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大义觉迷录》主要说明什么?

黑桃A33


《大义觉迷录》是个很有意思的集子:雍正皇帝本人和当时谋反的罪臣曾静辩论自己是否是荒淫昏君,是否得位正统,是否理政勤恭,是否弑父杀兄……最后论来论去论出了一本书——《大义觉迷录》,并在当时结集出版刊行,并昭告天下。这在中国的历史上独此一例!

网上有个观点,说书呆子曾静是个二货,而雍正皇帝更二,抛开民族情结,也不为任何人翻案,我个人则认为雍正的“二”更老辣,更坦诚,肚量更大。封建时期皇帝的权力很大,一手遮天,执掌生杀予夺,一般皇帝如果得知有人谋反,宁愿错杀一千,也不会放掉一个!而雍正呢,非但不杀书生曾静,反而好吃好喝和他坐下来慢慢聊,逐条的辩论,这个过程肯定不是一天两天,这也说明两点:第一,曾静也不是一般的迂腐文人,的确有才华,有的观点也在理,否则以他落第文人的身份,若光是信口雌黄无凭无据怎么能和当朝皇帝展开长时间的激烈辩论呢?第二,雍正皇帝肚量很大,耐心细致不厌其烦的说:好,好,你说你说,说完了,该我说了吧?……最后的结果是在雍正的恩威并施之下,曾静输了,并最终带着雍正原创的《大义觉迷录》到全国各地展开巡回演讲,宣扬雍正得位正统,宣扬皇恩浩荡,宣扬雍正勤政爱民……可是,等到乾隆继位以后就没有那么好了,曾静被凌迟处死,此书被禁!……只到多年以后才在日本出现……



楚襄蛮


我是彭衙古风,我来回答。

《大义觉迷录》是满清皇帝雍正所编著,全书共四卷。

雍正帝即位后,,对中国的统治逐渐坚固。在清朝禁止旗人从事农、工、商各业,当兵成为旗人唯一正当的职业。虽不事生产,但每月领饷,每季还领季米(每年四季发放)。旗人不再以战为生,失去了尚武俭约的精神,生活开始奢侈堕落。从而导致了汉文化的正统性和满清政权正统性的对立。满清政权对汉人实施文字狱和禁书更加剧了汉人凭借千年传统的“华夷之辨”,认为“满清=狄夷”并抵抗满清政权。

汉族文人曾静、张熙受到吕留良华夷之辨思想的影响,不满外来满洲人的统治,于雍正六年(1728年)试图游说当时的川陕总督岳钟琪反清,岳钟琪假装同意,骗出口供,反过来逮捕二人,送返燕京。之后在刑部侍郎杭奕禄等的审问下,曾静表示认罪,写了《归仁录》,表示悔过并颂扬雍正帝。雍正帝赦免曾、张二人,下令收录两年来关于此案的上谕,以及曾静口供和《归仁录》,合成《大义觉迷录》,对曾静等人指责他的十大罪状(谋父、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怀疑、株忠、好谀任佞)进行了一一辩解。雍正帝刊版发行此书,并要求公家朝廷上下、地方官吏人手一册,还命曾静到全国各地巡讲,现身说法朝廷之英明,痛斥自己误入邪教歧途。

《大义觉迷录》内容以曾静供词居最多。这些供词有的是“奉旨问讯”,有的是“杭奕禄等问讯”。其形式都是对曾静《上岳钟琪书》及《知新录》等书中大逆不道的言论提出质问,而曾静的供词则痛悔前非,并备述雍正之隆厚圣德、浩大皇恩,令人不忍卒读。如所谓“弥天重犯今日始知圣恩高厚,虽尧舜不过如此”,“皇上至德深仁,遍及薄海内外,其用意于民,固可谓亘古少媲”,“此是心肝上的实话”等等。连雍正也觉得他“谄媚”。雍正明令将《大义觉迷录》刊行天下,乃是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但此书不仅保存了曾静、吕留良和严鸿逵大量激烈的反清言论,还部分揭示出康熙时诸皇子争夺王位、雍正得位及其后的相应措施等具体细节。它的刊布并未能收到预期效果,反而在实际上传播了对清王室极为不利的言论,因此在即位之初即下令禁毁。但这也正是这本书独特的史料价值之所在。

