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羨慕“佛系”媽媽,該咋養娃自己最清楚,不是所有放手都叫成全

文丨福林媽咪

今天在群裡聊天,一個朋友和大家聊育兒經,就說:“現在養個娃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這也要注意那也要注意,哪有那麼多問題!我就很佛系,都不怎麼管孩子,我家孩子也好好的呀。”

這兩年佛系這個詞很流行,佛系青年,佛系學生,很多寶媽也說自己是佛系媽媽。養娃的方式千千種,佛系也是其中一種,而且適合很多寶媽和孩子,但如果錯誤的理解了佛系這個概念,或者沒有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一味採取佛系教育,那就不對了。

別羨慕“佛系”媽媽,該咋養娃自己最清楚,不是所有放手都叫成全

就像開頭提到的那位朋友,她的話有問題不在於她說的道理,而在於她的做法。這位朋友平常很喜歡打麻將,一天兩次,下午和晚上,約不到人就線上打,孩子基本上都是奶奶帶大的。小時候孩子在馬路邊走路,有車輛和行人來來往往,別人說你看著點孩子,結果媽媽依然低頭玩兒手機,說沒事,他會自己看著的。不得不說,心是真大。

前段時間佛系育兒觀的興盛,其實和爸媽們的日益增加的育兒焦慮分不開。到現在也是,引發父母育兒焦慮的文章依然能戳中很多家長的心。有篇文章我現在印象都很深,大意是將中國學歷最高的一群人是怎樣育兒的,聚焦了北京清北畢業的父母們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的精力有多少,孩子們面臨的競爭有多激烈。

別羨慕“佛系”媽媽,該咋養娃自己最清楚,不是所有放手都叫成全

而佛系育兒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並且擁有一定的影響力的,也就是說,所謂佛系、道系,相似點乃是這一現象的反義詞。對孩子不做過高的要求,給孩子更多空間,允許孩子朝著自己的方向發展,這叫佛系育兒。

而對佛系育兒的誤解,主要是這幾種:

一、佛系等於不管孩子

說實話,我們的孩子都是普通的孩子,既不是天才,也不會多麼差,他會有孩子容易出現的各種問題,他會屈從於自己的懶惰,會為自己的小聰明沾沾自喜,會對自己不喜歡的事逃避,會受到外界的各種誘惑,完全不管孩子,讓他自由成長,孩子也有可能成才,但是更多的概率是錯失成長的機會,積攢下沒被解決的問題,成材率降低。

別羨慕“佛系”媽媽,該咋養娃自己最清楚,不是所有放手都叫成全

親戚家孩子最近沒開學,學校讓孩子們在網上聽網課,要求家長監督。就在很多家長都抱怨網上學習效率不高,折騰家長的時候,我家親戚這位媽媽卻並沒有什麼感覺,她沒有整天盯著孩子,還說,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兒,光靠大人管有是沒用的,學的孩子他自己會學,不學的孩子,再管他也不學。

聽著是挺有道理的,但是這裡還是有個問題,如果父母可以監督,為什麼不去做一下監督呢,靠一個孩子自己的自制力,這對孩子真的公平嗎?

果然,以前雖然不愛學習但至少很老實的孩子現在就敢騙媽媽說,今天下午沒有課、系統壞了老師沒法兒講、作業已經寫完了、昨天晚上我一直在回看……

《家有兒女》劉星曾經說過這樣一番話:“您當時為什麼不逼我一下呢?我以前不懂事,那您也不懂事嗎?”確實,家長之所以焦慮,寧可孩子辛苦一些也要管著孩子學習,正是怕孩子將來怨自己。

別羨慕“佛系”媽媽,該咋養娃自己最清楚,不是所有放手都叫成全

當然,以前也有很多孩子是自己主動學習,懸樑刺股,囊螢映雪,鑿壁偷光,但這些畢竟是少數,而且現在孩子們面臨的情況和過去也有很大的區別,再不管孩子,這就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了。

二、佛系等於什麼都行

還有的父母以為,佛系就是孩子想做什麼都行,解放天性麼。

但是育兒不能沒有原則和底線。

孩子可以自由發展,爸媽也可以不給孩子設限,但是大方向還是要把控的。

首先,給孩子的時間得有保證。

有的家長忙於工作,忙於自己的愛好,很少管孩子,平常就是給孩子錢就可以了。但對於孩子來說,沒有人在旁邊做榜樣,他對很多事情的認知就會和普通人有很大差異,親子之間的關係也會存在很大的問題。

