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白居易人品、詩歌都超過元稹,為何世稱“元白”而不是“白元”?

茗仁茶見


合璧連珠友愛深,

當年稱謂已定音。

情真何必分彼此,

風彩千秋留後人。











費玉山905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別字威明,漢族,唐洛陽人(今河南洛陽);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二人同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文學觀點相同,作品風格相近,在中唐詩壇影響很大。但在主題集中、思想深刻、形象鮮明等方面,元稍遜於白。《新唐書·白居易傳》載:自居易“初與元稹酬詠,故號元白。”白居易在《〈劉白唱和集〉解》中也說:“江南士女,語才子者,多雲元白。”本人觀點:白居易比較謙虛,所以自稱“元白”,另外也表達了對元稹的惺惺相惜之情,白不愧為中唐大家風範!


因你仰望星空


東城回答: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

元稹(779年—831年),唐朝大臣、詩人、文學家。字微之,別字威明,河南洛陽人。元稹與白居易同科及第,結為終生詩友,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風格作品也相近,被時人與後人並稱為“元白”,形成“元和體”。

既然是並稱,為何是“元白”而不是“白元”呢?其中有什麼講究?針對於此,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觀點說白居易為人謙虛,總是自稱“元白”,還表達了對元稹的拳拳之情。有觀點認為時人對元稹的看重,歷史上的“元白”和後人眼中的“元白”,還是有所不同,元稹在散文、傳奇小說方面也有很深造詣。有不少專家認為,從聲韻學觀點來看,並稱作家名序排列,一般是平仄錯開,前平後仄,讀起來音韻頓挫,好聽順口。而仄聲在後,聽起來短促有力。譬如“屈宋”(屈原、宋玉)、“李杜”(李白、杜甫)、“韓孟”(韓愈、孟郊)、“韓柳”(韓愈、柳宗元)。而白居易的“白”字,在唐代是念入聲的,是一個仄聲字。

白居易作為中唐大詩人,和當時諸多有名詩人都有交集,除了元稹外,還有劉禹錫。而白居易和劉禹錫,一個“詩魔”,一個“詩豪”,並稱為“劉白”。白居易自己在《〈劉白唱和集〉解》中說“江南士女,語才子者,多雲元白”。可見他自己也是傾向於姓氏在後。

元稹早白居易十六年去世,在白居易的餘生裡,他對逝去好友的思念,卻從未斷絕。大和七年,在元稹去世兩年後,有一天,一位歌女唱起了元稹的詩句,在場的白居易不禁悲從中來。“時向歌中聞一句,未容傾耳已傷心”,還沒傾耳去聽,內心已傷悲萬分。

元稹去世十年後,有一天,白居易在友人盧子蒙處,看到了其與元稹唱和的舊作。淚流滿面的他,在詩集後面的空白處,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昔聞元九詠君詩,恨與盧君相識遲。今日逢君開舊卷,卷中多道贈微之。”

他甚至有些追悔,沒能早點認識盧子蒙,以至於一直沒發現元稹給盧子蒙所寫的詩句。他和盧子蒙,回憶起共同的好友,不禁“執手相看淚眼”。好友墳頭的楊樹,已經抽出三丈的枝條了,但自己仍能夢到和他攜手同遊,以至於第二天醒來後,自己不禁淚沾襟。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元稹名句。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名句。





東城逸家1223


白居易和元稹相比,無論從“人”還是從“才”,白居易哪方面都超過元稹一籌。為什麼世人都習慣稱“元白”而不稱“白元”呢?我是這樣認為的:歷朝歷代,國家都有文化遺產的收藏機構,有專人把先人的寶貴財富造冊入籍,流傳後世。由於元稹比白居易先歿15年,這就是說,元稹的作品比白居易的作品早登記至少15年,在登記白居易的作品時,對於元稹的作品來說,已是歷史了。從造冊入籍的排序來說,應當是“元白”。後人認為,如果元稹多活十幾年,作品會還要多的;如果比白居易晚離世,有可能稱“白元”了。



