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掌权时, 为何努尔哈赤的军队就是打不进来?

程文顺


这个结论不成立:

魏忠贤是天启年间最大的奸宦,他搬弄是非、搅乱朝纲、私掌兵权、卖官鬻爵、杀害忠良,犯下的罪行不计其数,是一顶一祸国殃民的毒瘤。

在主观条件下,魏忠贤几乎没有做过什么利国利民的事,他给国家带来的只有灾难和不幸。而在天启年间,正是后金大举入侵之际,辽东大面积土地也是在这个时候丢失的。

在大明的版图上,女真人肆无忌惮地抢掠和屠杀,直到宁远之战,努尔哈赤被袁崇焕击败,这才减缓了后金入侵的脚步。努尔哈赤从起兵开始就一直在妄想占据中原,一次次触碰明朝的底线,甚至一度山海关外全部是后金军的活动范围。

天启元年,后金军出兵沈阳,总兵尤世功、贺世贤战死,朝廷派出援兵,爆发了残酷的浑河血战,童仲揆、戚金等将领皆战死。接着后金军攻陷辽阳,辽东经略袁应泰被逼自焚而死。

史料记载:

“大清兵取沈阳,总兵官尤世功、贺世贤战死。总兵官陈策、童仲揆、戚金、张名世帅诸将援辽,战于浑河,皆败没。壬戌,大清兵取辽阳,经略袁应泰等死之。”

天启二年,努尔哈赤进攻西平堡等地,明军守备不利,无一胜绩,巡抚王化贞、经略熊廷弼败退山海关。广宁之战令辽河以西的土地全部成为敌占区,义州、平阳桥、西兴堡、锦州、铁场等四十个城池沦陷,并且努尔哈赤还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杀戮。

至此辽东基本全部沦陷,努尔哈赤成为大明最可怕的敌人,我们再看看天启年间魏忠贤在做些什么。

铲除异己,稳固权势

魏忠贤攀附客氏(熹宗朱由校乳娘)上位,虽然魏忠贤不认字,却仗着客氏的权势,成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宫内有宫女和宦官结成“对食”的习惯,原本客氏的相好是一位名叫魏朝的宦官,魏忠贤则上位后,剔除了魏朝,他成为客氏的相好。

魏朝本是魏忠贤入宫的介绍人,道理上讲对魏忠贤有恩,魏忠贤忘恩负义,把魏朝赶出了皇宫。宦官王安也是魏忠贤的引路人,且王安还是一位比较正直的宦官,万历年间曾多次保护太子朱常洛,也曾帮助杨涟、刘一燝等人助熹宗朱由校继位。

魏忠贤之后能进入司礼监也有王安的帮助,但魏忠贤却联合客氏害死了王安。等到魏忠贤势力逐步成熟,內宫中的王体乾和李永贞、石元雅、涂文辅皆成为他的党羽,肆意妄为,宫内没有人敢多言一句。

辽东的战事紧急万分,而魏忠贤做的只是为他的权力和地位,他每日奉承皇帝,让朱由校沉浸在倡优享乐中,他则培养党羽,铲除异己,发展自己的势力。这大致就是天启元年魏忠贤在做的事,而此时沈阳、辽阳还在后金的铁蹄下被蹂躏。

陷害忠良,冤狱酷刑

史料记载:

“忠贤益无忌,增置内操万人,衷甲出入,恣为威虐。矫诏赐光宗选侍赵氏死。裕妃张氏有娠,客氏谮杀之。又革成妃李氏封。皇后张氏娠,客氏以计堕其胎,帝由此乏嗣。”

为了巩固其地位,魏忠贤还掌控了部分军队,内操军增加到1万人,还身穿甲胄出入皇宫,颇为放肆。狠毒的客氏在后宫作威作福,假传圣旨害死了选侍赵氏,怀孕的裕妃张氏被杀,就连皇后的孩子都被设计堕胎。

天启四年,副都御使杨涟上疏魏忠贤二十四条大罪,我们在此抄录一段:

“东厂之设,原以缉奸。自忠贤受事,日以快私仇、行倾陷为事。纵野子傅应星、陈居恭、傅继教辈,投匦设阱。片语稍违,驾帖立下,势必兴同文馆狱而后已,大罪二十。”

设立东厂,本意是缉拿奸邪,魏忠贤掌控东厂之后,经常公报私仇,陷害忠良,其义子傅应星、陈居恭、傅继教辈等人仗着权势胡作非为,如有一言不合,便会招致罪罚。

为了报复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等人,全部被魏忠贤诬陷罪名关入诏狱,再由许显纯拷打致死。尤其杨涟死得最惨,从被关进诏狱,就被打得体无完肤,之后用土包压身,再用铁钉灌入耳朵,死的时候早已不成人形。

被魏忠贤陷害致死的官员不计其数,罪行罄竹难书,在做这些事的途中,魏忠贤难道还会考虑辽东的战事问题,明显这一切都是为了他的权势,朝廷混乱才招致后金的放肆,魏忠贤罪不可赦。