別羨慕“佛系”媽媽,該咋養娃自己最清楚,不是所有放手都叫成全

也許有的父母會覺得,事無鉅細的嘮叨,為了孩子的一頓飯一個習慣費很大精力太麻煩,但是要知道,養成習慣需要日積月累的付出,但是影響身體也是一點一點的累積。

試試讓孩子從小不刷牙,齲齒就難以避免;試試讓孩子一直挑食,營養不均衡總會導致身體出現某個問題;試試讓孩子無節制的看電視,那他會錯過很多現實的美好體驗。

三、佛系等於沒有情緒

前幾天看見手機上有這樣一個視頻,一位寶媽說,我要佛系,我要不生氣,看見桌子上的垃圾,我要忍住不收拾,忍過前幾天就好了。

看到這裡其實挺有感觸的,沒有一個從不惹大人生氣的孩子,而從完美、潔癖、期待孩子可愛生活溫馨,到面對孩子把麵粉灑滿地心如止水,確實宛如一場佛家的“修行”。

貪嗔痴怒,戒掉這些情緒,是不是就是所謂“佛系”呢?

別羨慕“佛系”媽媽,該咋養娃自己最清楚,不是所有放手都叫成全

借用傅首爾的一句話,“不要看破紅塵,因為紅塵本來就是破的”。我們不能總用情緒化的方式對待孩子,但也不能對孩子的所作所為完全沒有情緒。

養育孩子本身是一個讓我們體會到更多人生體驗的過程,有生氣,有失落,也會有激動,有驕傲,孩子可以給我們的的人生帶來更多的感受,這是孩子的到淚可以給到我們的珍貴禮物。

而父母的情緒,正是孩子觀察自己行為得到外部反饋的機會。看到父母因為自己的成績而驕傲,他會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爭取給父母更多的驕傲;看到父母因為自己的哪些行為而生氣,他會知道什麼這是不對的,下次遇到這樣的情況我要多想想……

佛系育兒背後的用心,不見得比“虎媽”要少,也需要時刻觀察孩子的情緒,孩子的行為,思考用什麼樣合適的方式才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說句實話,自己的孩子怎麼樣父母其實最清楚,如果孩子可以做到不用大人多管,那誰還會時刻監督孩子呢?

別羨慕“佛系”媽媽,該咋養娃自己最清楚,不是所有放手都叫成全

高曉松的母親張克群,本人師承建築大師梁思成,多年來一直潛心研究建築,出生名門的他,對兩個孩子高曉松和高曉江的教育,才是真正的佛系。

張克群從小就沒有約束過孩子的發展,她曾在採訪中說,我小時候就給孩子削過兩支鉛筆,就沒有管過他們了。

但這並不代表張克群沒有給孩子創造好的成長環境。

高曉松小時候,家裡到處都是書,走廊上,書架上,讀書在他們家就像吃飯一樣必須和自然。他們家還有很多卡片,但是沒有搜索引擎,大家看書有什麼心得體會,就會記在卡片上,卡片到處都是,這都是孩子們看書的痕跡和證明。

而作為高學歷的父母,他們也並沒有要求孩子一定要朝著自己給孩子規劃好的人生走。高曉松大學時期選擇從清華退學從事音樂,是他自己的追求,沒有因為世俗的標準要求孩子必須怎樣做,這才是真正的佛系。

別羨慕“佛系”媽媽,該咋養娃自己最清楚,不是所有放手都叫成全

高曉松有句著名的話,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句話其實來源於自己的母親。用自己的一生影響孩子,讓孩子擁有自己的目標,想清楚自己想要的,並且願意去為之努力,這才是好的教育。

另一方面,如果孩子還沒有想好自己的未來,暫時沒有夢想和目標,那父母的作用就是幫孩子儘可能的打好基礎,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

真正的佛系教育,是當孩子想要偷懶,想要逃避,想要過線,盡到自己的監督職責,是不把自己的焦慮加在孩子身上,是允許孩子長成他天賦中最能達到的樣子,背後需要的是更多的育兒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