《大义觉迷录》是中国历史上最高封建统治者编纂的一部很有特色的文献,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其中上谕和审讯词对研究雍正其人及其政治主张,提供了不少线索。此书还反映出康雍时期的一些社会情况、民间反清情绪等问题,材料虽然零碎,但其中有些内容仍是其他书籍所不载的。当然《大义觉迷录》所收材料都是有选择性的。书中所收上谕有一部分见于《清世宗实录》,但其中涉及皇位继承问题的内容已被删去;审讯词、口供和《归仁说》则不见于他书。另外曾静致岳钟琪书的部分内容见于雍正的有关上谕,全文始终没有公布。《大义觉迷录》今存雍正年间内府原刻本及外省翻刻本,另有光绪末年香港仁社书局铅印本,解放后中华书局有排印本。


彭衙古风


《大义觉迷录》是雍正朝御制国书,刊行全国使其家喻户晓,欲以使人人“觉迷”。转眼之间,乾隆继位宣布为特号禁书,凡有私藏者,即有杀头灭身之罪,惟恐有一人“觉迷”。从此《大义觉迷录》成为绝世罕见的一部皇帝撰写的御制国书,湮没二百多年不见天日,这一切更增加了它的神秘色彩。乾隆之所以与雍正处置曾静谋反案大相径庭,有他周密的考虑。他在青年时代目睹了这场文字案的前前后后,他清楚认识到:父王对曾静谋反案和吕留良文字狱案的公开审讯和批判,实际是把父王自己推上审判台;雍正的“华夷之别”的新释、十大罪状的自我辩解、皇宫中的秘闻丑事泄露、皇子间尔虞我诈、文武大臣间明枪暗箭等等,统统详细地记录于《大义觉迷录》一书中,损害了万乘之尊皇帝的光辉形象,暴露了国祚和宫廷的绝密,起到反宣传作用,根本达不到使臣民“觉迷”的目的,只能更增强人们的反清排满情绪。因此必须彻底剪除禁锢异端思想的蔓延,肃清其流毒。同时留着这两个弥天重犯”当“反面教员”,更难以起到“感化”教育的作用。


中古朝堂


雍正七年,曾静及学生张熙受吕留良思想影响,准备策动川陕总督岳钟琪反清。

称岳钟琪是岳飞后代,有驱除鞑虏的责任,列举了雍正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诛忠、忤逆的十大恶行。

雍正宽恕了曾静、张熙,让他们四处宣讲悔过,并刊行《大义觉迷录》批驳曾静的流言。

《大义觉迷录》并不是一本完整的书,而是包括雍正的十道上谕以及曾静和张熙的口供的文集。

《大义觉迷录》主要讲了几个问题。

一是宣扬满清入主中原君临天下的正统性和“华夷一家”的观点

“不知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

“且逆贼吕留良等,以夷狄比于禽兽,未知上天厌弃内地无有德者,方眷命我外夷为内地主,若据逆贼等论,是中国之人皆禽兽之不若矣。”

雍正认为清朝开疆辟土、剿匪安民,只有让百姓得到安定生活的王朝, 才是正统的王朝,而且明朝是李自成灭亡的,清朝反而帮助明朝剿灭了流寇。

二是驳斥民间流传的雍正十大罪状

雍正驳斥了篡位说,在《大义觉迷录》中讲述了康熙将皇位传给自己的过程。“此当日之情形,朕之诸兄弟及宫人内侍与内廷行走之大小臣工,所共知共见者。”

雍正驳斥了逼母的流言,认为自己“四十年来,备尽孝养,深得母后之慈欢,谓朕实能诚心孝奉。”

雍正驳斥了杀兄的罪名,“当日大阿哥残暴横肆,暗行镇魇,冀夺储位,二阿哥昏乱失德。皇考为宗庙社稷计,将二人禁锢。此时曾有朱笔谕旨:‘朕若不讳;二人断不可留。’”称杀大阿哥、二阿哥的旨意是康熙遗诏,并不是自己说的。

雍正驳斥了屠弟的谣传,认为八王爷、九王爷等图谋篡逆,自己百般劝慰也没有效果,不得以才将他们一一处置。

此外,雍正对贪财、好杀、酗酒、淫色、诛忠、忤逆等也一一作了驳斥。

三是曾静的口供四十七篇、张熙等口供两篇

曾静在供词痛改前非,详述了雍正皇帝的隆厚圣德、浩大皇恩。

有的话像“弥天重犯今日始知圣恩高厚,虽尧舜不过如此”“此是心肝上的实话”“皇上至德深仁,遍及薄海内外,其用意于民,固可谓亘古少媲”等,肉麻的连雍正都觉得“谄媚”。