抢占军功,封荫族孙

哪怕魏忠贤权势再大,也有他不敢动的人,比如孙承宗,天启二年,孙承宗主动承担辽东防卫,提拔了如袁崇焕、赵率教、祖大寿等一大批将领,并系统地修整辽东城堡要塞,建立了关宁锦防线。

至此辽东的局势才出现转机,而天启六年,孙承宗被罢免,高第继任辽东经略,如果孙承宗能一直在辽东任职,之后的辽东走势可能会更好。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魏忠贤,魏忠贤多次诋毁孙承宗,在皇帝耳边说孙承宗的坏话,这才使得孙承宗被罢官。

高第上台后马上撤离关外所有守备力量,如果不是袁崇焕坚持守卫宁远,那之前的所有一切都白做了。关外广大地区,只留下宁远一座小城和1万明军士兵,在袁崇焕的带领和坚持下,经过艰苦奋战,才击退了努尔哈赤的部队。

宁远大捷意义重大,而从中魏忠贤只做了拆桥的事,而没有提供一丝帮助。不过事成之后,功劳却算在魏忠贤的身上。之后的宁锦大捷,同样把功劳记在了魏忠贤名下。

史料记载:

“而忠贤志愿犹未极,会袁崇焕奏宁远捷,忠贤乃令周应秋奏封其从孙鹏翼为安平伯。再叙三大工功,封从子良栋为东安侯,加良卿太师,鹏翼少师,良栋太子太保。因遍赉诸廷臣。用呈秀为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独绌崇焕功不录。”

听到袁崇焕的捷报,魏忠贤先给自己的族孙魏鹏翼加封伯爵,加封侄子为良栋为东安侯,良卿为少师。魏忠贤手下廷臣同样加官进爵,唯独袁崇焕的功劳忽略不计。很明显,魏忠贤根本没有把辽东战事放在心上,他能想到的除了他自己就是他的爪牙和族孙。

近年来,很多人为了博眼球,给一些民族英雄,岳飞也罢,袁崇焕也罢,甚至郑成功也包括在内,以驳斥他们换取关注。也有一些人,给秦桧啊、魏忠贤啊、严嵩啊等等翻案,但是我们善恶观还是要有的。

在我看来,魏忠贤在客观上,起到了一部分克制东林党的作用,这也是熹宗的计划。但从魏忠贤本身,对于辽东和努尔哈赤,他毫不在意。留着这样一位败类,祸国殃民绰绰有余,要复兴国家纯属白日做梦。


杨角风发作


1644年4月,朱由检在煤山上吊自尽的时候,特意在衣襟上写了句“然皆诸臣误朕”甩锅,曹化淳也忍不住感慨:“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魏忠贤掌权的时候,对于抵挡努尔哈赤确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实际上,魏忠贤此人素来喜欢排除异己,也喜欢敛财,说他能力强也不见得,可他确实又比朱由检强,这一点毋庸置疑。

所以,魏忠贤还活着的话,应当能够为明朝多撑几年,也只是几年而已。

魏忠贤之强于朱由检,一则强在敛财,二则强在用人。

明朝到了朱由检,或者说到了朱由校手上的时候,财政已经离崩盘不远了,这也是朝廷没有钱的原因所在。

可是,朝廷没有钱,却不代表官僚士绅集团没有钱,相反他们很有钱很有钱,说他们富得流油也不为过,因为他们趁着国难之际、百姓潦倒之时兼并了很多的土地,并且没有上报,这就是说他们拿到了这些土地并获利,却不用缴税。

明朝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一个是农业税,一个是商税。

官僚士绅偷偷拿了地所以不缴税,明宗室占了地则不用缴税,这么一来,明朝能够收到的农业税显然直线下降。

农业税作为主要财政收入来源,农业税少了,明朝政府能不穷?

当时的商税也好不到哪儿去,尤其是晋商更可恶,他们发了多少国难财,鬼才知道呢!明朝这边明明已经越来越难了,可是他们仍然为了几个钱和后金交易,说他们通敌、资敌并不为过。

