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內容重複的影視投入與媒體炒作,是不是浪費社會資源?

金牛望月之老茂


去年發過一個關於“最敷衍電視劇名”的感嘆:一場流星雨,可以“一起、又、再”看;因為愛情,於是“有幸福、有奇蹟、有多美”;遇見你這件事,可以與“因為、只為、我的青春、假如沒有”排列組合;一簾幽夢也總是沒完沒了、無始無終。

連片名都這麼“取巧”,內容就更別提了,這就是國內影視圈的現狀——惡性循環之下的“比慘效應”。

【一】

在跟風炒作上,資金、人員密集型的國內影視圈一直就沒閒著,這當然與資本深度參與影視劇市場之下,整個行業追求“短平快”、講求“投入產出比”、極度厭惡風險有關。

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創新意識的缺失、整合能力的不足,前者主要是人的問題,後者則指向了國內電影工業的不成熟、不繫統現狀。“跟風效應”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大量毫無意義的翻拍、續集,以及隨之而來的做宣發、炒熱點、造爭議、上熱搜。

今年的奧斯卡,拿到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國際影片這四個含金量獎項的韓國人,無疑是最大的贏家。在領獎感言中數度開喝酒玩笑的導演奉俊昊,那毫不掩飾的得意之情,或許讓很多國內影視人酸溜溜的。

這些年,除了功成名就的李安(《臥虎藏龍》、《斷臂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國電影人(含港澳臺)離奧斯卡小金人最近的,也只有張藝謀(《活著》、《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英雄》等),以及那部在中國影史中獨一無二的《霸王別姬》了,要知道,這些提名大多是2003年之前甚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取得的。

《寄生蟲》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背後的行業支撐才是關鍵。別總拿韓國電影沒審查說事,經過這麼多年的不斷模仿與自主創新,韓國電影工業體系的成熟度與精細化早已不同以往,在一些題材、類型上開始獨佔鰲頭,商業片叫好又叫座還能拿獎,這就是整體實力和行業影響力的體現。

【二】

按照韓國電影行業的邏輯,先做市場,培養消費習慣和觀眾審美,後做內容,從量變產生質變,提升行業的專業化與創意,最後才能在百花齊放中文化輸出、喜提大獎

平心而論,井噴式發展的中國電影市場,早已成為連好萊塢都不敢輕易忽視的“全球第二”(第一位無疑還是北美票倉)。

看著漫威影業與幕後老闆迪士尼,將國內首映《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上映的時間,比北美院線提前了兩天,越來越多的好萊塢大片選擇北美與國內同期上映的策略,顯然,國內觀眾巨大的消費潛力與國際化的消費視角,是好萊塢的大佬們眼中最要緊的“金山銀山”。

市場培養起來了,國產影視劇也經歷了從“大投入、大製作”到“精耕細作”的發展階段,隨著觀眾對“文化自信”的覺醒,優秀的國產影片成為票房排行榜的香餑餑。

想來,那個《滿城盡帶黃金甲》、《無極》、《夜宴》、《銅雀臺》星光璀璨、金碧輝煌的時期,國內大製作商業片的口碑一步步跌入谷底,淪為爛片的代名詞;如今,《戰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霸佔國內累計票房前三的成績,自然令人國內影視人和觀眾臉上有光。

只是,作秀和炒作、流量與咖位依然是衡量一部商業大片能否賣座的關鍵,“致敬經典”的複製粘貼,成了行業內一條行之有效的變現之路。

大家的思路驚人的相似:大IP打頭陣,帶來話題,流量明星搞事情,製造炒點,各類精妙高端的商業運作,決定了一部商業片的成敗。

【三】

是《上海堡壘》的慘敗,才開始讓資本與影視從業者們真正意識到觀眾的力量。

此前在他們眼中,《我不是藥神》、《紅海行動》、《無名之輩》這類影片之所以,要麼是題材撞上了,要麼是運作得好,觀眾不過是一盤散沙,而《阿修羅》、《冰封俠》之類的慘敗,不過是“運氣不好”而已。

當《上海堡壘》用無所其極的商業炒作最終激怒的絕大多數普通觀眾,報復式的差評如潮,以及由此引發的巨量話題,出乎了幾乎所有國內影視人的意料,逼得導演、編劇們不得不出面道歉,影片也很快下映了。

儘管題材、主創不盡相同,但在本質上來說,《上海堡壘》與《甜蜜暴擊》這類影視劇,從藝術創意到運營思路上幾乎如出一轍,這還算是“高級”的。更多的影視劇,完全是按照國內大IP或國外成功作品的思路,一步一步、一幀一幀“借鑑”來的,甚至連片名都得毫不客氣的“拿來”,以示“正統”。


