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何伟,寻路埃及

在四大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这唯一的延续是政治、地理、经济、民族性格等多重因素合力的结果,但时间观也提供了一个思考维度。「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子站在河堤上,将时间比喻成滚滚逝去的河水,这个比例反映出古代中国人认为时间是线性的,单向往前、一去不返。正是因为深知既往不可追,所以诗人写道「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印度文明中渗透着圆形时间的观念,在印地语中,昨天和明天是一个词,时间回旋,周而复始,同样,古埃及人也秉承圆形时间的观念。美国作家何伟(Peter Hesseler)在新书《被埋葬的:关于埃及革命的考古学》中谈到,古埃及有两个描述时间的单词djet、neheh,这两个词无法被精准翻译成为英文,后者指周期性的时间,比如天体的运动、尼罗河的泛滥,而前者指静默的状态,去世的法老以及金字塔等都处在永恒的静默中。芝加哥大学学者雷蒙德·约翰逊(Raymond Johnson)认为古埃及人周期性的时间观neheh来源于尼罗河给沿岸所带去的变化,而静态的时间观djet则来源于沙漠的恒常。

凯撒与埃及艳后情史缠绵悱恻,面对强大的罗马帝国,埃及艳后以美人计委身于罗马皇帝凯撒,从而在托勒密王朝的权力内斗中拔得头筹,凯撒遇刺身亡以后,埃及艳后又投靠了凯撒的政敌、大权在握的安东尼,当凯撒的外甥屋大维灭掉安东尼,自知气数已尽的埃及艳后自杀,托勒密王朝随着埃及艳后的身故而终结,埃及被纳入罗马的版图。凯撒在位时,基督教还没有萌芽,罗马人信仰诸多神灵,埃及同样也是多神教国家。基督教萌芽后,以星火燎原之势传播,经过漫长的岁月,基督教从被罗马皇帝打压的对象,摇身成为罗马的国教。教堂也在埃及的土地上矗立起来,埃及从法老统治的多神教国家成为一神教地区。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国家后,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迁都君士坦丁堡,代表东罗马帝国的鹰旗在新都升起,鹰旗也在埃及的土地上飘扬。尼罗河三角洲是东罗马帝国的粮仓,埃及成为东罗马帝国重要的税收来源。

公元610年,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他将犹太教、基督教的教义吸纳进《古兰经》。新生的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迅速传播,640年,阿拉伯人南下埃及,东罗马帝国军队毫无招架之力,代表东罗马帝国的鹰旗在埃及降下,埃及成为阿拉伯帝国的行省。阿拉伯人为北非带来了伊斯兰信仰,从此,基督教信仰在埃及渐渐退潮,古埃及的多神信仰更是尘封进了历史的深处。日本作家盐野七生在《罗马灭亡后的地中海世界》中写道,「九世纪,罗马以南的沿海地区已经没有一块基督徒的安身之地了。」时间进入公元十世纪,当东罗马帝国统治阶级为了争权爆发内讧,当1054年东罗马帝国的官员与教皇的使者以遵循圣经正统为名,为了就餐时吃面包还是吃饼争论不休、卷入皇权和教权的博弈,东罗马帝国旁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突厥人蓄势待发,1055年,突厥人建立起塞尔柱王朝。


