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人,请别把好不容易攒起来的那点好感全部败光

阅读摘要:保险是什么?保险是对人生难题的提前安排,表面上是财务上的准备,核心却是责任的表现。保险不是临时起意的决定,也不应该因为恐慌匆忙决定。在举国上下共克时艰之时,做为保险人,应该多传递正能量,少点对疫情恐慌的炒作,用专业的知识服务客户,为更多家庭带去合适的保障。


保险人,请别把好不容易攒起来的那点好感全部败光

这些善举值得记住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2020年的深冬变得更加寒冷,但寒风中却有一股坚韧而团结的力量,支撑起中华民族,在寒冬中带来温暖。

保险正是这股力量中的一份,作为金融领域的三驾马车。在疫情中,各大保险公司马上发起应急响应措施,发挥自身优势为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送去保障,据官方数据统计74家保险公司合计赠送9亿元保障。

保险人,请别把好不容易攒起来的那点好感全部败光

同时,对于原本的保险客户,各大保险公司先后推出应急预案,针对新冠疫情,取消产品等待期,取消医院限制,取消药品限制,开通快速理赔通道,主动承担起责任外的赔付,反应快的险企,甚至比医保兜底政策来的更早。

除了保险本业,捐钱捐物,出人出力,也当仁不让。比如,复星国际启动全球调配医疗物资计划,仅4天调配到的第一批援助物资就以抵达武汉,前后共调配122万件医疗物资,其中防护服占进口量的10%;泰康保险集团下的泰康同济医院直接参与患者救治工作;而且在大量患者涌向医院的时候,各保险公司也借助绿通合作方的支持,纷纷开通在线诊疗通道,为减少交叉感染尽力。

在全民抗疫的进程中,保险公司的存在感极高,对客户的关怀,对社会的担当都有目共睹,攒下众多好感。

这些保险乱象需要警惕

恐慌的情绪下,有人囤口罩,有人囤保险。面对危重患者20-40万的高额治疗费用,很多人的保险意识被唤起,投保意愿也在增强,随之而来的行业乱象也逐渐显现。渲染疫情,制造恐慌,炒作保险,诱导客户投保。这些行业乱象。为此,银保监于本月12日下文,不得以商业为目的跟风炒作,不得利用疫情事件营销,不得利用舆情热点做广告,另保险"变味"。行业的规范需要保险人的共同自律,多些专业的提升,才能让保险行业健康成长,真正成为大众的风险管家。同时,消费者也应多一些警惕,带上理智购买保险。


保险人,请别把好不容易攒起来的那点好感全部败光

乱象一,恐慌下的事件营销。抓住大众在疫情期间的恐慌情绪,渲染紧张气氛。事件营销已经成了保险行业的一种通行方式,用灾难讲故事,提醒大众对保险的重视,虽其心可鉴,但方式有待斟酌。特别是部分保险人的无脑转发,让未加证实的信息如病毒般清蔓延。比如我就在朋友看到不止一位保险人分享过以下信息,图中提到的疑似病人治疗费用国家不兜低和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后无法再买保险就是明显的谣言。所以做为保险人,在宣传保险同时,也请提高专业能力和信息鉴别能力,多做正面的宣导,少做负面的传播。

乱象二,无基础的产品开发。保险公司在疫情中快速反应,据初步统计,已经有35家人身险公司在不增加保费的情况下将400余款的意外险和医疗险扩展新冠肺炎的专项责任,同时对所有客户一视同仁。但也有部分保险公司推出了所谓的新冠肺炎专项保险,但这种产品缺乏历史数据,精算依据不足,缺乏定价基础。于是这种所谓的专项保险,在刚刚上线仅一周多时间,就在监管的要求下匆匆下线。