漁樵之人W


大家好,我是一個文化領域創作者,我瞭解很多文化領域作品,在文化領域方面,我有著豐富的經驗 是我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由於不同讀者的審美偏好不同,兩人的詩歌可能有所謂的心理差異,但不能代表文學評價。建議你用心去感受元稹的作品。經典作品太多了。

  至於個性,這個概念太宏大了。該課題是如何瞭解兩位唐代著名學者的人格的?根據什麼東西和行為來比較,認為白人的人格高於人民幣?雖然這些話是免費的,但有些人不能胡說八道。

  至於是白元還是白園,則應與中唐鄭源、元和時期的新樂府運動以及雙方對朝廷施加的力量有關。當時,地主階級和大量官員要求政府改革政治,以恢復繁榮的唐朝。正是在這一浪潮背景下,提出恢復古代詩歌的收藏體系,發揚《詩經》的諷諭時事傳統和韓、魏樂府的詩歌傳統,使詩歌起到補充時事、引導人心的作用。

  貞元十九年,李在位的最後兩年,元稹嫁給了魏琮。他的岳父魏是嶺南節度使,有一定的影響,但元稹對新樂府運動是否會產生有利的影響尚不得而知。

  另一個原因是元和元年,元稹和白居易在同一個科,18人排名第一,元稹考第一,給了左氏一個撿剩菜的稱號,白居易排第二。接下來的三年,袁振被提升為監察御史。由此推論,在新樂府運動中,元稹和朝廷比白居易起了更重要的作用。

  基於這些線索,我認為元稹在前面是很正常的。

以上就是屬於我個人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能開開心心的做文化領域,文化領域作品能更進一步,最後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回答,謝謝大家!


易學奇門


元白,還是白元?!首次見!傳說,先後排名會起爭議,當事人會不樂意的!但元稹歲長居上!








秋季紅楊


二人的詩歌,或許會因為不同讀者的不同審美喜好而產生所謂的心理層面的優劣區分,但不能代表文學層面的優劣評價。建議您用心去感受一下元稹的作品,太多經典。

至於人品,這個概念實在太宏大。題主是如何瞭解到這兩位唐代著名學者人品的呢?又根據哪些事情、哪些行為來進行對比,並認為白的人品高於元呢?雖說話語自由,但有些還是不能胡說的。

至於應該是元白還是白元,應該和中唐貞元、元和之際的新樂府運動以及雙方對朝廷方面的作用力有關。當時的地主階級和一眾官員要求朝廷改革政治,以中興盛唐。就是在這樣的浪潮背景之下,元白提出了恢復古時的采詩制度,發揚《詩經》和漢魏樂府諷喻時事的傳統,以使詩歌能夠起到補察時政,洩導人情的作用。

貞元十九年,李適當政的最後兩年,元稹娶妻韋叢。 其岳父韋夏卿是嶺南節度司馬,有一定影響力,但是否對接下來元稹倡導新樂府運動構成有利影響,不敢確定。

另一個原因是,元和元年,元稹和白居易同科及第,登第者十八人,而元稹考得第一名,授左拾遺,白居易則居後。接下來三年裡,元稹被提拔為監察御史。由此推理,新樂府運動中,元稹與朝廷的建議作用要遠大於白居易。

綜合這些線索,個人覺的元稹排在前面是很正常的事情。


簡學話題


白居易、元稹,同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文學觀點相似,作品風格也相近,被時人和後人並稱為“元白”。既然是並稱,為何是“元白”而不是“白元”呢?其中有什麼講究?針對於此,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觀點說白居易為人謙虛,總是自稱“元白”,還表達了對元稹的拳拳之情。

有觀點認為時人對元稹的看重,歷史上的“元白”和後人眼中的“元白”,還是有所不同,元稹在散文、傳奇小說方面也有很深造詣。有不少專家認為,從聲韻學觀點來看,並稱作家名序排列,一般是平仄錯開,前平後仄,讀起來音韻頓挫,好聽順口。而仄聲在後,聽起來短促有力。譬如“屈宋”(屈原、宋玉)、“李杜”(李白、杜甫)、“韓孟”(韓愈、孟郊)、“韓柳”(韓愈、柳宗元)。而白居易的“白”字,在唐代是念入聲的,是一個仄聲字。