所以,明朝之亡,也少不了晋商的捣鬼。

晋商的背后是谁?是明朝官僚,所以说到底还是官僚士绅在给明朝挖坑,然后活埋了明朝。

魏忠贤对官僚士绅可一点也谈不上客气,下起手来比谁都狠。

魏忠贤掌权的时候为什么能够刮得到钱?正是因为他拿那帮嘴皮子功夫一流、捞钱一流、能力没几个入流的官僚士绅集团开刀了,收刮商税更是收刮得东林党嗷嗷直叫。

这一点,朱由检可就远远不如魏忠贤了。

朱由检铲除了魏忠贤之后,东林党没了对手,势力迅速发展,后来更是不把朱由检这个皇帝放在眼里。

对于农业税,朱由检还是不敢收,可是商税都快被东林党给取消完了,这也不能收,那也不能,朱由检一说要收,东林党直接挑起来指着他的鼻子骂他与民争利,他还不敢顶嘴。

可是没钱怎么办呢?朱由检想向自己倚重的文官集团借点钱支撑一下,可是没人搭理他,太尴尬了。

朱由检没钱了,还怎么继续维持明朝的正常运转?你拿不出钱来,谁还愿意给你卖命?所谓的“忠君爱国”只是文官拿出来忽悠人的玩意儿,说白了一分钱不值。

魏忠贤拿得出钱,所以有人愿意跟他,所以明朝也能打得起仗,自然也能继续和努尔哈赤打下去。

对于用人,朱由检和魏忠贤一比,更是差得让人鄙视。

说实话,一旦到了乱世的时候,武将的作用是高于文官的作用的,或者说相辅相成,如果再用崇文抑武、以文驭武这一套的话,绝对会乱套。

可惜,朱由检却想不明白这一点,他对文官的态度可用如今的一个词形容——跪舔!对于武将的态度,却可以说是蹂躏,是践踏。

所以,朱由检一手将原本仍然具有一定优势的牌打成了“文官只求财不忠君,武将不愿忠君不肯卖命”的局面,洪承畴等武将为什么一个接一个地投降?说白了还不是怕朱由检的清算,怕自己的生命和利益得不到保障。

对于武将,朱由检是用谁疑谁,恨不得将武将全给杀了,这样的朱由检谁愿意给他卖命?没有武将卖命,这个朝廷也就离死不远了。

但是,魏忠贤却不同。

魏忠贤是所谓的“阉党”,可以说天生就是文官集团的敌人,所以魏忠贤掌权的时候是盯着文官集团打压,钱也从他们的身上刮。

反倒是对于武将,或者由文转武的人,魏忠贤表现得更“友好”一点。

拿辽东来说,不论魏忠贤出于怎样的目的,孙承宗能够督师蓟辽也少不了魏忠贤的放手,孙承宗能够放开手脚守住蓟辽也少不了魏忠贤在背后支持,魏忠贤让人送武器装备、钱和物资去辽东给孙承宗也是事实。

魏忠贤当然不是和孙承宗是一个阵营,但是他敢用孙承宗,这一点,朱由检这个废柴行吗?显然不行,袁崇焕的下场证明了一切。

朱由检的用人之道可谓是一塌糊涂,可堪一用的人要么被他杀了,要么被他逼得投降了,他还能用谁?东林党别说不会给他卖命了,即便有人会,他们的笔杆子又有何用?

钱谦益的“水太凉”,言犹在耳呀!

所以,魏忠贤掌权之时尚有余力去挡住努尔哈赤,朱由检不行。

当然了,这也并不是说魏忠贤没死的话,后金就一定打不进来,只是后金还没有积蓄够实力而已。

努尔哈赤从拿十三副遗甲起兵到建立后金,也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因为他需要积蓄力量。所以,他想要打败明朝,也需要积蓄力量。

可是,明朝和后金实际上是一个此消彼长的状态,明朝越来越弱,后金越来越强,对于这一点,不论魏忠贤掌权与否都没办法改变,所以后金打进来只是时间问题而已,不会因为魏忠贤在不在而改变。

所以说,魏忠贤对明朝的作用也远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么重要。

事实上,不论是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还是东林党,抑或是朱由检,他们都是明朝的破坏者。


宁糊涂


魏忠贤不死,大明着实难灭!

魏忠贤的确是一个大奸宦,但又不得不说,没有魏忠贤的大明,离死更进一步!



魏忠贤如何大奸大恶,但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势,始终要维护好大明朝的利益才是王道。

一,因此魏忠贤不遗余力的打压东林党文官集团!

东林党除了打嘴仗,帮倒忙,其他可以说是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因此,魏忠贤,二话不说,干他!

二,强行对以东林党为后台的南方中上层士绅地主阶级征收赋税!



大明后期,南方赋税系统基本瘫痪。而南方赋税作为主要税收来源,导致整个大明财政入不敷出。既要保证边关不破,又要镇压内部起义,再多的钱也不够烧。

东林党支持南方士绅地主阶级不纳税以及捣乱中央纳税系统,因此魏忠贤又得拿东林党开刀!瞌睡来了枕头到,魏忠贤做梦都笑醒了。

因此,不管文官集团如何上蹿下跳,边关如何战火连天,地方如何揭竿起义,魏忠贤都能不动如山。而他要做的就是稳住这将倾的大厦——大明。

三,不拘一格,无视阵营之分,提拔边关将领,镇守九边!

魏忠贤对宁锦大捷中有功的满桂,赵率教等人论功封赏!

魏忠贤不因为袁崇焕是自己人,而赦免袁崇焕的怕死避战之罪,从而罢免了袁崇焕!

魏忠贤也不因毛文龙上书力保和他做对的东林党人,从而收拾毛文龙。

四,没有了,再有魏忠贤就不是奸宦了!开玩笑。

综上所述,魏忠贤其实经营了一个比较稳固的大明,因此从外部基本难以攻进来。可惜的是魏忠贤死后,大明反倒被内部农民起义搞垮了!

记得帮娜迦点赞、收藏、评论、转发(⊙o⊙)哦!


