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古金饰品,侃收藏之美

人类对装饰物追求与迷恋并不是与生俱来,而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大脑中形成潜在的审美意识后的产物。所谓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从远古人胸前悬挂的项坠,到青铜时代的特色饰物,从大唐盛世的彩胜花魇,再到明清时期日用挂件,历代装饰品在各具鲜明时代特色的同时,无处不体现着时代进步对文明的推进。在这林林总总的艺术装饰中,

我认为金饰更获得了人们的钟爱,这不只是因为其收藏地位显赫,更重要的是中国古代金饰品由其贵金属的稀有特质而决定其艺术性上的独特魅力和不可拷贝性。这魅力所蕴涵的雅与巧则构成了其基本要素。金饰为金所用,作为古代贵金属的代表,金饰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其物既是达官显贵依之为生的实用器,又是纯观赏把玩艺术品。中国匠人自古颇得“赏用合一”心得,将实用器作为施展技艺的载体,例如一枚戒指、一只耳环、一副手镯、一件挂饰等都寄托了创作者的匠心,凸现出其很高艺术创意,终成为后人珍之宝之而不舍用的传世珍品!今天我分别以战国、魏晋、宋代与明代为背景分别谈谈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金饰品


观古金饰品,侃收藏之美

文化底蕴深厚的战国乳钉纹金手镯

  • 黄金在古代中国的初步发展概述

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古埃及或者现代任何一个国家,金子从来都象征财富。它的硬度虽然在金属世界里不算高,耐用性不强,也不是恒有的,但人类似乎与生俱来就知道金子的价值,这种本能之欲与对它无来由的爱就成了人类文化共通的一部分。我国古代先人对黄金的利用是从商朝开始至春秋应该属于初级阶段。那时黄金属于“上币”,在经济领域还未广泛流通,只是作为皇帝赏给有功之臣的特殊之物,而作为装饰品也是当时黄金的主要功能。秦汉以后黄金才正式作为货币开始步入民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战国以前的黄金饰品无论是历史地位,还是艺术价值方面对收藏者而言都具有引诱力的。


  • 战国乳钉纹纯金手镯

它源自我国西南古滇国,具有标志性文化符号与地域色彩。康臧文化走廊所在的岷江大渡河雅垄江和金沙江两岸的台地上分布着大量战汉石棺葬,还有一些更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这些墓葬遗址具有独特的文化内容,其出土的文物中既有北方游牧文化特点,也同时具有西北羌氏文化特点,部分还受汉文化影响。古滇国金手镯素型现世较多,大多为薄胎打制。而该钉纹在金器表面琢磨突出的圆点代表“汝头”,往往许多个排列整齐或是琢在蒲纹交叉线构成的交叉点上。该头既象征母亲,更象征养育子孙,这种形状的钉纹蕴涵着祈求子孙满堂、人丁兴旺含义,这一点与学术界关于古滇国中母系氏族社会的讨论不谋而合

《山海经》记载:昆仑有西王母之邦。西王母是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西王母之邦的首领。古昆仑当时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鼎盛时期,氏族或部落首领、酋长均为女性;

史载:西周穆王打猎曾到“西王母之邦”,西王母及诸酋长以礼相待,送土特产和“马三百,牛与羊二千”,周穆王置身女人和美食萦绕的西王母之邦,乐而忘返。


观古金饰品,侃收藏之美

通过该手镯,我们可以遥想:古滇国是否确系母系氏族社会?这给我们留下更多沧海桑田的联想,更多历史沉淀的回味。


工艺精湛的魏晋璎珞金珠

据说它本是印度的一种古老首饰。梵语中称之为“积由罗”。意为将很多花朵串联起来作为头饰,或挂于颈间,或垂于胸前。这种类似花环的颈饰有时还会被挂在佛像身上。随着佛教后来传入我国,这一装饰习俗也在汉地开始传播,因此在我国很多壁画、石刻佛像中都可以看到佛像身披璎珞的造型。璎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在汉民中流行,起初散见于宫廷中的侍女与舞妓,前者所佩的璎珞造型比较简单,而后者佩戴就比较复杂了,不仅款式精美,而且上面的珠宝也比较丰富,这归功于当时精湛的工艺,例如炸珠、锤堞、掐丝、镶嵌等数种技法。炸珠在古时候称为“吹珠”,是古代黄金制作传统工艺之一,即将黄金溶液倒入温水中形成大小不等的金珠。看图中之物:炸珠形成的金珠集中连接在璎珞珠顶部及散落中间,尤其在尖部集中后形成鱼子纹,在璎珞中间用金丝按照花纹的曲折转折,掐成图案后粘连接在金珠表面,谓之掐丝,若用放大镜可清晰观察后让人不禁感叹古人之精湛的手艺!


观古金饰品,侃收藏之美

璎珞金珠(尖部呈鱼子状,来源于网络)

素雅而珍贵的两宋时期的男女头饰

  • 男性素式金簪

我国汉代男子自古有蓄发为髻的习惯,到了清代多尔衮颁发剃发令后才开始改变。此前男子多蓄发后梳盘于头顶,再以发簪固定,讲究些的还会有冠罩于顶,以簪穿以固定。所以那时发簪就像现在男性的剃须刀一样,几乎人人皆备,但却以材质不同分贵贱,明等列,其中

金簪是高等级用料,既远胜于银、铜等其它金属材质,也较玉石更为贵重,非庶人所能用

宋人好金,据宋人《朝野遗记》,宋徽宗时宰相李邦彦就是银工出身:李太宰邦彦起于银行,既贵,其母尝语昔事,诸孙以为耻。母曰:“汝固有识乎?宰相家出银工则可羞,银工出宰相正为嘉事,何耻焉 ?”