白居易作為中唐大詩人,和當時諸多有名詩人都有交集,除了元稹外,還有劉禹錫。而白居易和劉禹錫,一個“詩魔”,一個“詩豪”,並稱為“劉白”。

白居易自己在《〈劉白唱和集〉解》中說“江南士女,語才子者,多雲元白”。可見他自己也是傾向於姓氏在後。

元稹早白居易十六年去世,在白居易的餘生裡,他對逝去好友的思念,卻從未斷絕。大和七年,在元稹去世兩年後,有一天,一位歌女唱起了元稹的詩句,在場的白居易不禁悲從中來。“時向歌中聞一句,未容傾耳已傷心”,還沒傾耳去聽,內心已傷悲萬分。


佛小行


首先"元白"明顯比“白元"讀起來順口一些。古人是很重音韻的。

其次二人是好友,生前便以元白並稱。其後約定俗成,流傳下來。

論詩的成就,元稹不如白居易。論質量,元稹也稍有遜色。但《遣悲懷三首》,還是寫得是相當好的。

人們批評元稹人品差,主要在女人方面多情不專。但男人有條件,多是如此。不足以做為元稹人品差的證據。《遣悲懷三首》情真意切,沒有真情是寫不出來的。

總的說,白居易詩名大於元稹,其《長恨歌》和《瑟琶行》洋洋灑灑,浩浩湯湯,如天籟行空,春風拂地,令人拍案叫絕。其名直追李杜,絕勝他人。言元白又有何妨?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世言元白知何意?緣是江州司馬書!

元和十年,也就是白居易寫《琵琶行》的前一年。白居易收到元稹的一封信,感動得涕淚交零,不能自己。於是在萬般激動之下,寫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回信,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與元九書》。

在這封信裡,有這樣一句“當此之時,足下興有餘力,且欲與僕悉索還往中詩,取其尤長者,如張十八古樂府,李二十新歌行,盧、楊二秘書律詩,竇七、元八絕句,博搜精掇,編而次之,號為《元白往還集》。”翻譯過來就是:那時候你詩興猶高,把我(白居易)和友人唱和的詩作全都要了過來,選擇其中寫得最雅緻,最精彩,最優美的那些詩歌,把這些詩全編在一起,成為一本書。書名就叫《元白往還詩集。》

可惜的是這本書沒有編成,元稹就被貶到遠州,然後又貶到了通州做司馬。

白居易在這封信裡交待了這件事情的始末,以及這本書的由來。雖然沒有編成,但“元白”CP在這裡就出現了。

現在有一個問題,元稹編詩集起名“元白往還集”,為什麼不取名“白元往還集”?因為按照常規禮儀來講,應當先把朋友的姓氏放在前,然後才是自己的姓氏。

因為“白元”已經是一個專屬名詞,我們在《黃帝內經》和《黃庭經》中經常可以看到,有人進行過考證,白元是道家內視時發現的一個位置,具體位置是眉間卻入二寸,這個穴位叫做“洞房”(汗!),左邊是無英君,右邊是白元。而且白元和北斗七星也有對應關係,他對應的是北斗第二星。從中醫角度上來看,白元居於肺宮。白元在道家典籍中可以看到非常多之的記載。比如《雲陽七籤》,《上清握中訣》,《道樞》、《弇州四部稿》、《無上秘要》、《老寶經》等。

白元是道家修行名詞,所以為了不混用,只能是元白。

這是原因其一

其二,元白往還集”五字,實際上是四字,即元白往還”,古人寫文章時能照顧到音律便一定會照顧到,如果是“白元”,這四字就變成了仄平仄平,與常規不符,讀起來的感覺也不夠有節奏感。所以只能是元白,這樣就變成了平仄仄平,讀起來抑揚頓挫,韻律十足。

在現代這個時代,被大多數人瞧不起的平仄,在古代已經浸入到所有文化的所有角落,其實現在也是如此,君不見那些成語,不論四字,五字,七字大多都是和詩詞平仄相同麼?

古典文化莫測高深,不是你我這等凡夫俗子所能瞭解的(一定要有你我二字,批評別人先把自己也批一通才好)。

另:有空得把這個發現寫成文章發成頭條文章留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