跟随何伟,寻路埃及

塞尔柱(Seljuq)地图


跟随何伟,寻路埃及


跟随何伟,寻路埃及

世界上下三千年综合国力动态排行

塞尔柱王朝时期正值中国的宋朝。塞尔柱皇帝励精图治,一度曾把塞尔柱的国力提升到了当时的世界第一。在塞尔柱人、东罗马军队和欧洲十字军的夹击中,阿拉伯帝国式微,效忠阿拉伯帝国的埃及宰相、库尔德人萨拉丁于1171年建立起阿尤布王朝,带领阿拉伯人抵御十字军,1174年,萨拉丁宣布埃及独立。时间进入13世纪,内讧与压境的蒙古大军让塞尔柱从历史的舞台上退场。13世纪前期,埃及的综合国力坐上了世界头把交椅,当时的埃及正值阿尤布王朝统治时期。阿尤布王朝倚重能征善战的突厥奴隶兵团,1250年,突厥兵团运筹反杀,终结了阿尤布王朝,开创马木留克王朝,马木留克正是奴隶的意思。到了13世纪后期,突厥人在东罗马帝国旁建立了新的国家奥斯曼土耳其。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领逾十万军队围攻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率领将士浴血奋战,然而最终人亡城破,君士坦丁堡落入突厥人手中。1517年,奥斯曼土耳其的军队终结马木留克王朝的统治,将埃及纳入奥斯曼帝国的版图。

1805年,奥斯曼土耳其任命的总督穆罕默德·阿里成为了埃及的实际话事人。早在18世纪,在工业与资本的双重助推之下,大英帝国在全球殖民扩张,英国将手伸向了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下的埃及。穆罕默德·阿里主政以后,宗教信仰维系着埃及与奥斯曼土耳其的联系,而经济利益是英埃关系的润滑剂,阿里通过从英国引进技术开启了埃及的现代化进程。

1914年,塞尔维亚青年枪杀了奥匈帝国王储和他的妻子,点燃了一战爆发的导火索。一战中,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与德国为伍,已经在埃及耕耘许久的英国趁机宣布自己是埃及的保护国。一战结束,同盟国战败,同盟国成员德国面临的是向协约国割让土地、付出重额战争赔款,而埃及名义上的宗主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土崩瓦解。1922年,穆罕默德·阿里的重孙福阿德治下的埃及独立,福阿德成为埃及的国王。1936年,福阿德的儿子法鲁克继位,法鲁克政府与英国签订《英埃同盟条约》。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同盟国与轴心国在非洲爆发了激烈的冲突,纳粹法西斯的指挥官隆美尔展现出卓绝的指挥才能,力压英军,英国军方从下到上承受巨大的压力,首相丘吉尔经历着至暗时刻。1941年,日军偷袭美国太平洋海军基地珍珠港,美国对日本宣战。美国在大西洋、非洲、欧洲战场为英法盟军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补给。1942年,在埃及的小镇阿拉曼,经过激烈的鏖战,获得美军军备补给的英国军队力克德国、意大利军队。阿拉曼战役的捷报传到伦敦,丘吉尔旋即发表演讲「现在不是结束,这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不过,也许,这是开始的结束。」阿拉曼战役具有扭转战局的关键作用,丘吉尔后来回忆道,「在阿拉曼战役之前,我们从未胜利过,而在阿拉曼战役之后,我们从未失败过。」

二战结束以后,埃及国内的民族解放运动声势高涨,皇位危如累卵的法鲁克国王希望英国的军事力量能够平息埃及国内的示威抗议,法鲁克的亲英更加刺激了埃及国内的反英示威,1952年,军官纳赛尔领导埃及人推翻了法鲁克王朝,法鲁克流亡意大利,1953年,埃及共和国成立,纳赛尔出任第一任总统。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来自欧洲的军火订单刺激了美国工业的发展,二战更是让美国成为首屈一指的世界强国。二战结束以后,美苏两大阵营开启冷战对峙,美苏两国都急于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两国在阿拉伯世界的中东与北非开启了拉锯战,埃及成为了他们角力的舞台。埃及独立以后,美国向埃及提供了大量贷款,是埃及建造阿斯旺水坝的主要金主。就综合国力而言,当时的埃及是阿拉伯世界的排头兵,埃及领导阿拉伯世界对抗1948年5月14日宣布建国的以色列。1948年5月15日,埃及、叙利亚等国军队向以色列发动袭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以一挑五、力压五国军队,战争结果是犹太人的国家稳稳楔入中东地区。

