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為孩子做出榜樣就是最好的教育

一、父母為孩子做出榜樣就是最好的教育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每個孩子都是研究父母的專家。許多父母特別在意自己對孩子講了哪些道理,似乎這才是家庭教育,實際上,對孩子影響最深的是父母怎樣做,其次才是父母講了什麼。所以,父母為孩子做出榜樣就是最好的教育。 研究發現,五年級時的榜樣影響力達到高峰,八年級時的偶像影響力達到高峰。

一般來說,父母都是孩子的榜樣,無論父母是否願意或者在意,你都是在為孩子做榜樣,因為兒童的天性是觀察學習和模仿學習。 由此可見,父母教育孩子最為重要的使命就是以身作則,成則成矣,敗則敗矣。在防控疫情期間,對父母們的榜樣作用更是一個挑戰。比如,您是否遵守政府關於防疫的有關規定?是否出門戴口罩?是否主動申報去過什麼城市或乘坐過什麼交通工具?當需要您支援防疫前線的時候您是否勇敢前往?等等。當父母在做的時候,不要忘記背後有一雙明亮的眼睛,那是孩子在觀察和判斷,而這是最為深刻的家庭影響。

二、父母要給予孩子積極的解釋 由於喜歡觀察與好奇卻又知識和經驗缺乏,幾乎每個孩子都是“小問號”,平時就疑問多多,災難來了豈能不疑問更多?因此,防疫期間的父母們最需要給孩子解釋發生了什麼,而如何解釋考驗著父母們的水平。 在災難面前,不要矇住孩子的眼睛,而要對孩子準確的說明事實真相。有些父母可能擔心嚇著孩子,或者以為孩子小沒必要告訴他太多,其實,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是很強的,並且有知道真相的權利。困難的是,網絡時代信息滿天飛,真偽難辨,這需要不斷提高媒介素養,引導孩子選擇專業機構發佈的真實準確的信息。比如,要耐心告訴孩子什麼是新型冠狀病毒?它是怎麼發生的?通過什麼途徑傳播?如何有效預防?有哪些信息是虛假的?等等。

如今媒體發達,信息海量,有心的父母不難收集,因為自己也是需要了解的。和孩子一起收集信息,一起分析討論,也是簡便有效的方法。這樣學到的知識讓孩子真正受益。 更為重要的是如何解釋,或者說持什麼樣的態度,這甚至比獲得知識更重要。好父母需要給孩子科學而積極的解釋,而不是盲目和消極的解釋,以消除孩子的恐慌心理。積極心理學有一個概念叫作解釋風格,積極的解釋風格是把困難解釋為暫時的、偶然的、非人格化的,認為困難是可以改變的;消極的解釋風格是把困難解釋為永久的、普遍的、人格化的,認為困難是不可改變的。積極的解釋導致人自信和樂觀,消極的解釋導致人悲觀和絕望,對孩子來說尤其如此。顯然,積極的解釋是符合實際的解釋,也是樂觀向上的解釋。對防控疫情來說同樣如此,在孩子面前不宜怨天尤人,不宜悲觀失望,而應該告訴孩子,只要有科學的態度和齊心協力的行動,疫情是可防可治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在積極的解釋中,尤其值得與孩子討論鍾南山等一大批傑出醫生的勇敢負責的精神,還有全國各地的無私馳援,這些都是極好的榜樣教育,也是富有現實感的價值觀引領。

三、長時間居家也需要豐富多彩的生活 防控疫情期間,最好的對策是大家儘可能居家生活,減少外出,尤其是不到人多的地方去。這既是保護自己,也是關愛他人與社會。但是,這樣的生活時間長了,許多成年人受不了,好動的孩子更難以忍受。其實,居家生活也是奧妙無窮的,如果安排得當,完全可能度過一段美好而受益的時光。 實際上,家庭教育的本質特點就是生活教育。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說,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壞的生活就是壞的教育。所以,可以安排豐富多彩的家庭生活,如閱讀、寫作、遊戲、運動、家務勞動、藝術創作等等。 居家時間長一些,如果能培養孩子學會做飯和洗衣服,將使孩子終身受益。國內外大量的調查研究都證明,童年養成勞動習慣,長大後更可能具有責任心,也更容易適應家庭生活和職場工作的需要,而不愛勞動的人恰恰相反,他們更可能成為生活與職場的失敗者。 許多父母可能怕耽誤孩子的學習,其實這也是可以解決的問題,如清華附小的竇桂梅校長近日給父母們的建議,把書房變課堂、把客廳當操場,創新佈置學習場域,建設家庭小型學校的學習組織,在非常時期陪伴孩子非常學習。其實,網絡時代具備了在線學習的條件,從教育部到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紛紛採取在線學習的舉措。甚至可以說,在線學習將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學習方式,如果與生活教育密切結合,孩子將更有能力適應未來。

四、好習慣成就孩子的幸福一生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疫情防控最終會取得勝利,人們出行、工作和學習都會重新獲得自由。但是,防控疫情期間的許多努力會變得不再需要嗎?如果那樣,我們有可能重蹈覆轍。換句話說,即使疫情過去了,父母依然要做孩子的好榜樣,依然要堅持積極的解釋風格,依然要讓家庭生活豐富多彩,這一切的關鍵在於全家人養成習慣。 教育家葉聖陶說得好,兒童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習慣是穩定的、自動化的行為。

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工作期間,我曾連續十年主持全國教育科學規劃的習慣課題,特別倡導培養孩子養成九個好習慣,即喜歡閱讀、勤於寫作、善於表達、勇於質疑、自我管理、認真負責、用好媒介、堅持運動、積極樂觀。即使只養成其中三五個習慣,都可能成就幸福人生。

需要指出的是,我們要明確習慣的養成不能只靠行為訓練,而要抓牢認知、情感和習慣三個關鍵環節。具體該怎麼做呢?以勞動習慣為例,首先要通過鮮活有力的事實,讓孩子認識勞動的價值,產生參與勞動的興趣;其次,要尋找身邊的榜樣,尋找“媽媽的味道”之源,特別是擅長勞動的父輩和祖輩的故事,激發孩子對於勞動的情感;再次是經過具體訓練,學會幾項勞動的技能,尤其是與自我管理密切相關的做飯和洗衣服等內容,重點在於長期堅持直至養成習慣。

當然,在培養孩子好習慣的過程中,父母的榜樣作用是第一位的,也是最好的方法,要求孩子做的事情,父母首先做到,不允許孩子做的事情,父母絕不去做。可以相信,如果全家人養成了良好的習慣,一定是家庭幸福生活的有力保障,也讓孩子一生的發展充滿希望。 總之,危機也是機遇,國之本在家。如果父母們堅持以上四的原則和方法,防控疫情期間的家庭教育就可能讓全家人受益,併成為永久的財富。


父母為孩子做出榜樣就是最好的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