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或進口第二批蘇35!突破關鍵技術:殲11B接班人有重大進展

殲11系列戰機是我國國產蘇27戰機後成功打造的第三代雙發重型戰鬥機。在沈飛的不斷努力下,我國殲11B戰機的綜合作戰能力已經超過了俄羅斯現有的蘇27戰機。尤其在火控、航電等方面,殲11B的實力都遠勝於蘇27戰機。

中國或進口第二批蘇35!突破關鍵技術:殲11B接班人有重大進展

但是,有關殲11B戰機的接班人卻遲遲沒有動靜。實際上,沈飛正在打造殲11B的終極改進型殲11D戰機。但由於沈飛將重要的資金和技術投入到了殲16和殲15的生產中,再加上某些關鍵技術遲遲沒頭突破,殲11D的研發始終無法取得進展。

我在這裡可以告訴大家,中國空軍對殲11D有著實際的需求。這是為什麼呢?在我國的軍事界內部,有一種聲音甚囂塵上——我國有殲16作為殲11B的替代品,我們不要殲11D。但在我看來,這樣的觀點非常的荒謬,這一觀點根本的錯誤之處就在於,它搞錯了殲16戰機的定位。

中國或進口第二批蘇35!突破關鍵技術:殲11B接班人有重大進展

殲16戰機是什麼定位呢?沈飛說得很明確,殲16戰機屬於多用途殲擊機。說白了,制空只是它的一部分的活,對地對海攻擊才是它的拿手好戲。因此,殲16戰機肯定代替的是我國空軍的飛豹戰鬥轟炸機。其定位更接近俄羅斯的蘇34。

排除了殲16以後,殲11B的接班人問題又非常突出的擺在了我們的面前。從我國空軍目前的架構看,我國戰機的高低搭配從三代戰機向三代半戰機實現轉變。在三代戰機階段,我國空軍高低搭配的組合是——殲11B+殲10A。到了如今的三代半戰機,我國空軍高低搭配的組合就變成——殲11D+殲10C。

中國或進口第二批蘇35!突破關鍵技術:殲11B接班人有重大進展

可話又說回來了,殲11D在技術上是對殲11B的巨大突破。像雷達技術、機體結構技術等方面,我們都會在殲11D的身上取得相應的突破。但是,我們通過殲11B已經將蘇27身上的潛力幾乎全部挖盡。為了在我國的重型三代半戰機殲11D身上取得有關機體結構等關鍵技術的突破,我們必須進口蘇35戰機。

具體說來,這個關鍵技術就在於蘇27戰機的軟骨病。雖然殲11D戰機在機體材料,雷達等方面超過了蘇35,但蘇27系列戰機的軟骨病問題始終沒有在殲11D的身上得到較好地解決。由於殲11D的定位是制空戰鬥機,對機體空重有著極其苛刻的要求,不能採用類似殲16的增加機體重量來解決軟骨病問題。因此,沈飛要想成功地研發出殲11D,就得對機體結構做出某些較大的調整。但沈飛並沒有這方面的技術積累。

中國或進口第二批蘇35!突破關鍵技術:殲11B接班人有重大進展


中國或進口第二批蘇35!突破關鍵技術:殲11B接班人有重大進展

恰好,蘇35戰機在不改變機體重量的前提下成功的解決了蘇27系列戰機的軟骨病問題。這一技術對於我們研發殲11D是有著極大幫助的。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借鑑蘇35的這一關鍵技術大大加速殲11D的研製進度。這就是我國進口蘇35的最直接原因。

我國從俄羅斯進口了24架蘇35戰機,並於2018年投入現役。但是在我看來,24架蘇35是遠遠滿足不了中國空軍的需求。由於我國邊境線較長,周邊國家和地區都裝備了三代半戰機(韓國F15K、臺灣地區F16V、新加坡F15SG),在殲20戰機產量較低的前提下,我國就得靠蘇35和殲10C組成空戰體系保衛自己的領空。因此,在南部戰區裝備蘇35後,我國的東部戰區、北部戰區和西部戰區還會裝備至少3個團的蘇35戰機。總而言之,中國需要進口第二批蘇35,還得進口更多的蘇35戰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