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來明哲保身的馮道,這一次為什麼怒懟周世宗?

坑兒子的北漢

顯德元年(954年)正月十七日,周太祖郭威駕崩於滋德殿,享年五十一歲。四天後,三十四歲的晉王郭榮正式繼承皇位。

大周境內,舉國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慘白的紙錢在陰沉的天空中散落,宛如皚皚白雪,緬懷著這位傳奇的草根兒皇帝。

伴隨著一陣急促的馬蹄聲,大周的紙錢被送入了太原府。簡陋的宮殿裡,一位花甲老人隨手將紙錢扔入身邊的炭火,熊熊燃燒的烈火,映紅了他那慘淡的笑容:就讓這紙錢送你們郭家上路吧!就讓這烈火把中原大地燒成灰燼吧!

兒啊,爹這就為你報仇雪恨!

向來明哲保身的馮道,這一次為什麼怒懟周世宗?

公元951年的北漢【圖為老邪(劉史君)自制】

這個被仇恨吞噬的老人,正是後漢高祖劉知遠的親弟弟、湘陰公劉贇的親爹劉崇。不過,他現在已經改叫劉旻了。

郭威剛入開封,準備迎立劉贇時,劉崇還傻乎乎地高興呢。太原府的第一副手少尹李驤提醒劉崇:“郭威肯定會稱帝,您應該出兵,控制黃河險要孟津,以防有變。”劉崇不但不聽,還把李驤殺了,並向朝廷彙報,以示自己絕無二心。

劉崇獲得的答覆是,郭威稱帝了,劉贇被殺了。

坑兒子啊這是!劉崇追悔莫及。

從此,中原大周與河東劉崇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就在郭威建周後的第十天,劉崇決定繼承漢統。

然而郭威稱帝,張燈結綵;劉崇踐祚,拖麻拽布。

登基大典上,劉崇一臉戚容地說:“由於高祖皇帝的大業一朝墜落,朕不得不稱九五之尊。可是你們看看,我是什麼天子,你們又是什麼節度使!”

在一片哀歌中,劉崇於太原府即皇帝位,仍用漢為國號,沿用年號乾祐,只是將名字改為劉旻,史稱北漢。

開國大典如此淒涼,似已註定了北漢的國運。

北漢之疆皆在山西中部,土地貧瘠,將寡兵少。為了生存,劉旻豁出這張老臉,學起老領導石敬瑭,向契丹人稱臣,做起遼國的“侄皇帝”。在仇恨面前,只要能夠換取遼國的支持,血洗周室,劉旻在所不辭。

但劉旻也知道,自己的小朝廷先天不足,支撐不了多久,必須速戰速決。登基以來,他一直沒有放棄襲擾周國,但每次都被郭威揍得落花流水。天可憐見的,郭威終於死了!

在年近六十的劉旻看來,剛剛即位的郭榮不過是個三十來歲的小毛孩子,政局不振,軍心不穩,這正是復仇的絕佳機會!

機會稍縱即逝。周顯德元年、漢乾祐七年二月,劉旻親率三萬傾國之軍,以義成軍節度使白從暉為行軍都部署,武寧軍節度使張元徽為前鋒都指揮使,聯合遼國武定軍節度使、政事令楊袞所將萬餘騎,自太原府出團柏谷,沿太行山一路南下,兵鋒直搗周國邊陲要塞潞州 ,企圖一舉打通大路,直撲開封。

駐守潞州的宿將、昭義軍節度使李筠出城迎敵失利,灰頭土臉地逃回潞州城死守。


周世宗剛即位就要親征

唐朝詩人賀知章說“二月春風似剪刀”,可大周皇帝郭榮卻無法體會剪刀的巧奪天工。他只覺這把剪刀正架在脖子上,隨時能剪掉自己的腦袋。

得知李筠敗北的消息,郭榮異常決絕地宣佈:“朕要親征!”

大臣們沒想到,這個才坐了一個月龍椅的皇帝竟然如此玩命,於是一擁而上,紛紛進諫。

有人說,劉旻前幾年曾是先帝的手下敗將,不敢親征而來,陛下您用不著大驚小怪。

有人說,陛下您剛即位,人心不穩,政局動搖,還是別親征了。

滿朝文武,除了宰相王溥,再沒第二個人支持郭榮。

這些話,郭榮一句也沒聽進去,他還在據理力爭:“先帝駕崩,朕又剛剛即位。劉旻想乘此時機,吞併天下!他肯定親自來戰,朕不能不親征!”