西亚、北非的地缘政治云波诡谲,战争隐患巨大,冲突一触即发。埃及想从美国购买武器扩充军备,然而支持以色列的美国对与埃及的军火贸易非常保守克制,于是纳赛尔转而向苏联求购武器。纳赛尔在美苏阵营之间逢源周旋让美国不满,而美国国内棉农也抗议美国政府援建阿斯旺水坝,美国棉农担忧阿斯旺水坝建成之后,美国国内的棉花贸易会受到埃及棉花的激烈竞争。经过研判,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下令停止援建埃及的阿斯旺水坝。美国金援的终止让阿斯旺水坝建设面临巨额的技术、资金缺口,纳赛尔一边向苏联寻求技术支援,一边思考经济上的开源之道。1956年7月,纳塞尔将苏伊士运河的所有权收归埃及政府国有,将苏伊士运河的通航费用于建设阿斯旺水坝。

埃及的强硬引发了英法的反弹,为了报复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的所有权,1956年10月,英法两大老牌殖民帝国联合以色列,背着美国,发动了第二次中东战争。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明目张胆殖民侵略已经行不通,在美苏的斡旋之下,英法停战,以色列军队撤出西奈半岛,埃及获得苏伊士运河的主权。

美国对以色列的袒护让埃及与美国分道扬镳,投入苏联的怀抱。苏联专家从祖国飞赴埃及各地支援、指导工业生产,于是阿斯旺水坝的工地上有了斯拉夫技术专家。纳赛尔引入苏联的援助想发展经济,但因为地缘政治,中东火药桶骚动欲爆,埃及迟迟没有获得和平发展的契机。纳赛尔领导埃及对抗以色列及其盟友,他也密切关注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内政,寻找主动出击的机会。1962年10月,也门爆发内战,也门军官起义反抗君主,通过推翻法鲁克王朝执掌世俗政权的纳赛尔热切支持自己在也门的效仿者,而君主政体的沙特、约旦担心也门政变会在阿拉伯世界引发废除君主制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沙特、约旦成为也门皇室的坚定后援。雄心勃勃的纳赛尔派兵进驻也门,然而现实凌厉冷峻,埃及国内没有建成完善的轻重工业体系、经济发展迟缓,一边要向苏联打白条买武器,一边又要将武器和补给输送给也门。卷入也门内战,让埃及陷入了债务泥潭,埃及入局加剧了也门的战事,战争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埃及人头顶。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向埃及、叙利亚等国发动袭击,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进入60年代中期,埃及内外交困,纳赛尔的副手萨达特将埃及国内的状况形容为「悲惨」。埃及拖着一副病体,力图以一种昂扬的战斗姿态出现在阿拉伯世界。6月5日当天,埃及军队总司令阿密尔协同所有的司令官乘坐飞机巡视西奈半岛,埃及军队接到命令不能对空发射火箭,以色列趁机对埃及所有机场进行空袭轰炸,6月5日上午11点左右,以色列摧毁了埃及所有的飞机,这些飞机根本没有起飞迎战的机会,对战场的败绩,萨达特感到「茫然和心碎胆裂」。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惨败告终,纳赛尔不满美国偏袒以色列,愤而与美国断交。1970年纳赛尔因病去世,萨达特上任成为埃及总统。萨达特在回忆录《我的一生——对个性的探讨》中写道,「我从纳赛尔那里继承的遗产非常可悲。在政治方面,我发现,除苏联之外,我们同世界各国的联系都断绝了。」萨达特为埃及被其他阿拉伯国家孤立、与欧美国家敌对的现状忧心忡忡;而苏联也对埃及购买武器的欠款、埃及的贷款逾期焦头烂额。埃及缺钱也缺武器技术,作为武器技术供应方的苏联缺钱,埃及没有足够现金换回武器技术,苏联也没有足够的财力亏本支援,曾经浓情蜜意的苏联与埃及心生罅隙。1972年7月,萨达特宣布结束苏联军事专家和顾问的使命,在埃及经营多年的苏联虽然心有不甘但去意果决,苏联派出大型运输机,在几天之内撤走了2.1万名援埃苏联专家。