观古金饰品,侃收藏之美

金银制器皿与首饰流行增进了两宋金银铺发展。另外宋人饮酒、喝茶常以金器为珍来显示富贵派头。纵观两宋时期,宋人趋向于对内心世界的参悟、自省,反映在审美情趣上则偏好于精巧素雅,因此在器物造型上往往以素雅大方取胜


  • 女性豆芽式金耳环

耳环自古至今大体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带缺口的,又称耳块,多以硬材质的玉、石、蚌等制成,汉代以前大多以玉块为主,而另一种则是带有接口,佩戴时需将耳环体直接插入耳孔内。此类耳环基本都是以柔韧性好的金属材质制成,金为上选。唐代以后的耳环趋向精巧化,写实类的瓜果象生、花草动物、人物楼阁等各种式样逐渐流行。到了宋代,金银制品多以都城皇亲国戚与富商大甲为主,其它州郡也不少。北宋时,都城的金银铺、古董行与首饰铺十分发达,其中以汴京大内西右掖门外大街的枣王家金银铺而出名。东角楼界身之内,是金银与彩帛买卖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买卖,动辄千万,骇人闻见。而至南宋时,都城临安金银业尤为发达,御街南端,自五间楼北,至官巷南街,两行都是金银盐钞引交易铺,都是金银器皿交易。 史载当时有名的金银首饰店包括:

市西坊南(今羊坝头)的沈家金银交引铺、张家金银交引铺,保佑坊前的俞家七宝铺(古玩),李博士桥畔的邓家金银铺等。除去汴京与临安两都,金银首饰店铺大多在当时的一些大城市如建康(南京)、袁州(今属江西)、长沙等地也相当繁荣。其中以现在的江西乐平这类店铺就很集中,大多是前店后工形式,也就是前面售货,后面为工匠作坊


观古金饰品,侃收藏之美

图上的豆芽式耳环就是在乐平出土,体呈柳叶弯翘,又似萌发豆芽初成。悬于耳上如一条悠悠晃晃小舟,这使得我们不由得叹服古代匠人奇妙构思与丰富想象力所带给艺术品的生活气息。


手中风采的明代金指环

  • 蝠在眼前对戒

戒指古称指环、指约,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龙山文化时期墓葬中已有骨制戒指出土,有的上面还镶有绿松石。甘肃的齐家文化类型遗址中也发现过铜戒指。但确切的文字记载始见于《后汉书》

孙程等十九人立顺帝有功,各赐金钗指环....

而其作用与布兰奇.佩尼在《世界服装史》中记述一样,已变为:

国家荣誉的象征,作为献给作战有功的官员的一种奖赏。

我们在结合这两本著作引言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后汉书》推断:金戒指在进入中国之初,仅仅为少数人所有,因此被视作珍贵之物的原因所在。明代的金器与金饰品出土很多,其中金戒指却是凤毛麟角,难得一见,古人好口彩,故有所谓“纹必有意、意必吉祥”之说,这也是古代器物制作过程中的一大亮点。而蝙蝠与铜钱的构图正暗合了“蝠在眼前”这一寓意。明代的金戒指都是手工锤堞制作,据传当时篆刻大家何震私藏一对蝙蝠与铜钱图案的对戒,后来不幸流至国外后被美国一私人美术馆收藏,该戒指上的蝙蝠与铜钱呈浮雕状,动物上的毛发更是用錾刻法处理,制作精湛,反映了明晚期金器细工的高超技艺。


观古金饰品,侃收藏之美
  • 内凹面式指环
  • 明代文人喜欢构建一种“”的生活文化,可以说就是在闲隐的生活理念上构架出新的心灵境界,进而在其中填充进各种“长物”,再以此长物为感官对象与之展开密切互动,由此开展出丰富生活内涵。如此,士人将其生命活动专注与沉溺于诸种长物,于此开展出丰富感官活动,用以寄托个人情感,在感官伸展与情感的投准下,生活呈现出一种别具意味的情境,一种离异于现实的、世俗的世界的雅的意境。这个雅境不止是生存环境,而且是体现在明代文人掌故的各个方面,如明式家具与首饰等,就拿凹面式指环举例,它朴实无华,不带任何可以断代的纹饰,仅于窄窄界面一凹而下,形成简洁的内凹戒面,明快干练。正所谓“大音若稀,大巧不工”,皆在这枚小小指环上集中体现了,古人的创造力来源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与那种不可拷贝的心境,难怪我们今天在卡地亚(Cartier)等国际知名金饰品牌中看到很多当代元素常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反观中国千百年前的中国古代金饰品,答案便在其中!


    观古金饰品,侃收藏之美

    结束语

    俗话说:乱世藏金,盛世收古董,而古代金饰品本身就是古董,也是不可拷贝的古代艺术品,并且兼具黄金固有的保值属性,古代金饰品作为饰品本身的艺术属性决定了它可收藏的同时与实用功能。所谓古为今用,在古代金饰品身上得以生动体现。古人的艺术感觉和创意思维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超越了现在,这不止表现在那种殊为用心的细节体现,更多的是在由器物表现出来的心态与心境。在当时生活节奏与压力都没有现代人缓和的状态下,表现出来的那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金子本身在古代已经是贵金属,这源于其原料的不可得,因此历朝历代都把金器当做宫廷与上层用品,用者不是达官就是显贵。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前高不可攀的金饰品如今已经走进寻常人家,让我们再回顾一下古代先人们手中所打造一个个精美金器,感叹得更是他们聪明的头脑与精湛的手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