乾隆登基之后,认为家丑不可外扬,下令将散布民间的《大义觉迷录》全部收回销毁了


乾坤书书


《大义觉迷录》主要讲了几个问题。一是宣扬满清入主中原君临天下的正统性和“华夷一家”的观点,“不知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且逆贼吕留良等,以夷狄比于禽兽,未知上天厌弃内地无有德者,方眷命我外夷为内地主,若据逆贼等论,是中国之人皆禽兽之不若矣。”雍正认为清朝开疆辟土、剿匪安民,只有让百姓得到安定生活的王朝, 才是正统的王朝,而且明朝是李自成灭亡的,清朝反而帮助明朝剿灭了流寇。二是驳斥民间流传的雍正十大罪状。雍正驳斥了篡位说,在《大义觉迷录》中讲述了康熙将皇位传给自己的过程。“此当日之情形,朕之诸兄弟及宫人内侍与内廷行走之大小臣工,所共知共见者。”雍正驳斥了逼母的流言,认为自己“四十年来,备尽孝养,深得母后之慈欢,谓朕实能诚心孝奉。”雍正驳斥了杀兄的罪名,“当日大阿哥残暴横肆,暗行镇魇,冀夺储位,二阿哥昏乱失德。皇考为宗庙社稷计,将二人禁锢。此时曾有朱笔谕旨:‘朕若不讳;二人断不可留。’”称杀大阿哥、二阿哥的旨意是康熙遗诏,并不是自己说的。雍正驳斥了屠弟的谣传,认为八王爷、九王爷等图谋篡逆,自己百般劝慰也没有效果,不得以才将他们一一处置。此外,雍正对贪财、好杀、酗酒、淫色、诛忠、忤逆等也一一作了驳斥。三是曾静的口供四十七篇、张熙等口供两篇。曾静在供词痛改前非,详述了雍正皇帝的隆厚圣德、浩大皇恩。有的话像“弥天重犯今日始知圣恩高厚,虽尧舜不过如此”“此是心肝上的实话”“皇上至德深仁,遍及薄海内外,其用意于民,固可谓亘古少媲”等,肉麻的连雍正都觉得“谄媚”。乾隆登基之后,认为家丑不可外扬,下令将散布民间的《大义觉迷录》全部收回销毁了。



字字飘香


小玥来回答:

《大义觉迷录》是雍正朝御制国书,刊行全国使其家喻户晓,欲以使人人“觉迷”。转眼之间,乾隆继位宣布为特号禁书,凡有私藏者,即有杀头灭身之罪,惟恐有一人“觉迷”。从此《大义觉迷录》成为绝世罕见的一部皇帝撰写的御制国书,湮没二百多年不见天日,这一切更增加了它的神秘色彩。

这里又要提到的乾隆皇帝,他这么做就显得欲盖弥彰了。之后市井流传他的罪行的更多。他在青年时代目睹了这场文字案的前前后后,他清楚认识到:父王对曾静谋反案和吕留良文字狱案的公开审讯和批判,实际是把父王自己推上审判台;雍正的“华夷之别”的新释、十大罪状的自我辩解、皇宫中的秘闻丑事泄露、皇子间尔虞我诈、文武大臣间明枪暗箭等等,统统详细地记录于《大义觉迷录》一书中,损害了万乘之尊皇帝的光辉形象,暴露了国祚和宫廷的绝密,起到反宣传作用,根本达不到使臣民“觉迷”的目的,只能更增强人们的反清排满情绪。

这些只不过是当时的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愚弄汉人,但汉人是清醒的不会受他蒙骗的,编造意改的东西,这是清国侵略者的自供状。


小玥历史


《大义觉迷录》是清朝雍正皇帝在曾静投书案后所作,书名取曾静《归仁说》“盖生人之大迷,而至今乃得大觉也”之义,主要目的是为驳斥曾静等人提出的华夷之辨,以儒家的“德”确立清朝统治的合法性。这里简要提一下曾静投书案,它发生在雍正六年(1728年),时张熙化名张倬投书川陕总督岳钟琪,以策动其起兵反清,该信提出了“华夷之辨”的思想,以此否认清朝统治的合理性。