在纳赛尔时代,埃及的朋友圈中除了苏联,寥寥无人,萨达特尝试重构埃及的朋友圈,在把苏联从亲密老友组移出以后,埃及与苏联并没有相互拉黑,1972年12月,埃及反而将向苏联地中海舰队提供海上便利的协定延长5年,此举就像埃及突然给曾经热络但后来又冷淡的友人发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红包,苏联也投桃报李,1972年底到1973年中旬,埃及从苏联得到的武器超过过去两年的总和。

为了打破苏联在中东维系的「不战不和」的僵局,1973年10月,在犹太教的赎罪日,埃及、叙利亚联军对以色列发动袭击,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埃及提供武器弹药的任务依然落在苏联身上,但1973年、1974年之交,萨达特拒绝了苏联协调中东问题的建议,1974年1月,经由美国斡旋,埃及与以色列签署了脱离军事接触的协议,同年2月,埃及与美国重新建交。埃及与美国互加好友也意味着埃及与前苏联相互拉黑删除,美国旋即将小伙伴以色列的名片发给埃及,埃以互加好友。1977年,埃及与以色列实现了外交破冰,埃及总统萨达特访问以色列。1978年,在美国总统卡特的斡旋之下,埃及与以色列先后在美国达成《戴维营协议》《埃以和平条约》,埃及与以色列正式建交、相互开放朋友圈。萨达特以战迫和,为埃及国内赢取了发展经济的和平环境,从美国获得了高额的经济援助,但是与以色列的和解也让埃及在阿拉伯世界备受指责,萨达特本人也被埃及国内的反对派刺杀。在乱局中,1981年,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表现卓越的埃及军官穆巴拉克成为埃及总统。

美国作家何伟热衷观察、记录转型社会,他曾常驻中国,2011年后,他前往埃及。何伟见证了阿拉伯之春对埃及社会的重塑:执政超过30年的穆巴拉克下台,穆尔西领导的穆兄会重新回到权力中央,穆尔西下台,军方领袖塞西上位。

从2011年搬到埃及到2016年离开,何伟将他的观察与思考整理成《被埋葬的:关于埃及革命的考古学》出版。何伟的写作重点是埃及久远的历史与现在错综复杂的政局,从古至今可写的故事纷繁众多,何伟选择以美国在埃及的考古人员、自己在开罗的住宅区里的垃圾工、自己的阿拉伯语老师、埃及的媒体同行为重点描述对象,串联起一幅埃及社会从古至今的长卷。与资深考古人员的交流让何伟更了解埃及的历史,与垃圾工的接触让何伟深入埃及的底层社会,受教于埃及本地的阿语老师让何伟了解埃及的社会中间层,作为来自美国的记者,何伟有机会采访政府高层人士,而与埃及同行的来往让何伟有更多的角度旁观从下层到上层的埃及社会。

何伟在埃及住的是高档小区,垃圾工赛义德在这里发现过多国的钱币以及多国的废弃护照。赛义德是手停口停的体力劳动者,他的父亲在他6岁时去世,年幼的赛义德与母亲一道扛起养家的重任,他从来没有接受过一天的正规教育。儿时,他给其他垃圾工看守装满垃圾的驴车来赚钱,后来他能够独立作业、进行垃圾回收贩卖。虽然得不到确认,但熟人们相信赛义德的父亲有贝都因血统。贝都因人是北非沙漠中的原住民,他们游牧为生,历史上在东罗马帝国衰落、伊斯兰军队席卷北非时,贝都因人纷纷转信伊斯兰教。

何伟曾经长期居住在中国学习,熟练掌握中文。在去埃及之前,他就开始学习阿拉伯语,作为多语学习者、应用者,语言给他提供了思考的镜像。90年代的中国因为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当时国内出版的面向外国人的中文教材中,充斥着与经济建设有关的内容。然而何伟发现他的阿拉伯语教材中很多内容都是与迟到、不守时相关的道歉。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为了向发展要绩效,时间就是金钱的口号应运而生。在市场经济繁荣的国度,人们把时间与金钱化等号。相应的也可以反推出来,时间观念普遍淡漠的地方,市场经济并不发达。何伟提到,现代埃及社会的效率低下的问题可以追溯到古代,古埃及人书面表达真分数时,会将真分数拆分成分子是一、分母是不同整数的不同分数的和,这种表达方式非常低效。