娜迦style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又是胡说八道。

魏忠贤掌权是从1620年到1627年,大概7年时间。

然而1619年,满清刚刚取得萨尔浒战役胜利。

大家注意,萨尔浒是明军大举进攻满清,被满清在境内防御击溃。也就是说,在1619年,明军对满清是战略进攻的势头,满清只是勉强防御成功而已。

实际上,萨尔浒作战中,满清其实有6万精兵,而明军总数只有8万多人,还有一些壮声势的朝鲜、叶赫军队,没什么用处。

当时满清6万大军战斗力,已经大大超过8万明军。

然而,满清在此战之前毫无信心,到打赢了以后才万分庆幸。

实际上,明军如果稳扎稳打,未必会输。

但他们过于轻视满清的实力,上下都认为是此役是一场速战速决,十日内便能打败女真人。于是,他们将8万大军分散为3路,最终导致被各个击破而惨败。

即便被分为的3路,仍然继续分兵。

以杜松为例,他西路大军有3万多人,却只留下2万守萨尔浒,1万多人出击攻打女真人。

结果满清集中接近4万主力,首先猛攻萨尔浒守军2万,后者兵力太少打不过,几乎全军覆没。

随后满清调头围攻杜松1万多攻击部队,也将它歼灭。

可以说,满清在此战胜利是有一定偶然性的。

同时,明军此战伤亡4万多人,但仍然有4万人撤退回去,只伤亡了一半。

所以,明军在关外仍然具有一定的防御能力,并没有崩溃。

那么问题来了,满清既然在1619年刚刚防御成功,而明军在关外的防御并没有崩溃,他怎么可能迅速进关呢?

直到1626年,也就是魏忠贤被杀前1年,满清大举进攻宁远(辽宁省兴城市),结果被袁崇焕击败,努尔哈赤被轰死,那还入个屁关啊。

实际上,魏忠贤在这短短几年期间,导致辽东局面一度崩溃。

辽沈被后金攻占后,明廷再次起用熊廷弼为兵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驻山海关经略辽东军务,又以王化贞为右佥都御史。

其中王化贞为魏忠贤的心腹,同熊廷弼不和。

魏忠贤重用无能的巡抚王化贞,架空熊廷弼。

结果1621年,满清开始出兵5万,南下进行局部进攻。

王化贞认为满清没什么了不起,要求主动进攻。

熊廷弼认为必须进行战略防御,但苦劝吴用。

王化贞派部下约3万人同满清激战,熊廷弼也被迫出兵支援。

结果,明军又是孤军深入,遭5万满清大军围攻,几乎全军覆没。

消息传到大本营广宁城,广宁守将孙得功反叛。

此时明军还有约10万规模,但由于王化贞乱指挥军心大乱,各部逃出广宁南下退入山海关。

王化贞仅剩下数百部下,还是靠熊廷弼给了5000人才稳住阵脚。

此时北方是满清5万大军,而关外支点又没了。

由此,关外明军被迫全线放弃,撤退到山海关。

由此关外防御几乎崩溃。

结果,王化贞因为是魏忠贤心腹,仅仅被免职而已,而熊廷弼则被处死,还传首九边。

如果不是蒙古人和女真人翻脸,努尔哈赤被迫先对付蒙古人,当时如果大举南下,早就杀入关内了。

魏忠贤就是一个棒槌。

现在有人捧魏忠贤的目的,是为了贬低东学党。魏忠贤就是朝廷内部掌握实权的垃圾,而东学党才是真正有着良知的知识分子。


萨沙


努尔哈赤打不进大明,并不是魏忠贤做对了什么,而是崇祯做错了好多事。

就好像在学校里,前任校长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结果新校长上任以后学校拆迁了,没了。我们不能说,前校长对学校做的贡献是对的。

所以有必要先讨论一下崇祯。

我们知道,崇祯是一个只做正确的事的人。不管什么事,见荣誉就上,见黑锅就让大臣背。比如之前提过的陈新甲、孙传庭,他们都是一代名臣/名将。但是就因为被黑锅,该有的钱的待遇跟不上,名誉甚至也跟不上。

所以崇祯真的做到了“爱他的时候叫人家小甜心,不爱的时候叫人牛夫人”。

袁崇焕被信任的时候,杀掉重臣名将毛文龙,没事;不被信任的时候,凌迟。

所以在崇祯治下,官员为自己打算的前提,就是不给崇祯干活,大不了改朝换代就是了,即便为了理想,也不是为了崇祯的理想。然后大家消极怠工,愣把明朝拖死的。

但是,魏忠贤不一样。

魏忠贤本质上就是天启的狗奴才。

天启没了,魏忠贤也就没了。同时,魏忠贤的主要对手,是以周宗键、左光斗为首的东林党人。

这帮人都是文人,魏忠贤不管多么飞扬跋扈,针对的也都是他们。

至于武将?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呗。反正和九千岁的关系也不大。

于是:毛文龙等武将愣是稀里糊涂的躲过了朝堂上的党争。大家都是忠君爱国的武将,工作就是和努尔哈赤打架,那按自己想法打呗。顺利开辟了敌后战场,打的有声有色。

但是,毛文龙也的确是天才,董其昌这么评论毛文龙的:

“毛文龙以二百人夺镇江,擒逆贼,献之阙下,不费国家一把铁、一束草、一斗粮。立此奇功,真奇侠绝伦,可以寄边事者!如此胆略,夫岂易得?使今有三文龙,奴可掳,辽可复,永芳、养性可坐缚而衅之鼓下矣。”

结合前面的内容翻译一下就是:

魏忠贤和东林党闹他俩的党争,毛文龙打他的后金。反正不花国家的钱,一切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真的是既要马儿跑,马儿主动不吃草……

不得不感慨一下:真不是魏忠贤能力多高,实在是天启皇帝命好啊!