浪費觀眾的時間、資本的真金白銀,這類靠“致敬”或“碰瓷”而不是創意與演技的影視劇,或許能拿到不錯的當期收視率,取得亮眼的商業數據,卻鮮有重播的機會。留下來的才是經典。

【四】

作為專業人士的影視從業者,當然對如何“糊弄”觀眾這件事心知肚明,只是,影視劇需求井噴的大背景下,觀眾與投資者的雙重壓力,讓他們來不及思考就草草投入戰鬥,拍出一些連自己都懶得看、不願提的爛片,惡性循環由此產生。

這幾年,國內電影市場“優勝劣汰”的結果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在觀眾主導下的大眾點評體系,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雖然影視圈這個半封閉的圈子裡,藏汙納垢在所難免,但作品硬不硬、演技強不強、劇情好不好變得越來越重要

或許,這個“優勝劣汰”的趨勢,將是整個行業走向良性循環的契機。


得著說


我認為不能說是資源浪費,只能算是對社會的創新力沒有貢獻。

伴隨著文學作品的快餐化趨勢,影視作品的創作也開始向著追求速度的短平快態勢發展,使得如今的觀眾面對著每年數目眾多的影視作品,難免產生亂花迷眼之感,而那些已經被過去精益求精的影視作品提高了眼界的觀眾,更是因巨大落差而倍感失望。如何挽回觀眾的心,已然成為當前影視行業做強做精需要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

  要挽回觀眾的心,首先就要在影視創作上足夠用心。這種用心不是通過投入大量資金和運用高新技術手段,而是設身處地地站在觀眾的立場上講好故事、做好內容。當下影視作品的投入成本和拍攝技術日臻成熟,然而觀眾卻始終在懷念過去。以四大名著為例,翻拍作品不在少數,但公認的經典卻都是二、三十年前的版本。這就表明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更應注重敘事邏輯和場景設置,展現真實樸素的時代面貌,傳遞積極的價值理念,才能成為表達觀眾心聲的號角和滿足文化需求的盛宴。

  要滿足觀眾的期待,還需要影視創作者堅守本心。受資本逐利的影響,當前的影視行業過度追逐熱點,導致作品同質化現象嚴重,這種題材的重複扎堆對影視業的長遠發展和觀眾的文化審美都極易造成傷害。對創作者而言,選材角度和敘述方式不可能千人一面,為了迎合市場熱點追求經濟效益而誕生出的各種翻拍作品,甚至是所謂的山寨、低配作品,無疑是對觀眾期待的辜負和打擊。一個影視創作者只有堅持創作初心,講好故事,不被經濟利益所驅使,才能創作出有口皆碑的佳作精品。

  要產出優秀的影視作品,就要求創作者對待觀眾有誠心。影視作品不能只是將高新技術手段和大腕明星進行毫無邏輯的雜合堆砌,也不是利用媒體宣傳和新聞炒作對大眾進行天花亂墜的營銷轟炸,出現這些現象就反映出影視創作隊伍沒有對觀眾足夠尊重和重視,甚至有指責觀眾欣賞水平等行為。不僅沒有創作出誠心佳作,也讓觀眾的心受到了傷害,那麼觀眾的腳自然就會離開。

  古人常道:“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對影視行業來說,要留住觀眾同樣應當攻心為上。只有用心創作、堅守本心,才能用誠心打動觀眾的真心。脫離群眾的孤芳自賞抑或市場為上的片面迎合,都只是透支行業未來健康運行的興奮劑,臻於至善的品質匠心才是助力影視創作良性發展的強心針,才能真正贏得觀眾的歡心與讚賞。


送你一部小電影


這個問題有兩個關鍵詞:一是大量,二是媒體炒作。

第一個關鍵詞“大量”,內容重複的影視投入可以說是正常的市場競爭,大家都看好某個題材,然後進行投入,進行市場化競爭,製作精良的產品肯定會成為市場認同度高的商品,對於投入者來說,就會收回成本,獲取利潤,相反,就會讓投入打水漂,虧損或者血本無歸。但是,如果加上“大量”這個關鍵詞,就說明有可能在創作這個環節出了問題,沒有更多的優質創作內容可供選擇,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作為投資者想掙快錢,對於市場看好的內容想快速進入,快速變現,純粹的資本運作而已,沒有把影視產品作為文化產品去打造,多了一些急功近利,少了一些情懷。