何伟的阿拉伯语老师在授课时乐于向自己的美国学生表达自己对政治以及社会问题的看法,他是纳赛尔忠实的支持者。和纳赛尔一样,何伟的阿语老师不喜欢穆兄会。纳塞尔在领导埃及国内的反帝运动之初,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其中就包括穆兄会。纳塞尔上台以后,他开始打压穆兄会,并一直警惕穆兄会可能暗中壮大。萨达特上台后,对穆兄会采取怀柔态度,释放了一批纳塞尔时期被捕的穆兄会成员,穆兄会的元气得以恢复。军事强人穆巴拉克上台以后,穆兄会的生存空间再次被压缩。而当阿拉伯之春埋葬穆巴拉克及其家族长达三十年的统治,穆兄会再次来到权力中心。然而穆兄会领导人穆尔西懂得斗争却不擅长建设,没有能力握住手中权力的指挥棒,军方强人塞西上台。

在纳赛尔去世的1970年,阿语老师还是12岁的小孩。遇见何伟时,他人到中年,热切怀念强人纳赛尔。纳赛尔与欧美对抗、亲近苏联,也导致他更加青睐计划经济,然而计划经济效率低下,只能够释放有限的产能,所产生的有限岗位不能满足求职者的需求。埃及大学生看到学长们拽着一只文凭找不到工作,于是热切拥抱宗教,有的甚至成为被纳赛尔压制的穆兄会的骨干。在政治架构方面,纳赛尔也向老大哥学习,打造了庞大的公务员队伍,纳赛尔继任者们不断扩编公务员队伍,扩编加大了政府财政的压力,埃及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民生物资供应以及水电供应常常不能及时到位。埃及政府在财政上无法节流,更难以开源,何伟在书中提到,而今,埃及的主要财政收入来自国际援助。经济的困顿让埃及人常常梦回法老时代埃及的丰饶,在一节阿拉伯语课上,何伟的学习内容是法老时期的荣耀,书上的一句话是「埃及被持续掠夺了上千年,但现在依然富足。」而何伟也注意到,埃及宪法中有长篇的文字颂扬埃及远古的文明。

从古至今,埃及都是冒险家的乐土,当何伟开着一台二手车沿尼罗河寻路埃及,他发现了中国浙商的踪迹。何伟结识的浙商与埃及的缘分可以追溯到1997年,97年经济危机爆发,一位在北京从事服装外贸的浙商生意遇阻,听闻浙江老乡在埃及做生意发了财,于是果断西行,这位先行者选择了前往开罗以南的城市艾斯尤特淘金,他直觉要避开可能会有更多中国同行的开罗。经过前期的尝试,这位先行者明确了生意的方向:卖女士内衣。时间推移,他将生意交给了自己的女儿女婿,而他的女儿女婿在经营内衣店面的同时,发现艾斯尤特街上塑料瓶随处可见,但是塑料瓶回收的生意还没鲜有本地商人、外国商人沾手,于是他们从国内购买塑料瓶回收机器,在艾斯尤特开动了第一条废旧塑料瓶回收加工的生产线。

