒當歸旨在利用當歸養血的同時加強活血功能,比如婦女產後內瘀,此時血虛為本,需要當歸養血。同時用當歸泡一下酒,活血化淤。而酒大黃,比如有人酒刺或口舌生瘡,利用大黃將軍之性治之敗火,但酒性主升,大黃之將乘其上升的酒之舟楫直達口舌顏面,而不致無舟楫引渡只能沉潛於下,達不到治病目的。西醫懂嗎?

第三種用法,象阿膠鹿角膠用黃酒烊化。也有湯藥中滴幾滴酒為引藥。還有外用膏藥常加酒旨在既透達皮層,又在激活局部經絡穴位細胞,使之更好利用藥效治病。我還喜歡讓病人將藥渣煎湯加酒泡足,對於虛寒性疾病療效頗佳。

這就是說,隔行如隔山,西醫對自己不懂無知的領域不要長臂管理,中醫用酒參與治病有著中醫的道理,西醫反對中醫用酒參與藥治病,完全是為了自己壟斷故作聳人聽聞,是絕對錯誤的!


東楚龍野虎


記住,不管什麼酒,藥酒也好,仙酒也罷,只要含有酒精,對身體都是害的,酒精越多,害處越大,一般情況下,製藥都儘可能的不用酒精去萃取藥物的,個別情況也有,中醫所謂的藥酒,不過是在以前,除了酒精,沒有什麼更好的爆發萃取藥物,深圳那時候連萃取啥意思都沒搞清楚,只知道用酒精泡一些藥,藥效較強,其實不過是藥的濃度大了而已,但是也不是所有的藥都是個用酒萃取,所以,中醫不過是生產力落後年代沒辦法的辦法,所以不要拿中醫和現代醫學對比,這等於拿牛車和汽車比是一個道理。要跟上時代的發展,不要要是自我陶醉,沉迷於過去落後的技術


科普域


藥酒並不是中醫最主要的治療疾病的方式。這個其實只是由於古代的科技水平有限,為了更好的提取中草藥當中的有效成分,方便人體吸收而採用一種方式而已。

最早的藥酒,並不是用酒泡藥,而是把藥材跟酒一起發酵。後來開始直接把酒用於某些疾病的治療。比如瓜蔞薤白白酒湯,就是利用酒性輕揚,引藥上行,溫通的作用。不過,那時候並沒有高度酒存在,所以,酒的副作用並不明顯。

隨著釀酒技術的發展,酒的度數也越來越高,這時候中國的醫家也認識到了酒的危害,比如《千金方》當中就有描述,認為“酒性酷烈,物無以加,積久飲酒,酣性不解,遂使三焦猛熱,五臟乾燥”,“未有不成消渴”等等。

目前的藥酒,內服的最常用的還是一些補酒,還有針對風溼痺症之類問題的治療。當然,有一些比如竹葉青酒,桂花酒之類的,也可以算作藥酒。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醫治療疾病,很多時候都是需要避免辛辣食物的,這個辛辣當中,就是包括酒這類東西的,尤其是一些脾胃疾病,還有一些熱病,包括外感疾病都是不建議喝酒的。更不要說用酒吃藥了。

而西醫不建議用酒吃藥,主要是由於酒精跟藥物有協同作用,尤其是鎮靜藥,是可能造成猝死問題的。跟解熱鎮痛藥可以增加止痛作用,但是,也可以增加對於肝臟的負擔和胃腸道的副作用。

所以,兩個都沒有錯。


醫家故事


藥酒是中醫用藥方式的一種,需要根據中醫辨體質辨病辨證選擇,並不是所有患者或者病情都適合。

中醫藥性來看,酒總體來說以溼熱為主,有溫通之功,所以飲酒少量後會出現臉紅髮熱心跳加速精神亢奮等作用,但量過大後則溼邪蒙竅進而昏睡以至於昏迷不醒。

熱易散而溼難去,長期大量飲酒難免釀成溼熱體質而生各種疾病。

藥酒主要利用酒的溫熱走竄之性引藥流通全身。現代醫學也發現不同藥物成分在不同溶劑中析出量差異很大,所以有些藥物需要用酒精方能提取從而起效。

這些是中醫選擇藥酒治病的原因。

從保健角度現代醫學提到戒菸限酒沒有說不讓少量飲酒,甚至部分專家讓少量飲用葡萄酒對抗動脈硬化的說法。但由於酒精本身需要肝臟代謝,飲酒對肝臟負擔加重,大量飲酒也對神經系統不利,同時也是所謂“致癌物質”,所以不提倡酗酒肯定是正確的,但並沒有說是不讓飲酒。

多數情況下,由於酒精屬於化學成分,和部分藥物會起反應而肯定不建議用酒服藥。例如部分朋友同時服用頭孢類抗生素和酒會發生雙硫侖樣效應甚至致命。藥物多數不通過腎臟解毒就得通過肝臟解毒,所以飲酒後多數藥物代謝也會受到影響。因此,多數情況不提倡一同服用。

所以,中醫的藥食同源是正確觀點,要把酒當做藥物的一種而進行選擇,在合適的情況下選用,這是不分中醫西醫的共同認識。

祝大家身體健康!


