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冠肺炎治愈率近50%;“上海人最怕死”?看精神卫生专家怎么说

在今天下午举行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市卫健委通报,2月17日0-12时,本市新增1例确诊病例,总确诊病例为332例。值得注意的是,截至今天中午,本市新冠肺炎病例治愈出院的人数已达161名,治愈率接近50%。同时,这些治愈出院的患者还将接受居家2周的跟踪随访观察。

上海新冠肺炎治愈率近50%;“上海人最怕死”?看精神卫生专家怎么说

本市治愈率近50%,出院者需接受观察

据市卫健委通报,2月17日0-12时,本市新增治愈出院21例;新增确诊病例1例,为本市常住人口。目前,152例确诊病例病情平稳,14例病情危重,4例重症,1例死亡。值得注意的是,截至今天中午,本市新冠肺炎病例治愈出院的人数已达161名,治愈率接近50%。

那么这些治愈出院的人是否还需要后续追踪和随访,以及隔离观察?

对此,市卫健委新闻发言人郑锦回应称,本市定点医院对所有的出院患者,在出院前一天都会与患者家属联系落实出院事宜。市防控新冠疫情相关工作部门会提前将计划出院的病人信息告知病人所在区,并由各相关街镇、社区和医疗机构做好对接。患者出院后需要居家休息2个星期,不要外出,医务人员会上门进行健康随访。如必须外出时一定要戴好口罩。居家休息2个星期后,出院患者需要到定点医院进行随访。

同时,郑锦强调,未来一周本市道口流量、城市通勤、复工生产都将逐步回归常态,防输入与防扩散,形势依然严峻。本市仍要坚持全力防控、科学防控、精准防控,尽最大努力确保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和市民生命健康安全。

目前,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了公共场所疫情防控工作督导,对浦东国际机场、虹桥机场、上海火车站、虹桥火车站、上海南站等场所疫情防控工作进行督导,包括体温检测、个人防护、环境清洗消毒、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等重点环节,并实地调研民营快递公司联防联控、复工复产等情况。

市民政局开通全市24小时社区特殊儿童安全保护服务热线,进一步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社区特殊儿童安全保护服务工作。市药监局积极保障全国防控医药物资供应,根据国家药监局通知,第一时间报送本市药品流通领域医药物资供应重点企业名单。市交通委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为疫情防控期间长三角区域货物跨省运输提供便利,制定发布上海市“长三角疫情防控交通运输一体化货运车辆通行证”,本市持证货运车辆在长三角区域内可便捷通行。

11.5万余名志愿者报名参与疫情防控

据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潘敏介绍,截至2月16日12点,“上海志愿者网”共发布20类4200多个“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项目,其中防疫宣传、平安守护、医疗卫生、文明劝导、应急救援类项目参与度最高。通过“上海志愿者网”共招募上岗志愿者11.5万余人,上岗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长达2033053小时,人均17.66小时。

同时,近期以来,本市积极加强疫情防控公众心理疏导。其中卫生部门搭建了由“健康上海12320”和各区精神卫生热线组成的专业电话服务网,在上海“健康云”网络平台设立心理服务板块,目前已有200余名专业咨询人员参与,提供24小时服务,相关服务平台和热线累计接待咨询1300多例,在线心理自评6万余人。“青年之声12355”和“青小聊”网络平台开通疫情咨询专线,组织70余名专家志愿者,累计接待咨询1500余例。

针对学生群体,教育部门组织40位专家成立心理援助中心组,充实高校、各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员队伍。发布《抗疫期间中小学生及家长心理防护手册》,推出一系列心理调适课程,16个区学生心理中心开通24小时热线,55所高校开设心理热线和网络辅导。据统计,2月以来,本市各区和高校累计服务逾2500人次。

增强抗疫胜利信心,有助减少心理问题

据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谢斌分析介绍,本市心理在线咨询平台上,市民关心的话题主要归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焦虑郁闷情绪、睡眠困难等问题,及其带来的躯体反应如心慌、胃口差等;第二类是家庭、亲子关系问题,如跟长辈或者子女相处的问题、家庭矛盾等;第三类是工作、学习压力问题,如出门上班怕被传染、工作强度过大等。

下一步,本市将对这些问题汇总后进一步加以聚焦,组织各方专家“会诊”,提出更精准、更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干预措施。

谢斌认为,目前阶段对上海市民来说最重要的还是信心,要坚信会取得抗疫的胜利。同时,市民也要对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有信心,上海市民一旦生病了根本不用担心得不到及时救治,没有病更用不着整天忧心忡忡。

此外,市民要对自身有充分的信心,网上说“上海人最怕死”,这就是我们信心最重要的底气。因为在传染病面前如果人人都怕死,才有可能最快地切断疾病的传播。

对于防控疫情期间的心理疏导,谢斌建议做到四方面:

一是广大市民要学会“抱团取暖”,在亲朋好友微信群中尽量多一些支持和鼓励,交流情绪体验并分享成功经验,分散对引发负面情绪问题的过度关注。

二是多关心家中的特殊人群,如老人、孩子、孕产妇、慢性疾病者等。在做好个人和家庭成员身体防护的同时,进一步重视“心理防护”。

三是要把自己“唤醒”,增加单调生活中的“仪式感”,如每天定时起床,打理自己,与小伙伴相约打打卡,形成工作契约,在墙上贴日程表和工作进度表,在心理上先行过渡到正常学习、工作、生活等状态。

四是要有“弹性”,学会用长期目标来指导短期变化。因为疫情关系,我们的很多短期计划无法实施,但换个角度看,这不过就是人生经历的一部分,只要长期目标不变,可以适当调整短期的计划,以更好地适应当前的挑战,完成长远目标。


记者 | 王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