宗教矛盾是数次中东战争的导火索,何伟在书中也记录了他在埃及体验到的不同宗教的交融与交锋。中国人无猪肉不欢,在埃及打拼的浙商从科普特基督徒手中购买猪肉。埃及的基督教会被称为科普特教会,因为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希腊人与罗马人将埃及称为科普特(Copt),后来,人们用这一地理名词来指埃及的基督徒。何伟在书的末尾记录了一个犹太人的故事。旅居埃及时,他在美国报纸同步连载关于埃及见闻的专栏,有一次,他提到一幢建筑,结果收到法国读者来信,读者说那幢建筑曾经是自己的祖产,他们全家信仰犹太教,在纳赛尔领导埃及与美国、以色列全面对抗的五十年代中期,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嗅到政治风向的变化,果断折价变卖家产,携家带口开埃及、定居法国。读者来信也激发何伟进一步挖掘犹太人在埃及的故事,他发现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埃及境内的犹太人高达八万名,到了2016年,这个数据缩减到六人,六人都是六十五岁以上的女性。从纳赛尔执政时期开始,埃及与以色列水火不容。萨达特在传记中记载,1966年,纳赛尔领导的埃及背靠苏联老大哥,与美国全面对抗,美国想缓和局势,遂邀请萨达特以国民议会主席的身份访美,当时美国礼宾司司长是一位犹太女性,司长以身体抱恙为由向上级申请更换美方接待人选,但上级驳回了司长的申请,司长不得不贯彻上级指示,全程陪同萨达特和夫人。

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时值穆罕默德·阿里之孙伊斯梅尔统治时期。在赛德港入海苏伊士运河竣工,法国设计师巴托尔迪应邀为赛德港设计灯塔,他左思右想有了埃及农妇手擎火炬的思路,但埃及以灯塔造价太高为由放弃了巴托尔迪的方案。巴托尔迪没有自我放弃,他成功将火炬女像推销给了法国,法国计划将之送给美国以庆祝美国独立100周年。面对新的甲方,他将原来手持火炬的农妇形象改成了身着古希腊服装的女性。火炬女像没能成为埃及的地标,但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为苏伊士运河通航创作的歌剧《阿依达》成为了永恒的经典。埃及与埃塞俄比亚两国交战,战胜国埃及的公主与战败国埃塞俄比亚的公主阿依达爱上了同一名埃及勇士,埃及公主在伊西斯(Isis)神庙祈求与本国勇士的良缘,但勇士与敌国公主阿依达两情相悦不辞死。单相思的埃及公主之所以在伊西斯神庙祈祷,是因为伊西斯女神是埃及神话中的爱与生育之神。

苏伊士运河竣工后,美国没有派代表出席运河落成典礼,因为在运河通航前后,美国国力还处在培养期,行经此处的美国商船的货运量无足轻重。随着时间推移,美国在西亚、北非的局势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19、20世纪由英国人主导的埃及遗迹发掘被美国、埃及的考古合作取代。何伟注意到,埃及的考古现场也逐渐有了中国专家的身影。在古代,中国文明与埃及文明在丝绸之路上的碰撞,歌剧《阿依达》中出现的伊西斯神庙建成于古埃及托勒密王朝时期,托勒密王朝最后一任统治者埃及艳后与她的情人凯撒都是丝绸的忠实拥趸,然而当时的罗马与埃及并没有养蚕制丝的技术,艳后与凯撒华服的原材料是来自东方的舶来品。今天,中埃携手「一带一路」共建,考古合作正是这种共建的一部分。

何伟在书中常常将埃及和中国进行对比。比如中国自秦汉以来,中央政府推行书同文,这既有利于中央政策的上传下达也利于地方的交流,这反过来促进了国家的联合。然而在埃及,自古以来,各种外部势力的你来我往,不同语言杂交导致了埃及人错综复杂的语言体系。不同于标准的书面阿拉伯语,埃及阿拉伯语是在埃及民众尤其是下层民众中更普及的阿拉伯方言。纳塞尔生前发表演说时,通常是以书面阿拉伯语开头,情之所至,他会切换到埃及阿拉伯语。为了方便深入埃及社会进行采访,何伟选择学习埃及阿拉伯语而非标准阿拉伯语。在一个社会中,信达雅的书面语与大白话的口语各行其道,「书同文」难以实现,规范难以明确,社会内部的高效协同便难以实现。