陝西太和醫學流派


西醫反對用酒服藥是有道理的。

當初在藥物研究機構參與藥物研究得到的一個知識:當藥物進入體內後,脂溶性藥物和水溶性藥物被身體不同器官吸收的情況是不一樣的,有些器官吸收脂溶性藥物多一些,有些器官吸收水溶性藥物多一些,而且脂溶性藥物的吸收速度相對水溶性藥物要慢一些。

運用這樣的原理,西醫有意識控制藥物製劑的水溶性和脂溶性,以達到藥物更多地被某個器官吸收並治療此器官的目的,且控制藥物起作用的速度。

酒精對於脂溶性藥物的溶解能力高於水,因此如果用酒來服藥,就可能達不到預設的藥物溶解方式,最終影響療效,更不用說酒類裡面成分複雜,完全有可能產生無法預計的化學反應,其反應物甚至可能是有害的。因此西醫不贊成用酒服藥,如果酒精能增強藥效,西醫會有專門說明的。

至於中藥純屬瞎子摸象,根本不清楚藥物的成分是什麼,也不知道哪些成分是真的在起作用。用酒浸泡中藥可以更多地萃取中藥的成分,尤其是有機物,給人的感覺是最大限度地提取藥物的可溶解成分,這樣藥力更足一些。

以屠呦呦用乙醚低溫提取青蒿素為例,就可以知道青蒿素應該是脂溶性的,或者俗稱油性的,從藥物學的角度看,青蒿植物(實際為黃蒿,以下仍稱之為青蒿)的水溶性成分就是無效成分,甚至有可能是有害成分。作為迫不得已才服用的藥物來說,不明成分自然越少越好。

對於中醫這種從來都搞不清藥物作用機理的所謂醫學來說,當然只知道把東西都提取出來,管它有效無效,有害無害,管它是不是產生化學反應,吃了再說。老中醫一番“寒熱燥溼”亂忽悠,吃壞吃好就看你運氣了。

大家都有一個經驗:白斬雞用黃酒浸泡可以做酒醉雞,味道特別清香,其原因就是一部分脂肪分解後與酒中的醇反應產生易揮發性的脂類,這就是化學反應的結果。

中藥成分如此複雜,用酒浸泡極有可能存在化學反應,最終的產物是不是有毒,粉兒們,你們就聽天由命吧!


我是誰誰是我誰是誰o


老農以為中醫用酒泡藥是為了析出藥性主要是增強溫陽散寒的作用,有時候用酒是為了剋制大寒藥品的寒性比如酒制黃連等等的。還有就是比如真寒假熱或真熱假寒的疾病表現出來的症狀和真正的疾病不一樣………………。所以真正有本事的中醫治病講究的是辨症,然後確定病因有的放矢疾病無不應手而愈。今時則不然也!


黑山愚農


中醫,西醫都是手段,治好病才是硬道理,不管白貓還是黑貓,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沒必要爭論不休,中醫能夠延續幾千年,自然有存在的合理價值,西醫即便用現有儀器,也很難測出中藥具體成分,但補代表中醫藥方就不科學,相反證明中醫的深奧,也需要更多的研究,隨著時代進步,手段得更新,中藥治病原理也肯定會揭開,泡酒只是先輩長期摸索實踐總結,肯定是有效果的,任何東西都有個量,水喝多了也會脹肚子,何況藥酒,中醫講究的是辯證施治,同一種病,不同的人開不同的方,同一個人,不同的階段藥方也有差別,所以根據自身體質情況,選擇泡酒才會對身體有益,


大美新疆吃貨天堂


中醫用酒治病(有些病不能喝酒),西醫忌酒服藥。二者都是對的。

中醫把酒當介質,把中草藥有效成分浸泡出來,然後作用於具體病證。

而西藥都是化學成分,而酒與西藥產生化學反應,可以改變西藥的化學成分。所以,服用西藥千萬不能沾酒


橋灣居士


兩個都沒錯,中藥藥材都是一些植物和動物,都是普通的有機物質,和酒精沒有任何反應,用酒侵泡後,可將藥材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析出,可加強藥材的治療功效。而西藥都是化學制劑,從而有很多藥品都和酒精起反應,所以不能和酒一起服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