酒骑风


提出这个观点的人,首先要好好学习崇祯朝历史!是谁挡住努尔哈赤的马蹄?努尔哈赤到底是被谁打败的?努尔哈赤的时候,他有没实力打进北京来?一个祸国殃民、举世唾骂的太监,他到底有多少能耐?他是明朝的栋梁还是蛀虫?

一,努尔哈赤的失败

众所周知,后金国主努尔哈赤是在进攻关外宁远城,被袁崇焕的大炮炸伤,随后死去!

后金军队就因为努尔哈赤败亡,攻打宁远受挫,而调整进攻策略,他们对袁崇焕是十分恼恨的!

那么,这个打败努尔哈赤的袁崇焕是什么人?他与魏忠贤有何关系?他是魏忠贤的提拔重用的爱将?

不是。袁崇焕后来为啥被冤枉杀害?就是崇祯帝铲除魏忠贤阉党集团不干净,留下几个祸根,他们趁着崇祯帝对袁崇焕猜疑和不满,上奏本请杀袁崇焕!

就凭这一点,就知道袁崇焕与魏忠贤没有关系!袁崇焕的战功不是魏忠贤指挥得当!

相反,魏忠贤对袁崇焕是打压的!

史料记载: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得知孙承宗被罢免,于是率领大军西渡辽河,二十三日,后金军抵达宁远,经略高第和总兵杨麟拥重兵于山海关,不去救援宁远”。

注:孙承宗不是阉党集团的人,他是被魏忠贤罢免的!而孙承宗守卫辽东有战功!

二,宁远大捷与魏忠贤没有关系

史料记载:

“袁崇焕得知后,随即写下血书,与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纲等将士盟誓,以死守城。袁崇焕一面坚壁清野,一面让同知程维楧盘查奸细,通判金启倧守护粮草,并传檄给前屯守将赵率教、山海守将杨麒,如果有将士逃到这里,可将其全部斩杀。努尔哈赤将抓到的明朝百姓放回宁远,并让其劝袁崇焕投降,但遭到袁崇焕的拒绝。

于是努尔哈赤举大军进攻宁远城,并让士兵举着盾牌攻凿城墙。而袁崇焕让罗立等人指挥西洋巨炮,炮轰后金军,后金军在巨炮的攻击下溃不成军,连续攻城两天,损失惨重,努尔哈赤于是下令退军”。

宁远保卫战是袁崇焕不听上司命令(放弃宁远),而冒死镇守孤城取得的胜利!这与魏忠贤有何关系?

就是魏忠贤任命的边将取代孙承宗下令放弃宁远的!

宁远大捷,朝廷升袁崇焕为右佥都御史。经略高第及杨麟因为不发援军被罢官。这两人就是魏忠贤提拔的。

三,魏忠贤不给袁崇焕升官

史料记载:

“宁锦之战后,满桂、赵率教等人都得到了应有的赏赐,但袁崇焕却因为魏忠贤让他的党羽弹劾袁崇焕不救援锦州,论功行赏时,只给袁崇焕增加一级官阶。尚书霍维华为此感到不平,上疏乞求辞去荫袭子孙的赏赐,但魏忠贤不许。七月,袁崇焕辞官回乡。明廷以王之臣接替袁崇焕为督师兼任辽东巡抚,驻扎宁远”。

看清楚了:魏忠贤打压袁崇焕,赏赐不公,袁崇焕气愤辞职!

史料记载:

“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驾崩,明思宗朱由检即位,设计将魏忠贤除去,并把之前冒领军功的人削职。在朝中大臣的建议下,袁崇焕得以重新被启用,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是魏忠贤被铲除后,袁崇焕才得以重新任职。

四,毛文龙部仅5千人,谎报15万人!长期骗取朝廷十几万军队的军饷

还有一条,有些“挑史文人”专门混肴视听,为毛文龙打抱不平。

实情是:①毛文龙是魏忠贤爱将,深得阉党器重!②毛文龙长期虚报战功,冒领军饷!后来袁崇焕实地考察,查实:毛文龙部下只有5千兵,却谎报有15万军队,长期骗取朝廷10多万军队的粮食衣物和军银!③毛文龙率领一枝四五千人的游击队驻扎皮岛,有时会骚扰一下后金国侧后方,有过一些不算大的战绩。但这样一枝军队如何挡得住后金国大军进攻明朝边关?如何进行有力的牵制?有些“挑史文人”太抬举毛文龙了!

真实情形是:在袁崇焕斩杀毛文龙之前,毛文龙就已经与后金国讲和、做贸易,只顾把兽皮、药材卖给后金国,只知赚钱,不肯出兵攻击后金国了!

