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知晝則知夜


王陽明:知晝則知夜

作者|墨書

在《傳習錄》中有這樣一番對話:

蕭惠問死生之道,

先生曰:知晝夜,即知生死。

問晝夜之道,

曰:知晝則知夜。

在王陽明的學生中,蕭惠是一個悟性較低的同學,但是他特別喜歡鑽研,思考一些事情。

有一天蕭惠就和王陽明探討人生的死生問題,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當一個人死亡之後是萬事皆休,一死永滅,還是死後有我們想象的靈魂存在。

這是一個世人都執著和迷惑的問題,但是王陽明對於這個事件的回答,好像有一些模糊,說:“知晝即知夜”,就是說了解死必然瞭解生。

王陽明所說的這一個答案,還要從佛家思想開始說起。

佛家思想認為人不會一死永滅,人也不會一死不滅,而留有一個靈魂。

王陽明:知晝則知夜

在世俗的理解之中,認為人死之後會留有一個靈魂,這一個不變的靈魂穿過自己每一個輪迴的生命,就像一條線穿過一顆又一顆的珍珠,這樣的靈魂可以在不同的肉體中存在,就好像我們看到的神話小說一樣,人死之後可以輪迴轉世。

但是在佛家中認為這是一個悖論,事實上,這個世上根本沒有“恆常”的東西,一個人離開之後,靈魂永遠不會存在,但是有一個代替靈魂的東西,比靈魂更為玄妙,叫做意識之流,也就是所佛家中所說的“神識”。

這種意識之流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它時時刻刻的都在變化,唯一不變的就是這意識之流永遠存在,但是它又永遠處在變化之中,更具備延續性。

佛經中常說:非斷非常,非一非異,意思就是說上一世和這一世的我,雖然說不是同一個我,但是也不是說全然不同的,他有一個意識之流作為銜接。

就好像現在的生物學理論之中有這樣一個說法,人身上的絕大部分細胞,除了極少數的神經細胞之外,平均7年就會全部更換一次。

王陽明:知晝則知夜

此外,自己的脾氣、秉性、思想、觀念等等,都會有非常大的轉變,其中的差異不亞於兩個不同的個體之間的轉換,但是轉換之間卻存在著延續性和關聯性。

這又如同佛家中所說的“無常“,意思就是沒有任何物體是永恆的存在,一直處在變化中。

最重要的是,在每一次的變化都未必是壞事,就好像每一次有舊的事物消失,才會有新的事物出現。

從這裡再去理解王陽明所說的“知晝即知夜”,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事實上,人生的每一剎那都包含著變化,更包含著死亡和新生,而人生的意義也是在這裡,雖然我們生命中擁有的一些東西會消失,但是有一些東西也會出現,任何好的事情和壞的事情都是如此。

正是因為無常,所以才有四季輪轉,日夜交替,才有新的生命出現,那麼對於我們世俗之人來說,面對著這一切不確定的無常無我的世界,想要更坦然的去活得更好,需要秉持兩個心態。

王陽明:知晝則知夜

一:坦然接受所有的變化

很多人面對一個無常無我的世界,總是期望所有的變化都是完美的,一旦出現遺憾與不足時,就嘗試抗拒,這是一個錯誤的概念。

無論世界出現什麼樣的變化,我們首先要學會接納,然後再去努力的改變,如果連接納都做不到,一味的抗拒,只會讓自己更痛苦,所以人生會因負面情緒而變得更糟。

二:不要試圖掌控外界的變化

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局面,可以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讓它變得更好,可以經營自己的事業和家庭,但是不要把自己的期望。寄託在那些沒有出現的事情上。

比如,很多人總在無理取鬧的期望著幸運的事情完全降臨,總是期盼著十全十美,這是非常美好的願景,但是不是一個合理的心態,因為我們控制不了未來,只能控制當下。

王陽明:知晝則知夜

認識了無常無我的狀態之後,也明白了該如何去對待這一切變化,就會有一個坦然和豁達的心態,在這樣一種情緒之下,我們才能生活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