保险人,请别把好不容易攒起来的那点好感全部败光

乱象三,全网赠险套取信息。拓客是销售的重要工作之一,保险同样如此,由于销售的难度,拓客更显重要性。保险公司、互联网平台争先恐后推出赠险活动,连足不出门户,平时不关注保险的阿姨们都纷纷在群里分享领取链接。赠险原本是一项善举,但发展到最后却变了样。各公司的赠险保额基本在5-20万之间,保障时间短,一般在半年内,基本只保身故责任。但是看看新冠的数据,虽然病毒传染力强,但实际的死亡率仅2%,而且95%以上集中在湖北省。引起死亡最主要的因素是医疗资源的严重不足,导致很多病人无法在早期得到有效救治。而湖北以外的省份,如果按政府要求少出门,不聚会,就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所以,这样的赠险几乎没有实质的保障意义,到是提醒了消费者自身保障的不足,保险公司也随便收集信息。

乱象四,各种变相的信息搜集。除了赠险活动,在防护、杀菌物资紧张的情况下,某些保险公司还利用公众购买口罩、酒精、消毒清洁用品难的现象,以赠送口罩为名,要求领取者下载APP,填写个人信息。但大多较晚申领的客户不仅自己承担高额的运费,还只能领到货不对版的口罩。

保险人应该怎样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保险是对人生难题的提前安排,其根本财务上的准备,所以不应该是临时起意的决定,应该是全面分析下的合理配置。由于每个家庭面对的风险大小不同,自身抵御能力不同,理财能力等众多因素不同,对产品配置的需要和多少都不可能相同。因此,买对保险的正确顺序应该是:保障整理-需求分析-产品选配-规范投保。保险人就应该从这几个环节着手,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保险人,请别把好不容易攒起来的那点好感全部败光

读懂产品的能力:保险合同之于保险人,如同战士手中的枪,熟悉她是用好她的前提。太多保险人,对产品的熟悉度不够,仅停留在产品的卖点层面,又怎能讲解好产品。学会自己阅读合同,整理要点,能够短时间获得最大进步。

保障整理的能力:客户现有的保障状况一般包括社保、企业购买的团体商业保险和客户自购的商业保险,所以保险人不仅要学会读懂自己销售的产品,还要学会读懂其它公司的产品。而在社保方面,由于我国尚未实现全国统筹,因此各地的医保和养老政策也有差异,在整理保障时还需要结合客户常住地的相关政策。

需求分析的能力:不同家庭收入情况,资产情况等,决定家庭成员的保额高比,产品配置的先后顺序;家族病史,健康情况影响产品的选择。同时收入形式,理财能力、个人意愿等也会影响保障方案。即然要做专业的家庭风险管理者,就要学会全面思维,比客户想得更多,想得更深,想得越远,才能做好需求分析工作。


保险人,请别把好不容易攒起来的那点好感全部败光

终身学习的能力:相关的法律法规、司法案例、核保的相关知识,是能为客户争取最大利益的前提,甚至可以让投保环节更加规范,在前端规避拒赔风险。

沟通呈现的能力:一千个人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客户自然有不同的思维模式。优秀的保险人,不仅能让客户购买,更能清楚自己买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高效的沟通,即能减少沟通成本,也能达到沟通效果。所以,除了专业上的提升,还需练沟通的技巧,用客户听得懂的方式交流,做能走进客户心里的保险人。

当然保险人需要提升的不仅仅是销售能力,还有共情能力、整理能力、管理能力、理财能力等等,所以一位优秀的保险人,必定是专业上的专才,还可能是职场上的全才。那么问题来了,你是愿意做这样的保险人,还是那些只靠恐慌、只靠人情销售产品的保险人?

结束语:种种的保险乱象,几乎败光了保险公司在疫情期间搛下的好口碑。保险人,请不要再疑惑为什么公众反感保险,不如反思己错,做了多少正确的事,又做了多少不讨喜的事。请将多点精力投放在专业的沉淀上,才能帮助消费者买到切实有用的保险,争取到最大的利益,这才应是保险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希望实现的初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