第二個關鍵詞“媒體炒作“,影視作品從選本、選演員、資金籌措、拍攝、剪輯製作到審批到市場上映,每一個環節都是宣傳推廣的節點,都可以找準某個受眾關注的話題進行宣傳,從而提升影視作品的曝光度,吸引更多的注意力,最終實現利潤最大化。《現代漢語詞典》最新版本(第五版)給“炒作”一詞這樣的定義是:為擴大人或事物的影響而通過媒體做反覆的宣傳。這個解釋是中性的,沒有貶低的意思,但是對於炒作,建議:炒作不可惡俗,不可觸碰道德底線,不能違反公序良俗。奉勸那些熱衷於負面炒作的人,“炒”可以,別“作”死。




卓華永輝


我從另外一個角度理解這個問題。

不是從社會角度,而更側重於個人角度。

主要是浪費了很多個體的時間和精力。

要知道,現在什麼最寶貴,當然是時間和精力。

現在大多數人都被泛娛樂化的東西,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而很多人對此還渾然不知,這既是個人的悲哀,也是社會的悲哀!

還是那句話,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關鍵看你如何對待?


奇點科幻影視


大家好,我是奔波兔子,一名80後,以為我個人的見解,請參閱。

電影也是產業,幾億成本帶動的是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眼光要遠一點,任何事情都要從經濟的基礎去考慮。一部賣座的電影,他們的收入是很大的,全世界電影業所交的稅也是巨大的。這些錢,可以用來研究更清潔,更新,可循環的能源。換句話說,電影能夠促進經濟,而研發新能源是依靠經濟基礎的。有錢才能研究。

資源浪費是指因資源的未充分利用或過度消費性使用造成的損失。重複建設的最根本影響在於資源配置低效益,結構雷同,引起區域間無序競爭,造成資源的浪費。

1、對名著重拍這個現象應該辯證的來看待,不能一概而論,認為是對社會資源的浪費的觀點不一定正確。

2、名著有深刻的思想內涵,不同時代的人們對它有不同的理解和詮釋。比如紅樓夢。名著有長遠的思想價值,不同體裁來為民眾提供豐富多彩的精神食糧,名著有其積極的意義。

3、沒有新意的重拍就會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對於傳統的東西,歷史文化遺產的繼承需要創新思維。創新為了繼承,離開了創新,繼承沒有意義。重拍名著既要高於原著,又要忠於原著。

4、而名著是否重拍,是由市場決定的,投入的了大量的金錢要考慮是否能夠盈利,也要考慮人民大眾的鑑賞能力的高低,如果重拍的名著遠離原著,將誤導青少年。


奔波兔子


說一說我自己的看法:

當很多資本都湧入影視行業時就會產生競爭,就會發生優勝劣汰的事情。可能在現在你會認為這是社會資源的浪費,但它對影視行業的進步是有推動作用的。更多人的加入就逼迫大家只能做更好的作品才能脫穎而出,才能盈利。比如前兩年很流行的大IP,大流量現在觀眾也不買賬了,這就是進步。一個國家的強大不止表現在經濟方面還表現在文化方面。所以只要能讓影視行業進步,有所浪費也值得。另外我還想說一句,我們國家18,19年電影票房都突破了600億元,佔世界票房的百分之22。但近幾年我國電影卻一直沒在國際獲得特別多的獎項。而今年韓國卻勇奪奧斯卡大獎。驚豔了世界。所以祝我國電影業越來越好。


韓劇天天看


由於市場經濟商品經濟的步伐加快,不少電視臺將追求收視率放在首位,經典影視劇已有的影響成為翻拍的出發點,觀眾的懷舊情緒成為翻拍的動力,在觀眾的期望中翻拍成了引人矚目的事件,而影視劇製作者則急功近利,將市場、收視率置於重要地位。成功的先例更使得影視劇的翻拍盛況空前

雖然影視劇的翻拍填補了熒屏的空白,增加了電視臺的收視率,也一定程度豐富了觀眾的文化生活,但是從整體上看,影視劇的過度翻拍是弊大於利的。


阿拉蕾影視


就我個人見解的話

我認為不算是浪費社會資源,第一個角度,大量重複出現的影視的投入何來浪費資源一說。大家願意看或者不願意看是他們自己的事情,能炒作的起來的話,說明大家對他的熱度還是認可的。第二個角度,人們發佈這些視頻,有可能也並非為了炒作,可能是自己經濟的來源,我覺得重複沒關係,如果自己不想看,可以不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