向來明哲保身的馮道,這一次為什麼怒懟周世宗?

清人所繪的周世宗郭榮(即柴榮)

朝堂之上爭吵之聲不絕。

“咳!”一聲咳嗓,終於使大殿恢復了寧靜。

上朝以來,太師、中書令馮道一直穩居朝班之首,一言不發。這會兒他雙手緩緩持起象牙笏板,微微躬身,緩緩奏道:“陛下貴為天子,不宜出征。”

郭榮冷哼一聲,提高嗓門說:“當年唐太宗平定天下,也常常親征,如今朕怎麼敢苟且偷安?”

“不知道陛下能不能當唐太宗!”馮道一反謹小慎微的常態,冷冷回了郭榮一句。

嘿!馮老兒你這是什麼話!這不是公然鄙視朕嗎!年輕氣盛的郭榮咽不下這口氣,大嚷:“以我軍兵力之強,破劉旻就如泰山壓卵!”

“不知道陛下能不能安坐泰山!”馮道又是冷冷回了一句。

郭榮肺都氣炸了,忽地站起身來,指著馮道的手顫抖著,恨不得戳到他的老臉上,瞪著馮道狠狠地說道:“老傢伙少看不起人!”

馮道抬了抬眼皮,靜靜地看著氣得發抖的郭榮。倚老賣老?老夫是有點。那是因為老夫親眼所見臨陣倒戈的禁軍將領,簡直比開封城裡的螞蟻還多!看來要說服這個年輕氣盛的皇帝,就不能再怕得罪人了。

向來明哲保身的馮道,這一次為什麼怒懟周世宗?

馮道

年過古稀的馮道索性把話挑明:“陛下,您所謂的泰山,不過是那些禁軍宿將。他們個個久處貴位,驕恣蠻橫。陛下剛剛即位,龍椅尚未坐熱,要指揮這幫驕兵悍將,恐不容易。”

朝堂內,氣氛冷凝。

朝堂外,趙匡胤正小心翼翼地聽著皇帝與大臣們的爭論。自從郭榮坐上龍椅,他也從開封府調入殿前軍,擔任禁衛宿衛將,負責皇帝的日常警衛工作。

趙匡胤身為警衛,心裡卻仍然裝著國家大事。這次能否擊退劉旻,關係到大周的生死;而郭榮是否親征,很可能就關係到能否擊退劉旻。

馮道的話句句確鑿。郭榮未得軍心,這是不爭的事實。郭榮雖然在河北給郭威做過副手,可不過短短數月;郭威在位三年,郭榮卻一直在澶州。

所以,禁軍將領對這位沒有軍隊背景的皇帝極不服氣。郭威病危期間,就有禁軍將領鼓動士兵鬧事,靠著郭威的鐵腕才強行壓下去。指望這幫犢子保護郭榮御駕親征,馮道能放心嗎?

但在趙匡胤看來,郭榮也有非親征不可的理由,最大的原因和馮道說的一樣:禁軍不服。

不能有效控制禁軍,這是郭榮最大的短板。這塊板子不及時補好,郭榮這桶水就別想裝滿,搞不好板子一崩,現在桶裡這點兒水也會流盡。

而御駕親征,正是掌控禁軍的絕好機會。反正打了敗仗,結果都是一敗塗地;但若打了勝仗,影響就有天壤之別。

派別人打仗,按照五代的“慣例”,前方大將有可能會倒戈,甚至來場兵變。退一萬步講,就算前方大將沒有野心,打了勝仗,得勝還朝,聲望、軍心歸之於一身,到頭來還是會威脅到皇位,郭威西征三鎮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若郭榮打贏了,就能在軍中迅速樹立威望。郭榮剛剛即位,各地藩鎮都在觀望,只有親自打贏這一仗,對內控制了禁軍,對外才能壓服各路藩鎮,才能真正在全國行使皇權。

所有這一切,迫使郭榮不得不置之死地而後生。

事實證明,老謀深算的馮道,再度預測了歷史;事實還證明,年輕有為的郭榮,一舉創造了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