后来此人被岳钟琪检举,最后揪出了背后的主谋曾静、张熙等人。雍正帝闻此消息后,将两年内与此案相关的上谕、审讯词以及投书的信件内容汇合成书,命名曰《大义觉迷录》。全书共分四卷,包括雍正曾颁布的10道上谕,还有曾静的47篇口供、张熙口供2篇。如果说《清世宗实录》反映了雍正皇帝的“大一统”思想,那么《大义觉迷录》便是雍正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热爱生活的好姑娘


《大义觉迷录》主要讲了几个问题。

一是宣扬满清入主中原君临天下的正统性和“华夷一家”的观点

“不知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

“且逆贼吕留良等,以夷狄比于禽兽,未知上天厌弃内地无有德者,方眷命我外夷为内地主,若据逆贼等论,是中国之人皆禽兽之不若矣。”

雍正认为清朝开疆辟土、剿匪安民,只有让百姓得到安定生活的王朝, 才是正统的王朝,而且明朝是李自成灭亡的,清朝反而帮助明朝剿灭了流寇。

二是驳斥民间流传的雍正十大罪状

雍正驳斥了篡位说,在《大义觉迷录》中讲述了康熙将皇位传给自己的过程。“此当日之情形,朕之诸兄弟及宫人内侍与内廷行走之大小臣工,所共知共见者。”

雍正驳斥了逼母的流言,认为自己“四十年来,备尽孝养,深得母后之慈欢,谓朕实能诚心孝奉。”

雍正驳斥了杀兄的罪名,“当日大阿哥残暴横肆,暗行镇魇,冀夺储位,二阿哥昏乱失德。皇考为宗庙社稷计,将二人禁锢。此时曾有朱笔谕旨:‘朕若不讳;二人断不可留。’”称杀大阿哥、二阿哥的旨意是康熙遗诏,并不是自己说的。

雍正驳斥了屠弟的谣传,认为八王爷、九王爷等图谋篡逆,自己百般劝慰也没有效果,不得以才将他们一一处置。

此外,雍正对贪财、好杀、酗酒、淫色、诛忠、忤逆等也一一作了驳斥。

三是曾静的口供四十七篇、张熙等口供两篇

曾静在供词痛改前非,详述了雍正皇帝的隆厚圣德、浩大皇恩。

有的话像“弥天重犯今日始知圣恩高厚,虽尧舜不过如此”“此是心肝上的实话”“皇上至德深仁,遍及薄海内外,其用意于民,固可谓亘古少媲”等,肉麻的连雍正都觉得“谄媚”。

乾隆登基之后,认为家丑不可外扬,下令将散布民间的《大义觉迷录》全部收回销毁了。


948061182


题主好,有感于一代圣君雍正大帝,特此发表下个人观点。

整个清王朝,对于治天下而言,雍正帝可以说是居功至伟,而《大义觉迷录》即是他治理天下的不二法门,也是笼络人心的独特手段。

《大义觉迷录》这本书是雍正帝所编著的书,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视天下为一家

雍正帝作为帝王,本身眼界可见一斑,而且他还是个高瞻远瞩的人。他抓住了曾静和张熙的反清思想,变不利为有利,又例举舜帝和文王的例子,说明自古以来华夷就是一家,称王称帝的事并非他满族为先例,而大清能让他做君主,正可谓是有德者而居之。

雍正帝知道满汉人心不同是不可能靠杀几个人就能解决的,汉人之所以造反无非就是民族意识问题,他就给天下人说明,天下皆为一家,而有德者居君王之位,这一点给整个天下人下了个定心丸,他不会因为汉人而歧视,对整个天下之人将一视同仁。

大清是正统王朝

这一点至关紧要,因为汉人造反,是因为大部分人都觉得满清政府是反明王朝得来的,相当于在明朝时期,他满族就是造反者,这样一来,现在他们汉人造反夺回江山就是正义之举了。所以雍正帝特此说明,大清的江山和他的皇位不是由明王朝那里篡夺,而是得之闯贼,所以大清反而是给明王朝报仇雪耻,而大清朝也是正统王朝。

这里雍正帝用地篡夺和闯贼两个词用得非常漂亮。篡夺就是造反,而这正是现在的部分汉人在做的事,这是大逆不道的。而明王朝是被李自成给灭的,李自成才是篡位者,清王朝从篡位者手里得来的江山才是正统的,现在的部分汉人在反清,这才是造反。

清王朝的成就

雍正帝在书中还把清王朝和明王朝作了比较,清朝在雍正时期,正是顶峰,不管是国计还是民生,相比于明王朝简直是天壤之别。而雍正帝在位期间,本身就制定和颁布了很多利国利民的政策,使得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

