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餘年>>裡範閒的這個本事王陽明也有,不然創不了心學,是什麼

最近大火的電視劇裡我最愛追的就是《慶餘年》。而劇中讓人最熱血沸騰的一幕便是範閒借酒鬥詩,唐詩宋詞張口便來,不僅讓劇中的北齊大文宗莊墨韓目瞪口呆,也順帶俘虜了所有官員的心。

閒來無事,他默寫《紅樓夢》,火爆京都。參加宮宴,他在百官面前狂背唐詩宋詞元曲,北齊詩神就此誕生!

帶著現代意識的範閒,向我們展示了什麼叫做知識的力量,那些讀過的書、看過的詩都成了武裝它的鎧甲。

<<慶餘年>>裡範閒的這個本事王陽明也有,不然創不了心學,是什麼

他說:

我看過的每一個字,讀過的每一本書,都記得絲毫不差,歷歷在目。

你知道嗎,王陽明在貴陽農場的時候,如果沒有這個本領,就創立不了流傳千古的心學。

這個本領究竟是什麼呢?為什麼每個讀書人都要具備呢?


<<慶餘年>>裡範閒的這個本事王陽明也有,不然創不了心學,是什麼

王陽明生死關頭,農場頓悟

王陽明被宦官劉瑾陷害入獄,後又被遣往當時最為偏僻的貴州農場做個沒品的小官。在赴任的路上,王陽明遭遇過刺殺,因為路途遙遠水土不服而生病,瘴氣毒害,九死一生。這段期間,是王陽明人生最困頓艱難的時刻,也為心學的創立奠定了基礎。

王陽明在被貶之地,仍然在思考著人生和萬物,人性和宇宙之間的關係。他想搞清楚,自己的“心”和外界的“物”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

在偏僻的貴州農場,和少數民族之間語言不通,一同前往的只有家中的幾個不善言辭的老奴,可謂是靜心做學問的最好條件。但是為了不受外界的打擾,王陽明還是在山上找了一個“陽明洞”,並且做了一口石棺,每日躺進石棺裡沉思冥想。

<<慶餘年>>裡範閒的這個本事王陽明也有,不然創不了心學,是什麼

這一日,外面大雪封山,食物減少,老奴們早早的就睡著了。突然間聽到幾聲令人驚駭的嘯聲,大家以為有野獸襲擊,正在忐忑不安的時候,看到王陽明狂喜瘋癲的樣子,原來他悟出來了。

他一直在思索的“人性”與“天道”之間並不存在鴻溝,而是可以融為一體的。

所謂的“天道”,就是宇宙萬物每時每刻運動和變化的規律,這些都是可以被人類研究所認識的。看似複雜的天道和物理,其實存在在每個人的心中。而在通往聖賢的路上,就需要不斷挖掘自己的內心,精神境界就可以達到。

也就是說,不再借助外力和外物,而應該重新回到內心,從心出發。“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慶餘年>>裡範閒的這個本事王陽明也有,不然創不了心學,是什麼

慶餘年裡範閒的這個能力,王陽明也有

我們剛才說了,王陽明農場始悟道,接下來他就想通過對五經<>,<>,<>,<>,<>內容的解釋進行驗證。這個時候,他除了隨身都要帶著的<>這本書以外,並沒有其它任何書籍,怎麼辦呢?

於是,他只好憑藉記憶將四書五經的內容背默出來,將朱子對五經的註解也默寫出來。結果發現,用自己剛剛領悟的心學來解釋五經,完全行得通,配合讀完美!但是,如果用朱子的註解進行一一對照,卻發現是完全矛盾的。

這就讓王陽明更加相信,朱子對聖人之書的理解是錯誤的,而自己通過常年不懈的努力終於與聖人之道吻合了。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來,<>裡的範閒有的這個能力,就是讀書讀到能銘記在心,變成自己的知識!而王陽明也具備這個能力,不然的話,他就無法在農場悟道的第一時間裡,背默出五經和朱子的對五經的註釋,也就沒有辦法推算自己的“心學”是否正確了。

<<慶餘年>>裡範閒的這個本事王陽明也有,不然創不了心學,是什麼

啟示:讀書的最高境界,不僅僅是讀

獨孤求敗的手中無劍心中也無劍,讀書讀到最高境界,就是能融會貫通,將知識變成自己的。

王國維做過這麼一首詩,來暢敘讀書的境界: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我們可以利用這次疫情的空擋時間,好好在家讀書。不求數量,一年300本書也是讀,但是讀完300本卻不求甚解,還不如下功夫研究透徹一本書。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這是讀書的最高境界,如果再度濃縮的話就是“絕學無憂”。所有的讀書、學習,其最高的境界是“為道”,是體悟大道,所以讀到最後,書會越讀越少,越讀越精。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說:“讀一本書要越讀越薄。”也是同理。

王陽明創立心學依靠這個本領,<>裡的範閒現身說法告訴你,那就是讀書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