(注:毛文龙后期不想为明朝打仗,不愿与后金打仗,他只想占领皮岛,还想占领朝鲜做山大王。就这么简单!)

我写过一篇《袁崇焕为何一定要杀毛文龙》的回答文章,读者有兴趣可以翻阅。这里不详述。

五,熊廷弼和孙承宗就是被阉党排挤陷害

魏忠贤阉党集团排斥异己,不论贤愚都派往边关夺取兵权,虚报战功。原来镇守辽东、立下战功的名将熊廷弼、孙承宗都被阉党排挤陷害而被撤职;熊廷弼还被处死!传首九边!(斩下头颅拿到边防九座关隘示众)

努尔哈赤打不进明朝边关,与魏忠贤没有关系。

相反,是魏忠贤阉党集团排挤陷害,把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拿掉,辽东不稳,后金军队才经常闯入河北、山东、天津、北京郊外大肆抢掠!

为啥为啥为啥就有人喜欢给魏忠贤喊冤呢?要喊冤也得拿出历史依据来!

大城公

在报刊发表文章原用笔名:东山尹,庄满,鸣白,营种。

1996~2005年在全国畅销杂志包括

广东省《共鸣》《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艺》《江门文艺》《惠州文学》《同舟共进》《炎黄春秋》《家家乐》《金桥》

河北省《文史精华》

河南省《名人传记》《人生与伴侣》《时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纵横》《知音》《警笛》《今古传奇》

湖南省《康乐园》

广西《西江月》《灵水》

海南省《青年时代》

四川省《龙门阵》《分忧》《成都商报》

云南省《女性大世界》

陕西省《家庭之友》

内蒙古《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汇报》

安徽省《恋爱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

黑龙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杂志报纸发表各类文章160多篇;

创作

123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谁主天下》

60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还我河山》

39万字名人传记《北洋军阀列传》

武侠小说在《江门文艺》连载;

撰写《科学发展观》理论文章17篇;

创作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本一部;











大城公


今天这个问题,好像一直臭名昭著的魏忠贤,一夜之间成了大明朝的柱石,成了力挽狂澜的泰山石敢当,真让我无言以对。

前一段时间,是把袁崇焕说成是历史罪人,后来又听说岳飞死得也不冤,去年经中外专家一起讨论,得出秦桧从未说过“莫须有”这三个字的结论。

昨天下午在评论区里说了一段话,主要讲梁山好汉不是黑社会。结果召来一群质疑,一直回复到半夜。

今天早晨又看到这一问题,不想再多说了,只想说一句:“我太难了。”


三维看历史


魏忠贤是天启皇帝的“得力助手”,因为天启皇帝酷爱木匠,而且把很多精力都放在了木工上面,因此很多朝政大事都落到了自己宠爱的魏忠贤头上,魏忠贤一度成了当时是大明王朝最大的权臣。魏忠贤当权,那么大名鼎鼎的东林党当然就不能容忍了,因此魏忠贤成了东林党派的眼中钉,恨不得立刻将其拔掉!而东林党同时也成了魏忠贤的肉中刺,因为天启皇帝的支持,在天启年间魏忠贤一直压制着东林党派。



大明王朝除了阉党和东林党派的内斗,还有来自东北女真族的侵犯,以努尔哈赤的女真族是少数游牧民族,世代以游牧为生,所以他们个个生的比较彪悍,但是和大明王朝比还是差远了的,无论是兵力还是武器,女真族都无法和大明王朝所比拟,就连努尔哈赤都死在了大明王朝的炮火攻击之下!


恰巧努尔哈赤就是死在了魏忠贤权倾朝野的时候,崇祯除掉魏忠贤之后女真族和大明王朝的势力对比一直在不停的变化着,直到大明王朝的灭亡。那么努尔哈赤的死和魏忠贤有多大的关系呢?



答案是没有什么关系,东林党和阉党在朝堂之上斗的如火如荼,但却并没有影响边关的战事,由于大明王朝的腐朽,大明王朝在不停的衰败着,而女真族则刚刚兴起。崇祯皇帝除掉魏忠贤的时候大明的势力刚好堕落到和女真族旗鼓相当的地步,再之后女真的一步步崛起必定要压着大明打了,所以说努尔哈赤打不进来和魏忠贤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无论是魏忠贤还是东林党都是祸国殃民之辈,坏人之间没有非要比较一个谁更坏,他们都对大明的覆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唐朝的长老


搞笑,实在是搞笑。

1622年的广宁之战是怎么回事?明军至少三万人授首。1626年围攻宁远、破觉华岛又是怎么回事?麻烦提问者给我解释一下,广宁之败和觉华岛水师基地以及粮食被毁是不是需要魏阉来负责。

努尔哈齐之所以没有进军关内,一是因为努尔哈齐潜意识里就是要当满洲之主,二是后金并不稳定。

第一个原因没什么好说的,从目前我接触到的资料来看,我还没发现能证明努尔哈齐欲取代明朝的志向,这也间接说明了努尔哈齐的目的就是当满洲之主。重点说一下第二个原因,为什么后金内部不稳定。