这一部分虽然内容不多,但是给了天下人一个交代,清王朝在他的统治之下只有好没有坏。以如今的生活水平你们有什么理由造反?有什么必要造反?难道你们愿意生活在明王朝时期的水深火热之中?这是大大的稳定人心之举,让人们自己去比较,从而使他们自己从内心里认可清王朝。

帝王的胸怀

雍正帝亲自审问曾静和张熙,并把这一段记录按照原文编入《大义觉迷录》(这里肯定是因为曾静和张熙的原话就是知错等一些后悔的话语,否则不可能不作修改),事后不但不杀他们,还让他们去全国各地去做演讲来将功折罪,路上为了怕他们被人暗杀,还派专人保护。

这一点作为,主要是雍正帝为了笼络人心,他连这样的造反者都可以不杀,可以宽容,当然了,人犯了罪不可能不追究,于是就让他们去将功折罪,但是为了怕他们被人暗算还派人保护,所以即使你是汉人,即使你犯再大的罪,但只要知错能改,都将会有机会,这就是给人们的心里刻上一代明君的印记。

帝王的家丑

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你作为一代帝王,反而将一些种种不可外扬的丑事给编书颁布了出来,非要弄得天下人尽皆知不可。虽然雍正帝这么做,有部分原因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堵住那些在民间以讹传讹的悠悠众口,但是,这一举动的后果,在当时定然是轰动于世的。有哪个帝王不在乎自己的名声?(尽管他书中已说明,他的嗣位疑案以及兄弟之间的一切前因后果)有哪个帝王会把这种宫廷秘史公之于众?他雍正皇帝就可以,而且还切切实实地做到了。

个人认为,雍正帝这一点主要是做给那些朝廷官员和皇室成员看的。因为对于百姓来讲,你再怎么样,无非当个茶余饭后的闲谈而已,而朝廷官员和皇家成员可就不同了,他们可是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雍正帝正是要他们知道,他们不用去想尽办法的猜疑,他就是这么样的人,只要他们做事干净明白就好。

好了,问题就回答到这里吧,雍正大帝的一生,虽然是短暂的,但也是辉煌的,他的所作所为不但给清王朝带来了盛世之景象,还给后世留下了诸多传说。

(文中图片转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之,立删)


悟不悟


《大义觉迷录》是雍正亲自编著的,什么书能让皇帝亲自编写?一定是涉及清朝的合法性、稳定性等重大问题。

为什么要著此书?

一是历史大背景促使。明末兵荒马乱,满族把握历史机遇,依仗兵强马壮,剿灭农民起义军,夺得明朝江山,建立清王朝。经过顺治、康熙二朝八十年的统治,清朝已基本巩固。

但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民众多有“他族统治”的反感,要统一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国家,基层民心还是不稳。

二是知识分子阶层反清是直接原因。汉人曾静、张熙因“他族统治”问题,游说川陕总督岳钟琪反清,结果失败被捕。

雍正亲自审问,认为不能光靠武力解决王朝合法性问题,需要通过文化洗礼,全方面解决汉人“趋夷”思想,因此下令收录关于此案的上谕、口供,合成《大义觉迷录》。

三是雍正借机为自己帝位“正名”。

关于雍正继位,民间盛传,说是雍正手足相残,非法篡位,改遗诏“传位十四皇子”为“传位于四皇子”,外界沸沸扬扬。

针对上述问题,本书主要说明了三个方面内容

一、纠正异族说法。雍正认为,“惟有德者可为天下君”;清朝统一是顺历史潮流,天命使然。同时认为华夏是一家,不能有“汉”“夷”之分。

二、重申君臣之义。雍正指出,明朝亡国是朝政不当,历史必然,而清朝为明报仇消除起义军是正义举措,现在清朝已经完成了统一,皇权稳固,就不应再有反逆之声,违背君臣之礼。

三,为自己继位正名。雍正宣称,其继位名正言顺,可对天对地、对康熙,同时对“诬谤之词”,如谋父、逼母、轼兄、贪财、好杀、淫色等,逐一驳斥,以证明他的圣明清正。

达到的效果

雍正对于本书的发行要求,“天下各州县远乡僻壤,惮读书士子及乡曲小民共知之”。

通过此书的发行,结合“文字狱”的进一步严厉,传统知识分子的“华夷之分”思想得到一定程度转换,对民族融合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