早在距今100多年前,名叫窦纳乐的英国人也曾将中国和非洲国家放在一起对比。在清朝开始推行变法的戊戌年也就是1898年,英国驻华公使是窦纳乐。1882年英国对埃及发动战争,当时30岁的窦纳乐正在英国驻埃军队中服役。在英埃战争爆发后的10余年中,窦纳乐都在非洲服役。1896年从军队退伍以后,窦纳乐被英国政府派到了清廷统治下的中国。窦纳乐为英国从清朝手中「租借」下威海卫与香港,也为英国的工业巨头们赢下了旧中国的铁路订单。在2019年出版的《青年变革者:梁启超》一书中,作者许知远提到,「窦纳乐不愿学习中文,只把中国视作另一个奥斯曼帝国或者非洲国家。」也是2019年,何伟回到中国定居,中国建筑企业承建的埃及新行政首都的地标建筑「标志塔」的钢结构首吊成功,建成后的「标志塔」高度将超过380米,将成为非洲第一高楼。

后记

这篇文章从1月上旬开始动笔,原计划春节中完成,但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关注疫情新闻,无心写作。某天看到国资委新闻中心微博号国资小新2月6日发的一条微博,大意是中国交建埃及分公司在埃及采购了3M防护用品驰援武汉。据人民网2月4日报道,四川航空3U8392搭载了包括埃及华人华侨协会捐赠的13万片无菌口罩在内的来自埃及社会各界捐助的10吨医疗物资,医疗物资在2月5日随机抵达成都后被转运到抗疫前线的医院。疫情爆发,医疗物资的日均消耗量极大,加上正值春节放假,工人返乡过年,国内医疗物资的产能跟不上需求,诸多通过「走出去」战略落地海外市场的国企、民企从海外采购国内急需的防护物资支援抗疫,缓解了国内防护物资紧缺的压力。

我习惯关注公司新闻,任何阅读过程中会留意涉及的公司,阅读何伟时,注意到他提了麦当劳、雀巢。2011年,阿拉伯之春蔓延到埃及,正在埃及进行考古的一组美国研究员计划撤离,他们拟定的路线是从挖掘地前往卢克索,再从卢克索乘飞机前往希腊雅典。当他们成功抵达卢克索机场,想在麦当劳吃一顿汉堡,却没有如愿,因为卢克索麦当劳的肉已经用光了。何伟在埃及城市广场采访时,遇见过卖雀巢咖啡的老者。

全球化进程中,高效的信息与交通网络让地域空间的隔阂消弭,跨国公司将产品输送到世界各个角落。工业化与随之而来的生活方式在时间的进程中到来,世界各地的人们几乎都可以在自己的国家找到3M这家工业防护巨头的产品,如果说3M产品是工业生产的标志,那么跨国食品巨头麦当劳与雀巢的速食、速溶食品则是工业时代生活方式的缩影。

全球化让身处「山川异域」的人们感受到「风月同天」。疫情期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八个写在日本汉语水平考试局捐赠给湖北高校的抗疫物资包装箱上的汉字走红网络。典雅的中文很美,生命很美,美好的种种特别值得珍惜。今天我依然在长沙家中未出门,1月20日坐高铁从长沙回老家过春节,30日坐高铁返回长沙,20日至今,除了两次乘高铁,其他时间都在家里按兵不动。在家里待着,感觉时间静默,浏览疫情新闻,感到时间强大的裹挟力,裹挟着眼泪、血汗、生命。

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有生的日子里,才能在书籍方册中深深浅浅地中探索,才能在物理世界中远远近近地体验,才能与具体的人产生苦甜参半的羁绊。


1. 陈志强《鹰旗飘落:拜占庭帝国的末日》

2. 陈建民《埃及与中东》

3. 王海利《埃及通史》

4. 安瓦尔·萨达特《我的一生——对个性的探讨》

5. 加书亚《我在印度学本地人都不屑的印地语,却无意间参悟了 “圆形时间” 的哲学》

https://m.sohu.com/a/259404557_119079/

6. 世界上下三千年综合国力动态排行

https://v.qq.com/x/page/c0867y56ugc.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