实际上这是辽东汉民反抗的结果,跟魏阉没有关系。努尔哈齐征服辽东之后,由于一系列保护满洲旗丁利益以及民族压迫政策,导致辽东汉民大量造反。再加上当时赶上了全球性的小冰期,导致满洲粮食减产,努尔哈齐为了保证其地位稳固以及巩固自身的武力基础,把满洲旗丁的生计放在第一位,也就是割汉人的韭菜来供养满洲旗丁。

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辽东汉民自发反抗努尔哈齐的统治。轻则投毒、打落单满洲人的闷棍,重则集体叛变逃亡到明朝控制区。所以努尔哈齐此时主要精力放在镇压辽东汉民的反抗运动,没功夫收拾明朝。直到皇太极继位后调整政策,对辽东汉民采取怀柔的政策,并且解放汉人农奴,招募汉族知识分子,辽东汉人才逐渐停止反抗。

所以我很纳闷魏阉的孝子贤孙哪来的勇气把辽东汉民反抗运动的结果扒拉给魏阉,另外我也很纳闷,都21世纪了,哪来那么多魏阉的孝子贤孙。

而且魏阉当道的时候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内斗上,根本就没重视过如何应对满洲人的威胁。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魏忠贤权势熏天的时期,是在天启元年至崇祯一年魏氏身死为止,期间大致七八年。

魏忠贤从一个自阉的市井混混,混到黄运泰、潘汝桢等一班阿腴宵小,拜稽出“九千九百岁”的荒唐媚呼;同时,在各地都建起了魏之生祠,有的生祠的规制,甚至大大超过了在中国不可逾越的“忠义”的标杆——岳庙、关庙之时,

水满则溢,月圆则亏的客观规律,便发生作用了。

魏忠贤从天启帝那儿,积攒了几十年的信任和宠信,都不能阻止崇祯帝下给锦衣卫的抓捕令牌。所以,还没等到缇骑径至,魏阉便一丈白绫悬梁了结了。

在大明的皇权、宦权、臣权的权力三角中,所谓权势熏天的宦权,在新晋的皇权轻轻的一折之下,嘎嘣脆成了两节,余孽也尽受追索。为魏氏极尽撑腰的天启帝奶妈客氏,勉强算个外戚吧(基于天启帝的极度尊崇,就当她是封建王朝中的一极力量——外戚吧),被崇祯帝让人鞭死在浣衣局的院子之中。势去如风,满目狼籍。

千万不要藐视大明的皇权,哪怕它是才出生一天的皇权!很多人以为,大明皇帝个个奇葩,不是开豹房,就是做木工;或者二十几年不上朝,或者启丹炉、书青词。也有人以为有明一朝276年,除了洪武、永乐帝干过些正事,其他皇帝都是在玩物丧志。


非也,由于专制制度到了明朝,已发展接近巅峰。所以,明皇大多是二千多年来封建王朝中最会整合各方力量的精明人。

给你的宠信和权势,是为了更方便榨出你最后一点的能力,而不是相反。

由于制度的关系,皇权最怕的不是东林党的文臣,也不是权阉,而是大明的武官。

东林、权宦这些傀儡,覆手须倾可压在皇权的五指山下,恣意妄为的魏忠贤,被制度加挂、新晋的崇祯帝一击便倒、毫无抵抗之力,便是明证。而崇祯朝,仅是明朝最虚弱、最平庸、最可怜的一个朝代。

当然,最可怕的武官们,其结成军事集团的可能性,早被朱元璋用“卫所制”,先知先觉地所分解和融化。余下的军门勋贵,不是被瓦刺在“土木堡之变”之中一网打尽,就是被争权夺势的东林党文臣和权宦所压制,皇权那个心里暗爽呀。

直接说“木工天才”天启帝朱由校吧。

他是不是玩物丧志、有无治国之才,看他回复袁崇焕的平辽方略,就知道了。细节之中见魔鬼么。

打过“宁锦大捷”的袁崇焕,论作战能力,在晚明不算很差吧。

他上了一个奏折,说准备筑城困死努尔哈赤部。这方法,与后来忽悠住崇祯帝之策如出一辙。天启帝在忙碌地做完木工之余,顺便问了袁很多防女真部落中的战略、战术疑问。比如如何防止女真围点打援,如何在努酋来袭时,保护边城外的耕地和边民等问题。

袁崇焕顿感哑口无言。袁的无语,并非个人能力不够所致,而是有因国力衰减、被魏权阉制约而无法回复天启帝的因素在里面,但这至少说明天启帝和袁崇焕都不是昏君庸将。当然,还反映了一点,老袁的水平、运气比李成梁要差点儿意思。

然后天启帝说,“胜无轻谈。”(想取胜不是这么容易的),又斥责袁崇焕,“该抚饶为之,亦善为之。”(该督抚要踏实做事,别扯那些没用的)。

以上大略纠正了一下大家,对晚明政治力量中主次构成的错觉。下面再来谈谈后金,为什么攻不进天启帝时的国门。

先说后金。

明敕都督、龙虎将军努尔哈赤,比天启帝登基早了三年,宣布因与明朝有七大恨,而举事叛明。在这以前,努尔哈赤及其祖上,一直生活在李成梁总兵依明国策所造成“力足以自立,势足以对抗,互不通属,各自通觉,不得纠合”的压迫之下抑郁着。

也就是说,万历皇帝施行的是,让女真各部落之间达到一种自立、均衡、互抗指标的政策。明朝政府的考虑是这样的,显然,如果女真某部太弱了,易被其他部落所灭;太强了,易纠结侵犯明边。实际上,大明一直在女真各部之间,作着剪强助弱的调节,让女真族各部落一直处在谁也灭不了谁的争斗之中,而永远没有力量,去侵犯大明之边境。

二十几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果然聪明无比,腿瘸,心眼却一点都不瘸,不愧为“柱国名相”张居正教出来的高徒。

然而,聪颖的努尔哈赤一直在大明的压力下,于东北假借“仇隙”之称,东征西讨、四处兼并各部落。而李成梁出于私心,在后期以“养寇自重”之技,为多多抢夺明庭为其防区的资源分配而努力着。

加上孙承宗的力所不逮,和高第愚蠢的弃关外疆土而独守关隘之策,对努酋的压力,就仅浮于表面之上了。在很多的战略节点上,出于国力衰减和私心,都没卡死尚为弱小的努酋的作为。

到了袁崇焕手里,袁也无特别出类拔萃之才,中上等不错的能力吧。

他自然也倾向于以守代攻,保住山海关不破就行了。毫无李成梁在到处挑拨之后,又以宗主裁判之态,四处行惩强扶弱之能。不过,在宁远城上,用红衣大炮总算是让努酋认识到,与大明玩心跳,得自己的心脏足够强大才行。

天启六年,袁崇焕守宁远,魏忠贤派太监刘应坤、纪用监军,袁上书请求调离指手划脚的太监无效,反受魏阉弹赅。巨功仅晋一级,便愤而辞官,朝庭以王之臣替之。

仅就这一点,当然不能说魏阉在内推天启朝。但皇权通过宦权代行监控军权,在战场形势急迫之时,高级军官在临机决断上,会颇受煎熬。如果这个军官个性强点、能力也不太突出,就容易被敌所趁。土木堡之变,就是受太监王振所侵,大明勋贵、文武精英尽失。

这就是战争时期,皇权太强的坏处。它让“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调节机制,无法对过于强大的皇权所露出的短板,进行补救。

其实,魏忠贤的眼光还是有的。他看到了东南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不顾东林党地阻拦,以收工商税,开辟新税源来填充国库,弥补了因小冰河时期农税赚收、军费不足的大难题。否则,明朝国力会衰退得更快。袁崇焕、洪承畴的仗会更难打了。

一收工商税,等于宣布,皇权与处于臣权主导地位的东林党要隔空互怼了。因为这侵犯了臣权的来源、黑金之核心了。要知道,自太祖剥夺了宰相一职后,文官便与皇帝同床异梦了。

上边说过,皇权灭了东林党不易,但遏制住东林党,还是比较容易的,强势代理人魏忠贤一放出来,东林党便被咬得战栗不已、满堂噤声了。

还有一个问题,李自成还没有出现。

事后看来,李闯这股力量,从内部打破了明朝原本脆弱的政治平衡,并拖垮极为拮据的帝国财政,还使明朝的军事部署处于左支右绌、处处露怯的境地。

更重要的是,李闯的群众基础,比后金要天然的好很多,他没有民族基因排异的担心。关内更无长城之阻隔,剿起来很不容易。

“堡垒总是从内部攻破的”、“攘外必先安内”,真是治国良言呐!

李闯部是一支农耕社会的起义军,这支队伍无论是经济血缘,还是在血统性上,天生对大明的民众具有亲和力,并因此能得到民众的补充。而仅凭后金这些游牧民族的无根飘萍去折腾,反观后金既无强大的财力补充、又无充沛的兵员补充,以落后的奴隶制度,也无法长期对抗更为先进的、农耕社会制度下的大明官军。

当然,后来经过努酋的努力,到处和纵连横、抢占基地,游牧习性有向农耕社会靠拢的趋向。但由于满族地处满、蒙、朝鲜不同族国之间,到处充满基因排斥的民族、国际的恶劣环境,后金比起李闯在同族中的本土作战、融民为兵,打败明朝,显然就难了很多。

满清这种先天的缺陷,直到康熙朝,采用了大明对后金一模一样的民族政策,才让蒙古不再与满清作对。

综上所述,努尔哈赤攻不进天启的国门,主要不在于魏忠贤在不在位、权势强不强,而在于努尔哈赤仅凭游牧的奴隶制度下军队,是无法与大明的农耕社会制度下的国力相抗衡的,也无法侵入长城这层皮肤,让大明立时毒发身亡的。

它的主要原因在于,是经血出同族李闯的强力内推,从内部破坏了大明身体的免疫力,让外来力量更易侵入其机体,所造成让大明重疴在身、突变身亡。

大明非死于大清,实死于李闯内推。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穿越历史的迷雾,检视历史的足迹,仰望历史的辉煌,感怀历史的沧桑。“剑雄品评文史经济”与您同学同行,同喜同叹。您的关注,是我奋笔疾书的动力,您的阅读,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